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43|回复: 13

V哥: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1 10: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介绍了《红楼梦》中有“传影”这样奇特的写作手法,肯定让人感觉有些怪怪的,其实书中类似的“传影”的例子很多,甚至可以说满书是“传影”,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一一介绍,相信到时候大家会让人目瞪口呆的。也就是说书中的“传影”描写是常态,我们应该努力习惯这一写作手法,慢慢地不再大惊小怪。所以从现在开始的多篇文章中,几乎都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红楼梦》是谜书,而这是猜谜的重要一项。
  本篇文章中介绍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证据不太充分,所以我也是战战兢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我还是相信我自己的感觉,觉得跑偏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介绍给大家,也希望大家一起认真思考一下,应该可以达成共识。

  《红楼梦》里有个很小的角色叫“四儿”,相信很多读者对她没有什么印象,因为书中关于她的描写很少,她算是个极其“边边角角”的人物,所以用她那点可怜的文字来写一篇文章实在有些难度,但我个人却觉得她这个角色非常重要,也非常神秘,因为作者既然让这样一个戏不多的角色出场,而且贯穿了书中很多回,还与宝玉有那过一些交流,其中肯定是有目的,甚至大有深意。我按照着这个思路仔细研究以后确实有了全新的、极为重要的发现,所以今天大书特书一番,我相信可以引起一番争论和思考,从而能够更能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

  四儿一开始不叫“四儿”,她一出场,宝玉就为其改了名,而改名的原因居然是宝玉跟袭人呕气,感觉这个原因也够无聊的。我们看看到第二十一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蒙戚庚双夹:原俗。〗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蒙戚梦庚双夹:“花袭人”三字在内,说的有趣。〗一面说,一面命他倒了茶来吃。袭人和麝月在外间听了抿嘴而笑。

  宝玉因为与袭人拌嘴,于是故意将“蕙香”改名为“四儿”,我们还知道她以前还叫过“芸香”,这样看来前后她改过两次名字,也是书改名最为频繁的人。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感觉到宝玉选中这个丫头改名好象纯属偶然,看她长得要好一些,“生得十分水秀”,所以随口选中了她,也让人感慨小人物的命运是如此可悲,会因主子一时的恶好而起伏不定,难怪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呢,而且也让我们感慨长相对人的命运往往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宝玉还借机说名字里有花儿的都玷辱了好名好姓,这明显是在讽刺袭人和麝月,而且也是在间接讽刺宝钗。而袭人和麝月在外间偷笑也很有内涵,我在前面介绍了这二人都是“钗副”,还互为“传影”,所以偷笑的也是这二位笑,没有晴雯或其他什么人。根据我之前对袭人和宝钗相关文章的介绍,我们自然可以知道袭人、麝月和宝钗这三位根本就不是什么花的化身,“花袭人”这个名字是专门为了影射宝钗的“冷香丸”发出的冷香而存在的,我在前文也说过麝月这个名字也是为了影射宝钗所住的蘅芜苑里的异香而设置的,所以宝玉的气话也是有的放矢的,并非胡言乱语,有这层意思在里面,也符合书中背面故事的原则,也就是说“传国玉玺”骨子里是喜欢大明的,这跟宝玉有“爱红”的毛病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对这些细节应该非常留心,所以对于宝玉的话可不能简单看过了而不过一脑子。

  同时通过这次发火我们也能感到宝玉也是有脾气的,是个纯爷们,该硬的时候能硬起来。我感觉这段描写也是宝玉将来会跟袭人发更大脾气的伏笔,也就是说这些小的细节并非空穴来风,无病呻吟,都似乎与后回的情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宝玉为什么会对“蕙香”这个名字这样挖苦呢?表面上看是呕气,但实际上是对袭人、甚至是对宝钗的不满,从骨子里来分析,更是对满清的愤恨和鄙视。我这个说是不是太夸张了呢?其实我们应该仔细看懂书中的脉络以及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在第十七回里,贾政一行人等在大观园参观游览,来到了蘅芜苑,看到了面里有很多从未见过的奇异古怪的植物,长得很是吓人,还发出怪怪的香气,于是众人纷纷展示自己的文采,书中描写道:

  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其联若何?”

  “兰”是一种香草,而“蕙”一种熏草,所以“兰风蕙露”这四个字是为了突出蘅芜苑里的这股异香。另外我在分析宝钗的文章中也说过,作者用“风”和“水”来形容满清,所以我们再看“兰风蕙露”四个字,里面充满了满清的味道。难怪满清政府非要大搞“文字狱”呢,汉人的文人实在是太狡猾了!

  而接下来另一个人也说了一个对联:

  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这里也是指“兰”和“蕙”所发出来的异香四处飘散,与月光相映的意思,也是突出了蘅芜苑这一主要特征,所以袭人将丫头“芸香”改名为“蕙香”是寓意深刻,“蕙香”是指蘅芜苑的异香,也就是指满清异族的怪味,或隐指宝钗身上的“冷香”,也算是袭人强调了自己“钗副”的本质,时时不忘宝钗和蘅芜苑,积极向宝钗看齐,说吓人一些这叫处处维护满清利益,看来怡红院内部象征明、清的两派斗争相当激烈呀!

  而宝玉听说这个丫头叫“蕙香”时的反应也很激烈,也让人感觉很奇怪,我们绝不能将宝玉发火简单地认为就是因为跟袭人呕气,那不过是作者的烟幕弹而已,我们看看宝玉怎么说的:

  “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

  “晦气”是“蕙气”的谐音,“香”和“气”本是相通的,有香就自然就会有气,这样一想就有意思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袭人这个名字是“花气袭人”之意,也就是说宝玉这样说有意是讽刺袭人发出的根本不是花香之气,而是“晦气”!所以宝玉又接着说:

  “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看到没有,这才是“花气袭人”的真正解释!曾有一些朋友质疑我,因为我说过“花”既然在《红楼梦》中象征“华夏”、“大明”、“汉人”,那为什么袭人这个象征满清的人姓“花”呢?在这里宝玉在这里给出了详细而准确的解释,相信一下子大家心中的疑问就能全部解决了,从这个例子来看,我们看书一定要全面,从整体出发,只要把大的框架确立了,那些小问题都会有合理的答案,所以只要大家细心去找就能找到,因为作者的整体思路是统一的。

  “花袭人”一名是在影射宝钗身上发出的“冷香”,进而也是在影射蘅芜苑里发出的阵阵异香,而从宝玉刚才的一番话里来看,将这些异香以及“冷香”都给解读为“晦气”,实在是很有意思,让人回味无穷。作者的意图十分明显,其实这也是将宝钗的一切都给否定了,从一个侧面来说也是对“金玉姻缘”的否定,这是作者拐了个大弯在骂满清,可惜弯太大了,应该说这么多年来现在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楚,作者费了那么大的劲算是白骂了。

  我们从中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真是心思缜密呀!其实“芸香”这个名字也是指香草,是一种多年生具浓香的木质草本植物,花黄色,复叶具有苦味。既然都是香草的名字,为什么袭人要改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2)

  这就有是个“阶级立场”的因素在里面,也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也涉及到“芸香”的本意,如果想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在书中找线索。在第十七回里宝玉对蘅芜苑里的各种植物进行了一番讲解,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植物,大家仔细看:

  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茞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
(紫芸)

  大家仔细看,宝玉提到的“紫芸”自然是红色的,而在书中“红”象征着“朱明”,也就是说那个改名的丫头最早叫“芸香”的这个名字应该是象征着她属于象征大明,所以这个“芸香”发出的是正经的香气,绝不是宝钗吃“冷香丸”以后发出的“晦气”,也不是蘅芜苑里发出的怪味儿。

  那为什么偏偏“芸”字象征大明呢?这里面有个我们现代人很少知道的常识,原来古人为了防止虫子咬食书籍,将一种有清香之气的芸香草置于书中,而且效果非常好,所以古人延用了上千年。芸香草也称芸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自然这象征着有读书先辈的人家,书香人家、世代书香;读书风气、读书的习尚等,“书香门第”中的“书香”就是指这个意思。所以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古代的校书郎,就有个很好听的名称:“芸香吏”,大诗人白居易当年就曾做过这个官职。古代的书室中常备有芸草,书斋就有了“芸窗”、“芸署”、“芸省”等说法。如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中说:“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亦称芸台。”这些词都蕴含着一缕书香的气息,表达了人们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

  所以《红楼梦》中的“芸”字应该就是指大明的文化之气息,所谓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也可以象征汉人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以区别于异族异邦的野蛮落后、愚昧无知之气。也就是说这个“芸”字区别于象征满清的“蕙”,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提示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在《红楼梦》的早本中,应该有“紫芸轩”这样一个地方,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些文字了,而从这个名字来看,也是象征着大明的,因为宝玉说:“红的自然是紫芸”。

  我们还是可以从书中的一些批语里看到“紫芸轩”这个名字,在第一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蒙夹:伏紫芝轩。〗〖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

  从上面一大堆排比来看,地点从大小到,最后落到“紫芸轩”,这些地方应该都是大明的象征。另外在第一回《好了歌》注释里有这样的描写: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从这些批语来看,也许“怡红院”以前在早期版本里叫“紫芸轩”,或是宝玉其他的什么住所,与“潇湘馆”对应。

  而宝玉还曾住在“绛芸轩”里,与“紫芸轩”一字之差,象是个早本中遗留下来的,书中有多处提及,也有不少批语中提到了“绛芸轩”,宝玉在住进大观园之前应该就住在这里,他自幼时自命为“绛洞花王”,并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绛芸轩”,都没有离开一个“红”字。

  在第八回里的一天早起让晴雯研墨,自书“绛芸轩”三字,嘱咐晴雯贴于门斗,回来以后自己还喝醉了,把早上这件还给忘了,结果把晴雯为了把这三个字贴上去还冻的手僵冷,这个情节大家一定很有印象。

  另外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写的诗中有一句“绛芸轩里绝喧哗”;第三十六回的回目就是“绣鸳鸯梦兆绛芸轩”;第五十九回的回目是“绛芸轩里召将飞符”,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批语里提到的“紫芸轩”,但无论如何,“绛芸轩”中的“绛”就是红色的意思,所以“绛芸轩”象征的意义相当明显。由此看来,作者真是将汉字中有“红”的含意的字用尽了,从头到尾都是为了突出他们所深深思念的故国明朝,而这个“芸”字也自然应该是象征着明朝,“芸香”应该是指象征明朝和华夏之香。

  这样看来包含着红色含意的“紫芸轩”和“绛芸轩”的名称我们就能明白是指什么了,自然是象征着朱明王朝的读书之风,书卷之气很浓,也是在指宝玉是个读书之人。不过这一点却有问题,因为宝玉极不爱读书,却给自己的住处取了与读书有关的名称,有些附庸风雅之意,显得极不协调。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将“紫芸轩”或“绛芸轩”弃之不用,而改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怡红院”了。“怡红院”中的“怡”是心怡,高兴的意思,是指非常喜欢红色,见到红色就高兴,自然是指热爱大明之意,也暗示宝玉象征“传国玉玺”的原型,因为宝玉有“爱红”的毛病。

  相比之下,“蕙香”也是一种香草,跟“芸香”比有什么不好呢?“蕙”字喻女子内心纯美,所以有“蕙质兰心”一词,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在第五回袭人的判词里有一句:“空云似桂如兰”,也应该指的是同一个意思,所以也应该是好词呀?

  一位叫“小紫说法”的网友提醒我,“蕙”字是在比喻宝钗的“停机德”,就是指对宝玉的苦劝,劝其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大搞仕途经济学问,也是指袭人一天到晚对宝玉苦口婆心的管教,这表面上看是象征女子的一种美德,但实际是象征满清非常希望汉人的文人为大清好好服务,也就是让汉人仕清,我在关于宝钗的文章进行过详细的介绍。

  另外,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离别难》有这样的词句:“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这其中也似乎有离别的含意,仿佛是指宝玉最后弃宝钗而去。总之“蕙香”应该是象征着袭人和宝钗对宝玉的苦劝的美德。

  袭人要将“芸香”改名为“蕙香”,这也是自然的,从小说隐写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想用满清来取代大明之意,所以宝玉才说:“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所以一下子都给否定了。看看,怡红院里的斗争多么尖锐!连叫什么名字都有派系、阵营和阶级立场之分。

  相比之下,“芸香”更多的是突出汉人的文化气息,象征着文明程度高,那为什么宝玉不让这个丫头将名字改回“芸香”,非要再改为“四儿”呢?这里面还有一层很深的含意,很快会告诉大家。

  应该说“芸香”这一用法古人应该都非常了解,所以在宝玉为丫头改名的时候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明确:

  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蒙戚庚双夹:原俗。〗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

  批语里提到的“俗”是指当时尽人皆知,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可惜今天的我们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层意思,所以感觉这个名字反而很雅。现代的读书人早已不太容易见到芸草了,即使防蠹,人们也多是使用樟脑丸、檀香片之类,一下子让人感觉失去了很多传统文化的意境。

  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证明“芸香”是与众不同的,在第四十三回里,宝玉与茗烟偷偷跑到城外祭祀,此回的回目为“不了情暂撮土为香”,这个段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气跑了七八里路出来,人烟渐渐稀少,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焙茗道:“香倒有,不知是那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茗烟笑道:“这三样可难得。”

  大看仔细看,原来芸香不仅可以放在书里驱虫,还可以用来烧香祭典,功能还挺多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3)

  宝玉要祭祀跳井死去的金钏,多半是因为宝玉心中有些歉疚,所以这个祭祀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他点名要烧的香中就有“芸香”,而不是象征满清的那些异香的。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书中有个晚辈叫“贾芸”,主动上赶着非要给宝玉当儿子的那位,还费尽心思去讨好巴结王熙凤,最后在大观园里找了个种花的差使,相信大家会很有印象。猛一看这贾芸让人感觉很不堪,为了一份工作什么乱七八遭的招儿都使得出来,他还跟红玉眉来眼去并且有“遗帕”的情节,那他算是哪头的呢?
  现在我们从他的“贾芸”的这个名字就可以判断应该是象征大明这边的人,所以他才受到跟薛蟠一样是做“香料”生意的舅舅“卜世仁”的欺负,也就是说“卜世仁”也应该是薛蟠的“传影”,两个人都做同样的“香料”生意,而“香料”又是在影射蘅芜苑里的异香,所以“卜世仁”自然是在象征着满清,从他身上我们也能深刻明白作者对满清的态度,因为“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这也应该是作者对薛家人和满清的态度。

  而贾芸与红玉谈恋爱不是个简单的情节,因为“红玉”二字可以说寓意深刻,而且也非常易懂,所以二位一定是象征汉人这一个阵营里的人。而且红玉居然还姓“林”,名字跟黛玉只差一个字,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点还非让红玉改名为“小红”,应该说里面大有文章,也就是说我们从“林红玉”这个名字来看就能明白她是黛玉的一个“传影”。

  在第二十四回里,红玉一出场的时候有一条批语说得很到位,也是“红学家”从来都没看懂、也从来不进行解释的批语:

  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庚双夹:又是个林。〗小名红玉,〖庚双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庚双夹:妙文。〗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他“小红”。

  批语中说“玉字则直通矣”,那到底通什么?自然就是指直通大明之意,我早说过书中与“玉”有关的都是在影射明朝,“红”字切“绛珠”就是指她是在影射前生为“绛珠草”的黛玉。所以“红玉”二字把她身上的明朝的象征意义说得极为直白,并且告诉我们她是在影射黛玉,而大家都叫她“小红”,甚至可以理解为“小黛玉”,“红”自然是指朱明之意了,也突出了她身上的这一点,让人实在是没有想到。也就是说小红这个黛玉的“传影”不仅是因为她的名字影射黛玉,她的身上还会发生一些事情来影射她。

  其实“林红玉”这个名字的含意非常丰富,远不止在影射黛玉,以后我会大书特书的。

  贾芸跟林红玉之间有“遗帕”的情节,而书中在第三十四回里有宝玉送旧帕子给黛玉的情节,让黛玉相当感动,还为此写了三首诗,人称“题帕三绝”,非常有名,那这两对年轻男女为什么都会有跟帕子有关系的内容呢?

  黛玉被宝玉送来的两条旧帕子所感动的原因在前八十回中作者一直没有交待,其实也不难理解,应该说这其中有警策之意,是宝玉要林妹妹放心,自己不会因为新的而忘了旧的,不会因为来了新人就忘了旧人,要知道林妹妹好多疑的,看到家里来了甚多姐姐妹妹,她怕宝玉见了新人,忘了旧人,于是时常与宝玉斗气使小性子,所以宝玉赠她两条旧帕子,以表心意,不过这种表达方式比较怪异,让我们这些读者难以猜测,没想到黛玉居然看懂了宝玉的意思,看来他们二人果然是知己,所以两条旧帕子就能让黛玉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相比之下现在给女孩儿送两个全新的、最先进的手机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而关于黛玉与宝玉这两条旧帕子的故事应该不止于如此,作者这么酷爱“草蛇灰线”,应该在八十回后应该有新的发展,而这个新的情节我们现在虽然看不到,但根据作者的一贯风格,也就是“传影”的写作手法,我觉得应该早在前八十回里在贾芸和林红玉的身上提前将这个情节变了个花样展示出来,这样的写法在书中相当的多,我会在合适的时候一个个地点出来。

  这意味着贾芸跟林红玉有“遗帕”的情节是在影射宝玉与黛玉在后回有类似的情节,这样才将这两条旧帕子的情节落到实处,才能做到前后呼应。这样看来,贾芸在某一时刻也是宝玉的“传影”,“传影”真是无所不在呀,让人吃惊。

  但我相信贾芸和林红玉之间的这个情节应该都是那种宝玉和黛玉的临时“传影”,也就是说这二位的身上除了这个地方影射了一下宝玉和黛玉以外,其他应该多半就没有了,剩下二人的故事的另有发展,不仅仅是在影射宝玉和黛玉,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所以我相信贾芸和林红玉二人在后回的故事都是很正面的,在第二十四回里有两条批语是关于贾芸的:

  〖靖:“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余三十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惜不便一一注明耳。壬午孟夏。〗

  〖庚辰侧批:孝子可敬。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

  看看,批书人对他的评价多高呀!

  这些都说明贾芸后回会在贾家家败的时候大显身手,所以这些批语里一直在夸他,谁让贾芸的名字中非要有个“芸”字呢。这一点与“程高本”后四十回里那个卖巧姐的“奸兄”贾芸的描写完全不是一回事,那实在是在糟蹋好人。

  而林红玉也是一样,就凭她的名字也能说明应该是正面的角色,根据书中批语的提示,在贾家遭难的时候林红玉曾经千方百计帮助贾家的落难的人员,也就是说她与贾芸这二位后来结为夫妻,一同在贾家家败的时候大显身手。他们二位的这些正义的表现,早就定义在他们的名字之中了。

  在《石头记》钞本中的“庚辰本”里有两条关于小红的非常搞笑的批语,也说明批书人有好几个,他们对此书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红玉笑道:“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庚辰眉批: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确证。作者又不得有也。己卯冬夜。〗〖庚辰眉批: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甲戌侧批:且系本心本意,“狱神庙”回内方见。〗

  在“庚辰本”中一个批书人的批语中说小红应该属于“奸邪婢”,而后来畸笏叟赶紧出来解释写这条批语的人没有看过八十回后的故事,才有这样的错误理解,也就是说小红在所谓“狱神庙”的情节中有突出的、正面的情节。总体来看,我个人对畸笏叟的批语还是非常赞同的,他对此书的理解比较深。

  那这个畸笏叟是谁呢?据说有位著名的“红学”大师称:畸笏叟是史湘云的原型,他指出“畸笏叟”三个字谐音“几乎嫂”,就是指“几乎成了嫂子”的意思!这个解释让我大笑了一个礼拜,导致满口的大牙松动了很多。

  这样看来,无论是贾芸还是林红玉,两个人的名字都是寓意深刻,他们身上所影射的角色和事件也都一脉相承,绝非泛泛之笔,也就是说就凭贾芸这个名字就说明他是个大大的好人,是象征明朝这个阵营里的人。“芸”字可不是随便用的,这更意味着“芸香”这个名字也应该象征着大明,这也符合作者的创作构思,但这里面弯实在是太多了,希望大家能跟得上我的思路,千万别被“几乎嫂”这样的“红学大师”给带沟里去。

  于是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明白:袭人把象征大明的“芸香”这个名字居然改成了象征满清的“蕙香”,真是狼子野心照然若揭呀!这不是明摆着是与大明为敌,与汉人叫板儿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4)

  袭人这是故意要去掉象征大明的香气而换成满清的异香,充分暴露了她象征满清的本质,妄图暗地里在怡红院改天换日,篡党夺权,台湾人曾经发明过一种很有争议的说法叫“柔性政变”,感觉用在袭人身上挺合适。
(蕙香)

  袭人将“芸香”之名改为“蕙香”与第十九回里她用自己要赎身来威胁宝玉让他改掉“爱红的毛病”是一个意思,就是让“传国玉玺”远离大明,慢慢落入满清的怀抱,难怪宝玉在第二十一回里气愤地要给“蕙香”这个丫头改名呢,这算是一个有力的回击,要知道宝玉很少发火的,这一回居然男人了一把,是有深意的,这应该象征着怡红苑内满清与大明的暗中较量,但我们一直以来只能看出其中的表面故事,而如此复杂的象征意义确实不太容易读懂。

  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为书中人物规划名字的时候是有个全盘计划的,而不是随意胡取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则,再细心体味书中的暗示,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每个人身上所象征的含意。

  按照这个思路,我想再看看一下书中一位很少有人关注的小角色,名叫“佳蕙”。本篇文章中我讲的都是这样不太起眼的小人物,但小人物往往会有大故事,而且很更容易看懂,所以不要轻易放过。本来这个“佳蕙”在书的表现没有什么特别的,她在第三十一回里晴雯撕扇以后为去收拾破扇子,可见地位有多悲催,在怡红院里是个地位不高的丫头,所以她跟同样不得志的小红关系不错,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但好象她没有小红那样的野心,却有不少的牢骚。

  而她的名字中居然也有个“蕙”字,而且还叫“佳蕙”,不知道是不是又是袭人给改的,只不过宝玉不知道罢了。既然前面我确定“蕙”字是象征满清的气味儿,那她是不是应该也算是袭人、宝钗这个象征满清的阵营里的人呢?我们可以找找看书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验证一下,看是否符合作者一贯的思路。在第二十六回里,佳蕙第一次正式出场就兴冲冲地来找小红:

  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便把手帕子打开,把钱倒了出来,红玉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黛玉还是很大方的,对下人也非常不错,居然给钱给到小丫头们数不过来,这得多受大家欢迎呀。

  黛玉好象经常这样慷慨,第五十四回一个婆子给她送燕窝来,她就命人给了这个婆子几百钱,给人感觉她财大气粗,多半是因为她父亲是“巡盐御史”,是个肥差,所以她继承了大笔财产。居然有人怀疑林家的财产被贾琏等人给私吞了,应该说这个猜测没有任何根据,纯属痴人说梦。我们从黛玉这样大方就能感觉到她是满有钱的,她在贾家应该一切都不用自己花的钱,所以自己有这么多的财产没地方花,有一种大把的人民币砸手里的感觉。

  而这个佳蕙居然连钱数也没数就让小红帮着保管,看来她们绝对是最铁的“闺蜜”,所以这俩个人聊的应该都是真心话。而佳蕙与小红说过一段话很有意思,我们按照前面发现的人物命名原则来看看她的话是如何透露出她所象征的身份的。在第二十六回里,小红因在怡红院一直受到打压,所以情绪非常低落,于是佳蕙前来开导:

  佳蕙点头想了一会,道:“可也怨不得,这个地方难站。就象昨儿老太太因宝玉病了这些日子,说跟着伏侍的这些人都辛苦了,如今身上好了,各处还完了愿,叫把跟着的人都按着等儿赏他们。我们算年纪小,上不去,我也不抱怨;像你怎么也不算在里头?我心里就不服。袭人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说良心话,谁还敢比他呢?〖庚辰侧批:确论公论,方见袭卿身份。〗别说他素日殷勤小心,便是不殷勤小心,也拼不得。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

  大家看看,佳蕙的话中不自觉地维护袭人,认为袭人的地位在怡红院里的丫头中至高无尚的,无人能比,问题是凭什么不能跟她比呢?难道就是因为她跟宝玉“初试过云雨情”吗?看来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呀!而佳蕙却对晴雯和绮霰几个人表示强烈的不满,这一点让人很意外。在第二十七回里小红无缘无故被晴雯当众骂过,但这之前她也被秋纹和碧痕骂过,而佳蕙对这两个人却没有提,这是不是有些奇怪呢?而秋纹的身份我随后就会给大家介绍,这里面也很有讲究。

  晴雯是“黛玉之副”,其实她的原型很复杂,不简单仅影射黛玉一个人,但无论如何她也是在影射大明这个阵营里的人,这个很明显。所以从佳蕙维护袭人而斥责晴雯等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算是哪头的了,我们从作者为这些小人物取名字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们所代表的阵营,佳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真是一丝不乱,让人称奇。

  小红虽然也是象征大明的人,但居然受到晴雯等人的排挤,这应该是象征明朝内部的斗争,这也是探春说的那句“自杀自灭”的体现,自然是充分展示了汉人喜欢“窝里斗”的传统,应该是象征明朝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其实也是大明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佳蕙的对话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她跟自己的名字一样,都是袭人这个阵营里的,怡红院里泾渭分明,作者处心积虑,构思完整巧妙,大家可千万不要觉得这样理解很夸张不可思议。

  我们再回到宝玉将“蕙香”的名字改为“四儿”的这个问题上,宝玉借此发火,包含着两层意思,除了表面上与袭人呕气以外,而作为“传国玉玺”的身份,他自然还是要维护大明的,要坚守住怡红院里大明这块阵地的,这里变了天还得?所以才说“蕙香”是“晦气”,对满清的势力进行了回击和嘲讽,而且果断地将“蕙香”改成了“四儿”。

  宝玉为其改名的过程显得很自然,也象是很随意,只是问出“蕙香”在家里排行第四,所以就改叫“四儿”。要知道宝玉虽然读正经书不成,但闲书看得很多,杂学旁收的,很有些歪才,用贾政的话来说宝玉“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工夫”,我们在书中看到他也写了那么多诗,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一回也大现身手,还写了引经据典的极为难懂的《芙蓉女儿诔》,作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我感觉能写成这样绝对是神童了,我认为一般人喝个三、四十年的墨水也不一定写得出来的。

  所以这样看来“四儿”这个名字改得不象是宝玉一贯的风格,但很好记,却显得过于平实了些,甚至平淡之极,缺少诗情画意,感觉好象没有什么学问,宝玉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呀?给人改名是件大事,他居然处理得如此儿戏,这会是怎么回事呢?那这个名字中又会有什么深刻的含意呢?难道会象征着大明吗?我先卖个关子,本章的后面会给大家揭开谜底的,我相信到时候大家会感觉非常意外的。

  宝玉房中的女孩儿这么多,为什么偏偏对这个四儿有如此偏爱呢?应该说这里面隐藏了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这就需要抽丝拨茧一点点来剖析。宝玉这次发火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可能是巧了,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作者应该是借此来展示怡红院内部复杂较量的。

  《红楼梦》中往往有一些很随意的小事,或者说得很随意的话,都可能其中有很多内涵,这一点在四儿身上就有所体现,居然从中可以看出袭人所象征的一派的野心,她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是在影射宝钗的行为,所以千万不要将这些割裂开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5)

  大家都知道怡红院里丫头多到宝玉都认不过来,一个男人如果混到这个份儿上实在是幸福死了,绝对是帝王般的享受。而大观园里虽然住了不少人,有主子也有下人,可大家仔细想一下,宝玉是里面唯一的男性居民,所以每天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如云的美女,大家为他争风吃醋,真是让人好生羡慕呀!
  在第二十四回里,负责侍候宝玉的红玉冒着被人骂的危险斗胆进到宝玉的房间为他倒茶,为的是在宝玉面前表现自己,结果宝玉居然不认识她。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宝玉见没丫头们,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只听背后说道:“二爷仔细烫了手,让我们来倒。”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早接了碗过去。宝玉倒唬了一跳,问:“你在那里的?忽然来了,唬我一跳。”那丫头一面递茶,一面回说:“我在后院子里,才从里间的后门进来,难道二爷就没听见脚步响?”宝玉一面吃茶,一面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头发,挽着个纂,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宝玉看了,便笑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么?”那丫头道:“是的。”宝玉道:“既是这屋里的,我怎么不认得?”那丫头听说,便冷笑了一声道“认不得的也多,岂只我一个。从来我又不递茶递水,拿东拿西,眼见的事一点儿不作,那里认得呢。”宝玉道:“你为什么不作那眼见的事?

  从这段小红的说的话来看来负责照顾宝玉的丫头得一个排,难怪宝玉认不过来自己屋里的人呢?宝玉居然能够面对如云的美女而坐怀不乱,也算是奇才,如果换贾珍、贾蓉或贾琏等人,估计早淫遍几回了!估计宝玉见到的美女太多了就腻了,真有些“朱门酒肉臭”的感觉。

  虽然书中强调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但是只是“意淫”而已,有心动,没行动,实在“是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估计这些女孩儿得恨死他了,难怪在第三十五回里傅家的两个婆子说宝玉:“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从这些地方我们又感觉宝玉确实不太爷们儿,我都替他着急。

  林红玉这一天忽然登场,看似是个意外,实际上是作者在八十回以后为她安排了很重要的戏。相比之下,四儿也应该有类似的作用,伏后回一些情节,但她的戏远不如红玉的多,所以我们需要对她在书中可怜的几次出场进行深入分析了,这实在有些困难,信息量毕竟太少了。不过感觉一开始四儿出现的时候要比小红强多了,居然她可以站在宝玉的房间里听差。

  在四儿第一次登场的时候宝玉也不认识得她,更不知道她叫什么,可宝玉为她改了名字以后,我们再看四儿的表现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被宝玉改了名绝对是难得的殊荣,所以对她个人的人生而言实在是意义重大。在第二十一回里有关于四儿改名以后的描写:

  这一日,宝玉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着书解闷,或弄笔墨,也不使唤众人,只叫四儿答应。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一回《南华经》。

  四儿这个角色出现得很偶然,但感觉她确实是个很有心计、很机灵的人。

  如果从表面的故事来看,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一个本来莫莫无闻的小丫头,无意中被主子改了名,说明主子对自己重视,至少主子开始认得自己了,也不管主子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或跟谁呕气,反正忽然感觉脸上有光,估计也会让旁边的丫头好生眼红,甚至小红知道了也会忌妒得要命,小红曾经非常努力地想好好表现,可屡屡受到别的丫头的排挤,在第二十四回里是这样介绍的:

  这红玉虽然是个不谙事的丫头,却因他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伶牙利爪的,那里插的下手去。不想今儿才有些消息,又遭秋纹等一场恶意,心内早灰了一半。

  小红真是倒霉到家了,几经努力还是一事无成,最后只好另攀高枝去了。而四儿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既然有这样好的运气,所以四儿自然要变得殷勤许多,也说明这个丫头不是那种混日子的人,很知道抓住机会。

  但我们一定要多从反照“风月宝鉴”的角度来看考虑,不然就会感觉对四儿的描写根本是莫名其妙,没有描写这个角色的必要。或者说如果这个角色主要是为了隐写宝玉与袭人在大明与满清之间的争论的问题,那四儿的故事就已经完了,以宝玉所代表的大明的暂时胜利而结束,那四儿就不应该再出现了,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书中有不少类似的小角色都是出现了一次就再也没有露脸,成了典型的“打酱油”的角色,情况跟四儿很类似。

  在第三十回里因宝玉说话不当导致宝钗意外发怒,小丫头靛儿笑着来问宝钗有没有藏了自己的扇子,没想到宝钗表现得非常出人意料,居然把火发在了她的身上,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领略宝钗的本质,所以说这个情节是非常重要的,也非常生动而精彩,可惜大家一直对此不是很重视。这一回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

  在第八回描写宝钗的长相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想象一下宝钗这时的样子,一张“银盆大脸”上面瞪着两只水杏眼,这是个什么模样?她平时温柔贤慧,体贴大度,端庄贤静,没事都不多说一句话,做大家闺绣状,仿佛贾家的人上上下下没有不觉得她好的,可这次居然指着靛儿的鼻子说这些可怕的话!吓得这个靛儿跑掉了,连话都没敢说一句,夺命而逃的感觉,从此再也没敢在书中露面,看来真是吓坏了。当然这个小角色唯一的一次露面就完成了自己在书的使命,为的就是体现宝钗的另一面,也就是凶狠的那一面,给我印象深刻。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没有表现这一段,因为“红学家”们普遍对宝钗过于偏爱,认为她是书中最大的好人,容不下人们对她有半点不好的评价。原文中关于宝钗发火的文字他们自然不方便删掉了,但尝试着将一些批语忽略掉,搞些不堪的小动作。但又觉得她指着小丫头破口大骂的情景实在是有损宝钗的光辉形象,所以尽量淡化这个情节,也算是用心良苦呀,难怪有不少人怀疑这些专家里有大量的“满遗”。

  当然也许是因为导演为了省钱,感觉靛儿这个演就一句台词,被骂完就不再出场了,再花钱请一个演员来演就太不值了,所以考虑到成本,没有展现这个情节,但实际上是相当错误的。但我个人感觉宝钗的这次失态的情节非常重要,也非常经典,宝钗平时身藏不露,王夫人说她心思很重,黛玉早就怀疑她藏奸,而这宝钗居然偶尔露峥嵘,展示了她的本心和本性,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忽略这个情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6)

  相比之下四儿命运却完全不一样,虽然也是宝玉因与袭人生气而发泄在了四儿身上,跟宝钗拿靛儿当出气桶的情况类似,按道理来说她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可没想到她在后面的情节中偶尔出现,而且还有一些不俗的表现,这就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了,也就是说她不仅仅是个与靛儿一样的小配角,应该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我们现在都知道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书中能与宝玉关系密切的人往往都是在影射不一般人,有的人是在影射皇帝,比如与宝玉关系最亲密到极点的女主角主,我认为这种亲密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是爱情或一夜情;另外有的角色是在影射一些明末历史上有权力的大臣,主要是指与宝玉关系比较密切的人,这里有男有女,但地位应该都不是很高;还有的角色是“传国玉玺”的同类,宝玉的“基友”秦钟和蒋玉菡。

  袭人虽然跟宝玉有个床第之欢,是与宝玉“初试云雨情”的人,但她本身是在影射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所以袭人的情账要算在宝钗身上,或者说这影射宝钗应该与宝玉也有婚前性行为,也象征着宝钗最终得到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关于这个问题我一会儿还要有更深入的清楚的分析,到时候大家可以从整体的全新的角度来理解本书的构思和框架。

  相比之下,我感觉晴雯真是挺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第三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很让人浮想联篇:

  晴雯没的话,嗤的又笑了,说:“你不来便使得,你来了就不配了。起来,让我洗澡去。袭人麝月都洗了澡,我叫了他们来。”宝玉笑道:“我才又吃了好些酒,还得洗一洗。你既没有洗,拿了水来咱们两个洗。”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的。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连席子上都汪着水,也不知是怎么洗了,笑了几天。我也没那工夫收拾,也不用同我洗去。今儿也凉快,那会子洗了,可以不用再洗。我倒舀一盆水来,你洗洗脸通通头。才刚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叫他们打发你吃。”

  感觉宝玉好象跟碧痕曾经“大战”过几百回合的样子!作者再次用了“不写之写”的手法,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把事往歪里想,同时我们也确实好奇这个宝玉与碧痕这个澡到底是怎么洗的,为什么场面这么壮观?

  宝玉主动提出这回要与晴雯一起“大战”一场,看样子他是想以此补偿一下之前两个人拌嘴产生的不快。而奇怪的是晴雯居然拒绝了,这不是白白放弃了机会了吗?真是可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晴雯的身份很复杂,我们一直以为她仅仅是“黛玉之副”,其实这只是其中之一,我会在关于晴雯的文章深入挖掘她的本质。

  而四儿却绝不可能是在影射什么“高大上”的人物,因为她毕竟是个小丫头,地位太低了,连晴雯都不如,所以肯定不象是在影射一个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人,就算她跟宝玉关系再暧昧,再亲密,顶多是在影射个偶然被重用的或者一时小人得志的人就不错了,更何况两个人应该没有发生过关系。

  四儿与宝玉关系好,“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只能说明她影射的历史人物是意外得志,所以格外积极卖力,当然这也完全符合书中表面的故事,所以她的举动并不让人感觉奇怪。而没想到的是宝玉为四儿改名之事果然引起了袭人愤怒,虽然当时她没有立刻发作,但女人从来就没有豁达的人,终于到了第二天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袭人找宝玉算账来了,搞得宝玉还莫名其妙的,她对宝玉说了些阴阳怪气的话,让人感觉袭人还是很记仇的:

  原来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料他不过半日片刻仍复好了。不想宝玉一日夜竟不回转,自己反不得主意,直一夜没好生睡得。今忽见宝玉如此,料他心意回转,便越性不睬他。宝玉见他不应,便伸手替他解衣,刚解开了钮子,被袭人将手推开,又自扣了。宝玉无法,只得拉他的手笑道:“你到底怎么了?”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宝玉道:“我过那里去?”袭人冷笑道:“你问我,我知道?你爱往那里去,就往那里去。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宝玉笑道:“你今儿还记着呢!”袭人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袭人的脾气可真够大的。与之前宝玉与袭人呕气隔了有一晚时间了,居然袭人在百忙之中再次提到这个四儿,我们绝不能当成闲文,更不能小看这个四儿,居然惹起一个不大不小的波澜。

  于是宝玉只好又开始哄,又帮着脱袭人的衣服解扣子,又将一根玉簪一跌两段,以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终于把袭人哄好了,两人算是达成了妥协。

  宝玉可真够累的,我一直不知道宝玉喜欢袭人什么?他无论跟谁搞“云雨情”都能换来一样的忠心耿耿,何苦非要认准了袭人一个人呢?而且还动不动还要看她的脸色,她还没事就管宝玉这事儿那事儿的,也不考虑到宝玉正值青春叛逆期,象个“事儿妈”一样的一天到晚唠叨个停,再说她的长相也远不及晴雯,书中对此也早有提及,那袭人长什么样呢?在第二十六回里从贾芸的眼中看到的袭人是这样:

  说着,只见有个丫鬟端了茶来与他。那贾芸口里和宝玉说着话,眼睛却溜瞅那丫鬟: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不是别个,却是袭人。

  作者只介绍了她是个大长脸,连五官都没好意思描写,可见相貌平平,这样的脸色看着也挺没意思的,宝玉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呀,当年偶因春梦一场,偷试一把,结果引来后面无尽的唠叨,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呀。

  宝玉将“蕙香”的名字改成“四儿”,完全是冲着袭人来的,难怪袭人这时说出这样醋溜溜的话!她提到“白玷辱了好名好姓”这不是明摆着冲着那天的事吗?这也更证明“花袭人”这个名字中的“花”并不是指的象征明朝的“花”,所以这也是她生气的根本原因,又是典型的“假语村言”,也就是说她想将怡红院的氛围从大明慢慢改成大清的努力受到了挫折,自然动了怒。好在这阵风波很快过去了,之后四儿出场很少,但隐隐的知道她应该平时就在宝玉身边活动,只偶尔出现个名字,大家很少能注意到她。

  没想到的是在第六十三回里居然袭人的话中提到了她:

  袭人笑道:“你放心,我和晴雯、麝月、秋纹四个人,每人五钱银子,共是二两。芳官、碧痕、小燕、四儿四个人,每人三钱银子,他们有假的不算,共是三两二钱银子,早已交给了柳嫂子,预备四十碟果子。我和平儿说了,已经抬了一坛好绍兴酒藏在那边了。我们八个人单替你过生日。”

  看来四儿的地位确实大大地提高了,要知道怡红院的丫头那么多,而且还分三六九等,当年林红玉当时看到宝玉房间里没有人,所以偷偷进屋给宝玉倒了一次茶,结果就被人骂得狗血喷头,秋纹骂到:

  “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可见怡红院里的等级是多么的森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7)

  而四儿以前是个无名小卒,不过也只能在地上站着等着主子呼来唤去的,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她叫什么,经过宝玉为她改了名,就大不一样了,现在不但袭人话中可以提到四儿,而且还可以一起参与宝玉生日凑分子的活动,这也太有面子了!如果你的地位不高,想出钱凑分子都没有你的份儿,所以看来她真是今非昔比了。
  如果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她的工作也有了些变化,应该不再干粗活儿了,可以做些细活儿和轻松的活儿,一下子体面了很多,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了。宝玉随便的一个举动,居然就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这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感觉她有点象文革时期的“宋要武”。

  而在这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四儿也有了一席之地,不但可以参加,而且居然有椅子坐了,实在是很有面子了,这一回有这样的描写:

  于是袭人为先,端在唇上吃了一口,余依次下去,一一吃过,大家方团圆坐定。小燕四儿因炕沿坐不下,便端了两张椅子,近炕放下。

  炕上坐不下所有人,地位低一下的四儿和小燕只好坐椅子了,感觉参加这个夜宴的人不是很多,加上宝玉一共九个人,相当于宝玉的私人生日派队。如果仔细地看的话,会发现怡红院中有不少丫头没有参加。

  在第五回里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当时有四个丫头在傍边陪伴,书中是这样写的: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

  我们发现这个“媚人”就很少出现,没在这次出现在这次开夜宴中;在第二十四回里提到怡红院里还有个叫“檀云”的也没有参加;另外琦霰、佳蕙、篆儿也没有在。可见这回参加开夜宴的应该都是混得好的,在怡红院里跟宝玉关系密切的人。

  后来大家痛痛快快地玩儿了一宿,酒也没少喝,纷纷坚持不住醉倒了:

  袭人笑道:“谁许你尽力灌起来。”小燕四儿也图不得,早睡了。晴雯还只管叫。宝玉道:“不用叫了,咱们且胡乱歇一歇罢。”自己便枕了那红香枕,身子一歪,便也睡着了。袭人见芳官醉的很,恐闹他唾酒,只得轻轻起来,就将芳官扶在宝玉之侧,由他睡了。自己却在对面榻上倒下。大家黑甜一觉,不知所之。

  大家的睡相很不雅,看来大家平时很少喝酒。人们一般不会注意到这样小的细节的,但让人们感觉四儿离宝玉很近,感觉她混得越来越好,所以这些看似是过场戏,但我相信都是作者有意这样安排的,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内容,仔细思考一下。

  而且我们细心的话还会发现四儿的话语权也更多了,而不是简单地被呼来唤去,甚至能跟袭人开玩笑了,要知道能跟袭人开得上玩笑肯定在怡红院混得已经很不错了,袭人可以丫头中地位最高的,哪个丫头敢随便开她的玩笑呀?

  在第六十三回里开夜宴以后大家谈论昨晚每个人的丑态,有一段关于四儿与袭人开玩笑的描写:

  宝玉道:“怕什么,不过才两次罢了。咱们也算是会吃酒了,那一坛子酒,怎么就吃光了。正是有趣,偏又没了。”袭人笑道:“原要这样才有趣。必至兴尽了,反无后味了。昨儿都好上来了,晴雯连臊也忘了,我记得他还唱了一个。”四儿笑道:“姐姐忘了,连姐姐还唱了一个呢。在席的谁没唱过!”众人听了,俱红了脸,用两手握着笑个不住。

  她居然可以在宝玉和袭人聊天的时候插话,还调侃袭人,真是让人意外,相比之下比小红面子真的大得太多了。之后四儿因为头天晚上与大家一起喝酒喝多了,差点把正经事给忘了,我们看看书中的描写很有意思:

  四儿忙飞跑进来,笑说:“昨儿妙玉并没亲来,只打发个妈妈送来。我就搁在那里,谁知一顿酒就忘了。”

  看来喝酒真的会耽误事,而这段描写也显得她非常鲜活,感觉她性格非常开朗,动感十足,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丫头。她也不再象从前那样规规矩矩地大气不敢出,而是很放得开。四儿与宝玉等人可以一起喝酒作乐,看来她跟这些上层的丫头和主子混得越来越熟了,真有点祖坟上冒清烟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有宝玉罩着她,自然没有人再敢深管了。

  在第六十三回里,还有一些关于四儿为宝玉干活儿的描写:

  宝玉点头,因说:“我出去走走,四儿舀水去,小燕一个跟我来罢。”

  麝月和四儿那边去搬果子,用两个大茶盘做四五次方搬运了来。

  宝玉道:“怕什么,你们就快请去。”小燕四儿都得不了一声,二人忙命开了门,分头去请。

  大家看,宝玉会经常想起用她,而且四儿干活儿好象也从来不耽误事,非常乐意为宝玉做事。第六十四回里,四儿出场了一次,感觉她工作很尽心,而且她的工作条件也有了不少变化,这里有一段描写很能说明问题:

  宝玉见无客至,遂欲回家看视黛玉,因先回至怡红院中。进入门来,只见院中寂静无人,有几个老婆子与小丫头们在回廊下取便乘凉,也有睡卧的,也有坐着打盹的。宝玉也不去惊动。只有四儿看见,连忙上前来打帘子。

  大热天的,那么多人昏昏欲睡,宝玉见到了也不管管,成何体统。

  这些描写虽然都不长,但感觉四儿还是一个很有眼立见的人,很勤快,不象别的丫头婆子只图自己舒坦,经常出工不出力,想办法偷懒,而四儿不是这样,她知道尽力的笼络讨好宝玉。

  民国时其在一个叫吴克岐人写的一本叫《犬窝谈红》的书里记载的一个他家有一个残钞本中,而这个残钞本非常重要。这个残钞本的第六十回这一段有很多异文,是这样写的:

  只见四儿和春燕,从在门槛上,挑花线儿顽耍。四儿看见宝玉,连忙站起来,打帘子。

  “挑花线儿”这种游戏可能现在有不少朋友没有玩儿过,我小的时候经常玩儿,所以看到四儿和春燕在玩儿这个感觉很亲切,看来这个游戏历史悠久呀,明朝就有了。吴克岐记载的这一重要异文应该说非常重要,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一下这位神奇的吴克岐和他的《犬窝谈红》,可以说他的这本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红楼梦》以及其背后所影射的历史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描写四儿和春燕“挑花线儿顽耍”这个细节描写得非常生动,应该是原文,让人感觉非常有生活气息,跃然纸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早已经是被篡改过的,非常可惜,而问题是还有多少文字是这样不准确的我们不得而知。

  而且从这段异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四儿的工作变得轻松了很多,都有玩儿的时间了。而且同样是看到宝玉来了,春燕就没有四儿这样反应迅速,我觉得这都不是闲笔。四儿一心一意服侍宝玉,不因为贪玩儿误了事,而春燕更象是在一边“打酱油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四儿先是工作努力,然后又运气好被主子认识,但她紧紧地把握住机会,所以地位上升了,工作也轻松了,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小人物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对我们现代人在职场上混也是一种启示。

  但四儿的前途也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她不可能取代袭人,更不可能当宝玉的偏房,她只是个丫头的命,从一个莫莫无闻的小人物混得到了这个份儿上,已经算是很有成就了,但似乎她并不甘心于如此,是个有追求的丫头,可惜的是太有追求了。

  从玩“挑花线儿”以后好长一段时候四儿没有再出场,但一般读者也不会把她放在心上,毕竟是太小的一个角色,以为她的戏演完了,与被宝钗指着臭骂一顿的靛儿后靛儿失踪了一样。可没想到到第七十七回里,风云突变,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四儿居然在这场戏中最后一次闪亮登场,而且让人大吃一惊,对她刮目相看,她这个小角色一下子从天上跌了下来,重重地摔了下来。这一切的突然发生,也让我们慢慢惊悟出四儿身上所隐含的秘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8)

  在第七十三回里发生了“绣春囊”大案,相当于现在的“艳照门”事件,贾家上上下下如临大敌,王熙凤差点被王夫人当成陈冠希,好在凤姐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机智洗清了自己,之后她授命带人抄捡完大观园以后,搞得园子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大有天下大乱要散场的味道。在第五十五回一开始,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有意思:
  〖蒙回前总批:此回接上文,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因为全本《石头记》应该是一百零八回,所以第五十五回正好是此书刚刚过半,这条批是说书的上半部写得欢欢乐乐、喜气洋洋、幸福祥和,而从这回开始,书中开始变味儿,“羽调商声”就是悲伤、凄凉甚至哀惋的意思。也就是说随着故事的推进,在七十回以后这种味道越来越浓,不但怡红院里出了惨剧,贾家也日渐没落。而且这种氛围层层渲染,越来越重,这些应该都算是“草蛇灰线”,是后面的伏笔,相信到八十回以后会有一个大爆发,一下子将悲剧的氛围推到了极点。

  而王夫人是一个平时什么事也不管的人,这次居然因“绣春囊”的事而亲自出手,还一口气制造了好几个冤假错案,也很奇怪,大观园里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气氛一下变得很恐怖。我们也一直以为晴雯应该是这段故事的重点,但后来才知道这只不过是一这场悲剧的一部分。书中对王夫人插手怡红院的事是这样描写的:

  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王夫人皆记在心中。因节间有事,故忍了两日,今日特来亲自阅人。一则为晴雯犹可,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因这事更比晴雯一人较甚,〖庚双夹:暗伏一段。更比烟迷雾罩之中更有无限溪山矣。〗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

  从这些描述来看,晴雯的事好象都算小事了,而怡红院中其他人身上的事似乎更让王夫人震惊。居然有人借机在背后告黑状,气氛越来越恐怖,没想到怡红院就出了内鬼了,这也象征着明朝亡于自己的内斗。

  王夫人先是处理了晴雯,我们原以为这本是她亲自来怡红院的主要目的,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她居然张嘴提到了四儿,可见这个小小的四儿的地位已经变得如此重要!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让所有人都很意外。

  王夫人处理完晴雯以后,忽然说到:

  (王夫人)因问:“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本人不敢答应,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的。”王夫人细看了一看,虽比不上晴雯一半,却有几分水秀。视其行止,聪明皆露在外面,且也打扮的不同。王夫人冷笑道:“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这个四儿见王夫人说着他素日和宝玉的私语,不禁红了脸,低头垂泪。王夫人即命也快把他家的人叫来,领出去配人。

  这一突变实在令人震惊,但人们往往只同情晴雯,忽略了戏少的四儿,其实这是不对的。而四儿这个不起眼的人中枪也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怡红院里真是江湖险恶!

  被王夫人数落一番以后,四儿表现得居然很顺从了,脸红什么呀?有什么好哭的?当时又没有录音和录相,死活不承认不得得了?可她居然甘心接受了这个有些小题大做的、“莫须有”的罪名,感觉她应该好好学学芳官嘴硬的样子,至少也应该为自己辩护一下呀,不然不等于默认了这些罪名吗?

  这段情节中再次对四儿的外表进行了描写,其中强调了“聪明皆露在外面”,这一点很突出,这也与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描写的很一致:“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可面对王夫人的指责,她居然没有展示出自己的聪明灵利的地方,而是没有一点反应,这也太顺从了吧?有点任人宰割的感觉。于是四儿就这样被赶了出去,她的戏也就匆匆结束了,她也只跟宝玉意淫了一把夫妻,也说明她只在一开始抓住了一次机会,却在后来失掉了更大的机会,早知如此,还不如跟宝玉假戏真做一把呢。

  如果不是王夫人的这些话,我们还不知道原来四儿在怡红院越来越放肆,居然敢私下里同宝玉说这样火爆的话呀!这也是典型的“不写之写”的写作手法,作者并没有写这样的文字,我们却能体会到四儿在怡红院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的表现,不再是当年只配在一旁站着听人呼来唤去、连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等丫头。

  也说明她在怡红院里的地位与日俱增,有些登鼻子上脸的感觉,人就是这样得寸进尺,小人得志,正应了那句“登高必跌重”的俗语,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不能给他们好脸,不然就为所欲为,得了锅台想上坑。

  四儿真的有那么大罪过吗?更何况“绣春囊”的事跟她半点关系也没有,无辜被牵连到,实在是够冤的。我们都知道四儿这样信口开河,也并不是真要与宝玉做夫妻,在第七十七回里,宝玉是这样说的:

  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

  连宝玉都认为她这是在开玩笑,过过嘴瘾罢了,但即使这样四儿也肯定会招人恨的,要知道女人圈子里事肯定更多,心胸狭窄而且嫉妒心强,正所谓“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所以“嫉妒”两个字才都有女字旁,再说怡红院这里的女孩儿谁的内心深处不想跟宝玉“夫妻”一把呢?大家都不好意思明着说出来而已,你个四儿为什么非要恬不知耻地敢直接说呢?

  我觉得就算袭人不举报四儿,也会有别人举报她,毕竟她说的话太嚣张了,也不说含蓄一些,所以才被枪打了出头鸟,她应该学袭人那种只做不说的风格,正所谓“闷声大发财”,跟宝玉既定了事实再说。那到底是谁举报了四儿呢?应该说里面大有文章,也隐藏着一个大秘密,书中虽然书中没有明说,但接下来宝玉说的话却给我们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

  没想到宝玉一下子将怡红院里的象征满清阵营的三个主要人物点了出来,以前我们只知道肯定有袭人和麝月,两个人的名字都分别影射着宝钗身上的“冷香”和蘅芜苑的异香,现在我们又知道这其中居然还有秋纹,她隐藏得够深的呀!

  我们一直没有对她有太多的关注,秋纹只是在第二十四回里因为小红偷偷给宝玉倒茶以后大骂了小红一顿,虽然在其他章节里秋纹时常出现,也说过不少话,但总体给人的印象不深,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和个性,现在从宝玉的怀疑来看她也应该算是“钗党”党员之一呀,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一点呢?

  从名字上看,“秋纹”是指秋天花纹,象征着秋天的景色,我前面说过,“五行”对应四季,“秋”属“金”,而“金”又象征着满清,所以她的名字早已经告诉了我们她的立场,我早说过越是这样的小人物,名字越容易理解,说得越直白,或者越是浅显易懂的谐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9)

  晴雯是“黛玉之副”,四儿最初的名字叫“芸香”,两个人都象征着大明,这二人被赶出去了意味着在怡红院的斗争中象征着大明的势力被清洗掉了,这自然也是后回贾家家败的一个伏笔,甚至可以象征着明朝灭亡,但这样理解会不会太夸张了呢?当然不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让我们对《红楼梦》一书的写作思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说让我们对此书的认识到达一个崭新的高度。
  虽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我们看不到,但大概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应该是黛玉早逝,宝玉娶了宝钗,最后宝玉弃宝钗而去,其实就算是“程高本”后四十回续书也是这样一个框架,只不过故事情节都给换了而已,换得让清朝有关部门看不出问题来,但这个框架仍然在,所以我在前面专门介绍的那本另类的《金玉缘》的作者才认定后四十回为真本,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从大的故事架构上来看非常符合隐写历史的特征,那是指什么特征呢?

  《红楼中》中有关于八十回以后内容的暗示,在第二十一回里有一条批语非常重要:

  〖庚双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批书人在这里明确地指出宝玉先将袭人“弃”了,作者用这个情节来影射后面又弃宝钗而去,这个过程大家是不是有所悟呢?如果还没有想明白没有关系,我们再看看黛玉之死的过程。晴雯是“黛玉之副”,所以她的死是在影射黛玉之死,这非常明显,在第七十九回宝玉为晴雯读完诔文以后有一条批语说:

  〖靖眉: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这里指明了晴雯与黛玉的影射关系,类似的批语在第七十九回里前后还有好几条,也就是说二人除了长相和性格之类的很象以外,最象的就是二人之死,这条批语也指明了晴雯之死就是在影射黛玉之死。

  于是我们发现:作者用晴雯之死与袭人被赶走这样两个情节来影射后回黛玉之死和宝玉弃妻子宝钗的这两个情节,也就是说,后面的这个大的故事框架在前面的晴雯和袭人身上改头换面提前上演了一番,而且还是似象非象,前面的情节是后面故事的伏笔,框架完全一致,实在是巧妙之极。

  我早说过书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前面我提到的“遗帕”的情节,所以需要我们能思路更灵活一些,就可以找到不少类似这样的地方。

  而黛玉之死与宝钗被弃又是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另一种改头换面的隐写,也是似象非象,这是在影射崇祯皇帝之死和作者意淫满清最终被汉人赶走结果。于是我们发现这里面一共有三个“层级”,最下面一层是晴雯与袭人,中间一层是黛玉和宝钗,最高一层就是真实历史中的崇祯皇帝与满清。

  如果我们再从最下面一个“层级”中的晴雯之死与袭人被赶走的角度来与最上面一个“层级”的明末清初的历史来对比,就会发现不太象了,因为这两者之间是有“代差”的,隔着中间一个“层级”,但从大的框架上来看,一死一被驱逐,两者还是可以类比的,是一种简单而又粗线条的影射。

  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三百多年前那段改朝换代的历史,为了争夺天下,以崇祯皇帝为首的大明王朝与满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殊死较量;在书中体现在黛玉与宝钗进行的明争暗斗之中,她们是为了争夺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而在怡红院里,又体现在晴雯与袭人的明里暗里的PK上,也就是说都是为了在宝玉面前争宠而赢得一个好的地位。

  后来的结果是:晴雯死了,黛玉死了,崇祯死了;晴雯死时是未“破瓜”之身,黛玉也“质本洁来还洁去”,崇祯与皇权失之交臂、没有坐稳江山,最后在绝望中死去;袭人胜利了,宝钗胜利了,满清胜利了;最后袭人被赶走,宝钗被抛弃,这也是作者希望满清最终被汉人赶走或抛弃。这就是作者的整体构思,也是《红楼梦》一书的大框架!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不但各个“层级”上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而且书中的两个“层级”之间并非毫不相干,而是有丰富的互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再加上真实历史这一层,于是这三个“层级”又相互多角度的影射,还能如此做到一丝不乱,全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令人称奇!

  于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晴雯是在影射黛玉,袭人是在影射宝钗,而宝玉“传国玉玺”的身份也可以更清楚明确了。所以如果我们不是仅扎在某个细节中而不能自拔,而是站得高一些,就会得出更全面的、全新的、令人振奋的结论。这也是那些跟贾瑞一样专门研究表面故事的人,和那些只懂逐字逐句地研究的专家们完全不可能悟出这些结论,难怪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学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很复杂的“红学”框架,我相信我的几句话就介绍的清楚明白了,仔细想来确实很巧妙,也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世界上居然还在这样隐写历史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份,应该说作者不是个大大天才就是个大大的变态!

  有了这一样一个框架,我们就可以相互通过参照着三个“层级”来理解各种影射,因为有些人和事是可以类比的,比如这个小小的四儿就是这样,实际上她在上两个“层级”都有“传影”,这一点与这几个大主角没有区别。

  由此看来,怡红院里的内部矛盾肯定是在影射满清与大明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点都不夸张,而这也意味着怡红院里的散场结局肯定是在影射明朝的灭亡,只不过是跨着“层级”影射历史,不是太象,只是个规模很小的悲剧而已。

  然而这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因为这三个“层级”中,最高的一级是真实的历史中的明亡,很低的一个“层级”中是怡红院象征明朝的群体被驱逐出贾家而面临散场的局面,所以我们也可以以此推测中间这个“层级”的故事是如何描写贾家最后的结果,象征大明的贾家肯定是家亡人散,白骨如山,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发现一旦理解了这三层关系,真是一通百通,所向披靡。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四儿这个在三个“层级”中最下面一层的小角色又象征着什么呢?她对应着上一个“层级”和上两个“层级”应该是在影射谁呢?这答案非常意思,希望大家提前先好好动动脑子,如果不先猜一下,不够刺激,大家以后会遗憾的。

  王夫人平时给人感觉挺温柔,没想到在这个时候表现得非常生猛,此番对怡红院的处理让宝玉伤心万分,在第七十七回里宝玉向袭人哭诉的时候提到了四儿:

  “四儿是我误了他,还是那年我和你拌嘴的那日起,叫上来作些细活,未免夺占了地位,故有今日。”

  看来四儿被改名以后确实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夺占了地位”,说明抢了别人的好工作,书中前面没有交待,我们以前只能猜,现在这里宝玉直接点明了,看来她确实是遭人嫉妒被人在背后使了坏。

  从宝玉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四儿还是有感情的,这一点很有象征意义,因为宝玉影射着“传国玉玺”,也就是说宝玉的这段伤心可不只是简单地哭几个丫头的离去,他心疼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对于四儿这个角色象征意义我们一定要结合宝玉影射的原型来考虑,也就是说能让“传国玉玺”或者“皇权”如此伤心的,内疚的会是谁呢?这个大家一定要好好想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0)

  前八十回中最后一次提及四儿还是在第七十七回里,估计也应该是全书最后一次提及:

  晴雯知宝玉难行,遂用被蒙头,总不理他,宝玉方出来。意欲到芳官四儿处去,无奈天黑,出来了半日,恐里面人找他不见,又恐生事,遂且进园来了,明日再作计较。
  于是四儿从此在书中就不见了踪影,明日的时候也没再提宝玉是否去找。刚才这段描写我们会以为四儿与芳官等人在一起,因为这里写着宝玉“意欲到芳官四儿处去”,可能是被赶出去以后可能先关在了一起,或者都在一个人的家里,或者只在自己的干娘家,可从后面的文字中就发现并没有提到四儿什么事。在第七十七回里提到芳官、蕊官和藕官三个人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做尼姑去,王夫人一开始不同意,后来把她们叫来亲自过问,而且这段描写非常详细,书中这一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王夫人道:“既这样,你们问他们去。若果真心,即上来当着我拜了师父去罢。”这三个女人听了出去,果然将他三人带来。王夫人问之再三,他三人已是立定主意,遂与两个姑子叩了头,又拜辞了王夫人。王夫人见他们意皆决断,知不可强了,反倒伤心可怜,忙命人取了些东西来赍赏了他们,又送了两个姑子些礼物。从此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心,各自出家去了。

  我们看这里面明明只强调了三个小戏子的事,而且她们要集体出家,但这前前后后居然没有四儿的事,从此四儿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作者这也太不负责任了,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是想让我们知道四儿与这三个小戏子不是一类人,象征的原型大不相同,所以自然不能在一起。四儿也没有跟晴雯在一起,那她去哪儿了呢?前面有过这样的关于四儿的文字:

  王夫人即命也快把他家的人叫来,领出去配人。

  但四儿到底有没有配人呀?配谁了呀?作者怎么也不交待一句?估计看到这里大家也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道作者写这个小人物到底在全书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所有关于她的文字不过几百字,难道就是个过场人物?再说书中的人物有好几百个,她还能有什么特别的呢?估计大家也奇怪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将她的这样一个极为边缘角色的情节进行这样详细的分析呢?因为我觉得四儿这个人很不简单,她这个人最特别的地方就是王夫人说的那两句:

  “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

  “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

  这两句可是四儿被赶走的根本原因和铁证,表面看我们都觉得这不过是玩笑而已,但既然牵涉到了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那就不是小问题了。

  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玩笑,应该从这两句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一定要清楚,能与宝玉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的人物,影射的往往都是历史上有些来历的大人物,而这个四儿居然借生日相同而自称与宝玉是“夫妻”,这至少说明一点: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个权力很大的人,应该是在明末历史上能够书写上一笔的人,而且最后没有落到好的下场。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分析一下四儿这个角色的特点就容易了。

  四儿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本来以前是做杂活儿的,出身和地位一直很低下,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人物,后来有了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受到提拔,开始做细活,也就意味着她做档次高的一些事情,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他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书中描写说四儿“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说明此人非常聪明,而且抓住机会为“传国玉玺”和“皇权”服务,而且后来地位越来越高,应该是指权力越来越大,然而逐渐地变得越来越放肆,居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将自己与象征“传国玉玺”和“皇权”的宝玉比作夫妻!说明权力大到了极点了,因为如果书中某位女人与宝玉结婚了,这象征着一位皇帝掌握了皇权,并善始善终,白头到老。相比之下,黛玉就没有这个好运气了,因为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只能象征着她所影射的朱由检虽然当上了皇帝,可没有最终把握住皇权,最后丢掉了江山,在书中应该是指黛玉虽然后来与宝玉名义上结婚了,但并没有入洞房,也就是说与“传国玉玺”结婚这一说法是个很重要的象征;而宝钗后来真的与宝玉结婚了,所以象征着满清得到大明的皇权和江山,所以宝钗的身份可知。

  由此看来能与宝玉成为夫妻可不是一件小事,好在这个四儿说与宝玉是夫妻只是玩笑话,而不是真的夫妻,自然说明四儿所影射的历史人物不是个真正的皇帝,而应该是个偶然有机会掌握了很大权力的人。

  但非常不幸,最后四儿象征的历史人物遭人污陷,被赶出了象征明朝皇宫的贾家,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知道大家从这些分析中有没有悟出什么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凭借我对此书的感悟以及对明史的了解,我怎么看怎么感觉她的身上有点魏忠贤的影子呢?这也是我前面所说的历史和书中表现的三个“层级”之中最低一级的关于老魏的影射,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太牵强了呢?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一时难以相信,下面我给大家看些重要的证据,希望能够对大家理解此人有所帮助。

  魏忠贤原名叫“魏四”,入宫后改名叫“李进忠”,后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最后改名为我们现在熟悉的“魏忠贤”,表字完吾。历史上魏大人最后一次由“李进忠”改为我们所熟知的“魏忠贤”,是因为忽然得势了,这些仿佛都有一些四儿的影子。

  大家发现没有?他不但很早以有叫过“魏四”,而且也改过两次名!分别是“李进忠”和“魏忠贤”;而四儿也改过两次名字,一开始叫“芸香”,后来袭人给她改名叫“蕙香”,最后宝玉又为她改为“四儿”,这是不是有些让人吃惊呢?宝玉为一个丫头改名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为什么在改的时候非要提到她以前还有个叫“芸香”名字呢?按道理来说这个细节完全没有必要,现在看来主要是作者为了让人知道此人前后改过两次名字这一特点,也许是为了提示读者让大家与同样改过两次名字的老魏联系起来,真是用心良苦呀!

  相比之下,魏忠贤最早的名字“魏四”就显得粗俗不堪了,看样子他家里不是什么有文化的家庭,有的记载说他魏忠贤是农民出身,还有的记载说他家是艺人,所以魏忠贤从小吹拉弹唱都会几样,多才多艺,是个文艺青年出身,总之家里应该没有读书人,所以魏大人才不识字,也是他叫“魏四”的原因。

  宝玉为什么为这个丫头改名改成了这么一个没有任何文采的“四儿”呢?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段史实,自然就无从得知,这完全与宝玉的学识和习惯不符合,“四儿”这个名字没有半点文采,现在我们才明白原来这是作者有意为了影射魏忠贤历史上这个真实的原名,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

  魏忠贤是现在的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在北方的普通人家中,如果一个人真的叫“魏四”,那熟悉他的人多半会亲切地称之为“魏四儿”,还有可能把“四儿”直接当成他的小名。而且北方人会把“四儿”中的两个字读起来结合得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读成一个字,也就是“四”的儿化音!而且如果是关系非常熟悉的人,对他连姓都不会称呼,只叫他儿化音的“四儿”就成了,这个细节真的太让人惊呀了。

  四儿曾说过:“同日生日就是夫妻”,暗指自己与“皇权”关系不一般,我们现在知道四儿与凤姐互为“传影”关系,那在书中凤姐与宝玉有类似的亲密的“准夫妻”的描写吗?整体上看是没有的,顶多是凤姐对宝玉非常好,也很照顾,没看出两个人有任何暧昧关系,凤姐更象个大姐姐,好嫂子,宝玉象个不太懂事的小弟弟。然而并非是这样,这方面的影射其实书中还是有的,只是换了个花样而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1)

  看到有网友担心焦大说的“养小叔子”是不是指凤姐和宝玉,所以我得尽快澄清这个问题,以免大家往歪里想而思想崩溃,我个人认为二人与“养小叔子”无关。
  书中有一个情节一直让人很奇怪,出现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的故事里,这里讲的是因为赵姨娘对宝玉和凤姐非常忌恨,所以请马道婆施妖法,导致此二人发疯,要死要活的,贾家一片大乱,不知所措。

  忽然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及时出现并力挽残局为二人治病,经过一番神神叨叨的法术,算是治疗告于了段落,然后和尚告诉贾家接下来的治疗方案,让人感觉很奇怪:

  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

  将他二人就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王夫人亲身守着,不许别个人进来。

  很多读者死活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宝玉和凤姐二人又不是夫妻?放在一个卧室里算怎么回事呀?一男一女多不方便?而且还一住就一个多月,所以说如果没有深意的话就真的没有必要将二人这样安排了。

  现在看来这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这与四儿戏称自己与宝玉是夫妻有一曲同工之妙。其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这一回的整个故事看似非常古怪,其实寓意深刻,我在后面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

  无论是四儿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还是凤姐与宝玉住在一个房间里三十三天,都是用来象征魏忠贤大权独揽,将皇权玩弄于股掌之间,使一个“泼皮破落户儿”的小混混儿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算是人间一朵奇得不能再奇的奇葩了。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四儿说的这个“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虽然象征着她影射的历史原型有很大的权力,但并不意味着是真正的夫妻,因为这毕竟是玩笑话,也就意味着老魏的权力再大,也不可能是皇帝而成为万岁,最多只到了“九千九百岁”,无论如何还差一百岁才能与皇权成为“夫妻”,而他的权力再大,但本质不过是为皇帝卖命的奴才而已,他永远也无法跨距这“一百岁”的鸿沟。

  魏四年轻的时候很落破,赌输了家产,还卖掉了女儿,因为羡慕在赌场里出手阔绰的太监而自宫,并托了关系当上了太监。魏四入宫以后改名“李进忠”,刚入宫的时候处于太监体系的最底层,甚至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太监”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因为真正的太监之下有少监,再之下有监丞,这三类职位一般要入宫熬三十年才有可能出任,象老魏这样刚入宫的只能干杂活,打水,扫地,生火之类的,相当于厮役,都算不上是太监。但他的运气已经很好了,因为有很多人自宫之后也没有入宫打杂的机会,实在是太亏了。

  老魏在宫中混了十几年以后,他才脱离了底层打杂人员的行列,做了伙食管理负责人,一年能有一百多两银子的外快,所以他感觉挺满意,这样的小日子过得舒服,他年青是美好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估计他也想在这样的小康生活里了此一生。

  老魏性格豪爽、身材健美,很招人喜欢,而且口才很好,人见人爱。他自始至终工作认真,谨慎恭敬、一丝不苟,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恰巧后来他阴差阳错的被分配到东宫太子身边,侍候王才人,而且侍候得非常好,王才人一高兴就让他恢复了本姓,重新姓魏了。

  老魏后来负责照顾太子的儿子朱由校,为了哄这位皇孙开心,他想要玩儿什么玩具,老魏都想办法搞到手送给他,结果导致朱由校从小对这些稀奇古怪的玩具非常感兴趣,以至于长大以后自学成才成了极有天赋的木匠,我个人更倾向于他是个机械制造和建筑天才,这都是魏忠贤幼教的重大成果。他还教亲自朱由校骑马、射箭,讲宫外各种市井奇闻和传说,让朱由校大开眼界,两个人感情深厚,情同父子。

  而万历皇帝和泰昌皇帝相继去世以后,十六岁的朱由校登基,从此魏忠贤一步登天,慢慢地开始替皇帝处理朝政,大权在掌,几乎成了皇权的真正持有者。四儿的成长经历也与入宫以后的魏忠贤可以类比,都是做杂活儿,都是很机灵,也很聪明,也都运气好把握住了机会,使自己的地位不断上升,也都改过两次名。所以作者应该是用四儿在怡红院干粗活来影射魏忠贤的这段历史,感觉还是很象的。

  我个人觉得魏忠贤与朱由校的感情虽然应该是真实的,但也可能老魏在这其中做了感情投资,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应该说回报相当丰厚,足见他的聪明才智,他的成功,看似有着偶然性,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我想他从年轻的时候入宫以后多年从来没想到过自己有一天可以有这么大的权力,呼风唤雨,替皇帝管理大明天下,他的运气真的太好了。

  从书中对凤姐管理能力强以及工作非常努力,一年到头都没有个好好休息的日子,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魏大人抓住机会而甘心为天启皇帝卖命,但从另一方面也想借机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他确实很有才,从来没有过管理国家的经验,但马上就能胜认,自学成才。其实人都有虚荣心,也许他就是想要这个强,估计他也想展示一下我这一个大字不识的太监是如何将那些饱读诗书、夸夸其谈的“东林党”文人给比下去。

  但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只要而起到积极的作用、利国利民就是好的,也说明管理国家的能力与有没有文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魏忠贤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有很多人一直对我的这个说法不服气,其实都是受到了被篡改的历史的影响,这一点也非常可悲。

  我们可以简单地比较一下,其实天启年间与崇祯年间的环境差不多,一样的山海关吃紧,满清骚扰;一样的小冰河期,农业欠收,但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在锦衣卫和东厂等管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很快将当时复杂的局势控制住,没有出任何大乱子,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因减免农业税和救灾即时,全国很多地方自发地为魏忠贤建生祠!有人说这是拍马屁,问题是那么多地方的人主动为他建生祠,而老魏也去不了、更看不到,那建这些是何毕呢?说明大部分群众还是出于真心的,因为魏大人为他们做了实事。

  而后来十七岁的崇祯皇帝登基以后,非要自己亲自上阵管理国家,却极不得要领,缺少象魏忠贤那样的管理天赋,更没有老魏那样的手腕和经验,经不起“东林党”人的一再忽悠,大方向一错再错。他工作虽然努力,是个明朝最为辛苦、最为勤劳的皇帝,累得他不到三十岁就长了很多白发,呕心沥血十七年,可最后居然把大明江山丢掉了,自己小命都搭上了,这差距咋就那么大捏?难怪他死前留下遗诏给李自成说明朝的文官一个个都该杀,这说明如果他早学魏忠贤那样收拾这些只会夸夸奇谈的官员,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但可惜的是,当年魏忠贤的靠山天启皇帝死得太早,崇祯皇帝因为自己的性格古怪,所以极不待见他,又由于老魏得罪了不少人而被很多人弹劾,所以被人赶出了皇宫,这一点跟四儿还真的很象,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的悲剧。虽然他个人的品行很有问题,但他毕竟对大明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总有人说魏忠贤想要篡位,书中用四儿说与宝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来形容,但这绝对是造谣,如果他想篡位早就篡了,朱由检刚登基的时候他有的是机会,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皇帝的奴才,这一点他还是有底线的,也就是说无论他做过多少坏事,但骨子里还是忠于大明的,忠于皇帝的。既然崇祯皇帝不喜欢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害他,自己全身而退就是了。

  后来在去凤阳的路上有更多的人跳出来弹劾他,崇祯下命将其抓回来审判,魏忠贤明白既然崇祯皇帝希望自己死,于是他主动上吊自杀了,也省着活受罪,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大人还是够义气的,深知君臣之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1: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2)

  我们从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就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魏忠贤,现在又从四儿身上体现了魏大人身上更多的信息。最后四儿被赶出贾家,离开了怡红院,自然可以与魏忠贤被迫离开明朝皇宫,失去了大权相比。宝玉为四儿而难过,也象征着作者对魏忠贤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这跟我们对老魏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到与作者对凤姐的态度很一致。魏忠贤已经被人丑化了近四百年了,真是众口铄金,让人感慨。
  四儿也是一个“传影”的角色,与王熙凤算是一个组合,因为魏忠贤在宫里做杂活这段历史肯定是没有办法在王熙凤身上体现的,于是借用四儿这样一个小人物在最低的一个“层级”上进行了发挥,为的是把魏忠贤的历史尽可能的交待清楚。一位叫“峰誉竹来”的网友知道四儿也是在影射魏忠贤以后说:

  “风月宝鉴”,“鉴”者,镜子也,所以历史人物都在这个镜子里,这个镜子还是个多面镜,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影子;这个镜子还在梦里照,所以有虚有实,有真有幻。

  这些话说得很形象,应该说是个很好的诠释,而且大家很快会体会得更加深刻。其实作者“传影”的手法可以说用得到处都是,后面我还会讲很多,估计大家更得目瞪口呆,到时候会感觉四儿这样的“传影”都不算什么了,因为书中到处是镜子,一个历史人物往往在镜中有多个影子,作者的思路古灵精怪,让人实在是难以捉摸。

  贾家给人感觉真的象是一个以前的大家庭的生活场景,真实得让人难以怀疑,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活,人们的心情被他们的一喜一怒而牵动,很多感人的情节让人几百年来都难以释怀。可现在看来,无论是其中的表面故事,还是里面的各色人物,全都是虚构的,作者真是了不得,写作手法居然如此高超,一个个没影的事都能写得如此生动,还忽悠得一帮没头脑的专家到曹家去找原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会越来越感觉《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而且是古今中外天下第一奇书!

  我再介绍一个一直困扰大家的人物:“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人物在第十三回里神秘地出现,而且还不是正面出现,只是秦可卿葬礼上大家在聊天的时候提到了一下,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是怎么回事?因为这里提到他是“老千岁”,而且还说他“坏了事”,于是引起很多读者无限的联想。

  可人们都是在清朝里找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甚至有人怀疑这是指康熙立的又被废掉的太子!应该说跑偏到刘姥姥家了。那他这样一个如此边缘的人物,甚至比四儿还要边缘,边缘到都没有露过面,他在历史上的原型究竟会是谁呢?

  我们看看第十三回里关于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描写: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这就是与“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关的全部描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点正面描写的文字都没有,所有的相关文字都是看似随口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不是故意点明的,所以这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应该说这段描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暗示,否则完全可以不用在这里提到这个人物,更不必写得还如此的隐晦。而这里的对话更多的是强调他的棺材非常了得,“恐非常人可享者”,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个奇怪的角度来渲染他这个人物本身的身份和地位极其不同寻常,而也更让人好奇这个“老千岁”到底坏了什么事?让他居然连自己准备好的棺材都来不及用?

  如果脱离了明末的历史时期而在清朝里找原型,那自然是椽木求鱼,南辕北辙,闹大笑话了。作者从“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角色的名字中为我们提供了几个重要信息,其实都是对我们的极为明显的暗示:第一个是“义”,义气、大义的义;“忠”忠诚、忠实、忠于的忠;“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在这里应该是暗示我们他的地位非常高;而“老千岁”,指年龄大,而且身份显赫;“坏了事”,自然是指失势了,身败名裂了。综合这几点,大家有什么想法吗?这会是影射谁呢?

  我相信说到这里大家也都能马上明白这个角色肯定就是在影射魏忠贤,虽然这里仅有很少的信息,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体会到魏大人的身影,真的会是这样吗?太夸张了吧?只要我们结合明末历史,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原型,而且毫不牵强,也就是说只要找对了历史大背景以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个人是个“老千岁”,明末皇宫哪个人会是千岁呢?还是个“老千岁”,这个答案再清楚不过了吧?我们很容易地想到“九千岁”魏大人。书中自然不方便提“九千岁”了,所以只能说是“千岁”。从魏忠贤最为风光开始到死也就六七年的样子,从他的这段年龄上看,大约五十多岁,死的时候不到六十,从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个“老”字也刚好合适。

  魏忠贤以前叫“魏四”,小名应该就是“四儿”,而现在看来“义忠亲王老千岁”也是非常适合他的一个别称,作者绞尽脑汁在“魏忠贤”这个名字的四周做文章,努力在提示我们,我们仿佛也能体会到他当时创作的时候是多么地煞费苦心。

  而这里用“坏了事”这样的说法,将他的失势后查非常明显地暗示给我们,应该说非常很贴切。这个棺材是“万年不坏”,这样的说法也是非同寻常,说明此人的身份地位很不一般,大有帝王的架式。而这里关键还有一句:“就不曾拿去”,大家想想,正说明老魏的“坏了事”意味着不得好死,是非正常死亡,可见当时他相当的狼狈,死在了去凤阳守陵的路上,这个时候哪还来得及用早就定好的棺材呀?所以自然应该是草草就地埋葬,无法将如此高级的、非常人能用棺材拿去自用,太明显不过了,也让人相当地感慨,之前一切的权力都成了过眼云烟。

  后来魏忠贤的尸体被崇祯派人挖出尸体,任人千刀万剐。而崇祯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前夕,不知何故突然想起魏忠贤之功绩,看到自己国破家亡的局面,多半是明白自己当年杀魏忠贤是个天大的错误,也终于明白了魏忠贤是个大忠之人,更悔恨自己当年将其逼死,于是在太监曹化淳建议下,收葬其遗骸于魏忠贤当年选定的墓地香山碧云寺,崇祯的这一举动深刻地反应了他的心路历程,非常值得大家玩味。

  后来在康熙年间御史张瑗巡视北京西城时发现魏忠贤墓依然“峻宇缭墙,覆压数里,郁葱绵亘,金碧辉煌”,据此进言称帝京周围不应“留此秽恶之迹”,于是到康熙四十年终被夷平。这在是非常可惜,现在我们想凭吊一下他都找不到地方,一代了不起的大太监就这样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这样看来当年魏忠贤死后,他早早准备的棺材自然是既没有用上,也“没人出价敢买”,万一因此惹货上身可怎么办呢?不知道这会不会是史实,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史料支撑,我相信当时的情况还真有可能是这样,如果真的能找到这样的史料,更可以成为《石头记》这部史书的一个重要的铁证,我试着找了一下这方面的史料,可因为手头的资料有限还没有找到,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好好帮忙查一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2: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3)

  这段关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内容中在“坏了事”旁边还有一条批语:

  〖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
  连批书人都看出其中的深意了,也算是一种不“不写之写”。在这里指明了“坏了事”是指官场上出了事,但感觉这个批书人似乎并没有看出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是指魏忠贤,所以我一直对“蒙古王本”这个钞本《石头记》上的很多批语表示怀疑,感觉不象是参与创作的人写的。

  贾政的一句“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更让人幅想联篇,而这里的批语也暗示其中大有秘密,这明明是让我们仔细想想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应该是个很了不得的大人物,作者就差直接告诉我们魏忠贤这三个字了。

  而“义忠”二字却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称呼反应了作者对魏忠贤的态度,这与我们看到的被后来“东林党”人篡改后的明史中描述的魏忠贤要篡党夺权、祸国殃民大不一样。魏大人曾努力与崇祯拉关系,但崇祯不吃这一套,最后估计魏忠贤想以退为进,以图东山再起,自己先一走了之,然后让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崇祯去管理国家,那肯定会天下大乱,到时候朱由检小朋友无法收拾局面,多半会哭着求自己重出江湖,力挽狂澜,到时候我老魏就可以重塑自我,再造辉煌!魏大人这个想法确实是对的,可只对了一半,因为不他知道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更不知道没有了谁地球照样转的物理法则,于是终于尝到了没文化的苦果。他居然让崇祯没费吹灰之力就交出了大权,应该说他这回真的失算了。

  这也说明虽然魏忠贤做了不少坏事,但骨子里还他是大明的忠臣,是忠于皇帝的,至少不会对崇祯皇帝下毒手。众臣见魏忠贤离开了,认为他失势了,于是蜂拥而起来弹劾他,可谓墙倒众人推,中国人的劣根性再次充分地体现了一把。

  崇祯于是借机要抓回他置于其死地,这是真正的“坏了事”,魏忠贤很快得到消息,于是只好上吊自杀了,完全满足崇祯皇帝的意思,应该说此举不可不称为“义”,也不可不称为“忠”,所以“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名字大有深意。

  但我们现在细想起来魏忠贤上吊这招也够狠的,这明明是在跟崇祯皇帝呕气:你朱由检不让我好好活,那我就让大明跟我一起来陪葬!没想到的是,最后为老魏陪葬的不光是大明江山,居然还有崇祯皇帝本人!原来老魏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在跟朱由检玩儿一把Show Hand呀!其实并非老魏无情,也是他没有办法,更不想被抓回去受洋罪、遭凌辱,而且自己死了还能落下个“义忠”之名,但在“东林党”的作梗之下最后连个名声也被毁之殆尽了。

  所以作者对魏忠贤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深思,这些都证明魏忠贤之死是崇祯皇帝的一大败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加奇怪此书的创作者到底是一些什么人?

  王熙凤名字中的“熙”字就有光明、兴盛的意思,自然是指他是象征着大明的人,也象征着他能给大明带来兴旺,所以作者对魏忠贤的评价是相当的高。而更让人感觉神奇的是“熙”字的古意中还通“嬉”,所以有嬉戏之意,于是我们发现,凤姐在书中嬉笑怒骂,跟大家有开不尽的玩笑,逗不尽的乐子,也都合此字之古意,看样子魏忠贤应该很有幽默感。我一直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这样看来老魏确实智商不低,很难想象他是个不识字的人,我感觉他有说相声的潜质,所以作者为凤姐取“王熙凤”这个名字是很有讲究的,非常符合魏忠贤的很多特质,同时也说明作者对魏大人的很多活细节都了如指掌,令人称奇。

  我这里说的作者并非是指《石头记》的原作吴梅村,因为我个人认为王熙凤这个角色是“增删五次”中加上去的或被丰富起来的,在吴梅村的原作里应该这个角色不是重点,甚至可能没有这个角色,我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吴梅村赞赏魏忠贤的文字,我个人觉得吴梅村的原著《风月宝鉴》中更多的是强调明亡的宿命论,怀念前朝的成分更多,格调不但色情,而且很有些悲凉,是一个人间少有的“色情悲剧”,这种格调在他的其他的作者品都有体现,应该说吴梅村的原稿简单得很,内容只算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的一小部分,我会在后面的《增删五次》一文中对此进行分析。这样看来后来的增删者,也就是“曹雪芹”的身份就更值得我们思考了。

  作者在书中给老魏居然安排了如此多的“传影”角色出场,可见对魏大人还是很有感情的,同时他虽然是江浙一带的文人,又不象一般“东林党”人那样恨魏忠贤,而是爱到了极点,太奇怪了。作者真是狡猾,居然借秦可卿的葬礼,用副棺材就把老魏的点滴历史提前给大家交待了出来,作者何等用心,何等才情?这都是“传影”的魅力,这也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作者手法!

  但我相信肯定会有很少朋友感觉奇怪,既然“义忠亲王老千岁”是在影射魏忠贤,为什么他会死的那么早呢?居然死在了凤姐前面,这与魏忠贤死的时间合不上呀,怎么也应该死在后面呀?我觉得作者这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找机会交待魏忠贤的各种历史片断,而且也只能找些合适的表面故事切入,所以既然作者如此灵活,我们也应该别太死板,也够为难作者如此煞费苦心的了。

  如果不是在这个地方加入“义忠亲王老千岁”这样一个情节,那就找不到其他的机会来介绍魏大人死后没有人敢用他的棺材的史料了,作者尽可能的为我什么提供这些鲜活的而且还是极其珍贵的历史信息,所以这本书才呢《红楼梦》,不但时间有错乱的现象,而且还充满了各种不着调的神话色彩,于是都成了“梦”的一部分。

  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点,在秦可卿的丧事前后还出现了叫“戴权”这样一个大太监,我在前文介绍过他肯定也是在影射大权在握时的魏忠贤,所以我猜测作者在这个故事场景下,觉得可以充分利用一下,所以又整出来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分别创造了两个“传影”来影射魏忠贤,而且两个角色的出现离得这么近,更说明是在写这一回的时候一起考虑设计出来的,作者的这个创作思路我们似乎是可以跟踪到的。也就是说既然讲到了这样一个复杂而又热闹的场面,就可以派生成多个背景的角色,自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加入这两个影射魏忠贤的角色,也可以理解为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隐写历史人物。

  除此以外,我个人感觉书中还有一位人物是在影射魏忠贤,可他的内容很少,而且我目前还不好深入揭秘,因为感觉还不是时候,我应该在介绍完秦可卿的原型以后会再次提到,不过我还是可以先介绍一下这个角色,大家先感受一下是不是有道理。

  书中还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太监,叫“夏守忠”,戏很少,只简单地出现几次,很少有人能注意到会有这样一个角色,但我感觉从一些角度来看他也应该是在影射魏忠贤,跟王熙凤、义忠亲王老千岁以及四儿等人互为“传影”关系,这实在是让人太吃惊了,不过我相信大家也见怪不怪了吧?首先我们看“夏守忠”的名字中有个“忠”字,与“魏忠贤”和“李进忠”的名字都有“忠”这一个特点,“守忠”自然是指坚守忠诚、忠贞之意,与“义忠亲王老千岁”中的“忠”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感觉在作者的心中魏忠贤是个对皇帝极为忠诚的人,也可能是作者想通过这个“忠”字让我们能够很容易地联想到魏忠贤,这一点相当有可能。

  我们再看看这个叫夏守忠的太监,他为什么会姓夏呢?我觉得这个姓应该不是随便取的,而是很有讲究的。《说文解字》里指出,“夏”字的含意是这样:

  “中国之人也。以別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亦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夏,引伸之义为大也。”

  看来在书中姓“夏”看来很有深意,中国又被称为“华夏”,至少是以表明他的身份是大明的汉人,甚至可以引伸为“大义”,感觉似乎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义”同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2: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14)

  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是我从《康熙字典》里查到在《诗·魏风谱》里有这样的记载:

  “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也。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
  这里居然告诉我们“魏”字与“夏”字是有密切关系的,“都”是存有已故君王的旧宗庙的城邑,所以这里好象是指魏是夏禹之都,这样看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夏守忠太监的名字取得不简单。夏守忠第一次出现在元妃省亲的前前后后,在第十六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得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面南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

  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

  这里仿佛也看不出什么来,其实这里面还是很有深意的,在后面的文章会再再进行深入的解读,也希望大家自己抽空想想,相信自己也能悟出些东西来,那会更有趣。

  到了第二十三回,元春让夏守忠传谕命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住,并好好读书:

  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贾政,王夫人接了这谕,待夏守忠去后,便来回明贾母,遣人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帐。

  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又当了一次传话筒,没看出他干出什么大气磅磗的事来。

  到了第二十八回里,夏太监的名字又出现了: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

  夏太监总是帮元春来贾家送东西或传话的,并没有体现太多的信息,所以往往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到了第七十二回里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贾家正在闹饥荒,家境越来越惨淡,凤姐愁到了要当手饰维持贾家日常生活的地步,没想到夏守忠居然又来明目张胆地要钱了,这不是雪上加霜、伤口上洒盐吗?

  可见这个时候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夏守忠这回没有亲自来,而是派小内监来的,想想也是,这样的事自己怎么太好意思亲自出面呢?不过这到让凤姐和贾琏很是紧张一番。我们看看这一段是怎么描写的: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凤姐道:“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话回他。”贾琏便躲入内套间去。这里凤姐命人带进小太监来,让他椅子上坐了吃茶,因问何事。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凤姐儿听了,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了,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

  这个夏太监有自己的“夏太府”,居然有自己的府邸,看来混得很不错。小内监还称其为“夏爷爷”,从“夏爷爷”这个称呼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老千岁”的味道,知道了他的年纪也不小了,而夏太监还向各路官员家借钱,就是明着要,而要的钱与那个大权在握的大太监戴权向贾珍收的费数量差不多,几百到一千多两银子,似乎让人感觉他与戴权的权力差不多,所以从很多角度来看都是在影射魏忠贤。

  让人感觉最可笑的是,这里又让同是影射魏忠贤的王熙凤与之派来的小太监周旋,而且表现得极其有分寸,不但忍痛自己勒紧裤带把银子让夏太监拿走了,而且还得说出一火车好听的话来,让大家都极有面子,也让小内监舒服得很,实在是胳膊折在袖子里,把中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伪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脑子真是另类到了极点了。其实类似的情景在后面还有不少,居然有这样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传影”两个角色相互之间有交流的情节,以前我们以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但现在知道他们之间的影射关系,就会让人感觉太古怪了!

  关于夏太监影射魏忠贤的问题我就不展开了,我在后面的文章中进行详细地解读,所以在这里就点到为止,不然又要拐了一个大弯开辟一个全面的话题了,一时说不完。

  也许有人会问:这篇文章不是主要写四儿的吗?标题就是“神秘的四儿”,怎么又冒出来义忠亲王老千岁和夏守忠了呢?其实按北方人的习惯,魏忠贤当年在家时候的小名应该就是“四儿”,所以本文标题中的“四儿”应该本质上就是指魏忠贤,而不仅是那个小丫头,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哟。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书中影射魏大人的不止是王熙凤一个人,还有大太监戴权、男王熙凤、四儿、太监夏守忠以及义忠亲王老千岁!居然会有这么多,作者用这些人从各个侧面来影射魏忠贤不同时期的生活侧面,也算是煞费苦心了,也说明老魏这个人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我个人也只找到这么多,关于凤姐的进一步挖掘,我会在以后找合适的时机进行。

  综合起来起来,这些都构成了魏忠贤一生的很多方面,所以《石头记》不愧为是本隐写的史书,使魏忠贤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丰富、更全面、更立体、更鲜活的描述,所以其史料价值极其可观,可惜始终没有被人看出来。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再看看这些“传影”的角色的结局会有什么共同点:

  王熙凤在八十回以后的结局:被休以后,哭向金陵事更哀,她还说过“你也勒死我”,看来,看来不得好死,这跟魏忠贤之死是一个路子,多半也是上吊了结的。

  而“义忠亲王老千岁”一出场就已经坏了事,看来也是非正常死亡,连准备好的棺材都不能用,还让人家给送人了,可见其下场之下悲,从侧面隐写了魏忠贤死后的惨状。

  前后改过两次名的不起眼的四儿也是在象征“传国玉玺”和“皇权”宝玉面前很受宠而忽然被赶出了贾府,不知下落。

  这些影射着魏大人的“传影”角色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可以卖官的大太监戴权在后回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这样才能符合他影射魏忠贤的角色。

  同样,我感觉夏守忠太监也会死得很惨,这样才能完美地阐述魏忠贤这个历史原型。应该说这几个角色身上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而我们这些不孝子孙现在才能真正看出来,实在是太可悲了,实在是对不起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后人留下的这么精彩的文化财富。

  书中还有很多“传影”的组合,实在是让人目不暇接!书中其他角色的“传影”中数量都远没有魏忠贤的多,既使是宝玉,也就甄宝玉、秦钟和蒋玉菡一共三个,作者居然用如此多的角度来影射魏大人,可见对老魏的偏爱,这里面的内涵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我相信大家从此以后就会有“传影”的概念,这对于我们后面很多重要人物的解读是非常有帮助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9 11:08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