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5|回复: 1

山人点评:“特种种植业”已成为利益输送与公众性企业资产流失的“通用管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4 07: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23日上午,央视新闻播放了一则云南省无视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且全省早已经出现全行业整体严重亏损的客观现实,依然热衷于大规模放行水泥厂投资建设项目,最近更是计划再兴建一条云南最大的水泥生产线。

  笔者搜索了有关云南水泥行业状况的相关信息,发现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云南省的水泥行业就已经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后来由于“4万亿投资拉动效应”云南省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得以暂时缓解与掩盖。近两年随着“四万亿投资效应”的彻底退潮,盲目扩张的云南水泥行业的“裸泳”形象也开始呈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有关数据显示,仅2013年云南水泥企业的亏损面就超过了50%,亏损总额超过26亿元。云南省已经成为全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重灾区”。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水泥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当地从民间到政府却仍然热衷于审批、开工建设新的水泥生产项目,似乎令人有点匪夷所思。

  当然,“热衷”自然有“热衷”的原因。今天央视新闻揭开了云南水泥行业的面纱,揭示了云南省不顾市场的客观规律,依然我行我素地“热衷于”或者说“钟情于”扩张水泥产能的幕后深层原因——原来云南新建水泥厂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出售,也就是当地人形象的比喻为“种水泥厂”。

  既然是“种水泥厂”,那么“种厂”的人所关心的自然不是种出的东西能否“挂果”、也不在乎“挂果”以后“产品”能否销出去,他们要做的就是“圈一片地”,然后造“一片林”,接下来就只要坐等着有人看上这片还“没有挂果的林地”待价而沽把这片林地卖出去赚一笔就够了。甚至不排除在“种厂”之前就已经物色好了“买家”,更有甚者不排除这些“种厂”的行为本身就是“买家”私下授意或者“相互勾结”的结果。因为作为“种厂”的人来说,其“种厂”的初衷本不在于等着“挂果”卖“果子”而在于“卖树林”,更何况明知所种的“品种”本来就已经“供大于求”,如果没有事先找好接手的“下家”就贸然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去“种厂”的话,是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的,说得严重一点,那是在“自寻死路”。

  所以笔者相信,那些“种厂”的人应该首先吃下某种“定心丸”才去“种厂”的。那么塞给“种厂”人定心丸的又会是哪些人呢?央视新闻里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那些大型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这一类“公众型企业”。

  那么,为什么在明知“产能过剩”、经济减速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大型国企与上市公司非常乐意去做“冤大头”甚至“屈死鬼”,收购这些“种出来”的水泥企业呢?

  “无利不起早”这句俗话可能就是很好的注脚。这些国企、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去做“冤大头”、“屈死鬼”,其中必然有内在的逻辑与“因果关系”。当然,这种内在的逻辑与因果关系绝不是“市场规律”,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严重的背离了市场规律。而当事人之所以去干这些背离市场规律的“傻事”,唯一合理的解释(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是四个字——利益驱动,也就是在这种买卖中起决定性或者推动作用的关键性人物(包括但不仅仅限于买卖双方的决策性人物、促成交易的某些中介人物)之间存在相互“利益输送”(利益交换)的关系。

  据笔者的观察及所见所闻,这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利益输送”模式在最近几年特别活跃,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模式在空间上不仅仅局限于云南一省,早已扩散覆盖到全国各地;在行业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水泥行业,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随着油气零售终端(加油站)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政策加速推进落实,为了与中石化争夺油气零售终端市场的份额,最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中石油在“零售终端(油气站)”领域加快了布局的步伐。据笔者所知,中石油加速布局的模式与云南水泥行业扩张模式“如出一辙”:民间资本完成“油气站”的前期基础建设,经过验收达到一定条件后,再由中石油出面收购。而这些民间投资者在投资前就事先与中石油内部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性人物商定了有关“收购”事宜,甚至中石油内部决定“收购”的关键性人物还在“拟建的社会加油站”中占有股份(绝大多数以委托持股的方式出现,委托的对象或者为自己的亲属、或者是投资者中某一值得信任或者关系特殊的人)。由于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社会加油(气)站”需要获取“建设用地”,于是,投资人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与人脉关系,往往将参与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出让、项目审批等环节的某些政府官员也纳入其中。

  由于“投资项目”事先已商定好了后期出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参与方结成“利益共同体”,所以项目建成后很容易通过“资产评估”以溢价方式出售给中石油。这样,整个利益链条上的不同利益主体“各得其所”。这是笔者所知的一个“社会加油(气)”投资运作模式,因此笔者相信,云南“种水泥厂”的与今年在中石油出现的“种加油站”的现象及运作模式应该基本雷同,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同时,这种“特种种植业”绝不仅仅局限在云南的水泥行业、中石油领域,应该普遍存在于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各行各业。因为这种“只管种植,不管收成”,“种下去就有收益”的种植业,谁不乐意去做呢?不过未必是每一个想做的人就能做成的,因为这种“特种种植业”要想取得成功,还需要特殊的“气候”、“土壤”与“社会环境”,尤其是“人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4 17: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样翻新,实质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4:18 , Processed in 0.0937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