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究竟什么是“爱国主义”?一般都赞同列宁的定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换言之,所谓“爱国主义”就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
爱国主义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内涵有所变化的概念。为了跟传统的爱国主义划清界限,我们应当首先厘清这样两组概念。首先,爱国跟忠君不是一回事。传统上,爱国就是忠君。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传统上的君主统治者通过法律、军队、监狱等政权机关的强制行政手段,通过发行货币以控制天下财富的经济手段,通过宣扬迷信崇拜忠君的思想手段把劳动人民包括生存权在内的一切权利都控制在自己手中。说白一点,他们宣扬的忠君爱国的核心是忠君,国家、天下只不过是帝王利己统治的势力范围,爱国思想归根结底是忠于政权,忠于统治者。可是,随着民权运动兴起,人们已经明白,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君王之天下。因而爱国也只能是爱这个国家的疆域、人民和文化,跟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没有直接关系。其次,爱国还应跟坚持僵死的意识形态划清界限。1985年,作家丛维熙发表过一篇叫《雪落黄河静无声》的小说,写一对分别叫陶莹莹与范汉儒的右派。前者被划为右派后,因越境潜逃被投入监狱。后者被划为右派后,没有越境潜逃被投入劳动教养。“大墙”之内接触,互相产生了爱情。虽然朝思暮想,却无法单独相见。后来两人都被释放了,并被安置在同一个地方,有可能结合而没有结合,反而突然分开了。原因呢,不是偶然的误会,也不是不可抗拒的外力的阻挠,而是男方的“爱国主义”。当范汉儒,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模范(这想必是他名字的含义),得知陶莹莹在被划为右派后曾企图越境潜逃时,就坚决赶走了她。显然,在作者看来,爱国就是爱这个国家的一切方针政策,有违于它的就是叛徒。而事实上,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希望并致力于祖国的进步和繁荣富强。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必然地要同有害于祖国的错误路线和错误行为作斗争。只要他的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即使他在斗争中由于避免迫害而暂时避居国外,也无损于他是爱国者。近代史上许多著名的革命家,大都既是流亡者又是爱国者。如果笼统含糊地把一切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越境潜逃一概斥为“叛国”,从逻辑上来说是混淆了祖国的概念与不同时期政治路线的概念;从实际上来说,则无异是把祖国派做了极“左”路线罪恶的承担者。这岂不反而委屈了祖国吗?
那么,今天的爱国主义究竟都有什么内涵呢?首先,从硬件上看,爱国就是爱这个国家的疆域领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言:“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
当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软件上,即对这块土地上人民和文化的热爱。
就爱人民而言。我们讲爱国主义必须以爱人为其底色。一个国家是什么?是由无数国民构成的集合体,没有国民,国将不国。一如我们谈论一个人,就必然要谈到人是由不同的肌体器官组织构成一样。国家并不是什么“空中楼阁”,它无非是由处于特定法律和政治关系中的个人组成的实体。你爱国,就同时爱她的国民,甚至要爱她的国民甚于爱国。不爱国民的爱国,那是空爱、假爱;只有把爱人看得比爱国重要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爱人,首先是捍卫人的合法权利,政治上捍卫人的选举、信仰、言论、迁徙等自由和权利,经济上捍卫人的社会福利、人的生存发展权等。所以,这种爱人不是爱皇帝、爱国王、爱领袖,而是对国民的爱。对此,五四时代的思想家傅斯年是这样说的:“爱国有时不够,还须爱人。爱国有时失于空洞,虽然并不一定如此。至于爱人,却是步步着实。”实际上,在国家与国民这对范畴中孰为第一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的儒家学派也有清楚的认识,比如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认为国民第一,爱国须先从爱民开始。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换言之,跟国民比起来,无论是代表国家土神谷神还是掌握国家大权的“君”都不能居其上。这也是中国古籍《尚书》中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民为本。一个国家,只有把自己国民视为最可宝贵的,这个国家也才能因此强大高贵起来,否则——还是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能说这只是古代的法则,在今天这一法则同样有效。
一个国家,也只有苍生都觉得自己在这个国度受到尊重得到爱后,人民才会觉得这个国家值得爱,因而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戴之情,这样,当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人民就会感同身受地觉得如同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一样,自觉地保护国家的利益,在必要时甚至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卫国家。在这个前提下,国家和祖国就基本上合一了。相反,一个剥夺了人民的一切自由、对人民横征暴敛、视人民如草芥的国家只能是祖国的叛逆,对这样的国家,人民不仅没有爱的义务,还有抛弃它推翻它的责任。
再就文化而言,一个国家连绵千年,政权屡经更替疆域或有大小,而唯一持续下来的就是文化。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的古话,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这里国家与天下不是同一个概念,以天下与国家相比,天下是一个崇高的信念,而国家却比较淡化,亡国是改朝换代,这是君主和当官们谋划的事,而仁义败坏,道德沦丧,才是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关于这点,章太炎在《革命之道德》一文中也有解释说:“匹夫有责之说,今人以为常谈,不悟其所重者,乃在保持道德,而非政治经济之云云。”以道德凌驾在政治经济之上,认为保持道德比保持国家政权更重要,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国家观,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天下乃是文明观,这是对祖国文化的信念。所以古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平天下为最高理想,这不是武力的征服,而是指文化的治理和征服。虽然这是华夏中心主义,但却表现了古人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也是封建时代爱国精神的体现。 春秋时代,人们朝秦暮楚,不以为叛国;苏秦做了六国宰相,被视为能人;外籍人在中国受封被任为高官的也不乏其例。古人重视的是文化不是国籍,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只要接受礼义之教,就不是蛮夷之邦,这是天下一家的思想基础。自古以来华夏之辨,是辨在有没有认同中原文化,不在于肤色的差别,连十六世纪的利玛窦都认识到这点,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习儒教、穿儒服,受到明王朝优渥有加的礼遇。所以炎黄文化是个大文化观念,不是一个族别问题。所以,一个国家只有文化不灭,才能屹立千古——爱国,自然也就应该以爱其文化为旨归。
就此标准而言,我们可以说习近平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就对国土疆域的爱而言,2013年初,刚上任的习近平就表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而在2014年3月,习近平在柏林发表演讲时曾表示: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在关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习近平表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在爱民方面,上任之初,习近平就力主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他发出了总动员,作出了一系列的全面部署。强调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做模范和表率,特别在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方面,率先垂范、主动作为,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这一群众路线的核心有四:一是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归根结底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三是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可是现在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而不会做群众工作。四是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是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和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在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最引人注目的表态,当属“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其中的“人心向背”指的是代表最广大群众利益的民心。这应该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一招。长期执政,对一些党员干部来说,来自外部的强大生存压力逐渐减弱,权力本身具有的腐蚀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诱惑逐渐加强,导致有些人忘了“我是谁、为了谁”,滋生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选择整治这“四风”为突破口,可以说,中央的目标非常清晰,选择了明确的着力点、突破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摊大饼,这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策,旨在务求实效。
在弘扬祖国文化方面,习总也不遗余力。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他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而在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之,所谓爱国,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弘扬民族文化,当然更重要的是把国家建设成为国民受到极大保护、尊重、爱护,因而也为国民所依恋所热爱的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