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98|回复: 0

天涯补刀:岳飞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 04: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照约定,今日解封,文章有一定程度的修改。

  春节期间《满江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网络上对其评价也非常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争论,甚至一些人被起诉了。

  网络上也是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尤其是关于岳飞死因争论。

  如果我们把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分为四个层次的话,那么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你认为岳飞死于秦桧的诬陷,那么你只是处于小学初中水平,因为小学初中生的知识量非常低,你的认知都是别人教你的,你只是被动的学习,没有深层次思考的能力,你了解的只是最表层的东西;

  如果你认为岳飞死于皇帝的猜忌,那么你只是处于高中水平,你有了一定的知识量和思考能力;

  如果你认为岳飞死于金国人之手,那么你可能已经处于大学水平了,对事物的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这依旧不是最高的水平。

  最高水平应该是博士以上的水平,你不仅要看到表面的东西,还要看清深层次的东西,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想要了解岳飞的真正死因,我们必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历史?

  历史可以分为正史和野史,即所谓的官方和民间记录。

  正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大事件肯定都会有记录的,但是在事件发生的原因上肯定要想办法的美化自己,甚至把自己在掌权之前所做的一些恶事进行“洗白”。所以并不是说正史记录的就一定是真实的。

  官方是不可能完全控制舆论的,每一个大事件,民间肯定也是有记录的,这就形成所谓的“野史”。野史是民间的一些学者或者学家编写的,这些人都不是当事人,很多东西都是道听途说或自己分析,甚至刻意加工的,所以野史更加的复杂。

  比如《水浒传》里面的“108将”基本都是不存在的,什么武大郎、潘金莲和西门庆之间的关系压根就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梁山起义”也只不过是一个小范围的农民起义,根本没有小说中那么的轰轰烈烈。

  正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肯定会想尽办法美化自己;野史是由民间编写的,它可能会美化你或丑化你,但是它也可能把一些真相写出来了。

  所谓的历史学家,他们要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两件:

  第一,学习研究历史,从历史事件中寻找出规律,警醒后世;

  第二,还原历史真相。

  很明显,很多历史的真相是很难还原的——正史不可尽信,野史更加复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不能找到真相,因为任何一件大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是有目的和动机的,而最合理的那个就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

  想要找到目的和动机并非易事,因为时代不同,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不一样,人的思想差异也非常大,所以想要找出真相,我们就必须要学习当时的各种制度和人的思想,只有那样你才可能分析出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

  真正的历史学家不仅能从历史事件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能将自己放到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还原一些历史真相。

  岳飞之死是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的,如果你仅仅从那个时代分析,那么你是无法深刻理解的。想要深刻理解岳飞之死,我们不仅仅要了解那个时代,而且还要了解宋之前的那段历史。

  我们必须要从宋之前的“五代十国”说起。

  文章比较长,但是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大家看的。

  公元907年,一个曾经极度辉煌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这个帝国就是大唐帝国。

  大唐帝国崩溃以后,整个中国四分五裂,各个藩镇(类似诸侯)、枭雄纷纷起兵,各自雄霸一方,相互讨伐,中华大地进入异常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这些藩镇、枭雄也都想再次统一整个中国,建立不世功勋。

  为了统一中华大地,这些藩镇和诸侯就一定要扛起一面绝对政治正确的大旗:有些诸侯是唐朝皇室后代,他们就扛起“恢复大唐”的大旗;有的诸侯是曾经汉朝王室的后代,他们就扛起“恢复大汉”的大旗……

  这些诸侯相互征战,彼此讨伐,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诞生了五个朝代。按照时间顺序,它们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在古代,中原地区始终是核心,谁占领中原地区核心之地开封(也称汴州、汴梁、汴京),谁就可以被认为是“正统”。

  比如,大家都听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是宋朝的林升所写,当时的大金已经夺取了中原东地区的开封,宋朝被迫南迁,定都了杭州,史称“南宋”。

  所谓的南宋和北宋并不是两个国家,而是同一个国家,只不过一个首都在开封,一个首都在杭州——宋朝诞生以后,首都设立在北方河北开封(也就是汴州),所以被称为“北宋”。后来,金人大举入侵,宋朝被迫南迁,定都南方的杭州,所以被称为“南宋”。

  与之类似的,还有东周和西周,东汉和西汉等,它们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同一个国家,只不过首都所在地不一样。

  比如,周朝初期的都城在西边的镐京(今天的西安市),但是由于镐京太靠西了,不远处就是蛮族(主要是犬戎),然后周幽王搞出一个“烽火戏诸侯”的事情来,犬戎大举进犯,没有任何诸侯来救驾,导致周幽王被杀死;然后周幽王的儿子就把都城迁到了东边的洛邑(今天河南的洛阳)。后世为了便于区别,于是才把它们划分为西周和东周——当时,是没有西周和东周的说法的,都叫周朝。

  这里稍微说得多了点,因为在去年台湾退役少将搞出来一个笑话:说东汉和西汉都称对方是伪政权。

  他没有文化,咱可不能再闹出这个笑话出来。

  我们回到正题。

  在古代,中原地区始终是核心,众多朝代都把都城定在开封,所以谁丢掉了开封,那就等同于“亡国”。

  大唐崩溃以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第一个朝代就是后梁:梁王朱晃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定都开封,国号大梁,后世为了把与南朝梁区别开来,就称之为“后梁”。

  梁王占据开封以后,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他就是“正统”了,所以在他占领开封的那段时期我们就称为“后梁”。

  梁王占领开封以后,但是周边还有很多国家(“十国”),梁王没有能力吞并那些国家,那些国家也都想占领开封,于是彼此混战……

  原来的唐朝是李家的天下,唐朝崩溃以后,有个叫做李克用的家伙又拉起了大旗(李克用不是皇家的人,他原来的名字叫朱邪,后来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氏),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攻打后梁,他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勖(xù)占领了开封等地,于是进入“后唐”时期……

  这里我们又可以展开点。

  李存勖打仗很猛,但是管理国家就不行了,很快就被人给灭了,而灭他的这个人恰恰也姓李,叫做李嗣源。

  虽然李存勖被李嗣源给灭了,而且李嗣源也不是王室子孙,但是毕竟都有个“李”字,所以他又把后唐的名给续上了。

  李嗣源当上皇帝以后,他的一个儿子叫李从荣就准备用武力抢王位,结果失败被杀,而李嗣源也被吓死了。

  这下好了,李嗣源死了,他剩余的儿子为了争王位,相互厮杀,死的都差不多了,最后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获得了王位。

  李从珂获得王位后,害怕被抢了王位,就盯上了自己的妹夫石敬瑭(石敬瑭娶了李嗣源的女儿),害怕他起兵造反,毕竟石敬瑭媳妇是李嗣源的女儿,也可能有造反的理由的。

  然后石敬瑭就害怕了。

  于是石敬瑭就去找契丹求救了,允诺把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划给契丹。

  大家看看燕云十六州的位置,非常重要,它的北面都是高山,以前的王朝建立了各种长城,易守难攻,丢掉燕云十六州就等于中原地区的门户大开,一马平川,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说以前是内斗的话,那么这个时候性质就开始改变,就成了“卖国”了。

  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战败,自焚于洛阳。

  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占领了开封地区,建立了“后晋”。

  石敬瑭依靠卖国得到了契丹的支持获得了政权,这是一个污点,周边小国不但看不起它,而且总想借机灭掉它,毕竟它引进的外部势力,攻打它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比如,当时后面的南边有个小国叫吴,本来这个小国的国君姓徐,但是那个时代你想争霸天下一定是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好扛大旗啊。于是,他就改成了李姓。

  以前的唐朝是李家的天下,他改成李姓以后就有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以“恢复大唐”的旗号,去打后晋了。这也被称为“后唐”。

  后晋卖国,引进外贼,各国都不耻,石敬瑭死后,他的养子继位以后也受不了这个气,准备和契丹翻脸……

  然后契丹就把后晋给灭了,而且还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辽”。

  这下子立刻就炸窝了。

  以前中原地区不管怎么打,都是汉人之间的斗争,现在辽国占领了中原的核心地区,那还了得?于是,到处都是反抗辽国的战争。

  中国人其实有一个特点:内斗很厉害,但是一旦有外敌入侵的时候,就会出现非常多的牛人。

  其中有一个牛人叫做刘知远,把契丹打的丢盔弃甲,疯狂的向北逃窜,连皇帝耶律德光都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刘志远打败了辽国,他就占领了中原的开封等地区,自然就成为下一任皇帝——大汉朝是刘家的天下,他又姓刘,为了名正言顺,所以就建立了所谓的“后汉”。

  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刘承祐即位。

  乱世有一个特点:你带着一帮兄弟打下了江山,你在的时候能镇住那些将军,但是一旦你不在了,那些将军极有可能就会夺权,所以为了政权,开国皇帝大多有杀功臣的传统。

  当然了,当时的局势依旧非常混乱,天下还没有平定,刘知远没有敢杀那些功臣。但是,他的儿子继位以后就开始猜忌,开始杀功臣……

  公元950年,刘承祐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企图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

  但是,事情败露了,郭威起兵造反,把后汉给灭了。

  郭威灭了后汉以后想要当皇帝,肯定也要找个理由吧,于是他自称自己是周朝虢叔后裔,然后就建立了“后周”。

  后周是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很厉害。

  郭威死后,他的养子柴荣上位,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周世宗,他即位以后进行各种改革,国力不断强大,然后就不断的灭掉周边小国,而且对辽国发动战争,连克三关三州,把当初后晋送给辽国(契丹)的燕云十三州给抢回来一半……

  按照当时的趋势发展,整个中国即将统一……

  然而,就在周世宗攻打辽国的过程中染上了重病,不得不班师回朝,很快就死了。

  周世宗死的时候,他的儿子才7岁。

  这给另外一个人一个机会,这个人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在一次对辽作战的过程中,赵匡胤兵至陈桥的时候就开始寻思:皇帝那么小,还不如自己当皇帝?

  于是,赵匡胤就和手下密谋造反,他的手下把龙袍“强行”穿到他身上,这就是非常有名的陈桥事变和黄袍加身。然后赵匡胤就杀回都城逼迫小皇帝禅位。

  赵匡胤上台后,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由于这个时候的宋朝占据着北方的开封地区,所以也被后世称为“北宋”。

  赵匡胤登上皇位以后,接盘了后周,那时的后周本来就已经非常厉害了,再加上赵匡胤本人也不是庸才,进行各种改革,于是国力进一步强大,不断的东征西伐,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

  后来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远一起喝酒,然后突然就死亡了。

  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件谜案,正史没有详细记载,野史各种离奇说法——最符合逻辑的说法就是赵光义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哥哥死后他获利最大。

  赵匡胤和他弟弟在一次喝酒后就离奇死亡了,或许是偶然,或许有什么阴谋,总之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查出真相。

  赵匡胤死后,王位由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

  这里面可能又涉及到一个谜案:赵匡胤为什么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给了自己的弟弟?

  其中有一个说法是符合逻辑的:赵匡胤之所以能获得王位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后周皇帝柴荣死后,他的儿子才7岁,难以服众,所以才有了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赵匡胤死前,他的儿子都非常小,所以有一种说法是他的母亲杜太后就对他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就这样,赵匡胤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

  总之,这里面也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有谜团,但真相也已经很难得知了。

  赵光义也是一个牛人,他即位后,通过武力手段逼迫吴越归降,御驾亲征灭北汉,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自此,一个大体统一的王朝诞生了。

  宋朝的主要疆土就是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打下来的。

  关于赵光义很多人可能不那么了解,但是说到一首词,或许大家就懂了。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小国叫“南唐”,南唐被赵匡胤给灭掉了,南唐的最后一任皇帝是一个鼎鼎有名的词人,他的名字叫李煜。

  南唐灭亡以后,李煜就被囚禁在皇帝的身边,而正是他写了一首词被赵光义给杀了,这首词就是鼎鼎有名的《虞美人》。

  我们来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懂历史的人看到这首词或许以为这首词写的是关于爱情的事情呢。

  事实上,这首词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整个词写的都是李后主对“故国”的怀念,是有强烈的政治意义的。

  李后主把对故国的怀念写的这么凄惨是要做什么?是在号召以前的旧部起兵造反吗?是想要引起原后唐老百姓的同情吗?

  所以,如果我是当时大宋的皇帝,那么我一定会杀了他,因为他的存在实在是太危险了。

  李煜写了这首词后就被大宋的皇帝给杀了,而杀他的人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当然了,在野史中还有一个非常恶心的传闻:赵光义强行临幸了李煜的皇后小周后,还让画师画了“春宫图”,叫所谓的《熙陵幸小周后图》。

  这个说法流传非常广,但是基本确定是一个谣言。

  因为在宋朝的时候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记录,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直到元朝以后才出现这个谣言。宋朝是被元朝灭掉的,所以元朝为了显示自己“合法”就必须要抹黑宋朝。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明主,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宋朝在他们的治理下也非常繁荣和强大。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明主,但是他们并非没有任何过错,而他们最大的错误就是重文轻武,这导致了后来的宋朝的逐步衰弱。

  那么赵匡胤和赵光义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呢?又是如何重文轻武的?重文轻武的他们又是如何凭借武力统一全国的?

  赵匡胤和赵光义生在乱世,他们参与并见证了“五代十国”的混乱,而五代十国的混乱主要就是因为武将造反导致的,而武将之所以能造反就是因为唐朝采取了“藩镇割据”。

  什么叫做藩镇?

  藩是指“保卫”的意思,镇是指“指挥镇”。

  大唐帝国的时候,疆土非常大,四面八方都有外敌,所以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由于大唐地域非常大,有时边境发生战事,信息传到朝廷可能就要几个月的时间,等朝廷商量完对策再要求做出反应又要几个月的时间,这可能就非常的被动。所以朝廷就给那些藩镇非常大的权力,必要的时候可以自行其是——军事、财政和人事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些藩镇最大指挥官叫做“节度使”,掌握着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兵力,管辖着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州县的军政长官,给大唐构成了比较大的威胁。

  这些藩镇其实就相当于以前的“诸侯”,只不过他们的权力比诸侯要小很多——诸侯是世袭的,封地之下,一切都由诸侯掌管,拥有收税、外交和战争的权力;藩镇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藩镇的节度使是由大唐庙堂任命的,财政、人事受中央制衡。

  在唐帝国对外扩张的时期,藩镇的设立快速的壮大了唐帝国的力量,但是随着扩张的乏力,尤其是唐帝国走向衰弱的时候,藩镇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唐帝国有时无法控制那些藩镇,那些藩镇成了“半独立王国”。

  大唐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进行多次“削藩”。

  削藩涉及到众多军事要员的根本利益,帮大唐打下大量江山的节度使们自然不愿意,彼此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再加上后来唐帝国的衰弱,所以直到唐帝国灭亡的时候也没有完成“削藩”。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是皇帝,是一个明君,威望非常大,现在我要扩张领土,于是就给我手下的那些武将非常大的权力。为了方便他们扩张领土,我授予他们一定的军事自主权,有些战争可以在发动以后再上报朝廷;发动战争就需要钱,所以我又授予他们权力,必要的时候可以动用这个藩镇所管范围内的郡县的财政(钱和粮草受你调动)。

  唐帝国在“安史之乱”之后逐渐走向衰弱,中央也逐渐失去了对那些藩镇的控制,最终导致了“五代十国”的诞生。

  赵匡胤和赵光义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他们深刻知道武将不受控制对国家的危害,所以他们在建立帝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的削弱武将的权力,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轻武”。

  这个措施就比较多了,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

  比如,在宋朝的时候,军队的统帅是文官,将军是武官,武官要受到文官的管理。

  说到这,你肯定会说:这不是扯淡吗?军事上,文官管理武官,一旦打起仗来,文官懂个屁啊?

  这个缺点是非常明显的,赵匡胤自然也看到了,所以它又规定:一定发生战争了,文官就把军事指挥权还给武官,打完仗以后武官再把指挥官交给文官。

  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好处就是:文官和武官相互制衡,防止那些将军控制了整个军队,让他们没有办法形成“利益集团”,也就没有了造反的能力;文官掌权,但是他又不懂军事,所以他也很难形成“利益集团”。

  坏处就是: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将军只有在战时拥有权力,平时都受文官管理,将和兵之间的联系被极大的削弱了,而打仗的时候,将士同心非常重要。

  赵匡胤不仅仅在军事上进行了改革,而且在行政管理上也进行了改革,具体的办法就和我们今天很相似:交叉管理。

  比如,今天你管财务部,他管人事部,明天我再把你们换个位置,让他管财务部,你管人事部。这样一来,你们就无法形成自己的”集团“——这就好像我们今天的省长相互换、公安局长相互换一样。

  总而言之,赵匡胤的这种改革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内乱的发生,但是也削弱了国家的能力——将和兵之间的联系被削弱,官和民之间的联系被削弱。

  内部的凝聚力被削弱,赵匡胤和赵光义为什么还能统一整个中国呢?

  别忘记了,赵匡胤和赵光义本身就是文武全才,是在乱世中凭本事打出来的,他们设立的这种制度虽然让将和兵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了,但是赵匡胤和赵光义本身就有非常高的军事才能,一旦对外用兵的时候,他们可以自己御驾亲征的——想想,皇帝亲自带军出征,将和兵能不拧成一股绳吗?

  所以,你纵观整个宋朝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宋朝的皇帝非常喜欢御驾亲征。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赵匡胤设立的这种制度缺点非常明显,只有通过御驾亲征才能最大限度地弥补这种缺点。

  但是,你要知道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明君,是雄主,他们这么做可以让内部稳定,也可以对外扩张,让宋帝国走向强大。但是,换一个才能比较低的皇帝呢?一旦出现一个庸主,宋帝国的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就会给帝国带来灾难。

  不幸的是在赵匡胤和赵光义之后,宋帝国出现了一大堆的庸主。

  赵匡胤和赵光义是雄主,文武双全,在他们的努力下,灭掉了“十国”,给他们的时间终究是太短了,没有办法灭掉契丹(也就是辽国)——由于内部消耗太多,宋朝在和辽交战的时候不能集中力量,所以大宋对契丹的战争大多都是胜少败多,但是契丹也拿大宋没有太大的办法,形成了拉锯战。

  赵光义死后,他的三儿子登基,史称“宋真宗”。

  赵光义这个雄主去世了,契丹感觉好像有机会了,于是大辽皇帝决定御驾亲征攻打大宋。

  宋真宗是一个庸主,听到大辽皇帝亲征,立刻准备逃跑。但是被当时的宰相寇准给阻止了:你叔赵匡胤是雄主,你爹赵光义也是雄主,不断和辽国征战,你怎么能逃呢?你这不是给他们丢脸吗?你也得学你叔、你爹,也御驾亲征。

  宋真宗想想,觉得有道理,于是也忐忐忑忑地准备御驾亲征。

  于是,大辽皇帝和大宋皇帝就在一个叫“澶州”的地方对峙上了(今河南省濮阳县),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战争,大宋多次打败辽国。

  宋真宗本来就是一个庸主,他看到赵匡胤和赵光义在对辽的作战过程中都是胜少败多,他知道自己远不如他叔和他爹厉害,所以一直就不敢和辽硬打,只想求和。

  大辽皇帝打了几次后,发现大宋不是那么好打的,而他又知道宋真宗想求和,于是就决定和大宋进行和谈。

  宋真宗自然非常高兴了。

  于是双方就在澶州签订了一个条约,史称“澶渊之盟”。

  这个条约内容主要有四条: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瀛、莫二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从这个条约来看,双方都有让步,但是宋朝每年必须给辽国“进贡”。

  就这样,大宋和辽国之间迎来了近100年的和平时期。

  “外患”短期消除了,但是“内乱”又起。

  当时的大宋主要是汉人,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叫做党项人。

  党项人在唐朝的时候就归顺了朝廷,唐灭亡以后他们又归顺了大宋了,他们居住在大宋的西北地区,当了太长时间的“小弟”,于是他们就宣布“独立”,建立西夏国。

  大宋自然不能同意,决定平叛。

  但是,没有想到,大宋在“重文轻武”政策的侵蚀下,武力已经比较弱了,竟然没有打得过一个小小的西夏,于是不得不承认西夏的独立。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宋朝的第四个皇帝,宋神宗。

  宋神宗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宰相叫做王安石。

  王安石看到了问题,觉得宋朝的制度有问题,于是就提出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有理想,但是没有魄力。

  在他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变法。但是,由于王安石的变法非常激进,对税收、农业、兵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变法,这就把所有的利益集团全部给得罪了。

  变法要动掌权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受到的反抗自然非常大,当时有名的苏轼、欧阳修等都加入了反对变法行列——自古以来变法者十有八九是以失败告终的。

  宋神宗看到反对力量非常强大,于是就动摇了,也不那么上心了。

  不久后,宋神宗就去世了,王安石的变法也被废除了。

  虽然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但是他把很多问题给暴露了出来,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无疑能促进大宋的进步。然而,就在大宋稳步发展的时候,一个“神人”出现了——宋徽宗。

  宋徽宗是一个文艺青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却是一个政治白痴,根本不懂治理国家。

  这样的一个人当上了皇帝,结果可想而知了,身边都是讨好他的奸臣。

  在他当皇帝的期间,整个大宋内忧外患:

  内部农民起义不断,《水浒传》的原型就发生在他当皇帝期间,只不过“梁山好汉”绝大多数都是假的,起义规模也没有那么大,真正厉害的是一个叫方腊的人,给大宋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最终朝廷动用主力部队才平息叛乱。

  除了内部,外部也出问题了。

  上面我们说过,大宋和辽国签订协议了,相安无事近100年,不仅仅大宋在军事上懈怠了,连西夏都打不过,让西夏脱离了大宋的管制。同样,大辽也懈怠了,也玩脱了。

  辽国是由契丹人统治的,统治区域内也有很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叫女真族的——女真族居住在东北那一片,受到契丹的残酷剥削,于是他们找到机会就开始反抗,建立了金朝。

  大宋听说女真要反抗,于是决定和金国联盟,共同夹击大辽,于是双方秘密签订一个协议,叫“海上之盟”。

  大辽在享受近百年的和平以后,战力下降的比较厉害,所以在金朝对大辽发动攻击的时候,大辽一路溃败……

  大辽被金打的丢盔弃甲,于是就来大宋求救……

  大宋和金国已经签订秘密条约,准备共同出兵灭辽,怎么可能会救大辽?

  但是,由于那个时候大宋的主力部队在平叛内乱(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那个方腊起义),所以在女真对契丹发动战争的时候,没有兵力攻打大辽。

  这个时候大辽来大宋求救,大宋自然不鸟他的,但是大宋也没有兵力夹击大辽。

  大辽被女真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哭哭啼啼的来找大宋求救,大宋不搭理,大辽一生气,结果把大宋给干翻了(大宋主力军队在平叛)……

  这件事产生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第一,大宋和金朝签订协议要共同出兵灭辽,结果在金国发动战争的时候,大宋没有出兵,这违背的盟约;

  第二,大辽的残兵败将竟然能干翻大宋,由此可见大宋之虚弱。

  于是,在金国灭掉大辽以后,就准备灭大宋了。

  金国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对大宋发动攻击,宋徽宗是个“文艺青年”,根本没有治理才能,大宋在他的治理下一塌糊涂,自然没有办法抵抗金朝的攻击。

  但是,宋徽宗不想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于是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宋钦宗——这样一来,什么割地、赔款、和亲都由宋钦宗签订了。

  你看看,宋徽宗就是这么个玩意。

  金国当然狮子大开口了,要求大宋赔偿巨额赔款,大宋根本拿不出来,于是金朝就把大宋所有的皇室成员全部给绑架了——两个皇帝和王室所有成员、朝中要员等共3000多人全部押送到金国。

  这件事发生在靖康年,所以也被称为“靖康耻”。

  现在,我们再来看岳飞的《满江红》,你就能了解这首词了: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时就出现一个问题:金国为什么不顺势灭掉大宋,反而掳走两个皇帝和所有皇室成员呢?

  其实,这个非常容易理解,金国吃不下大宋这么大的国家。

  金国是女真人建立的,女真人数比较少,他们打仗很厉害,但是灭掉大宋以后就需要治理,那个时候女真的人手根本不够。

  想想,你有1万的军队,打仗非常厉害,打下庞大的地盘后,那个地盘有1亿人,你要管理吧?别人肯定是不服你的管理的,不服管理,你肯定要镇压的。但是,地盘太大了,你要是把兵力都分散开来,那么很快就会被灭掉。

  所以,当时的金朝是没有能力吃掉大宋的,太大了,吃下去它消化不了,而且可能会被噎死。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大宋的皇帝及整个王室成员一网打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宋“群龙无首”,再次陷入内乱之中(军阀割据),然后金国就可以慢慢的吃掉大宋。

  但是,金朝没有想到,在绑架王室成员的时候“漏”掉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赵构。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和岳飞的死有非常大的关系。

  上面说过,金朝把宋徽宗和宋钦宗给掳走了,而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这个儿子不是嫡子,而是妃子生的,在皇室里面没有地位。

  两个皇帝和王室的人都被掳走了,漏掉一个,大宋人自然要把漏掉的赵构推上王位了——赵构不是皇后所生,按理是没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的,而且以前在王室里面也没有地位。

  金国人绑架了所有王室成员,原本以为大宋要么进入内乱之中,要么臣服于自己扶植的傀儡政权,结果刚走,宋朝人就把赵构推上了王位……

  妈呀,漏人了!

  于是,金国人赶紧回头,要把赵构也抓回去——金国人是不敢杀皇帝的,因为那可能激起大宋老百姓的激烈反抗,也可能有人会扛着这个大旗将大宋团结起来,所以“绑架”是最好的办法。

  赵构是个怂货,一看金人打过来,连忙逃跑,最终把国都搬到了杭州,北宋由此变成了南宋。

  现在你再看下面这首诗就能看懂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赵构跑到南方去,金国人就不追了?

  怎么可能!

  金国人是游牧民族,擅长陆战、骑战,不擅长水战,杭州在长江之南,金国人想灭掉赵构就必须要渡江作战。

  当时金国皇子金兀术带着10万大军渡江攻打南宋,结果被韩世忠的8000人围在了一个叫黄天荡的水岗,整整围了48天,史称“黄天荡之战”。

  黄天荡之战以后,金兀术就再也不敢渡江作战了。

  也就是说长江是大宋的天然屏障,金国人是没有能力达到长江以南的。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赵构你会怎么办?

  当然是呆在南方“山外青山楼外楼”了,保住王位,及时行乐了——打仗多苦、多累,劳民伤财的,搞不好还爆发农民起义。

  所以,这个时候的赵构是根本不想再和金国开战的。

  赵构不想,不代表其他人不想!

  任何有家国精神、任何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想收复失地,岳飞就是其中的一员!

  赵构在江南载歌载舞,江北还有很多反金力量在不断攻击金国……

  金兀术在黄天荡失败以后,就准备回到金国,结果在回国的路上被岳飞给打了一顿,灰溜溜的逃回了金国。

  岳飞打仗很厉害,连续打下了好几个城池……

  但是,岳飞再厉害,南宋的国力摆在那呢,不能改变南宋孱弱的根本局面。

  金国无力南下,南宋想要收复失地也很困难,于是双方就在长江以北形成了对峙,彼此征战不断……战争打成了消耗战。

  金国受不了,南宋也受不了,于是双方就都有了和谈的愿望。

  那么,当时的大宋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主要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战派是以岳飞等武将为代表的,主和派是以文臣和南宋老百姓为代表的。

  南宋的老百姓为什么主和?

  因为金兀术的渡江作战证明了,金国人是没有能力打过长江的,所以南宋的老百姓是没有什么危险的。常年的战争已经让南宋的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了,继续打下去了,朝廷一定要征收更多的税。所以,南宋老百姓是支持和谈的。

  文臣为什么想要议和?

  因为在他们看来,虽然南宋打了几次胜仗,但是那都不是改变战争局势走向的大仗,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金强宋弱”的局面,再打下去,大宋内部就可能爆发农民起义,那时国家就可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有亡国的危险。与其这样,还不如先和谈,然后发展经济,等实力上来以后再和金国人决战。

  正是因为这样,当时大宋的主和派力量非常强大。

  现在的我们也很难说主和到底是不是一个错?

  主战和主和争论不下,那么问题就交给了大宋的皇帝赵构了——皇帝不就是用来做最终决策的吗?

  那么,赵构是怎么想的?

  赵构当然想议和。

  赵构想议和的主要原因除了上面主和派的那些思想,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当时金国威胁赵构,要把赵徽宗和赵钦宗放回去。

  一旦金国人把赵徽宗和赵钦宗放回去,你说赵构怎么办?

  上面我们说过,赵构并非皇后所生,按理是没有获得皇位继承权的,只不过是因为整个皇室的人都被掳走了,就剩他一个了,宋朝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把他推上王位的,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

  一旦金国人把赵徽宗和赵钦宗放回去,那么赵构是不是应该把皇位还出去呢?

  就算赵构想还,那也是不可能的。

  你想想,那时的赵构代表的还是自己吗?朝中多少文臣武将都是赵构提拔上去的?一旦赵构的皇位没有了,老皇帝重新登基,那么那些人的位置还能保住吗?老皇帝肯定会再次任用以前的旧部。

  所以,一旦金国人把两个皇帝放回来,那么整个大宋极有可能在内部就又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看到这,你就会彻底明白:大宋必须要议和了。

  想要和谈,金国也提出了条件,其中就包括杀死岳飞。

  当时金国人给秦桧写了一封信,上面有这么一句话: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们天天喊着和我们大金议和,但是岳飞那帮武将天天喊着要收复河北之地,你们只有杀了岳飞,我们才能相信你们的诚意,才能议和。

  看到这,你就会明白了,岳飞已经活不了,必须要死了。

  那么,金国人为什么非要岳飞死呢?

  真是上面所说的那个原因吗?

  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种:

  第一,金国人在攻打大宋的时候的,尤其是在渡江作战的时候,金国皇帝被岳飞打的非常狼狈,所以他怀恨在心,想要岳飞死;

  第二,岳飞打仗非常厉害,而且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他不死,金国人就不敢“议和”;只要岳飞死了,大宋内部的主战派就会被极大压制;

  第三,离间南宋内部朝臣之间的关系,让君臣之间产生隔阂。

  我认为第二、第三点应该是主因。

  岳飞必须死了,这个已成定局。

  结局已经定了,其他的就已经不重要了,杀岳飞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吧。

  秦桧找来找去,没有找到什么理由,最终以一个“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把岳飞杀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岳飞的死到底怪谁?

  表面上来看,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但是这件事确实不是秦桧所能决定的,而是皇帝下达的命令。

  如果你说是皇帝的错,那么好像也不对,皇帝也不想杀岳飞,他是被金国人逼迫的,不杀岳飞就无法议和。

  岳飞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是那个时代。

  根本原因是宋朝国力孱弱。

  如果换一个时代,国力强大的话,那么岳飞就不会死了。

  公元1141年,大宋和金国签订了和平协议,史称“绍兴和议”。

  原本双方在黄河和长江之间进行拉锯战,协议签订以后,双方就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南归南宋,以北归金国。

  绍兴和议以后,双方和平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南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

  有学者推算,当时的中国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来,蒙古不断崛起,开启了南下步伐。

  公元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金朝最后一个皇帝完颜承麟死于乱军之中。

  金朝灭亡的时候是非常惨的,金朝的统治者主要是女真族,当时的蒙古人政策非常残酷,大宋也对金国人非常仇恨,所以金朝皇室几乎都被杀绝了,而完颜氏的后裔为了躲避追杀,分别改姓王、汪、金、完、颜、苑、粘等。

  金朝灭亡以后,大宋很快也活不了了。

  纵观整个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朝代的更迭是有着其必然的规律:

  ——在那个文明和科技都比较落后的时代,只有采取世袭制和中央集权制才能保证国家的相对稳定,在这种制度下,国家领导人的才能显得异常的重要,遇明君则强,常君则弱,昏君则亡;而在世袭制度下,可供选择的领导人数非常少,遇到“常君”和“昏君”的可能就异常的高;

  ——国家强大了以后,君王必然会懈怠,总会产生昏君,然后国家就会走向衰弱;

  ——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想要国家长久的繁荣下去,不仅要求历任君王励精图治,有时还需要看邻国是否出现逆天人物。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宋朝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岳飞也只不过宋朝一个小时代的人物,更加显得渺小。但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民族精神却永远闪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7 13:06 , Processed in 0.1093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