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23|回复: 0

[核心摘要] 衍射+东方讨论核心摘要,4月25日【第2024-93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9 22: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德防长“突然”宣布不支持在波兰部署美国核武为哪般?

  【据媒体报道】

  4月23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在华沙发表讲话时,把中国列为威权主义国家,并指责中俄关系。

  4月24日,法国防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认为,在波兰境内部署核武器将违反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基本文件。报道称, 德国防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认为,不应考虑当下该在哪里部署核武器的问题,“欧盟有北约的核保护伞,其能力和威慑力已获证明”。

  4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日本和美国提出的关于外空安全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由于决议遭到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否决,因此未能通过。

  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第十二届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并作主旨发言。11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

  【讨论纪要】

  ●今天的中俄关系,已经让西方如芒在背,于是也就有了苏纳克急于渲染冷战氛围,推动阵营对抗,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的一幕闹剧上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对立和冲突不断加剧,逐渐成为对手。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6年是解放战争开始的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继续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就已经深刻洞察到纳粹德国最终的命运。也就是说,毛泽东主席早就提前预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结果。所以,“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的提出与当时的国际局势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解放战争拖不得”与当时的国际局势密切相关。

  回顾近80年前的这段历史,不难看出,英国首相苏纳克的言论和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有些类似,只不过,今天英国将主要攻击目标从苏联调整为中国,且重点放在“指责中俄关系”上。显然,以西方全球战略的被动再去看今天的中俄关系,已经让其如芒在背。于是也就有了苏纳克急于渲染冷战氛围,推动阵营对抗,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的一幕闹剧上演。

  ●苏纳克的讲演尽管和丘吉尔的讲演“形似”,但也只是“形似”而已!

  西方全球战略的被动除了在乌克兰问题上,中东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外,也体现在其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激化上。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回复了加拿大教授加德·萨阿德的帖子,马斯克赞同西方国家将因移民问题而爆发内战的说法。在我们看来,围绕巴以问题,美国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严重分裂,包括媒体在内。越战期间,美国国内就爆发了严重的反战示威,更直接演化成汹汹的学生运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撕裂充斥着整个西方世界的各个层面。原因很简单——战争失败了!

  越战后,美国的制造业仍旧强大,在尼克松访华后,获得了“重新做人”的机会。而今天,美国制造业早已如风烛残年,更没有了当年“重新做人”的运气。所以,苏纳克的讲演尽管和丘吉尔的讲演“形似”,但也只是“形似”而已!也就是说,即便西方对俄罗斯最终能够进行某种全面动员,恐怕效果也是暂时的,参与各方更是同床异梦效,想要重温解体苏联的“旧梦”恐怕是痴心妄想!

  ●作为“老欧洲”的核心,德国和法国,立刻向方方面面传递了十分明确的不想成为美国“炮灰”的政治信号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幕讽刺画面,那就是德国和法国,这两面“欧盟的政治旗手”,在4月24日,反射弧如此之长的明确提出反对在波兰部署美国的核武器。早在2023年7月1日,波兰总统杜达就公开叫嚣,希望部署美国核武器。而波方称“已准备好”部署美国核武器也在2024年4月22日。试问,那个时候的德国和法国的防长干什么去了?难道是在4月24日刚刚得到的消息?

  在东方时事解读的观察与评估中,恐怕德国和法国上演这一幕,与国际社会因应当前中东局势,乌克兰局势,尤其是白俄罗斯的战略处境做相应战略部署密切相关。就在朝鲜经济相宣布即将率团出访伊朗的前不久,白俄罗斯和朝鲜刚刚就加强高层接触达成协议。而在前几天,中共代表团应约刚刚访问了白俄罗斯。

  在国际社会强有力的战略策应下,我们注意到4月24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有关“在白俄罗斯境内部署的俄罗斯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机制,决定权在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总统手中”的相关表述,暗示欧洲随时可能爆发核战。波兰心心念念想要和美英“共享核武器”一事便立刻“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作为“老欧洲”的核心,德国和法国,立刻向方方面面传递了十分明确的不想成为美国“炮灰”的政治信号。

  ●美国妄图通过“道德”层面指责中俄的双标面具被一把扯下

  说完了德、法的“超长反射弧”,我们再来看看联合国层面上演的博弈。

  4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日本和美国提出的关于外空安全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由于决议遭到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否决,因此未能通过。在我们看来,既然这个决议草案是美国主导的,其中必然憋着坏水,对国际社会一定有所不利。在我们的观察与评估中,美国的提议草案,在“绕地轨道”层面,针对的是反导能力相对较弱的俄罗斯,而在“绕地天体”层面,针对的是“地月体系”中月球这一“军事制高点”。而针对美国对中俄基于“道德”层面的指责,中俄则联手针锋相对加以反击,不仅翻出了联合国大会早已通过的反对外太空军事化的相关章节,更是拿出“呼吁美国同时放弃外太空军事化”作为“试金石”当众对美国就外太空军事化问题的真实态度进行测试,结果,美帝果不负众望,表示反对。至此,美国妄图通过“道德”层面指责中俄的“双标面具”被一把扯下!不难看出,俄罗斯只要靠向中国一点,矛盾立刻反弹到西方阵营中。在国际社会强有力的战略策应下,白俄罗斯还是和俄罗斯站在一起,没有撬动俄白关系,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

  讽刺的是,美国挑拨中俄、挑拨俄白关系的同时,还不忘给欧盟下套,妄图通过蛊惑、唆使欧盟跟随美国没收俄罗斯海外资产彻底破坏俄欧关系。这更是让本就对美国一肚子怨言的“老欧洲”火冒三丈。

  ●美国妄图通过“道德”层面指责中俄的双标面具被一把扯下

  如果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解放战争进程被大大加速做类比,今天,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个“大别山”就在中亚。换言之,俄罗斯一旦选择和中国实质性联手,稳住中亚,依托伊朗为“支点”再度杀向中东,将与西方博弈的锋线锁定在中东方向,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俄罗斯(俄白联盟)在乌克兰方向的战略压力,更能够极大推动“从根本上打倒西方金融霸权”之进程。

  在这一讨论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再去观察朝鲜与伊朗的联动,显然,“两核联动”、“最暴力中东破局”这一系列名词,似乎一下子在人们的脑海中跃然纸上。而一旦“最暴力中东破局”成为现实,对整个西方世界霸权,尤其是西方目前仍在奉行的“殖民主义”(美国金融殖民,欧洲传统殖民)都将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恐怕是欧洲利益不能接受的(但,对“中东全面破局”欧洲利益可以接受),这或是看到国际社会因应当前中东局势,乌克兰局势,尤其是白俄罗斯的战略处境展开一系列部署、应对后,“反射弧”超长的“老欧洲”突然反对波兰部署美国核武器的另一主要原因所在。

  【相关话题】

  第6841期-结合俄海军总司令突然访华,小谈日本海自两架反潜直升机离奇坠海可能之后续发展(2024-4-22)

  第6844期-为什么说波兰接受美核武部署,意味着北约将彻底封杀俄“战略佯攻波兰、战术主攻立陶宛”之操作空间?(2024-4-23)

  第6847期-为什么说失去“战略佯攻波兰”之战略掩护的“战略主攻立陶宛”并非明智之举?(2024-4-24)

  特朗普核心顾问策划类似“广场协议”的美元贬值政策

  【据媒体报道】

  4月24日,美前总统特朗普顾问团队的重要成员,前贸易主管罗伯特·莱特希泽表示,正策划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贬值的政策。这可能会刺激美国出口,但同时也会加剧通货膨胀。罗伯特·莱特希泽正在考虑的方法包括单方面削弱美元,或通过与外国谈判以关税相威胁,类似于里根政府在1985年达成的《广场协议》,该协议削弱了美元相对于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汇率。

  【讨论纪要】

  美国在货币政策上的撕裂是表面上的。对于特朗普而言,由于其“在野”的身份,怎么说都行。即便是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的时期里,一个月内,既要强美元,也要弱美元,都是他说的。所以,其言不可信,何况是“在野”。

  日元贬值是在美国(西方)的逼迫下被迫加息后出现的,全世界似乎都知道了美国正在“磨刀霍霍”收割日本经济。日元加息后,之所以出现跳过市场“第一反应”直接进入市场“第二反应”,也就是不涨反跌,主要原因就在于日本央行在加息后立刻宣布,“长期利率迅速上升,或增加日本政府以固定利率购买债务金额”,释放日本央行准备“一边加息,一边印钱”的强烈信号。今天我们的讨论就是从市场的“第二反应”开始的。

  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看衰日本经济对日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股市回调,日元资产贬值,又会进一步促使日元进一步贬值,强化方方面面对日本经济的看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日本央行只听华尔街的,听西方资本利益的,不是日本政府或民意。在我们看来,即便美国给日本第二份“广场协议”,日元也不会升值,甚至“昙花一现”都不会有。何况现在的美国金融霸权已经很弱了。而美国为了续命吃了日本会拼命挣扎,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会备受折磨,崩溃不可避免。在这个美国无法驾驭的市场预期下,美国金融当局小心局面彻底失控,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关话题】

  第6727期-串讲:铜价接力金价大涨、日本加息渐近日股大涨为哪般?(2024-3-18)

  第6731期-串讲:日本央行自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美国今年有近万亿商业地产债务到期(2024-3-19)

  第6804期-串讲:美国对中国讲机龙头发出全球禁售令、惠誉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巴菲特突然发行日元债意图何在?(2024-4-10)

  财政部发文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据媒体报道】

  4月23日,财政部发文称,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同日,央行表态称,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央行强调,这不叫量化宽松,当然也不叫财政赤字货币化。

  【讨论纪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同时,第二十三条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就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所以,央行强调,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不是量化宽松,更不叫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购买的是双向交易的存量债,起到的是调节作用。

  提到“调节作用”,不得不说一下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在我们看来,尽管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较好,尽管相关产业升级、转型稳步推进,但客观上,由于国际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经济目前仍承受较大下行压力。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部分银行同期限存贷款利率出现了较明显的“局部倒挂”现象,这意味着目前的中国经济情况存在不正常因素,“调节作用”针对的就是这一点。所谓“国际环境的不断恶化”,在我们看来,包括三年疫情、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在内,结合当前乌克兰和中东局势的最新变化,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外在经济环境已被破坏,只是中国多年“积累内功深厚”,避过危险时期,尽可能将风险平摊到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化解、消弭。

  未来一段时间,如果经济压力继续增加,国家可以向社会直接发债进行融资。由于中国的债务对应实体生产,绝大部分会落在具体的资产上,比如基建,再比如以旧换新(逐渐淘汰西方的软硬件,腾出市场份额给国产),逐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制造,甚至“智造”能力。这是一种动态资产,也就是通过实体经济不断促进财富创造的资产,效果比静止资产好得多。

  【相关话题】

  第4121期-不出所料,新年伊始中国在财政手段和基建(含新基建)方向持续发力(2022-1-12)

  第4144期-中国大力推动“新基建”的同时在货币和财政两方面发力,推动经济加速转型,拉动经济快速增长(2022-1-18)

  第4302期-东方点评中国降低财政赤字率与注册制落地问题(2022-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08:32 , Processed in 0.1250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