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12|回复: 1

中天飞鸿:毛泽东65年前为何用进京赶考警示全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4 09: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号召。

  65年前的今天——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土坯房前,老槐树下,握别依依不舍的父老乡亲,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动身前往北平。春风料峭,朝阳流金。毛泽东面带微笑,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3月23日《新华社》)

  昨天,《新华社》发表了“面向未来的赶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的长篇通讯。这不禁让人想起了65年前毛泽东那句“进京赶考”警示全党的名言。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从西柏坡前往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在路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那么,65年前,毛泽东为什么将进入北京当做“进京赶考”,又为什么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而且“希望考个好成绩”呢?这还要从”延安整风“说起。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之际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四天。这篇文章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延安整风的学习文件之一。

  原来,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而三百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延续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对每一个政党和从事政治斗争的人,都是不能不重视的前车之鉴。

  据有关史料记载,1944年1月15日,由《新华日报》委派乔冠华,约请翦伯赞等人,来到郭沫若在重庆天官府的寓所,具体商讨重庆知识界如何围绕着“甲申三百年”这一主题所准备开展的各项活动。郭沫若便主动承担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主要文章的写作的工作。

  3月10日,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终于在郭沫若笔下脱稿。然后经过精心修改了几天,郭沫若便送请中共驻重庆的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审阅。随后在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死难之期的3月19日,开始在《新华日报》上分四期连载。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第二天的报纸上郭沫若的文章之前,用大字排上了一段毛泽东的名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之一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一万多字,他在文章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紧抓住了甲申年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交替,从大明王朝崇祯皇帝的腐朽统治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始末的对比叙述中,夹叙夹议,深刻地揭示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当然,最让人们关注的,是郭沫若十分沉痛地分析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原因:“在过短的时间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是李自成以下的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李自成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终于酿成历史的大悲剧。郭沫若在文章的最后说道:“甲申巨变已经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是应该明白判断的时候了”。

  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身亡,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几近分崩离析。但是,已坐上大顺朝皇帝宝座的李自成开始陶醉于被人山呼万岁的热烈氛围之中,他的部下不是争先恐后地论功行赏,加官晋级,就是无所顾忌地抢人钱财,掠人妻女,纵情声色。这样的情况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李自成也只坐了十八天的大顺皇帝便被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如虎似狼满清大兵打出了北京城,成为了被四处追杀的“流寇”。此后,李自成再也没有机会扭转局面、反败为胜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一战成王,再战成寇的命运正是李自成这样草莽英雄悲剧一生的生动写照。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打江山十八年,坐江山十八天”功败垂成的历史教训,每一个政党和从事政治斗争的人,都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经发表,立即轰动重庆山城,一时激发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未来的思考。当时,经过全民抗战,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一步步走向失败和灭亡,抗战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而国民党则不遗余力地强化其对全国的专制统治。而早在1943年,蒋介石就已经抛出了《中国之命运》的文章,公开宣扬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和一个领袖,值得关注的是,蒋介石在书中别有用心在搬出大明王朝灭亡的事例,来为其独裁统治理论寻找根据。

  因此,当郭沫若以甲申三百年明朝灭亡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国民党立刻感受到这篇文章锋芒所指,马上组织专人对文章进行围攻。据有关史料记载,3月2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总主笔陶希圣撰写的《纠正一种思想》的社论,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其后,《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四次社论,表示不能“听其谬种流传”,指名道姓要“共同纠正这一种思想,毫不姑息,毫不放松。”

  在此同时,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叶青还在4月20日的《政治月刊》上发表长篇专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评议》,攻击郭沫若的文章,并主编《关于〈甲申三百年祭〉及其他》一书,攻击郭沫若“把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三百年前的甲申,从故纸堆里抽取出来”,“回味甲申,暗示新亡国的危机。这种回味宣传,不过是应用联想的心理手段,来引起国人的悲观情绪。”“这篇文章对共产党的宣传十分和合,共产党要反对政府,这篇文章就尽力指责明朝,企图唤起人民的联想作用。共产党要煽动人民叛乱,这篇文章就根本以明末大乱为题材,希望三百年前的甲申重演于今日。共产党要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以延安为根据地来取天下。”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遭到国民党的围攻,但在延安却受到毛泽东的赞许。其实,毛泽东一生都善于从中国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所以一直对李自成农民起义这段历史非常重视,早在1928年,他就以李自成为例,开导红军将士避免犯“流寇主义”的错误,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还专门读了一本李自成的陕西米脂同乡李健侯撰写的关于李自成起义的章回小说《永昌演义》。以后,这部小说又改名为《天下狼烟》。因此,当毛泽东看到郭沫若这篇《甲申三百年祭》的文章后,自然兴奋非常,高度评价。可以说,郭沫若的这篇《甲申三百年祭》的影响已远远越出历史界,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给高级干部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时,特别提到了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4月18日、19日,延安《解放日报》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并加编者按,称赞文章“充满爱国爱民的热情”,同时反击了国民党对郭沫若的围攻。

  随后,中央还决定将其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在解放区普遍印发,供党内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部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专题向全党、全军发了通知:“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泽东在全国胜利前夕,也就是1949年3月5日至13日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号召。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一次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进京赶考去,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早在1945年7月,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访问延安时就曾与毛泽东谈过这个历史性的课题。据说,当时黄炎培对延安的积极气氛所惊讶,当毛泽东有点得意的问他对延安的印象时,黄炎培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的引用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询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以史为鉴找到这样一条新路,从而摆脱当权者逐渐腐败堕落、人民群起反抗的这种历史周期律的。毛泽东自信的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这一条路就是民主。

  显然,黄炎培是从中国几千年朝代更迭的历史周期律的角度感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而与《左传》中的记述的历史现象迥异不同的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了西方文明积极探索的结果,也总结了自己对中国现状还有未来的思考,给出了“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负起责任,才不会人亡政息”的答案。

  知史达变,鉴往识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当年毛泽东就意味深长地说:“一定要考好,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当做是“进京赶考”,是说明进京对共产党人来说至关重要。对一个人来说,进京赶考是人生大事,10年寒窗苦读,铁砚磨穿,只在于一朝赶考,金榜题名。一个人进京赶考可以决定自己的一生命运。而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进京赶考是要决定一个党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

  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当做是“进京赶考”,也是告诉大家进京赶考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金榜题名”,一个是“名落孙山”。“金榜题名“是说进京赶考及格,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领导者。“名落孙山”自然会和当年李自成一样,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毛泽东所说的“进京赶考”不是说给周恩来一个人听的,他是说给全党听的,是在向全党发出的强烈警示。毛泽东所说的“进京赶考”也不是指的是一时的赶考,而是永无止境的赶考。只要共产党执政,都是在赶考。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务必时刻牢记毛泽东“进京赶考”的警示,常怀赶考之心,常怀做考生之心。党的事业无止境,“进京赶考”无穷期。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常怀赶考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常除非份之想,警钟长鸣,永思进取,才能在各种“考试”面前,向党和人民交出新的合格答卷。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周恩来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朱德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刘少奇和任弼时在全会上。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贺龙、谭政和陆定一在全会上。

·在全国胜利来临之际,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齐集于河北西柏坡。

·在全国胜利到来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与中共中央的警卫人员一起合影。

·在全国胜利到来前夕,刘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一起合影。

·在全国胜利到来前夕,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西柏坡一起合影。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从西柏坡到达北平,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30 10:22 , Processed in 0.10937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