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27|回复: 1

刘兴伟:社会精英关心“可以骂娘还是骂美国”也很可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3 22: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国民很可悲,可以骂自己的娘,但却不可以骂美国,我其实也不是骂,我也说了很多美国教育的好,我既受到了中国的教育也在美国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我还是有资格来说的,很多骂人的人没有我这个资格,但是他就骂,仿佛不骂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存在。”日前,北大前校长周其凤,对之前因“美国教育一塌糊涂”遭致的“骂声”,进行了公开回应。(5月13日《长沙晚报》)

  这位前北大校长笑言自己是在骂声中“成长”,这种洒脱的心态到是值得认可的,但问题是,不能只听见了“骂”声,却没什么成长。“美国教育一塌糊涂”招致公众舆论一边倒的批评,其实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周其凤说了美国的坏话,而是他得出这一结论的逻辑太过混乱。事实上,直到今天周其凤似乎也还没从这个混乱的逻辑中走出来。

  周其凤在回应中说“我那次批评他们教育的失败,是指他们培养的最精英的人并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个在他看来十分正确的逻辑,解释过后,看起来仍然十分令人费解,美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懂得尊重人有什么依据?是否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更重要的是,他所指的“最精英的人才”其实特指的是美国的总统。问题是,总统怎么就成了最精英的人才?美国高校培养出的诺贝尔奖得主难道算不上“最精英”,当了领导才排得上“最精英”?

  事实上,最令公众反感的,正是他这一结论暗含的逻辑:大学存在的目的是培养官员,而不是公民抑或科学家,在这样的逻辑下,才能得出总统是美国教育培养出的最精英的人的结论。如此行政化的教育价值观受到公众的抨击也没什么可意外的。

  当然,在当下的公共言论空间中,尤其是网络空间,批评的声音大多不够理性,最终以“骂”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算是一种常态。周其凤所言的“可以骂自己的娘,但却不可以骂美国”可以说是一个无需论证的伪命题,但如今的公共讨论中以“骂”为主,而不是以理性的讨论为主,这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真问题。

  不仅在周其凤的言论上,在更多的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大多数人都热衷于用标签化的方式进行讨论,往往是对立标签间的互相攻击淹没了讨论话题的公共价值。所以说,真正悲哀的不是“可以骂自己的娘,但却不可以骂美国”,自己的娘,别人的娘;自己的国家,别人的国家,都不该盲目的去骂,而该是进行理性的讨论,就事论事的客观分析。让公共讨论淹没在骂声中才是真正的可悲。

  通过骂来获得存在感,确实应该反对,但更该关注的是,在公共讨论中究竟应该靠什么来获得存在感?周其凤说很多人没有“骂”的资格,如果他所谓的“骂”是指公共讨论的话,不得不承认参与公共讨论确实是需要一种“资格”的,但这种资格并不是他所谓的接受过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参与公共讨论的资格应该是去独立思考,遵循逻辑和事实理性表达的能力——人们也该依靠这种能力获得公共讨论中的存在感。

  公共讨论需要改善,其中社会精英的作为本应成为良好的引导。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中,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本应该是比总统更为“精英”的人才。然而,周其凤最初以一个逻辑混乱的结论引发了讨论,时过境迁,再度提起这场风波的时候,他也没能给出更为理性的回应,对高校的行政化问题的反思依旧被淹没在标签化的骂声中,而周其凤关心的是究竟“可以骂谁”才是可悲的,或许,这本身也是一个当下公共讨论可悲的地方。■刘兴伟评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0:05 , Processed in 0.3126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