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参考

V哥: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1)

  看到有网友担心焦大说的“养小叔子”是不是指凤姐和宝玉,所以我得尽快澄清这个问题,以免大家往歪里想而思想崩溃,我个人认为二人与“养小叔子”无关。
  书中有一个情节一直让人很奇怪,出现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的故事里,这里讲的是因为赵姨娘对宝玉和凤姐非常忌恨,所以请马道婆施妖法,导致此二人发疯,要死要活的,贾家一片大乱,不知所措。

  忽然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及时出现并力挽残局为二人治病,经过一番神神叨叨的法术,算是治疗告于了段落,然后和尚告诉贾家接下来的治疗方案,让人感觉很奇怪:

  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

  将他二人就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王夫人亲身守着,不许别个人进来。

  很多读者死活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宝玉和凤姐二人又不是夫妻?放在一个卧室里算怎么回事呀?一男一女多不方便?而且还一住就一个多月,所以说如果没有深意的话就真的没有必要将二人这样安排了。

  现在看来这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这与四儿戏称自己与宝玉是夫妻有一曲同工之妙。其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这一回的整个故事看似非常古怪,其实寓意深刻,我在后面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

  无论是四儿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还是凤姐与宝玉住在一个房间里三十三天,都是用来象征魏忠贤大权独揽,将皇权玩弄于股掌之间,使一个“泼皮破落户儿”的小混混儿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算是人间一朵奇得不能再奇的奇葩了。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四儿说的这个“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虽然象征着她影射的历史原型有很大的权力,但并不意味着是真正的夫妻,因为这毕竟是玩笑话,也就意味着老魏的权力再大,也不可能是皇帝而成为万岁,最多只到了“九千九百岁”,无论如何还差一百岁才能与皇权成为“夫妻”,而他的权力再大,但本质不过是为皇帝卖命的奴才而已,他永远也无法跨距这“一百岁”的鸿沟。

  魏四年轻的时候很落破,赌输了家产,还卖掉了女儿,因为羡慕在赌场里出手阔绰的太监而自宫,并托了关系当上了太监。魏四入宫以后改名“李进忠”,刚入宫的时候处于太监体系的最底层,甚至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太监”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因为真正的太监之下有少监,再之下有监丞,这三类职位一般要入宫熬三十年才有可能出任,象老魏这样刚入宫的只能干杂活,打水,扫地,生火之类的,相当于厮役,都算不上是太监。但他的运气已经很好了,因为有很多人自宫之后也没有入宫打杂的机会,实在是太亏了。

  老魏在宫中混了十几年以后,他才脱离了底层打杂人员的行列,做了伙食管理负责人,一年能有一百多两银子的外快,所以他感觉挺满意,这样的小日子过得舒服,他年青是美好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估计他也想在这样的小康生活里了此一生。

  老魏性格豪爽、身材健美,很招人喜欢,而且口才很好,人见人爱。他自始至终工作认真,谨慎恭敬、一丝不苟,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恰巧后来他阴差阳错的被分配到东宫太子身边,侍候王才人,而且侍候得非常好,王才人一高兴就让他恢复了本姓,重新姓魏了。

  老魏后来负责照顾太子的儿子朱由校,为了哄这位皇孙开心,他想要玩儿什么玩具,老魏都想办法搞到手送给他,结果导致朱由校从小对这些稀奇古怪的玩具非常感兴趣,以至于长大以后自学成才成了极有天赋的木匠,我个人更倾向于他是个机械制造和建筑天才,这都是魏忠贤幼教的重大成果。他还教亲自朱由校骑马、射箭,讲宫外各种市井奇闻和传说,让朱由校大开眼界,两个人感情深厚,情同父子。

  而万历皇帝和泰昌皇帝相继去世以后,十六岁的朱由校登基,从此魏忠贤一步登天,慢慢地开始替皇帝处理朝政,大权在掌,几乎成了皇权的真正持有者。四儿的成长经历也与入宫以后的魏忠贤可以类比,都是做杂活儿,都是很机灵,也很聪明,也都运气好把握住了机会,使自己的地位不断上升,也都改过两次名。所以作者应该是用四儿在怡红院干粗活来影射魏忠贤的这段历史,感觉还是很象的。

  我个人觉得魏忠贤与朱由校的感情虽然应该是真实的,但也可能老魏在这其中做了感情投资,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应该说回报相当丰厚,足见他的聪明才智,他的成功,看似有着偶然性,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我想他从年轻的时候入宫以后多年从来没想到过自己有一天可以有这么大的权力,呼风唤雨,替皇帝管理大明天下,他的运气真的太好了。

  从书中对凤姐管理能力强以及工作非常努力,一年到头都没有个好好休息的日子,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魏大人抓住机会而甘心为天启皇帝卖命,但从另一方面也想借机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他确实很有才,从来没有过管理国家的经验,但马上就能胜认,自学成才。其实人都有虚荣心,也许他就是想要这个强,估计他也想展示一下我这一个大字不识的太监是如何将那些饱读诗书、夸夸其谈的“东林党”文人给比下去。

  但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只要而起到积极的作用、利国利民就是好的,也说明管理国家的能力与有没有文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魏忠贤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有很多人一直对我的这个说法不服气,其实都是受到了被篡改的历史的影响,这一点也非常可悲。

  我们可以简单地比较一下,其实天启年间与崇祯年间的环境差不多,一样的山海关吃紧,满清骚扰;一样的小冰河期,农业欠收,但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在锦衣卫和东厂等管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很快将当时复杂的局势控制住,没有出任何大乱子,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因减免农业税和救灾即时,全国很多地方自发地为魏忠贤建生祠!有人说这是拍马屁,问题是那么多地方的人主动为他建生祠,而老魏也去不了、更看不到,那建这些是何毕呢?说明大部分群众还是出于真心的,因为魏大人为他们做了实事。

  而后来十七岁的崇祯皇帝登基以后,非要自己亲自上阵管理国家,却极不得要领,缺少象魏忠贤那样的管理天赋,更没有老魏那样的手腕和经验,经不起“东林党”人的一再忽悠,大方向一错再错。他工作虽然努力,是个明朝最为辛苦、最为勤劳的皇帝,累得他不到三十岁就长了很多白发,呕心沥血十七年,可最后居然把大明江山丢掉了,自己小命都搭上了,这差距咋就那么大捏?难怪他死前留下遗诏给李自成说明朝的文官一个个都该杀,这说明如果他早学魏忠贤那样收拾这些只会夸夸奇谈的官员,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但可惜的是,当年魏忠贤的靠山天启皇帝死得太早,崇祯皇帝因为自己的性格古怪,所以极不待见他,又由于老魏得罪了不少人而被很多人弹劾,所以被人赶出了皇宫,这一点跟四儿还真的很象,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的悲剧。虽然他个人的品行很有问题,但他毕竟对大明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总有人说魏忠贤想要篡位,书中用四儿说与宝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来形容,但这绝对是造谣,如果他想篡位早就篡了,朱由检刚登基的时候他有的是机会,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皇帝的奴才,这一点他还是有底线的,也就是说无论他做过多少坏事,但骨子里还是忠于大明的,忠于皇帝的。既然崇祯皇帝不喜欢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害他,自己全身而退就是了。

  后来在去凤阳的路上有更多的人跳出来弹劾他,崇祯下命将其抓回来审判,魏忠贤明白既然崇祯皇帝希望自己死,于是他主动上吊自杀了,也省着活受罪,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大人还是够义气的,深知君臣之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2)

  我们从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就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魏忠贤,现在又从四儿身上体现了魏大人身上更多的信息。最后四儿被赶出贾家,离开了怡红院,自然可以与魏忠贤被迫离开明朝皇宫,失去了大权相比。宝玉为四儿而难过,也象征着作者对魏忠贤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这跟我们对老魏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到与作者对凤姐的态度很一致。魏忠贤已经被人丑化了近四百年了,真是众口铄金,让人感慨。
  四儿也是一个“传影”的角色,与王熙凤算是一个组合,因为魏忠贤在宫里做杂活这段历史肯定是没有办法在王熙凤身上体现的,于是借用四儿这样一个小人物在最低的一个“层级”上进行了发挥,为的是把魏忠贤的历史尽可能的交待清楚。一位叫“峰誉竹来”的网友知道四儿也是在影射魏忠贤以后说:

  “风月宝鉴”,“鉴”者,镜子也,所以历史人物都在这个镜子里,这个镜子还是个多面镜,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影子;这个镜子还在梦里照,所以有虚有实,有真有幻。

  这些话说得很形象,应该说是个很好的诠释,而且大家很快会体会得更加深刻。其实作者“传影”的手法可以说用得到处都是,后面我还会讲很多,估计大家更得目瞪口呆,到时候会感觉四儿这样的“传影”都不算什么了,因为书中到处是镜子,一个历史人物往往在镜中有多个影子,作者的思路古灵精怪,让人实在是难以捉摸。

  贾家给人感觉真的象是一个以前的大家庭的生活场景,真实得让人难以怀疑,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活,人们的心情被他们的一喜一怒而牵动,很多感人的情节让人几百年来都难以释怀。可现在看来,无论是其中的表面故事,还是里面的各色人物,全都是虚构的,作者真是了不得,写作手法居然如此高超,一个个没影的事都能写得如此生动,还忽悠得一帮没头脑的专家到曹家去找原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会越来越感觉《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而且是古今中外天下第一奇书!

  我再介绍一个一直困扰大家的人物:“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人物在第十三回里神秘地出现,而且还不是正面出现,只是秦可卿葬礼上大家在聊天的时候提到了一下,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是怎么回事?因为这里提到他是“老千岁”,而且还说他“坏了事”,于是引起很多读者无限的联想。

  可人们都是在清朝里找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甚至有人怀疑这是指康熙立的又被废掉的太子!应该说跑偏到刘姥姥家了。那他这样一个如此边缘的人物,甚至比四儿还要边缘,边缘到都没有露过面,他在历史上的原型究竟会是谁呢?

  我们看看第十三回里关于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描写: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这就是与“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关的全部描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点正面描写的文字都没有,所有的相关文字都是看似随口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不是故意点明的,所以这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应该说这段描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暗示,否则完全可以不用在这里提到这个人物,更不必写得还如此的隐晦。而这里的对话更多的是强调他的棺材非常了得,“恐非常人可享者”,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个奇怪的角度来渲染他这个人物本身的身份和地位极其不同寻常,而也更让人好奇这个“老千岁”到底坏了什么事?让他居然连自己准备好的棺材都来不及用?

  如果脱离了明末的历史时期而在清朝里找原型,那自然是椽木求鱼,南辕北辙,闹大笑话了。作者从“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角色的名字中为我们提供了几个重要信息,其实都是对我们的极为明显的暗示:第一个是“义”,义气、大义的义;“忠”忠诚、忠实、忠于的忠;“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在这里应该是暗示我们他的地位非常高;而“老千岁”,指年龄大,而且身份显赫;“坏了事”,自然是指失势了,身败名裂了。综合这几点,大家有什么想法吗?这会是影射谁呢?

  我相信说到这里大家也都能马上明白这个角色肯定就是在影射魏忠贤,虽然这里仅有很少的信息,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体会到魏大人的身影,真的会是这样吗?太夸张了吧?只要我们结合明末历史,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原型,而且毫不牵强,也就是说只要找对了历史大背景以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个人是个“老千岁”,明末皇宫哪个人会是千岁呢?还是个“老千岁”,这个答案再清楚不过了吧?我们很容易地想到“九千岁”魏大人。书中自然不方便提“九千岁”了,所以只能说是“千岁”。从魏忠贤最为风光开始到死也就六七年的样子,从他的这段年龄上看,大约五十多岁,死的时候不到六十,从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个“老”字也刚好合适。

  魏忠贤以前叫“魏四”,小名应该就是“四儿”,而现在看来“义忠亲王老千岁”也是非常适合他的一个别称,作者绞尽脑汁在“魏忠贤”这个名字的四周做文章,努力在提示我们,我们仿佛也能体会到他当时创作的时候是多么地煞费苦心。

  而这里用“坏了事”这样的说法,将他的失势后查非常明显地暗示给我们,应该说非常很贴切。这个棺材是“万年不坏”,这样的说法也是非同寻常,说明此人的身份地位很不一般,大有帝王的架式。而这里关键还有一句:“就不曾拿去”,大家想想,正说明老魏的“坏了事”意味着不得好死,是非正常死亡,可见当时他相当的狼狈,死在了去凤阳守陵的路上,这个时候哪还来得及用早就定好的棺材呀?所以自然应该是草草就地埋葬,无法将如此高级的、非常人能用棺材拿去自用,太明显不过了,也让人相当地感慨,之前一切的权力都成了过眼云烟。

  后来魏忠贤的尸体被崇祯派人挖出尸体,任人千刀万剐。而崇祯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前夕,不知何故突然想起魏忠贤之功绩,看到自己国破家亡的局面,多半是明白自己当年杀魏忠贤是个天大的错误,也终于明白了魏忠贤是个大忠之人,更悔恨自己当年将其逼死,于是在太监曹化淳建议下,收葬其遗骸于魏忠贤当年选定的墓地香山碧云寺,崇祯的这一举动深刻地反应了他的心路历程,非常值得大家玩味。

  后来在康熙年间御史张瑗巡视北京西城时发现魏忠贤墓依然“峻宇缭墙,覆压数里,郁葱绵亘,金碧辉煌”,据此进言称帝京周围不应“留此秽恶之迹”,于是到康熙四十年终被夷平。这在是非常可惜,现在我们想凭吊一下他都找不到地方,一代了不起的大太监就这样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这样看来当年魏忠贤死后,他早早准备的棺材自然是既没有用上,也“没人出价敢买”,万一因此惹货上身可怎么办呢?不知道这会不会是史实,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史料支撑,我相信当时的情况还真有可能是这样,如果真的能找到这样的史料,更可以成为《石头记》这部史书的一个重要的铁证,我试着找了一下这方面的史料,可因为手头的资料有限还没有找到,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好好帮忙查一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2: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3)

  这段关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内容中在“坏了事”旁边还有一条批语:

  〖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
  连批书人都看出其中的深意了,也算是一种不“不写之写”。在这里指明了“坏了事”是指官场上出了事,但感觉这个批书人似乎并没有看出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是指魏忠贤,所以我一直对“蒙古王本”这个钞本《石头记》上的很多批语表示怀疑,感觉不象是参与创作的人写的。

  贾政的一句“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更让人幅想联篇,而这里的批语也暗示其中大有秘密,这明明是让我们仔细想想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应该是个很了不得的大人物,作者就差直接告诉我们魏忠贤这三个字了。

  而“义忠”二字却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称呼反应了作者对魏忠贤的态度,这与我们看到的被后来“东林党”人篡改后的明史中描述的魏忠贤要篡党夺权、祸国殃民大不一样。魏大人曾努力与崇祯拉关系,但崇祯不吃这一套,最后估计魏忠贤想以退为进,以图东山再起,自己先一走了之,然后让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崇祯去管理国家,那肯定会天下大乱,到时候朱由检小朋友无法收拾局面,多半会哭着求自己重出江湖,力挽狂澜,到时候我老魏就可以重塑自我,再造辉煌!魏大人这个想法确实是对的,可只对了一半,因为不他知道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更不知道没有了谁地球照样转的物理法则,于是终于尝到了没文化的苦果。他居然让崇祯没费吹灰之力就交出了大权,应该说他这回真的失算了。

  这也说明虽然魏忠贤做了不少坏事,但骨子里还他是大明的忠臣,是忠于皇帝的,至少不会对崇祯皇帝下毒手。众臣见魏忠贤离开了,认为他失势了,于是蜂拥而起来弹劾他,可谓墙倒众人推,中国人的劣根性再次充分地体现了一把。

  崇祯于是借机要抓回他置于其死地,这是真正的“坏了事”,魏忠贤很快得到消息,于是只好上吊自杀了,完全满足崇祯皇帝的意思,应该说此举不可不称为“义”,也不可不称为“忠”,所以“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名字大有深意。

  但我们现在细想起来魏忠贤上吊这招也够狠的,这明明是在跟崇祯皇帝呕气:你朱由检不让我好好活,那我就让大明跟我一起来陪葬!没想到的是,最后为老魏陪葬的不光是大明江山,居然还有崇祯皇帝本人!原来老魏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在跟朱由检玩儿一把Show Hand呀!其实并非老魏无情,也是他没有办法,更不想被抓回去受洋罪、遭凌辱,而且自己死了还能落下个“义忠”之名,但在“东林党”的作梗之下最后连个名声也被毁之殆尽了。

  所以作者对魏忠贤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深思,这些都证明魏忠贤之死是崇祯皇帝的一大败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加奇怪此书的创作者到底是一些什么人?

  王熙凤名字中的“熙”字就有光明、兴盛的意思,自然是指他是象征着大明的人,也象征着他能给大明带来兴旺,所以作者对魏忠贤的评价是相当的高。而更让人感觉神奇的是“熙”字的古意中还通“嬉”,所以有嬉戏之意,于是我们发现,凤姐在书中嬉笑怒骂,跟大家有开不尽的玩笑,逗不尽的乐子,也都合此字之古意,看样子魏忠贤应该很有幽默感。我一直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这样看来老魏确实智商不低,很难想象他是个不识字的人,我感觉他有说相声的潜质,所以作者为凤姐取“王熙凤”这个名字是很有讲究的,非常符合魏忠贤的很多特质,同时也说明作者对魏大人的很多活细节都了如指掌,令人称奇。

  我这里说的作者并非是指《石头记》的原作吴梅村,因为我个人认为王熙凤这个角色是“增删五次”中加上去的或被丰富起来的,在吴梅村的原作里应该这个角色不是重点,甚至可能没有这个角色,我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吴梅村赞赏魏忠贤的文字,我个人觉得吴梅村的原著《风月宝鉴》中更多的是强调明亡的宿命论,怀念前朝的成分更多,格调不但色情,而且很有些悲凉,是一个人间少有的“色情悲剧”,这种格调在他的其他的作者品都有体现,应该说吴梅村的原稿简单得很,内容只算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的一小部分,我会在后面的《增删五次》一文中对此进行分析。这样看来后来的增删者,也就是“曹雪芹”的身份就更值得我们思考了。

  作者在书中给老魏居然安排了如此多的“传影”角色出场,可见对魏大人还是很有感情的,同时他虽然是江浙一带的文人,又不象一般“东林党”人那样恨魏忠贤,而是爱到了极点,太奇怪了。作者真是狡猾,居然借秦可卿的葬礼,用副棺材就把老魏的点滴历史提前给大家交待了出来,作者何等用心,何等才情?这都是“传影”的魅力,这也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作者手法!

  但我相信肯定会有很少朋友感觉奇怪,既然“义忠亲王老千岁”是在影射魏忠贤,为什么他会死的那么早呢?居然死在了凤姐前面,这与魏忠贤死的时间合不上呀,怎么也应该死在后面呀?我觉得作者这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找机会交待魏忠贤的各种历史片断,而且也只能找些合适的表面故事切入,所以既然作者如此灵活,我们也应该别太死板,也够为难作者如此煞费苦心的了。

  如果不是在这个地方加入“义忠亲王老千岁”这样一个情节,那就找不到其他的机会来介绍魏大人死后没有人敢用他的棺材的史料了,作者尽可能的为我什么提供这些鲜活的而且还是极其珍贵的历史信息,所以这本书才呢《红楼梦》,不但时间有错乱的现象,而且还充满了各种不着调的神话色彩,于是都成了“梦”的一部分。

  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点,在秦可卿的丧事前后还出现了叫“戴权”这样一个大太监,我在前文介绍过他肯定也是在影射大权在握时的魏忠贤,所以我猜测作者在这个故事场景下,觉得可以充分利用一下,所以又整出来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分别创造了两个“传影”来影射魏忠贤,而且两个角色的出现离得这么近,更说明是在写这一回的时候一起考虑设计出来的,作者的这个创作思路我们似乎是可以跟踪到的。也就是说既然讲到了这样一个复杂而又热闹的场面,就可以派生成多个背景的角色,自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加入这两个影射魏忠贤的角色,也可以理解为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隐写历史人物。

  除此以外,我个人感觉书中还有一位人物是在影射魏忠贤,可他的内容很少,而且我目前还不好深入揭秘,因为感觉还不是时候,我应该在介绍完秦可卿的原型以后会再次提到,不过我还是可以先介绍一下这个角色,大家先感受一下是不是有道理。

  书中还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太监,叫“夏守忠”,戏很少,只简单地出现几次,很少有人能注意到会有这样一个角色,但我感觉从一些角度来看他也应该是在影射魏忠贤,跟王熙凤、义忠亲王老千岁以及四儿等人互为“传影”关系,这实在是让人太吃惊了,不过我相信大家也见怪不怪了吧?首先我们看“夏守忠”的名字中有个“忠”字,与“魏忠贤”和“李进忠”的名字都有“忠”这一个特点,“守忠”自然是指坚守忠诚、忠贞之意,与“义忠亲王老千岁”中的“忠”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感觉在作者的心中魏忠贤是个对皇帝极为忠诚的人,也可能是作者想通过这个“忠”字让我们能够很容易地联想到魏忠贤,这一点相当有可能。

  我们再看看这个叫夏守忠的太监,他为什么会姓夏呢?我觉得这个姓应该不是随便取的,而是很有讲究的。《说文解字》里指出,“夏”字的含意是这样:

  “中国之人也。以別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亦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夏,引伸之义为大也。”

  看来在书中姓“夏”看来很有深意,中国又被称为“华夏”,至少是以表明他的身份是大明的汉人,甚至可以引伸为“大义”,感觉似乎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义”同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2: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4)

  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是我从《康熙字典》里查到在《诗·魏风谱》里有这样的记载:

  “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也。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
  这里居然告诉我们“魏”字与“夏”字是有密切关系的,“都”是存有已故君王的旧宗庙的城邑,所以这里好象是指魏是夏禹之都,这样看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夏守忠太监的名字取得不简单。夏守忠第一次出现在元妃省亲的前前后后,在第十六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得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面南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

  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

  这里仿佛也看不出什么来,其实这里面还是很有深意的,在后面的文章会再再进行深入的解读,也希望大家自己抽空想想,相信自己也能悟出些东西来,那会更有趣。

  到了第二十三回,元春让夏守忠传谕命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住,并好好读书:

  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贾政,王夫人接了这谕,待夏守忠去后,便来回明贾母,遣人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帐。

  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又当了一次传话筒,没看出他干出什么大气磅磗的事来。

  到了第二十八回里,夏太监的名字又出现了: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

  夏太监总是帮元春来贾家送东西或传话的,并没有体现太多的信息,所以往往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到了第七十二回里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贾家正在闹饥荒,家境越来越惨淡,凤姐愁到了要当手饰维持贾家日常生活的地步,没想到夏守忠居然又来明目张胆地要钱了,这不是雪上加霜、伤口上洒盐吗?

  可见这个时候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夏守忠这回没有亲自来,而是派小内监来的,想想也是,这样的事自己怎么太好意思亲自出面呢?不过这到让凤姐和贾琏很是紧张一番。我们看看这一段是怎么描写的: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凤姐道:“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话回他。”贾琏便躲入内套间去。这里凤姐命人带进小太监来,让他椅子上坐了吃茶,因问何事。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凤姐儿听了,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了,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

  这个夏太监有自己的“夏太府”,居然有自己的府邸,看来混得很不错。小内监还称其为“夏爷爷”,从“夏爷爷”这个称呼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老千岁”的味道,知道了他的年纪也不小了,而夏太监还向各路官员家借钱,就是明着要,而要的钱与那个大权在握的大太监戴权向贾珍收的费数量差不多,几百到一千多两银子,似乎让人感觉他与戴权的权力差不多,所以从很多角度来看都是在影射魏忠贤。

  让人感觉最可笑的是,这里又让同是影射魏忠贤的王熙凤与之派来的小太监周旋,而且表现得极其有分寸,不但忍痛自己勒紧裤带把银子让夏太监拿走了,而且还得说出一火车好听的话来,让大家都极有面子,也让小内监舒服得很,实在是胳膊折在袖子里,把中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伪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脑子真是另类到了极点了。其实类似的情景在后面还有不少,居然有这样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传影”两个角色相互之间有交流的情节,以前我们以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但现在知道他们之间的影射关系,就会让人感觉太古怪了!

  关于夏太监影射魏忠贤的问题我就不展开了,我在后面的文章中进行详细地解读,所以在这里就点到为止,不然又要拐了一个大弯开辟一个全面的话题了,一时说不完。

  也许有人会问:这篇文章不是主要写四儿的吗?标题就是“神秘的四儿”,怎么又冒出来义忠亲王老千岁和夏守忠了呢?其实按北方人的习惯,魏忠贤当年在家时候的小名应该就是“四儿”,所以本文标题中的“四儿”应该本质上就是指魏忠贤,而不仅是那个小丫头,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哟。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书中影射魏大人的不止是王熙凤一个人,还有大太监戴权、男王熙凤、四儿、太监夏守忠以及义忠亲王老千岁!居然会有这么多,作者用这些人从各个侧面来影射魏忠贤不同时期的生活侧面,也算是煞费苦心了,也说明老魏这个人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我个人也只找到这么多,关于凤姐的进一步挖掘,我会在以后找合适的时机进行。

  综合起来起来,这些都构成了魏忠贤一生的很多方面,所以《石头记》不愧为是本隐写的史书,使魏忠贤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丰富、更全面、更立体、更鲜活的描述,所以其史料价值极其可观,可惜始终没有被人看出来。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再看看这些“传影”的角色的结局会有什么共同点:

  王熙凤在八十回以后的结局:被休以后,哭向金陵事更哀,她还说过“你也勒死我”,看来,看来不得好死,这跟魏忠贤之死是一个路子,多半也是上吊了结的。

  而“义忠亲王老千岁”一出场就已经坏了事,看来也是非正常死亡,连准备好的棺材都不能用,还让人家给送人了,可见其下场之下悲,从侧面隐写了魏忠贤死后的惨状。

  前后改过两次名的不起眼的四儿也是在象征“传国玉玺”和“皇权”宝玉面前很受宠而忽然被赶出了贾府,不知下落。

  这些影射着魏大人的“传影”角色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可以卖官的大太监戴权在后回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这样才能符合他影射魏忠贤的角色。

  同样,我感觉夏守忠太监也会死得很惨,这样才能完美地阐述魏忠贤这个历史原型。应该说这几个角色身上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而我们这些不孝子孙现在才能真正看出来,实在是太可悲了,实在是对不起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后人留下的这么精彩的文化财富。

  书中还有很多“传影”的组合,实在是让人目不暇接!书中其他角色的“传影”中数量都远没有魏忠贤的多,既使是宝玉,也就甄宝玉、秦钟和蒋玉菡一共三个,作者居然用如此多的角度来影射魏大人,可见对老魏的偏爱,这里面的内涵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我相信大家从此以后就会有“传影”的概念,这对于我们后面很多重要人物的解读是非常有帮助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9 10:4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