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55|回复: 0

V哥:第十六章 “冷香丸”与蘅芜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1 09: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六章 “冷香丸”与蘅芜苑

  袭人身上的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在影射宝钗,除了她被宝玉踢了一脚这个情节以外。前面《“钗副”袭人》一文中介绍了袭人影射宝钗的很多方面,但还远远没有说全。也许大家没有意识到“袭人”这个名字也是大有文章,这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这应该也是在影射宝钗代表的原型的某种特质,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动了不少脑筋,而且应该说设计得相当巧妙,全书从头到尾一脉相承。所以在分析关于宝钗的问题的时候,不要孤立地进行解读,而是一定要先从袭人身上入手,用这个“钗副”作为一把钥匙,从而能够深入挖掘出宝钗身上很多奇特的地方,让我们的认识达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我从袭人、宝钗、“冷香丸”、蘅苑苑以及其他几个角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没想到真的有了全新的发现,这一点让我非常兴奋,结果也相当令人感到震撼!我没有印象有人将如此多的点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所以非常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心得,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创作思路是那么地清晰、完整、连贯、神奇,实在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你看了前面我对宝钗的分析还有些将信将疑的话,那看完我这篇文章以后,我相信即使是那些“钗粉”们也肯定会放弃以前的想法。我还是先从袭人谈起,看看她的名字是如何揭露出宝钗身上一种可怕的本质的。

  关于袭人的内容第一次出现在第三回里,这里提到了她前后有过两个名字,还简单提了一下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书中是这样进行描述的:

  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甲侧:奇名新名,必有所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第二次提到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出现在第二十三回里,宝玉被父亲叫去训话,让宝玉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王夫人道:“明儿再取十丸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伏侍你吃了再睡。”宝玉道:“只从太太吩咐了,袭人天天晚上想着,打发我吃。”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不管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王夫人见贾政不自在了,便替宝玉掩饰道:“是老太太起的。”贾政道:“老太太如何知道这话,一定是宝玉。”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王夫人忙又道:“宝玉,你回去改了罢。老爷也不用为这小事动气。”贾政道:“究竟也无碍,又何用改。〖庚辰侧:几乎改去好名。〗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工夫。”说毕,断喝一声:“作业的畜生,还不出去!”

  书中居然第三次提到袭人名字的来历,这是宝玉跟朋友们在一起吃饭做酒令的时候,是蒋玉菡的酒底里说出来的,而且还引得薛蟠在一旁直起哄,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这应该是作者再次提示我们对袭人这个名字要高度注意。这个情节出现在第二十八回中,是这样描述的:

  (蒋玉菡)说毕,便乾了酒,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众人倒都依了,完令。薛蟠又跳了起来,喧嚷道:“了不得,了不得!该罚,该罚!这席上又没有宝贝,你怎么念起宝贝来?”蒋玉菡怔了,说道:“何曾有宝贝?”薛蟠道:“你还赖呢!你再念来。”蒋玉菡只得又念了一遍。薛蟠道:“袭人可不是宝贝是什么!你们不信,只问他。”说毕,指着宝玉。宝玉没好意思起来,说:“薛大哥,你该罚多少?”薛蟠道:“该罚,该罚!”说着拿起酒来,一饮而尽。冯紫英与蒋玉菡等不知原故,云儿便告诉了出来。蒋玉菡忙起身陪罪。众人都道:“不知者不作罪。”

  其实第三次提到袭人名字来历这个情节,“袭人”这个名字的本意就是出自那句旧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来自陆游的诗《村居书喜》: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说实在的,我没从这首诗里看出什么特别的暗示来,应该讲的是春天到来得非常快的意思。不过大家注意:“花气袭人知昼暖”和“花气袭人知骤暖”这两句有一字之差,一个是“昼暖”,另一个是“骤暖”,其实两个意思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指的是白天变暖,另一个指的是快速变暖,不知道作者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也许又是通假字?

  在第七回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情节,也是多少年来没有人太在意的内容,读者往往认为这都是瞎扯,其实是非常有深意的,所以今天我们要转换思路重点地分析一下。这一回里周瑞家的来到宝钗的住处送宫花,于是两个人聊起天来,宝钗跟周瑞家的说自己从小有一种病,而且需要吃一种奇怪的药才能治,还需要终生坚持服药。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宝钗的病居然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这一点真是太奇怪了!

  宝钗忽然提到了“秃头和尚”,他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仙人“癞头和尚”,他跟跛足道人时不时在书中露一小脸,时明时暗,乐此不疲。他很喜欢在书中到处管闲事,作为出家人不但管人们的婚姻大事,还时不时给人治病,专治疑难杂症,真是什么都会几手,而他给宝钗治病的药却实在太离奇了,实际上这其中有很多象征意义。

  宝钗说自己的病是请仙人来医治的,普通医生治不了,看来得的肯定不是一般正常人得的病,她的病需要终生服药。这个“秃头和尚”算是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但却不为她除根,一直留着让宝钗解闷。

  宝钗的病确实人间少见,还没听说先天就有肺炎、气管炎的,生下来就咳嗽。而宝钗吃的药也非常古怪,不但配制复杂,而且用料更不可思议,还要有那么多的时间限制,能配出来都是个奇迹,第七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这段描写虽然很长,而且相当夸张,但我觉得非常重要。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这个“冷香丸”绝非是人间之药,所以不要把宝钗的病往普通人身上的病上来理解,可惜的是一直以来读者都没有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甚至专门有人写文章来研究宝钗到底得了什么病,应该说这不是作者的本意。书中说宝钗的“热毒”是“无名之症”,本身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太当真。

  我们发现宝钗的体质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那就是“怕热”,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能够让她得病,所以得吃“冷香丸”去热,刚宝钗还提到了“十二分黄柏”,这个就是清热燥湿的。而关于宝钗怕热这一点,书中有一个情节专门告诉了我们,就是宝钗意外发火的那一回,应该说这非常值得大家玩味。

  在第三十回里,宝玉因说话不当,惹得宝钗大怒,来了个“借扇机带双敲”,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天生怕热,这在书中我们隐隐的可以感觉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她为什么怕热呢?这与她的天生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不无关系,相映成趣,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含义。

  大家有没有发现:“冷”是宝钗体质、人品以及性格的主基调,她吃的药是“冷香丸”,她的住所、穿的服饰、甚至她写的不少诗中,都与“冷”有关,所以也被大家称为“冷美人”,在第五回的曲子《终身误》里,称其为“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她又姓“薛”,谐音“雪”,所以在第四回的“护官符”里又被称为“丰年好大雪”,所有这一切让人感觉到宝钗仿佛就是“冷”的化身。在第六十五回里,兴儿说过这样的话:

  “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

  “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兴儿的话居然透露出这么多信息,居然把宝钗的特点全都说出来了,我们一直以为这只是玩笑话呢。

  其实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把宝钗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明白这只是一种象征就容易理解了,宝钗既然象征着满清,那满清这股“热毒”和“怕热”又是象征着什么呢?这应该正象征着满清的某种特质,而且是一种作者不方便直接说出口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去理解体会。

  而且“冷香丸”的制作过程中提到的这些时辰都非常独特,感觉是根本没法配成的,周瑞家的还说过:“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没想到宝钗居然在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不知道宝钗把配好的药吃完了怎么办?万一没有这样运气好的情况配不出药来,那不就要了宝钗的命了吗?

  宝钗说那个和尚“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这个仙方“冷香丸”是用很多花配成的,这种配法不仅是很少见,应该人世间是没有的,其中包括: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蕊和白梅花蕊,吃的居然都是花蕊,这可都是花的最精华的部分,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些花真当成制药的原料来理解,因为花在书中应该有特殊的含义,而宝钗又是出了名的不喜欢花的女人,实在是太另类了!这又说明什么呢?

  宝钗介绍了自己的病和“冷香丸”的制作工艺过程以后,在第八回有一条批语说得非常有意思:

  〖甲戌双行夹批:以花为药,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诸公且不必问其事之有无,只据此新奇妙文悦我等心目,便当浮一大白。〗

  批书人居然说“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怎么感觉是在骂作者呀?可能是批书人看到这个神奇的情节太激动了,所以实在找不到更合适话来夸人了。

  这个批语明确告诉了我们人世间根本没有这样的病,不要对此太认真。而这是在强调说宝钗发病的时候就是要吃大量的花做的这种“冷香丸”,也就是说宝钗实际上吃的是大量的花,所以重点应该在“花”上,而不是“药”上,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宝钗将“冷香丸”吃下去以后,还真有效果,书中在第七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猛一看感觉象是支气管肺炎,吃下“冷香丸”也只能缓解一下,但吃完以后宝钗身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居然出现了“副作用”,这怎么讲呢?在第八回里有描写说很清楚: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蒙侧批: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宝玉道:“既如此,这是什么香?”宝钗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甲侧:点“冷香丸”。〗

  吃完这个“冷香丸”以后,宝钗身上发出来的一种香,是“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怎么感觉这么吓人呢?作者在描写这个香气的时候还不忘突出一“冷”字。在第十九回里,黛玉跟宝玉开玩笑,有这样一样:

  (黛玉)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这也是黛玉对宝钗的一种调侃,也说明宝钗发出的香气本质上是“冷”的,这也和她身上所拥有的“冷”这个特点全完一致。

  宝钗不吃“冷香丸”的时候应该是没有发出这种冷香,所以她才说:“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这也证明宝钗自己不会发出香气,而是吃了这个“冷香丸”导致的,也就是说用“花”做“冷香丸”吃下去以后从宝钗的身体发出的变了味儿的香气,这里有条批语非常重要:

  〖蒙侧批: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

  这条批语明确地把宝钗和“钗副”袭人的名字的影射关系给指明了,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点费了太多的笔墨,绕了一个大圈子,现在总算是让我们找到了正题,但还没有真正接近主题。

  这样看来,袭人的名字是在影射宝钗吃“冷香丸”以后的药物反应,也就是说真正“花气袭人”的是宝钗而绝非袭人!我们要注意的是宝钗发出的香气并非是类似盛开的鲜花那样自己发出来的,而是吃下花做的药以后再从体内发出的被消化的花的香气,并非自产,而是吃“冷香丸”以后的“副作用”,这一点很重要。有了这一个突破以后,我们可以顺藤摸瓜,就可以发现宝钗身上另一件更神奇的事情。

  宝钗身上“花气袭人”的这个特点,应该涉及到关于她本性的很多方面,而绝不是局限于一个“冷香丸”,也就是作者绞尽脑汁构思的一种宝钗本性的一种象征。作者虽然没有直接给我们的答案,但却又从其他方面为我们给出了更多的暗示。

  除了宝钗吃的药是这样的古怪,她古怪的地方还很多,最突出的是她住的地方也非常特别,但我好象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对此表示过任何疑问,估计是大家看书的时候把这些地方都直接跳过去了。如果大家仔细读这些地方,就会发现宝钗住的大观园里的“蘅芜苑”仿佛跟“冷香丸”有某种特别不一般的关系,我们先看看宝钗的住处是怎么样描写的。在第十七回里,贾政、宝玉等人游大观园,来到了蘅芜苑,这时宝钗还没搬进来住,这个情节中有很奇怪的描写:

  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

  贾政进院以后,首先看到了不少各式各样的大石块,而且还“突出插天”,样式相当奇特,居然“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天呀,这得多大的一堆石头呀,这是人的住处吗?谁家的院子里一进门会用石头把房子都遮住呢?感觉这里整个象是一个山洞呀?

  而且院子里居然没有看到一株“花木”,实在是更让人奇怪了,这里毕竟是大观园中的景致,大观园给我们的感觉应该是个大花园,应该到处是花花草草,五彩缤纷,可蘅芜苑却没有一株“花木”,这是怎么回事?蘅芜苑里实在是太邪门了!然而还远不止这些。

  贾政一行人进到蘅芜苑以后居然闻到了一股特别的香气,“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称之为“如此异香”,看来此香味道极其古怪、浓郁,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太耐人寻味了,也就是说不光是宝钗吃了由花制作的“冷香丸”以后身体散发出“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而连她住的地方也是散发着奇特的异香!这是怎么回事?不怕这两股香气在一起串味儿吗?

  而产生这些异香的是蘅芜苑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植物和异草,连贾政都说:“有趣!只是不大认识”,看来不是一般的异草,而是世间少有。这里的各种植物生长得实在是太奇异了,到处乱长,四处乱窜,见缝就钻,有的盘着石头或房檐往上长,盘根错节,有的又在那里垂下飘摇乱晃,色彩也各异,奇型怪状,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恐怕很难找到,甚至让人感觉有些瘆人!在第十七回里,宝玉还对这里的植物进行了详细介绍:

  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茞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庚双夹:金簦草,见《字汇》。玉蕗,见《楚辞》”菎蕗杂于黀蒸“。茝、葛、芸、芷,皆不必注,见者太多。此书中异物太多,有人生之未闻未见者,然实系所有之物,或名差理同者亦有之。〗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宝玉一大篇讲解,让我们听到了这里居然有这么多闻所未闻的植物,连批书人都说这些异物很有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听到过,而且不少只出现在一些古籍之中,甚至可能只是神话传说的存在的,相信很多连作者自己都没有见到过。没想到的是宝玉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居然懂这么多,讲得头头是道,让人刮目相看,这也只不过是作者借宝玉的嘴为我们进行介绍而已。

  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么多一般人闻所未闻而又极其怪异植物写在蘅芜苑里呢?我感觉作者目就是想突出蘅芜苑这里的一个“怪”字来,在三百多年前的清初,我相信人们能想象到最为离奇的景观也就是这样了,而我们现在的人的见识要比他们多多了,可以想象出类似于电影《阿凡达》里的有极具外星风光的潘多拉星球,所以我感觉“蘅芜苑”就是作者脑子里的“潘多拉星球”!

  北京在三十年前“山寨”了一个大观园,可是这里的“蘅芜苑”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关工作人员在这里仅仅种上几棵芭蕉树和一些爬山虎,然后就告诉游客说这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奇异的植物,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而且这里一点香味儿都没有,说明建造者根本没有领悟作者的意图,而且普通读者也不是很留心书中的细节描写,所以才闹了这样大的一个笑话。

  前面这段关于蘅芜苑的文字里居然还三次提到了“金”:“金绳盘屈”、“花如金桂”、“金簦草”,这毕竟是宝钗住的地方,是为了影射满清而已,所以作者尽可能找机会提一下这样的字眼,也生怕大家看不出这里象征原型。

  那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蘅芜苑”呢?为什么宝钗吃了“冷香丸”以后和自己的住处都有类似发出异香的这个特点呢?于是我们不们得思考一下“蘅芜苑”这个名字的来历,这里应该有着相当深刻的含义。

  有些人认为“蘅芜苑”的意思是谐音:“恒无缘”或“恨无缘”,表示宝钗与宝玉两个人一这生是没有缘份之意。但我觉得不对,因为宝钗跟宝玉二人是结过婚的,虽然后来宝玉离家出走了,但说明二人还是有一段缘份的,所以不能这样解读,因为这样显得太表面化了,还是要追究其内在意思才对。

  还有的朋友认为“蘅芜”是指“攀附”,说明宝钗一心喜欢往上爬,所以才总是逼宝玉读书考取功名,大搞仕途经济学问。我觉得这个解法也不对,“蘅芜”根本就没有什么“攀附”的含义在里面,而且这种看法没有整体地看到“蘅芜苑”与“冷香丸”之间的这种奇妙的影射关系,更没有看懂此书的框架,没有理解宝钗这个人物问题的本质,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个整体的观念和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而不是只看到点,而没有看到面,不能把作者对宝钗的各种描写割裂开来分析。

  其实“蘅芜”一词出自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五所记载的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

  (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

  从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蘅芜”是香草“杜蘅”和“蘼芜”的合称,李夫人给汉武帝的“蘅芜之香”应该就是由这些香草提炼之出来的极其特殊香,这里提到汉武帝感觉非常惊奇,因为这个香的香气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也不会从衣服和枕头里散去,所以“蘅芜苑”的本意就是各种异草散发出奇特的香气之意,这与《红楼梦》提到的“蘅芜苑”散发着异香是完全一致的。作者称这里为“蘅芜苑”,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里散发着异香之意,其实这才是“蘅芜苑”一名的真正来源,而且其中的内涵相当的丰富,需要我们仔细地品。

  宝钗住的“蘅芜苑”发出的怪怪的异香,而她吃了“冷香丸”以后也一样发出的怪怪的异香,这是何意?难道她住的“蘅芜苑”也是某种形式的“冷香丸”?这实在是太有创意了!这其中的极具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宝钗和蘅芜苑同样是象征着满清,而这二者身上的这些共同的奇异古怪的地方,应该都象征着满清身上的某种特性。

  关于蘅芜苑里的异香,书中有多处描写,只要是有关蘅芜苑的描写,都会找到这样的文字,我觉得作者是在努力让我们将蘅芜苑发出的异香与宝钗的“冷香丸”联系起来思考。比如在第十七回里,贾政一行人在蘅芜苑参观的过程中,贾政说了这样一段话:

  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古人有个毛病:弹琴的时候一定要焚香,以示很有某种调调,而在“蘅芜苑”里就不用这样麻烦了,因为这里本身异香四溢,所以贾政说“亦不必再焚香矣”,不然这么多奇特的香味混着宝钗身上发出的冷香,再加上焚的香气搅在一起,味道肯定很怪。听说以前法国人从不洗澡,所以体味很重,自己都受不了,于是就拼命往身上撒香水来压自己的体味,于是一香一臭两种味混在一起,味道古怪到了极点!所以贾政吸取了这个教训,做出了在蘅芜苑弹琴不用焚香的正确决定。

  接着贾政让大家为此处题匾额,一起来的人是这样回应的:

  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

  “兰风蕙露”中的“兰风”就是指香风的意思,还是没离开香气。紧接着,一起跟贾政逛大观园的另一位特意为“蘅芜苑”写了一幅对联: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这个对联里说的是“麝兰”和“杜若”这两种香草发出的香味,分别在落日照耀下的院落里和月光照射下的水中小块陆地中飘散。自然还指香气四溢的意思,依旧突出了“蘅芜苑”充满了香气的这个特点。

  不仅如此,上联中的“斜阳”隐含一个“日”字,下联的“明月”含一个“月”字,合起来此联中隐含一个“明”字!而另一位也写了一幅对联: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这一联也有“香风”的描写,是指在地上一股香草发出的香气随风在飘,而天空中有一轮明月照耀着这些香草并发出金色的光芒,作者还是突出异香四溢这一特点来。最后贾政让宝玉写一联,宝玉写的是:

  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

  这里提到的“荼蘼”是一种有浓香的草,也没有离开这个“香”字,这一联第二句应该是说在“荼蘼”这样的香草发出的香气里睡觉,做的梦都是香的。

  这些地方强调的都是“蘅芜苑”这个典型的特点,让人感觉宝钗的这个人太古怪了!吃“冷香丸”发出异香,住的地方也是发出异香,宝钗绝非一个普通人家的闺秀,身上处处透着另类,与书中所有人都不同,可是一直以来大家对此却视而不见。

  人们往往只关注秦可卿卧室里的布置很怪异,很奇怪为什么她会有那么多并非常人所该拥有的东西,但无论如何秦可卿的卧室给人的感觉毕竟还是人住的房间,而“蘅芜苑”这里怎么看怎么感觉不象人住的地方,就冲那么多大石头把房屋给遮上的样子,和造型奇特的从来没见过的古怪植物,再加上冒出一股股怪怪的香气,给人感觉仿佛是在《西游记》里的某个女妖精住的山洞!

  其实类似这样的描写在书中还有几处,在第十八回里,元妃省亲,宝玉与众姐妹写诗歌功颂德,其中宝玉写了一首关于蘅芜苑的《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这里提到了“冷翠”,而蘅芜苑里又冒着异香,怎么感觉这也是“冷香”呀?看来蘅芜苑与宝钗的“冷香丸”确实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那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仔细品味一下,这里描写的是蘅芜苑长满了各种奇异的香草,“萝薜”这样的攀援的蔓生植物加重了香味,这里的异草发一如缕香气,象股烟一样弥漫在路上,回廊里是阴冷的翠绿色。此诗的最后两句是宝玉自比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谢灵运,还用贾家比谢家,而当年谢家就没有好下场,所以这里写得应该说不太吉利,应该是贾家后来的个伏笔。

  而宝玉关于蘅芜苑这首诗的名字《蘅芷清芬》所包含的意思也很明确,“芬”字指的是花草的香气。东汉·许慎《说文》指出:芬,草初生其香分布也,所以“蘅芷清芬”这四个字透露出香草发出清香的意思。看来蘅芜苑充满香气的这个特点实在是太突出了,给人印象深刻了!

  书中还没有完,在第四十回里,贾母等人逛大观园,来到了宝钗住处,看到的还是类似的情景,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贾母一行人等这次来到宝钗的住处,刚一进蘅芜苑,首先感受到的也是异香,而且扑鼻而来,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北京的雾霾和PM2.5,给人的感觉非常的浓郁,一阵阵沁人心脾。

  贾母他们在蘅芜苑里看到了那些“奇草仙藤”,是一堆怪里怪气的植物,结出来怪里怪气的豆子,居然“似珊瑚豆子一般”,实在是不知道算什么品种,有点受过核辐射的感觉,仿佛是植物中的“哥斯拉”。

  此处还描写蘅芜苑里这些古怪的植物“愈冷愈苍翠”,作者总是在介绍宝钗的时候,看到各种机会要表现一个“冷”字和异香。看来作者这样描写是让大家将此地与宝钗和“冷香丸”产生联想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心中早有此安排,前后统一,一丝不乱,说明作者的心思很缜密。

  也许有人会说:蘅芜苑又不是宝钗建造的,长什么植物或者发出什么异香跟她有什么关系?话虽然这样说,可建好以后在选住址的时候,可是宝钗自己决定的呀?所以我们不要把大观园当成一个真实存在过的花园,因为它只是个象征,里面所有的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而且蘅芜苑更是这样。如果把大观园比作大明江山的话,感觉蘅芜苑更象是西域异族,或者西南云贵州一带的蕃邦,甚至有点象是非洲某部落,或者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总之感觉不象是正宗汉人住的地方。相比之下,大观园里其他的地方朴实无华,到处充满了汉人文化的特征,让人感觉很自然亲切,美丽和谐,与蘅芜苑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不知道看到这里“钗粉”们的感觉如何,我想所有人都会被这些描写而感到震惊!

  书中关于蘅芜苑的古怪描写还远不止这些,在第七十八回里,宝钗因抄捡大观园而忽然匆匆从大观园搬走了以后,宝玉来到蘅芜苑,看到人去楼空,不勉有些伤感,于是书中描写了宝玉在蘅芜苑看到的景致,与前面描写得如出一辙。这时是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又至蘅芜苑中,只见寂静无人,房内搬的空空落落的,不觉吃一大惊。忽见个老婆子走来,宝玉忙问这是什么原故。老婆子道:“宝姑娘出去了。这里交我们看着,还没有搬清楚。我们帮着送了些东西去,这也就完了。你老人家请出去罢,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从此你老人家省跑这一处的腿子了。”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

  宝钗就这样不辞而别,走得相当奇怪,从时间上也很不合适,让人奇怪她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这回的作法却有失体统。这些以后再说,我们还是先关心一下宝玉在蘅芜苑看到的情景。

  宝玉在蘅芜苑里看到的又都是那些稀奇古怪的“香藤异蔓”,带着香气,再加上这里没有了人,所以有一种怪异甚至诡异的感觉,氛围有些阴森恐怖,书中关于“蘅芜苑”描写始终如一。

  宝钗身上这些描写无不透露出一个“异”字,关于蘅芜苑类似的描写,书中还有一些,在第五十六回里李纨看似随口提到的宝钗的蘅芜苑,也突出了这一点:

  探春又笑道:“可惜,蘅芜苑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利息之物。”李纨忙笑道:“蘅芜苑更利害。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处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

  “蘅芜苑”这里产的异香居然都可以放到市场上卖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花气袭人”了,而是“异香袭人”,应该都是反应了宝钗身上的的某种同样的特性,不知道宝钗身上发出的冷香有没有商业价值?

  所以从整体上看来,宝钗绝对是个奇人,各个角度来看都太奇了。这与我们一直以来认识的可敬可亲、温柔体贴、大度贤慧、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的宝姐姐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书中描写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而黛玉两次说曾经怀疑她“藏奸”,应该都不是虚言。

  而宝钗身上这些奇事不仅是代表她一个人,而应该是整个薛家的特点,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方面书中也有这方面的描写,需要我们留心,仔细阅读。

  比如薛蟠挨柳湘莲打以后,虽然很快就好了,可一直在家装病不好意思出门,其实是因为感觉太丢人了,羞于出来见人,可老这样在家躲着也不是个事呀,好在有了个巧宗,让他动了心思。

  在第四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非常有意思:

  内有一个张德辉,年过六十,自幼在薛家当铺内揽总,家内也有二三千金的过活,今岁也要回家,明春方来。因说起“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内照管,赶端阳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来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薛蟠听了,心中忖度:“我如今捱了打,正难见人,想着要躲个一年半载,又没处去躲。天天装病,也不是事。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心内主意已定,至酒席散后,便和张德辉说知,命他等一二日一同前往,晚间薛蟠告诉了他母亲。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段描写中的秘密?

  原来薛蟠听了老管家张德辉的话以后,决定跟他一起外出,学学做买卖,还可以出去一段时间躲躲羞。因为张德辉凭经验说“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于是薛蟠从此跟他开始做起了“香料”生意,作者真是无孔不入呀!不但宝钗与这样的异香关系密切,原来薛蟠也与此有关系,作者所有能想到的与异香能关联的都能写出来,都用在了薛家人的身上,也就是说宝钗的这些特性也就是整个薛家的特性,薛家上上下下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整体,共同象征着满清。

  此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实际上都是相互关联的。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第二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让人感觉很有意思,也从来没有人注意过:

  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一路思量,想出一个主意来,便一径往他母舅卜世仁家来。〖庚辰侧批:既云“不是人”,如何肯共事?想芸哥此来空了。〗原来卜世仁现开香料铺,方才从铺子里来,忽见贾芸进来,彼此见过了,因问他这早晚什么事跑了来。贾芸道:“有件事求舅舅帮衬帮衬。我有一件事,用些冰片麝香使用,好舅舅每样赊四两给我,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

  大家看到没有,卜世仁家就是开香料铺的!而批书人特意提醒我们“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足见作者对做香料这个生意的人是多么的憎恶。而在这一回中,卜世仁人的表现确实非常的不是人,说的话也相当的可恶。

  相信在后回的故事中,卜世仁也应该是对应着类似的恶人,而他居然是做香料生意的,跟薛蟠做的生意一样!作者对卜世仁的态度我相信这也是作者心中对薛家人的实际看法,或者说卜世仁家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在影射薛家,同样象征着满清,关于这一点,我会找机会结合“贾芸”和“小红”所影射的角色进行详细介绍的,到时候大家就会对作者这的类似影射感觉到无比的神奇和惊呀。

  看来虽然《红楼梦》一书是作者用的“幻笔”,是艺术加工,但对每一处的描写从始至终都是按着一定的思路的,而且前后照应,丝丝入扣,相信作者这样描写宝钗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周密计划的,而且蓄谋已久。面对蘅芜苑的描写,其实跟宝钗吃“冷香丸”后发出异香是一脉相承的,暗示的是同一个事情,所以这样的描写需要我们地行集中思考,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而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看成不相当的情节。

  另外,我们会发现其实黛玉身上也会发出香气,但她发出的香气跟宝钗就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质香,书中还大书特书了黛玉香气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十九回的回目中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详细对此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从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宝玉笑道:“凡我说一句,你就拉上这么些,不给你个利害,也不知道,从今儿可不饶你了。”说着翻身起来,将两只手呵了两口,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胁下乱挠。黛玉素性触痒不禁,宝玉两手伸来乱挠,便笑的喘不过气来,口里说:“宝玉!你再闹,我就恼了。”宝玉方住了手,笑问道:“你还说这些不说了?”黛玉笑道:“再不敢了。”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宝玉笑道:“方才求饶,如今更说狠了。”说着,又去伸手。黛玉忙笑道:“好哥哥,我可不敢了。”宝玉笑道:“饶便饶你,只把袖子我闻一闻。”说着,便拉了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感觉黛玉身上的香气很好闻。这段描写非常生动,黛玉身上发出的香气与宝钗身上的香气完全不一样,“一股幽香”,“闻之令人醉魂酥骨”,而且宝玉强调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

  搞得宝玉还“闻个不住”,让我感觉宝玉此时象只小狗,说明味道很不错。为此,宝玉还编出来那个著名的“耗子精”的故事,而且宝玉还说:

  “好妹妹,饶我罢,再不敢了!我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

  看来黛玉身上的香气还能激发了宝玉无限的创作灵感来,相比之下,宝钗吃了“冷香丸”以后发出的香味道也挺不错,在第八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道:“既如此,这是什么香?”宝钗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甲侧:点“冷香丸”。〗宝玉笑道:“什么丸药这么好闻?好姐姐,给我一丸尝尝。”宝钗笑道:“又混闹了,一个药也是混吃的?”

  看来宝钗的冷香也别俱特色,但二人之间的香有什么区别呢?

  黛玉自谦自己身上发出的是“俗香”,那是一种什么香呢?在这里作者重点突出的一点就是黛玉自己身上自产的香气,并非跟宝钗一样因为吃了什么东西而发出的,也没有熏什么香,大家一定要好好想想,这是何意呢?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一下黛玉这个人,也就是说作者同样用了象征性的手法来用这种香味表现黛玉身上的某种特性,黛玉并不仅仅是在影射崇祯皇帝,或者说这是象征着黛玉和崇祯皇帝身上的某种特别的品质!在黛玉的《葬花吟》里有这样两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里说的是黛玉说:我今天葬花被人笑话,但我自己死了以后谁来安葬我呢?黛玉明明是将她自己比成了花了!真的是这样吗?在第七十六回里,黛玉与湘云联诗,二人最后两句是: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感觉是暗指湘云与黛玉后回的命运很悲惨,而且其中分别有“寒”、“冷”二字,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黛玉这句诗中也是将自己比作花,所以黛玉之死才叫“葬花魂”,于是我们现在就能明白黛玉身上发出的就是自然的花香,这也是为什么宝玉那么喜欢闻。这让我们很震惊,因为宝钗和黛玉两个人身上都发出香气,然而宝钗是因为吃了花做的“冷香丸”而使身体发出的花的香气,不吃的时候没有香气,而且还会犯病;黛玉是本身发出自然的香气,随时随地都会从身上发出来。或者说:她们两个人:一个吃花,而另一个是花的化身!这其中的含义大家还看不出来吗?宝钗所象征的份身也太吓人了吧?

  在前不久发现了一个《石头记》新钞本,人称《庚寅本》,我在2012年在网上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在QQ群里告诉了我的几个朋友,大家知道以后都很兴奋。现在对其是否是真的钞本,“红学”界还存着争议,然而我可以肯定此本应该是个真的钞本,因为里面有一条新的批语用我的理论可以真正解释清楚:

  〖庚寅:黛卿之香系自身草卉之香,宝钗乃食草卉之香。作者何意旨,余亦知之。〗

  这条批语相当的重要,完全揭露了宝钗吃花的本质!还说作者的意思批书人自己是看懂了的,而现在我也可以高兴地说我也看懂了,相信很快大家也会完全看懂的!

  也就是说正因为是这条全新的批语,就可以肯定这个本子是个全新的可信的钞本!这条批语说得明明白白黛玉是“草木之人”,所以身上发出的是自身的“草卉之香”,而宝钗身上的香气并非是自产的,而是吃花而身上发出的香气,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发出的吃的花的尸体发出来的古怪气味!这么恐怖的比喻到底是指何事?

  在第七回里,薛姨妈交待了宝钗一个很奇怪的地方:

  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甲侧:“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作为一个青春少女居然不喜欢花,这本身就很奇怪!如果宝钗爱花,那她还会吃花做的药吗?而且批语中郑重声明宝钗这样的古怪是指她的“身份”,也就是说这是她的原型的本质,可见其重要性。宝钗为什么不喜欢花呢?其实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原因很简单、也很有意思。

  在第四十回里,贾母领众人在大观园里游玩,来到了蘅芜苑,进入到宝钗住的房间,于是看到了很吓人的场景: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

  这是何意?表面上来看,可能是宝钗很古怪的个人爱好,仿佛生活很简朴,其实根本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在贾家这样的富贵家庭里生活俭朴不是优点,而是缺点。我们结合蘅芜苑的整体怪异的氛围,以及宝钗所象征的原型的特征,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么有趣呀?

  其实也不难理解,宝钗的房屋里象雪洞,就是指宝钗象征着满清,因为满清发源于东北,而《红楼梦》的创作者应该都是气候温暖的江浙一带的南方人,东北给他们的印象肯定是没有花花草草草,而是冰天雪地,寒冷之极。那时满清对汉人的处罚有一种方式,让汉人们饱受折磨、生不如死,就是发配有名的宁古塔,那里天寒地冻,感觉跟北极似的,寸草不生,南方人认为那里根本就不是人住的地方,也只有满清这样可怕而无耻的民族才能生长在这里!所以宝钗自然生来见不到什么花草,自然也不会有爱花的习惯,更不会珍惜花,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不光是宝钗住的房间象雪洞,书中对宝钗的描写用了很多“冷”字,就是指宝钗一家应该象征着住在关外寒冷的东北的满清,所以浑身上下透着冷的气息。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宝钗被人称作“冷美人”,也明白了为什么宝钗自称怕热,因为北方人应该不适应南方大明这样炎热的气候,当然这也是个比喻。而宝钗全身上下到处透着一个“冷”字,这都是来自东北满人的特征,没想到作者居然将满清的这个特点从这个角度进行了如此的发挥,作者真是想象力丰富呀!实际上宝钗的“冷”还有别的含义,这涉及到她的阴险、冷酷本质。作者用“冷”象征满清,所以自然可以用“热”来象征在南方的汉人,这一点居然发挥出更有趣的内容!这样我们再思考一下第七十六回里,黛玉与湘云联诗中的那两句: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指的是湘云与黛玉的结局,现在我们再体会一下,会不会有另一翻感受呢?

  于是我们明白了最后湘云与黛玉两个人都处于“寒”和“冷”之中,一个在寒冷中受尽折磨,一个是寒冷中死去,这都象征着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中大环境已经变成了满清统治的天下了,这个比喻真是非常恰当!所以书中关于“冷”和“热”的地方一定要引起我们格外的注意,往往是有内涵的,比如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一段: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

  大家看到没有:与宝钗怕热相反,书中强调的是黛玉怕冷!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在第二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次日天明时,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林黛玉〖庚双夹:写黛玉身分,严严密密。〗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戚蒙梦主庚双夹:一个睡态。〗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

  黛玉和湘云二人的睡姿完全不一样,黛玉裹得严严实实的,批书人也说这是黛玉的“身份”,是指她怕冷的本质。而湘云却睡得很不在乎,也说明她身体好不怕冷,而且也体现了他豪放的性格,也让宝玉担心她着了凉,这些细节作者都照顾到了,让人惊叹!

  在第五十回里芦雪庵联诗的情节中,黛玉说了一句:

  锦罽暖亲猫。

  这是何意?这是指黛玉用彩色的织物包裹着自己,怀中抱着一只小猫一起取暖的样子,一付温馨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证明了黛玉是怕冷的。而宝钗绝不会这样,她在书中经常拿着扇子到处乱逛,为的是说明她是怕热的,最著名的如第二十七回的“宝钗扑蝶”: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书中黛玉几乎一直在生病,整天都在吃药,那她到底得的什么病呢?在第二回里介绍了黛玉的身体特点:

  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

  类似的,在第三回里,也这方面的交待: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这些都是虚症,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应该表现为怕冷,在第二十八回,宝玉看到宝钗雪白的膀子看直了眼,就在这个时候黛玉即使出现,让两个人措手不及,这段情节也顺便交待了黛玉体弱怕冷的细节。

  在第二十八回中“呆雁”的情节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

  当时的情形很尴尬,宝钗看似关心的口气,但也确实交待了黛玉体弱怕冷的实际情况。可为了宝玉不被宝钗抢跑,黛玉可管不得有多大的风了。在第六十五回里,兴儿也介绍了林黛玉惧冷、怕风的这个特点:

  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

  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黛玉体虚,怕冷,弱不禁风,真可谓人人皆知,连下人都知道,而且她还不能被风吹着,以免受凉,这实在有些太夸张了。在第二十八回里,交待得更明确了:

  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

  在第三回黛玉也说过自己吃的是“吃人参养荣丸”,书中两次提到,所以是有一定含意的。“吃人参养荣丸”中的人参、肉桂的热性药,这些正好适于体弱怕冷的人吃,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对症的。在第二十七回黛玉的《葬花词》里有这样两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以前我们以为是指黛玉后来在贾家饱受欺负,现在看来完全搞错了,这是指黛玉后来所处的环境是那样的“寒冷”,是那样的“艰险”!寒风象刀一样,冰霜象剑一样,黛玉身体这样柔弱怕冷的身体怎么能受得了?甚至这很有可能是在暗示黛玉死后,因为长期无人收尸,所以才受到风霜雨雪的侵蚀,而化为白骨!真是让人毛骨耸然,这样的描写是将大明的亡国与象征寒冷的满清战领大明的江山巧妙地展示了出来。

  而从隐写的历史的角度来看,黛玉天生怕冷更是有深意的,这是在象征崇祯对满清的内在的恐惧,因为那个时候满清对大明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作者用怕“冷”来形容,确实很形象,而这一切又是如此的巧合,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黛玉除了体弱怕冷以外,还得的是肺病,动不动就咳嗽,这是为什么呢?中医里肺属“金”,而“金”又象征着满清,所以黛玉有肺才有问题!

  黛玉的“肺金”出了问题,所以才得了类似于肺结核或者“女儿痨”,黛玉的肺病也象征着金人满清一点点地在毁掉大明的肌体,作者的思路细致到如此程度,真是不放过任何细节呀!所以抛开书中背面的故事而仅仅研究黛玉的病,那实在是缘木求鱼。

  所以黛玉怕冷与宝钗怕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都有丰富的含义,与那段“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紧密相扣,让人佩服作者高超的思路。然而关于宝钗怕热,书中的描写有一个矛盾的地方,这一点大家思考一下是怎么回事。

  在第七回里,宝钗在向周瑞家的介绍“冷香丸”的时候说过一句:

  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宝钗为什么说自己“如今从南带至北”呢?贾府仿佛象是在南京,如果宝钗的家在南京的南边,那不更热了吗?宝钗这样怕热她受得了吗?

  其实这不过是作者故意摆下的迷魂阵,以防止说得太露而引起清朝有关部门怀疑,所以肯定不能直说,只好故意说薛家是“从南而来”而不是“由北而来”。而且大家仔细品味宝钗说的这句话,完全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多此一举的,根本没有必要说这句话,那为什么还要说这句话呢?自然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暗示,让我们能悟到这其中有矛盾:生性冰冷而又怕热的宝钗却又来自南方,这怎么可能呢?可惜的是从来没有人象我这样读书,所以宝钗这句话也一直被人忽略了。

  宝钗身上的“冷”是她象征着满清的特别要标志,而我们还可以以此做出一个推论来:书中还有两位身上有明显的“冷”的特征,一个就是在都中古董行中做贸易的“冷子兴”,另一个就是“冷心冷面”的侠士“柳湘莲”,他在书中也被称为“冷二郎”,所以这样看来他们两个也应该算是满清这个阵营里的人,于是我们在分析这两人的时候一下子就缩小了很大的范围,估计此二位在贾家家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负面的作用,在第一回的《好了歌》中有这样一条批语: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这条批语里指明的是柳湘莲后来做了强盗,看来他肯定不是个好东西,很有可能祸害贾家。因为大明亡于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导致的,是流寇作乱的结果,而骨子里就是强盗这样的民变分子,所以让人没想到的是长得那么秀气的柳湘莲居然也是满清一伙的。“冷子兴”这个名字的表面意思就是指“冷人”兴起、兴旺、发达,肯定是指满清得势。所以这二位看来都不会是什么好东西,难怪柳湘莲后来跟薛蟠关系不错,而冷子兴跟一直被批书人多次称为“奸雄”的贾雨语很熟悉,看来都不是闲笔呀!

  宝钗不爱花儿、粉儿是一种无情的表现,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其实宝钗不光是不爱惜花,而且还有更让人惊呀的举动!书中有一处很有意思的描写,也是看似不经意,以为是个过场戏,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有全新的理解,这段描写出现在第三十八回里:

  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

  大家看看:这就是宝钗对待花的态度,她不但不爱惜花,还在如此糟蹋花,先是拿着桂花来玩耍,然后将桂花的花蕊掐下来丢到水里喂鱼,把花瓣留下了!这是什么人品呀?大家都知道花蕊是花的最关键的器官,是花的精华,她的这种作法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大家应该记得在宝钗吃的“冷香丸”中就居然用的是四种花的花蕊,第七回里是这样写的: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

  看到没有:这四种花还必须都得是“白”的,要跟宝钗的本质居然惊人的一致!那宝钗为什么专门糟蹋花的这些重要的地方呢?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气了,想喂鱼扔些饼干、水果之类的就不成吗?在《红楼梦》中花不简单是指普通的花,不但黛玉是花的象征,同样也象征着明朝的汉人,象征着大明美好的生活。相比之下,黛玉对花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她生怕花被水搞污浊了,所以才去葬花。在第二十三回里有这样的一段情节为我们介绍了黛玉葬花的根本原因: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乾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庚双夹:宁使香魂随土化。〗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乾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清黛玉与宝钗对待花的态度是多么的不同!连宝玉也是个很爱惜花的人,怕脚步踩到花,真是个细心而多情的男子。

  黛玉跟宝玉说花不能撂在水里,这是什么意思?我在前面介绍过作者用水来象征满清!所以这是个立场问题,自然坚决不让落花葬在水里,而且黛玉还说水里很容易脏,这是非常有寓意的,这也是黛玉在第二十七回《葬花词》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本意。也就是说黛玉认为花到了水里就糟蹋了,所以要将落花入土为安,正如那条批语里说的“宁使香魂随土化”,所以葬花要象是安葬自己的亲人一样,极具象征意义!

  而花实际上也象征着汉人,落花象征着死去的汉人,尤其是被满清屠杀的汉人,葬花也同样象征着后回黛玉之死。黛玉葬花,实际上应该是黛玉葬“落花”,而非正在枝上盛开的鲜花,《葬花词》几次提到了这一点:

  花谢花飞花满天
  忍踏落花来复去
  花开易见落难寻
  试看春残花渐落
  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葬花词》前有一条批语也提到了葬的是落花:

  〖庚辰眉批:不因见落花,宝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如何写《葬花吟》?《石头记》无闲文闲字正此。丁亥夏。畸笏叟。〗

  表面上看落花是指死去的花,而实际上是死去的汉人,《葬花词》中含意极其丰富,有多处是黛玉将自己比作落花,尤其是最后那句“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黛玉在《葬花词》等于是提前祭奠了一下自己的死,不但很有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在第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非常特别:

  〖蒙双行夹批:至此方完大观园工程公案,观者则为大观园费尽精神,余则为若笔墨却只因一个葬花冢。〗

  这个批书人认为作者将大观园写得如此生动、全面、细致,只不过是为了为黛玉葬花提供一个场景而已,这也说明黛玉葬花是书中的一场重头戏,是大观园中故事的精华,极具丰富的内涵,而不能把黛玉看成一个喜欢搞行为艺术的精神有些偏执的青春期少女。

  黛玉葬的是落花,书中有几次表达了落花的含义,在第二十三回里,黛玉听到小戏子们排演时所唱的戏文中的内容以后痴了,因为其中就有几处落花的内容: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正因为落花象征着汉人的死去,也同样象征后回黛玉的结局,所以黛玉才动了感情,流下了眼泪,这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黛玉自作多情,少女伤春。也是作者结合适当的场景将落花与黛玉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甚至表示为国家和汉人的命运忧心忡忡的心情,这样的比喻真是太巧妙了!

  在第六十六回里,尤三姐自杀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

  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边去了。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是用落花来形容尤三姐的死,直接说明了用落花来形容人的死去是作者本意,而且这两句把三姐的死写得很美。于是我们可以确信书中的落花应该都有类似的含义。

  在第二十八回一开始,有这样一段关于落花的描写: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

  在这个情节中,宝玉的联想也是对我们认识落花的象征意义的一种提示。落花象征着黛玉之死,所以宝玉听到《葬花词》也引得心痛万分,也让我们能联想到黛玉的那句诗“冷月葬花魂”的深刻含义。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无病呻吟,而应该都是大有深意的,结合黛玉的结局来看,确实让人悲痛欲绝,催人泪下。

  而黛玉的《葬花词》中更是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词句,来形容有大量的汉人死去,“红消香断”自然是指大明的亡国,这个说得太明显了!“红消”是指朱明灭亡,而“香断”可以有几种解释,甚至可以解读为大明断了香火,总之都是直指那段让人刻骨铭心的改朝换代的历史。

  而有些“红学”家居然研究出黛玉所谓“沉湖而死”,实在是让人感觉很无耐,这不是污辱黛玉的人格吗?太糟蹋人了,要知道水可是象征满清的,黛玉怎么可能投水呢?

  单从表面的故事来说,黛玉强调了根本不可能死在于里,不然就不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了,所以在没有看懂此书的情节下什么雷人的理论都能出现,都是因为大方向错了,而这种根本就无法真正解读而强型过读解读的情况在最近一百年来也是一种时尚。

  宝钗象征着满清,她来贾府的目是与黛玉抢宝玉的,就是象征着满清是来与明朝争夺皇权、争夺天下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与黛玉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也肯定会杀人无数,这也是作者用黛玉象征着花,而宝钗吃花而发出异香来象征,可见为了争宝玉,可以说一直想置黛玉于死地!

  宝钗居然用桂花的花蕊去喂鱼,也象征着对汉人生命的无视和亵渎,可以说书中这样的暗示很多。而对于汉人来说,宝钗吃花象征着满清的残暴凶猛,他们在争夺大明江山的时候杀人无数,本性恶毒,所以宝钗吃花就暴露了其本来的面目,这就需要我们用全新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才能理解。

  在新发现的《庚寅本》里还一条全新的批语,也非常重要:薛宝钗对周瑞家的讲自己的病根,以前来了个秃头和尚,“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毒”字下面有墨书双行夹批:

  〖庚寅:此作者意,为何意耶?与宝玉之从胎里带来的一块通灵玉相映。成何拟意?为与数十回后之文伏脉,乃千里伏脉之笔。〗

  这条批语是在讽刺宝钗:宝玉从胎里带来的是一块有仙气、有灵气、能说话、会写书、有补天之材的“通灵宝玉”;可宝钗胎里带来的却是“一股热毒”,这差别有多大呀!可见宝钗本质是多么的丑恶,这样的“金”怎么配得上如此的“玉”呢?

  在第七回里,宝钗在介绍自己“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处有一条很重要的批语也说得很清楚:

  〖甲侧: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从这条批语可以看出这股“热毒”居然是“孽火齐攻”,可见宝钗的本质!批书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宝钗之所以姓“薛”,原因之一可能是“薛”和“子”字拆成一个“孽火”的“孽”字呀!那么宝钗的一生是以吃花这样美好的东西才能化解这股热毒、这股孽火,这是何意呢?因为相比较而言明朝在暖和的南方,与满清发源地相比自然是“热”的,满清来自冰冷的东北,所以宝钗骨子里冰冷,自然天生怕热。在第六十五回里兴儿还拿宝钗的姓开玩笑,说什么:

  “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应该说这可不是随便一句玩笑话,是让人进一步将“薛”与“雪”字联系起来,也让人悟到宝钗怕热的天性,要知道宝钗“怕热”不仅是因为她象征着来自寒冷的东北的满清,而是因为“热”象征着在南方的大明,更象征着汉人对满清的反抗,这正是满清所惧怕的,而且也肯定是天生的,因为汉人们天生骨子里是坚决反对异族的侵略和统治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而这也是古人要建造长城抵御外族侵略的根本原因。所以宝钗天生带来的一股“热毒”就是指汉人与生俱来的反抗满清的精神!由此看来宝钗会因这股“热毒”而得病,也就是她怕热的本质原因。

  宝钗身上“冷”的特征是因为其象征来自东北,怕热和天生带来的“热毒”象征汉人反清的本质,我相信这样的解读三百多年来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来,而这些也只有正确理解了此书的主旨才能看懂。

  那宝钗为什么吃花呢?为什么要糟蹋花呢?这又与她天生带来的这股“热毒”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不难理解。

  而在《红楼梦》里,“花”不仅象征着黛玉,也象征着汉人,象征着明朝,因为在遥远的古代“华”字同“花”字是一个意思;在《说文解字》里提到“华”字“俗作花”;在《康熙字典》里指出“华”字“又与花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就说“华山”在古的时候被称为“花山”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而“华”又指中华、华夏,所以“花”在书中象征着大明,象征着汉人,正宗的炎黄子孙,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也象征着大明美好的一切,象征着汉人的精神家园。

  宝钗要去掉自己体力的这股象征汉人反抗满清的“热毒”,就要吃大量象征汉人的花,吃花做的“冷香丸”,这样她的病就能缓解一些,也就意味着只要有反抗满清的斗争,满清就会“得病”,于是只能靠镇压汉人的起义、屠杀这些反抗满清统治的汉人去缓解政权的压力,从而得到一丝的喘息。

  但宝钗的这个病却不能除根,因为汉人的反抗是不会停止的,也就意味着满清对汉人的屠杀也不会停止,于是宝钗只好隔三差五就要吃“冷香丸”,这意味着展开一次又一次对汉人的新的屠杀。所以宝钗吃花应该是暗指她所象征的满清的那种酷爱杀戮的本性,用来形容镇压汉人的反清之举,又用落花还形容无数汉人的惨死,应该说比喻得很形象!

  宝钗姓“薛”的原因应该是谐音“雪”,在第二十八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

  在第八回里介绍宝钗的面相是“脸若银盆”,感觉是脸又大又圆,而且还是银白色。以前我们以为这都是在描写宝钗长得很白,其实是在交待她“冰雪”的本质,同样是在象征着满清是来自东北。

  我在前面介绍过,之所以当年皇太极将国号从“大金”改为“满清”,就是因为从“五行”的角度来看,明朝的皇帝姓朱,朱乃“红”色,“五行”里属“火”,而“水克火”,所以清人自然要把国号从大金改成有“水”的名字“满清”了。而“雪”本质上就是“水”,并且是冷酷无情的“水”,是来自极寒之地的水,所以在第四回的“护官符”里才有这样一句:

  丰年好大雪

  象征着满清的可怕,也象征着他们发源于冰冷的东北,所以宝钗发出的是“冷香”,她的身上有很多“冷”的特质,于是我们就能明白“薛家”就是指“雪家”,是指来自东北冰天雪地的满清,是“雪国人”。

  再有“薛”除了谐音“雪”以外,还谐音“血”,书中的四大家族“贾王薛史”谐音“家亡血史”,所以也暗示满清屠杀成千上万汉人的历史,让江南成了“白骨如山”的悲惨世界,真是万户萧疏鬼唱歌!

  第五回惜春的曲子《虚花语》里有这样的描写: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可见当时的满清对汉人的屠杀是多么的惨烈,将大明的江山变成了人间的地狱!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两句: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也是同样的意思,那为什么会“白骨如山”呢?人们往往只听说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其实这只是满清在江南屠杀的一小部分,实在可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虽然经过了满清文字狱的摧残,但这些大规模屠杀依然留下了大量的真实记录,可见真相太多,实在无法隐藏。清军在侵吞中国的过程中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广大的汉人以及一些其他民族剃发易服以树立淫威,很多归顺的地区也纷纷抵抗,于是发生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可以说是血洗大明!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进行大移民。满清入关大屠杀死亡人数之多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多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在《清朝那些事儿》一书中介绍说:

  清兵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的5165万减至顺治十七年的1900万,净减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是大抵顺服的“奴才”。鲁迅先生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

  正的如在第一回《好了歌》注释里有这样一句: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也是一片凄惨冰冷的雪景,象征满清灭掉了大明,将人间变成了清人的天下,世界到处是一片可怕的满清统治的景象,所以才是白茫茫的冰冷的“雪”景;也是惨不忍睹的“血”景,更暗指是满清是多么的残暴,杀了无数的平民百姓,作者的隐寓、象征的手法真是到了极致!也是在清初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不得已的作法。大家一直奇怪为什么《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文字迷失,其实很简单,因为其中有很多露骨的影射满清大屠杀的文字,所以流传起来有掉脑袋的危险。在我们没有看到后半部分的前提下,从前八十回里出现的一些文字中,也能领略到一些这样惨烈的情景。

  所以说《红楼梦》是隐写的一部血腥的明亡史,不但是对明亡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满清残暴屠杀的一种强烈的控诉!三百多年就这样过去了,然而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这段可怕的历史呢?又有多少人真的从这段历史中吸取过教训呢?

  作者希望明亡的历史不能重演,血不能白流,这也是《风月宝鉴》一名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定要以史为鉴。明亡于内斗,上层因自己私利而无穷无尽的党争,下层是引发动摇国本的民变,正所谓的“自杀自灭”,让满清捡了个大便宜,其结果是严重地破坏了中华文明,是历史的巨大倒退。好象现在中国人的“窝里斗”的习惯还是始终如一,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真正认识《红楼梦》一书的重要意义,确实要吸取这其中的深刻教训,我们才能克服自身的劣根性。

  在第四十回里,贾母领众人来到了蘅芜苑,进入到宝钗住的房间,于是看到宝钗的房中象雪洞一样,用“雪洞”来形容宝钗,不但这是在象征满清来自东北冰雪之地,也象征着满清噬血的杀戮特性,而宝钗最后的结局是:

  金簪雪里埋

  我猜测这也是作者希望满清最后落得个悲惨的、血腥的结局;也可能是作者希望满清最后亡于自己的发源地。贾母看到宝钗房中古怪的布置后说了一番话,感觉也是话中有话: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要知道富贵人家的小姐的房间无论如何也不会布置成雪洞一样,这样的朴素是不会赢得人家的称赞的。我觉得宝钗房间这样的布置除了影射其发源地是东北以外,可能也象征着满清没有文化,与华夏文明相比是极其落后的。贾母认为宝钗这样的房间不吉利,说明命运会很悲惨,应该也是作者在诅咒满清,当然也算是一种意淫而已,而且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呀!在第三十七回里,结“海棠社”的时候宝钗写了一首诗,李纨还说:

  “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在批语中更是强调宝钗的诗写得是她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宝钗所象征着满清的本质,那我们需要仔细看看宝钗是如何写的: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蒙双行夹批: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庚双夹: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

  淡极始知花更艳,〖庚双夹: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鸟鸣山更幽”也。〗

  愁多焉得玉无痕。〖庚双夹: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着手。〗

  欲偿白帝凭清洁,〖庚双夹:看他收到自己身上来,是何等身份!〗

  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段的批语很多,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而宝钗在诗中自我的称谓更是让人惊叹,这些露骨的内容居然没有被有关部门删除!

  表面上看,宝钗的《海棠诗》是在写她作为一个闺中少女,矜持自重的姿态,安分知礼,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但让人感觉有些装的味道在里面,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的时候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

  这说明宝钗在某些时候也会露出惊人的举动,所以宝钗给人的印象是有些虚假,让人觉得没有黛玉热情真诚,也没有湘去有真性情。

  第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是指宝钗珍重自己的形象,所以白天把自己的房门关上,显得很宅的样子,表现对自己形象的高度重视,生怕人说出闲话来。最后一句“不语婷婷日又昏”平时也不多说一句话,整天摆出一副“婷婷玉立”的架式,从早到晚也不怎么说话。这是一种什么范儿呢?在第五十五回里凤姐是这样评价宝钗的: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难怪黛玉两次称之为“藏奸”!宝钗的诗看上去是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不过此诗不能仅从表面的文字来看,而是要仔细体会宝钗所影射的原型,才有更新的发现。

  “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句确实非常有味道,批书人也直夸写得好。表面上来说是指白海棠虽然是白的,很素淡,但是这却让它显得分外的艳丽。可我到是觉得这是指宝钗表面上得很庄重,不怎么化妆,很朴素,但内心却是一把火,甚至可以说是极强的情欲之火。

  而其中的“冰雪招来露砌魂”这是在指宝钗冰雪的本质,她的魂里都是冰雪的,自然是指来自冰雪世界的满人。“愁多焉得玉无痕”在批语里指明了这是在讽刺宝玉和黛玉!这也否定了一些专家认为宝钗对宝玉没有想法的观点,也就是说她与黛玉争宝玉的实质是没有错的。

  大家注意:“欲偿白帝凭清洁”一句中,宝钗居然自称“白帝”!这一方面说的是自己冰雪本质,另一方面她所象征的身份,而这里的批语中也在感慨她“是何等身份”,自然应该是指来自冰天雪地的满清得到汉人天下,成了白色的“冰雪帝王”。

  所以这首诗里突出了宝钗的鲜明特点,把雪、冰、白、冷的含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先用袭人的“花气袭人”来影射宝钗的体冒异香的这个特点,而她身上散发的异香是吃下的的花而散发出来的,是花的尸骨之气,象征着死去的汉人的亡灵,让人感觉有着一股血腥的味道!象征着满清对汉人的屠杀,这才是“冷香丸”的正解,蘅芜苑发出异香也应该是类似的原因,最后我们把这些都联系在一起,一下子就有了全新的感悟。

  宝钗住的蘅芜苑里为什么会那么怪异并且还有很多发着各种异香的古怪植物都是在暗示宝钗影射着异族,蕃邦,表面上看很有些《西游记》里的西域风情的感觉,但从其冰雪本质来看那肯定是指北方的满清,也表现出作者对清人强烈的鄙视和不屑,难怪宝玉在第六十三回里有这样一段话:

  “‘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

  这深刻地表明了作者对异族,尤其是满清的痛恨的态度。在第三十八回里,宝钗用“蘅芜君”这个称号来做诗,于是这里有条批语:

  〖庚双夹:真用此号,妙极!〗

  这妙在哪里呢?如果把“蘅芜”理解来异族、蕃邦的满清,所以这样称呼宝钗当然是“极妙”了!其实从书中的描述来看宝钗对宝玉还是很有感情的,她在贾家住了几年,不就是一心痴情于宝玉吗?因为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和“皇权”,所以一直会有很多人都会打他的主意,而且主要都是歪念头。自古以来“传国玉玺”经历了那么多朝代的更迭,会有很多象宝钗这样有野心的人明里暗里为争到他疯狂,于是“传国玉玺”也经历过无数次“失身”,难怪宝玉被警幻仙子称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呢,原来是指阅人无数呀!

  书中有不少批语提示说:有末回情榜,情榜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包含“情”字的词作为对这个人的总结,宝玉的是“情不情”,黛玉的是“情情”,那宝钗的呢?

  虽然前八十回中的批语里没有提及,但我可以从书中一些关于宝钗的描述和批语中感悟出来,比如在第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双夹:有得宝卿奚落,但就谓宝卿无情,只是较阿颦施之特正耳。〗

  这里提到宝钗是“无情”,在第六十三回里,宝钗抽的签上写着:

  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这里也强调了宝钗的本质是“无情”,第七十八回中,宝钗搬走,宝玉来到蘅芜苑,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大家看,有这么多在暗示我们宝钗是一个“无情”之人!所以她在末回《情榜》中肯定是以“无情”著称,自然也是指满清的残酷无清。

  我们还可以从与宝钗高度影射“钗副”袭人身上看到这一点,在第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听了,思忖半晌,乃说道:“依你说,你是去定了?”袭人道:“去定了。”宝玉听了,自思道:“谁知这样一个人,这样薄情无义。”

  这些都明确地说明宝钗的本质是“无情”,看来作者的构思是如此的缜密连贯,里里外外呼应得淋漓尽致!

  刚刚一位名为advancemen的网友告诉我说:宝钗的《海棠诗》中的那句“欲偿白帝凭清洁”里宝钗自称为“白帝”很有深意,因为“五行”对应“五色”,而白色对应着“五行”中的“金”,季节中对应秋天,正与黛玉为之伤的“春”相反。所以第五回《飞鸟各投林》的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可以解读为一片“金”的或“清人”的天下!果然是“丰年好大雪”,也解释了宝钗为什么有这么白的臂膀,作者的“五行”玩得太好了,运用得如此巧妙,让人叹服!网友还指出在第七十八回里的《芙蓉女儿诔》中有这样的几句很值得注意: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

  大家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这几句明明就是在影射后回黛玉之死,从含义到黛玉死后的时间和环境都是这样,不可能是在描写晴雯死时的背境,我们看看:这里的“金天属节”自然是指满人天下清人的时节,“白帝司时”是在说满清统治的时期,人去屋空,只留下了残梦,“孤衾有梦,空室无人”这两句用到晴雯身是不合适的,所以这肯定是在说黛玉呀,晴雯不愧为黛玉之副,让宝玉“一不留神”交待出这么多暗示和伏笔来呀。

  这样一看我们对宝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那宝玉弃宝钗以后,宝钗一个人孤独一生吗?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与众人做的酒令中,每个人的酒令都是在影射自己妻子的未来,宝玉是这样说的: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前两句我已经解读了,第一句说的是宝钗后来被宝玉抛弃而独守空闺,第二句是说她后悔逼宝玉读书。而后两句说的是什么呢?应该说大有深意,指的应该是宝玉离开以后宝钗的所作所为,从“春衫薄”三个字我们就能感觉到她一个人也并没有闲着,我会专门用一篇文章来分析宝钗是如何“春衫薄”的。

  那宝钗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呢?在第八回里,有一首关于宝玉的玉与宝钗的金锁的诗,其中有一句:

  好知运败金无彩。

  也就是指宝钗后来混得很惨,她的“金”失去了光彩,自然是运败,象征着满清的衰败,其实每个朝代都有兴衰,那作者眼中的清朝最后会是如何呢?我们从前八十回的表面故事以及众多伏笔里也可以感觉到宝钗的命运应该很不好,她一个青春少女被丈夫所抛弃,所以非常可悲,象征着满清失去了皇权,失去了对国家的统治能力,但这还不是宝钗最终的结局。我们知道宝钗的特点应该是无情,这也应该是她在末回“情榜”中的评语。那无情的宝钗最后会怎么样呢?

  在第五回最后一支仙曲《飞鸟各投林》中这样一句很少有人关注: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既然宝钗的特点是“无情”,那这应该就是指宝钗后来的结局,我们在结合前面的“有恩的死里逃生”一句来对比,就会得出“无情的”宝钗没有做到“死里逃生”,而是死在了自己无情无义上,看来宝钗后回应该有劣迹,可在前八十回里她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呀?

  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劝宝玉读书上进,然后考取功名,大搞仕途经济学问,也就说宝钗是个有上进心、有追求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能当个女贪官,很可能在八十回以后,她太有追求了,也许做事不择手段,于是遭到了报应,这样的结果才能与她的“上进心”一脉相承。

  在第五回她的判词中写的是“金簪雪里埋”这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给人感觉好象是宝钗死后埋在了雪里,死得很凄惨。在第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这里是说宝钗出生时带来的一股“热毒”是她一生本性,而且是在宝钗在第八回里正面出场的时候的第一个情节里的第一时间告诉了我们,所以应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大家好象只把它当成个普通的故事情节来看,既使宝钗的这个病离奇之极,大家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其象征意义。

  我曾经说过书中有不少角色首次出场都会有很重要的暗示,无论是对这些角色的本质还是这些人物的结局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宝钗这样重要的大主角应该更是这样,我们看看宝钗在第七回正式出场的细节:

  周瑞家的不敢惊动,遂进里间来。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边里,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

  大家看看,宝钗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无关紧要的而又必不可少的客气话,而她的第二句话就说自己有病!现在看来宝钗第一次说话就把自己这么重要的特点告诉我们了,真是让人惊呀!也就是说宝钗一生的特点甚至结局都应该与之紧密结合。

  我在后面还会介绍一些人物第一次出场说的话,到时候大家就会发现真的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直接表明这个人物所影射原型的身份,作者在这些地方都对我们进行了暗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关注这些细节。

  现在我们都知道书中的“花”代表着汉人、代表着华夏、象征着大明,所以宝钗吃花做的“冷香丸”来缓解体内的一股“热毒”,而且不能根治,就意味着满清靠屠杀汉人,镇压汉人的反抗来保持自己政权的稳固,但这样的作法不是长治久安之道。

  如果宝钗没有了“冷香丸”,无法再吃花的时候,也就是说满清无法对汉人进行残酷的杀戮了,那宝钗体内的这股“热毒”就会发作,这象征着人们反清的战斗就会进入到高潮,一旦这样的反抗规模席卷全国,那满清的末日就到了。

  从表面的故事的角度来看,宝钗最后应该是死于出生时带来的一股“热毒”的爆发,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特意用宝钗的“热毒”无法根治这样的手法为宝钗之死留下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伏笔!这个伏笔贯穿全书,不可缺少。

  宝钗是什么时候死的呢?在第一回《好了歌》注释中有这样一条批语: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由此看来,宝钗并非早死,而是在被宝玉抛弃以后,都成了“两鬓又成霜”的时候,

  很老才死的,而且这中间应该还会发生很多故事。

  从宝钗那句判词“金簪雪里埋”来看,宝钗应该是非正常死亡,因为她死后居然没有得到安葬,而是草草地被埋在雪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说明宝钗一家遭受巨变,才导致她无法继续吃到“冷香丸”,从而“热毒”发作,病重而死,也就是说宝钗是死无葬身之地,死得很惨,这也是作者对满清的诅咒。

  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作者成功地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那时清政府已经无法用武力镇压起义,汉人这股一直存在而从未根除的反清的“热毒”终于将满清推翻,但这已经是两百多年以后的事了!作者伏笔居然伏到了二十世纪初。这更让我们感觉《红楼梦》不但是在特殊条件下创作的一本很另类的史书,而且还是一个预言。但中国的历史周而复始,朝代更迭也是一个必然,所以这样的预言也肯定是可以实现。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从此书中领悟到大明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努力克服自身的“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

  本篇文章从一些独特的角度来分析认识宝钗这个角色,应该说非常有说服力,也是我们真正认识宝钗本质的关键。关于宝钗的事真是太多了,以后我还得找机会多次分析她,毕竟她在书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到时候我会结合历史史实,从全新的角度再次让大家认识她,相信大家会理解得更深刻。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9 11:0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