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67|回复: 0

西西弗:聊聊“改革”这点事儿 - 介绍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9 11: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路易十六改革的失败。第一在于对民众期望管理的失败;第二在于,没有搞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1、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引用了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他另外一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由于某位领导的推荐,在中国的名声更大。

  这本书很有趣,不同政治论点的人,都能从书中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一本书,可以读出截然不同的解释。

  之前一篇《”文人“与”理想国“》,写了这本书关于“文人”的看法。今天这篇,写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改革的风险。

  《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最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观点就是:“人们投身于革命并非总是因为其处境越来越糟糕…… 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

  我们通常理解的革命,是被压迫人民忍无可忍之后的爆发。但托克维尔认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下最繁荣的时期。繁荣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在书的3-4章,托克维尔这样描写:

  法国人觉得他们的处境越好就越无法忍受。这样的一种看法使人惊讶,但历史就充满着类似的景象。人们投身于革命并非总是因为其处境越来越糟糕。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民族曾经毫无怨言地忍受最残酷的法律,并不觉得痛苦,而当法律的压力减轻时,他们却猛然将它们抛弃。

  革命摧毁的制度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那个制度好,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一位君主试图减轻在他统治下长期受压迫的臣民之痛苦时,只有伟大的天才能够拯救这位君主。人们耐心地忍受苦难,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而当有人想要减轻苦难时,苦难反而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已经消除的种种流弊似乎让人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还存在着其他流弊,感觉也更加强烈。恶少了,这是事实,但是对恶的感觉却更加鲜明。

  2、

  从历史上看,托克维尔观察到的这个现象,并不罕见。法国大革命过去后,世人也能更加公正的评价路易十六。法国历史学家米涅说:路易十六是一个“心地正直、善良”,“可能是唯一没有权力野心的国君,是唯一具有一切好国王所应有的畏上帝和爱百姓这两个优点的国君。” 在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也说“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与前两任法国国王,穷兵赎武的路易十四和糜烂昏庸的路易十五相比,路易十六是一个更加善良正直的好国王,也试图改革。但革命在路易十六的时代爆发,他被送上了断头台。

  庚子之变后,一贯保守的慈禧,痛定思痛,也试图改革。从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之时,到1908年11月去世为止,她下令进行了许多项意义深远的改革,涉及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力、奖励实业等方面。

  然而,这次改革,反而导致了辛亥革命。慈禧编练的新军,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也是一个才能卓越的改革派。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也导致了苏联最终的解体。有人说,戈尔巴乔夫被美国买通,是间谍。我不这么认为。戈尔巴乔夫也就是比较善良,理想主义,但确实,他的改革是苏联一下子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

  历史似乎真的是这样,改革,反而导致了旧政权的覆灭。

  但对托克维尔的这个观点,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有截然相反的解读。

  保守派的观点是:既然改革反而会导致革命。而革命后的结果,往往比原先的情况还要糟糕。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苏联解体,革命后人民的生活还不如革命前。法国大革命,后面来了拿破仑。苏联解体,后面来了个普京。

  保守派认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改革会导致革命,那还不如不改革,保持原先的旧制度,压制住反对的声音,说不定结果会更好。

  然而,保守派的观点,有很大的逻辑问题。

  路易十六即位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很深的程度,这些社会问题,并不是因为改革而产生,而是改革前积累下来的。改革,也许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索。但是,就算不改革能多撑一段时间,也许路易十六自己不会被送上断头台,但迟早也会出问题。强行压制矛盾,只会让矛盾越积越深,终究有爆发出的那一天。

  激进派的观点,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托克维尔的真正意思是改革一旦发生,就得彻底,中间不能停顿。改革到一半,中间停下来,那就只能让后面的革命赶上来扑倒。要改革就得彻底,不能改一部分,另一部分不改。不能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十年前,自由派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这个思路。

  确实,托克维尔的这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激进派的观点似乎有一些道理。但是,什么叫彻底的改革?路易十六的改革,是不是必须把自己送到断头台上,或者退位才叫彻底?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不是也得让红旗落地,苏联解体才叫彻底?

  任何一个政权改革旧制度的目标,都是缓解矛盾,维持现政权的存在。如果说彻底的改革意味着政权或者制度本身被颠覆,那么,这就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了。

  一个“托克维尔”,各自解释。

  3、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改革是必须的,不改革只靠压制,总有一天会爆炸。

  但改革确实需要谨慎,改革会改变原有的平衡,确实容易出乱子。

  路易十六的改革失败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对民众期望值管理的失败。

  如果没有改革,民众对未来的政治也许不会有过多的期望。一旦开始改革,民众就会对改革的结果有期望。如果这个期望值管理失败,就会出现托克维尔所说,本来民众还能忍受,改革反而导致政权垮台的情况。

  路易十六的改革失败,重要原因就是期望值管理的失败。民众有了完全不切实际的期望。怎么改革,都满足不了民众的期望。

  期望值管理的失败,也是宣传和舆论上的失败。舆论话语权的丧失,是路易十六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托克维尔也提到了,舆论权的丧失。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专门一章写了法国当时所谓的“文人”对舆论的把持和塑造。这个话题,上一篇文章已经写了。

  文人喜欢描绘一个“理想国”。舆论被“文人”所把持,就容易给民众一个不切实际的期望。

  一旦民众真正相信了世界上存在一个“理想国”,对旧制度的不满自然会油然而生。旧政权不管怎么努力改革,也永远不可能达到“理想国”的标准,预期始终达不到,民众的愤怒就会愈加剧烈。

  我们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当时西方的宣传,在苏联民众的心目中,也塑造了一个“理想国”的形象。而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同样也把西方看作“理想国”。

  马克思主义同样也通过描绘一个理想国,来吸引民众。投身上个世纪的中国革命的大多数人,心中始终都还存在一个“共产主义理想国”的梦想。

  改革的核心是民众预期管理。如果给了民众过高的预期,让民众憧憬一个“理想国”,改革就有可能给旧政权带来巨大的风险。

  4、

  中国的改革能走到今天,还没出大问题,对民众的预期管理一直比较成功。

  今天的大部分中国民众,也都能意识到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理想国”,不存在一个完美社会。对目前制度虽然有诸多不满,但也并不相信发生一场革命,中国就一下子能变成“理想国”。

  大众没有对理想国的憧憬,对现实的不满就很难转变为革命。这一点要感谢互联网,感谢改革开放。

  也要感谢苏联老大哥。苏联当时就是大家都相信,只要学习西方制度,就能变成富裕的西方国家。苏联老大哥用自己的解体和衰落告诉了中国,此路不通。

  今天的西方制度对期望管理也非常成功。虽然大选中的政治家会给各种各样的承诺,但民众心里也知道大部分承诺不可能兑现,换总统大概也是换汤不换药。西方的民众也没有对“理想国”的憧憬,也就无法产生革命。

  真正会导致革命的,不是痛苦的现实。而是对革命后的“理想国”的期待。没有这种期待,就不会有革命。改革让政权不稳,主要原因就是改革唤起了这种期待。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话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托克维尔认为:在法国大革命之前,路易十六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不知道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不幸的路易十六在被民主洪流淹没前还把贵族视为王权最主要的对手。他不信任贵族,仿佛自己还处在投石党运动的时代。而有产阶级和人民在他看来则是王权最可靠的依赖,这正是其祖先的看法。

  不仅仅是路易十六,法国的贵族和上层阶级,也不知道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看到旧制度的上层阶级就这样带着如此令人不解的盲目促使自己走向灭亡,我们常常感到惊异。

  ?18世纪的贵族,把最反对贵族特权甚至最主张消灭贵族的种种理论当成富有情趣的精神娱乐,主动介入其中以打发时间。他们竟然忘记,某些普遍理论一旦被接受就必然转化为政治激情和行动。

  我惊恐地发现人们要求的是同时而系统地废除本地现行的一切法律和惯例。我立即发现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最广泛、最危险的革命。明日将成为革命的牺牲品的人对此却一无所知,可怜的人!

  英法百年战争后的数百年,法国君主的主要斗争对象,就是法国贵族。法国君主用尽一切方法努力实现中央集权,并在路易十四的时代,达到了高峰。王权和贵族的斗争,是路易十四之前数百年法国政治的主旋律。路易十六也和其祖先一样,把贵族当成了主要的防范对象,在政治上对贵族诸多限制。而贵族对王权也存在不满。

  然而,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法国的经济繁荣,也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表现。资产阶级的税收支撑着国家的财政,却没有获得特权,反要向贵族低声下气、朝不保夕。资产阶级积聚的愤怒随时有可能爆发。

  贵族虽然也牢骚满腹,喜欢说各种怪话,但却没有掀翻旧制度的决心。路易十六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贵族和王权本应该是维护旧制度的盟友,而资产阶级和民众才是真正想彻底颠覆旧制度。而路易十六却仍然守着旧观念,希望用资产阶级和民众的力量去平衡压制贵族。

  路易十六登基后的几项改革,都是削弱贵族特权的,包括:

  在政治上,建立各级议会,扩大普通民众的自由权利,让更多普通民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在经济上,废除国内贸易关卡、统一国内市场、振兴工业发展;

  在财政上,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让贵族、僧侣同第三等级的平民享受一样的税率,同时减免农民的徭役。

  这些改革都是偏向资产阶级和民众,削弱贵族的。但遭受了贵族阶层的强力抵制。路易十六认为仅靠王权无法压制贵族,于是,就希望利用资产阶级和平民的力量。为了压制贵族,路易十六召开已经多年未曾召开过的三级会议,希望通过与社会各阶层的协商,对贵族形成压力,最终使得改革方案得到通过。三级会议召开时,路易十六还抱有通过会议解决问题的幻想。

  三级会议上,贵族与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和平民)都秉持着坚决的不妥协态度。在贵族阶级拒绝合作后,第三等级立刻决定自己单独组成的国民议会。第三等级的态度不是妥协,而是要掀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路易十六马上感受到了危险,于是,调来了军队,对单独召开国民议会的第三等级进行威胁。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平息事态,反而进一步激怒了第三等级的百姓,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发生。

  托克维尔因此认为,贵族是路易十六维护旧制度的同盟军,压制贵族这个决策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我不同意托克维尔的观点。在路易十六的时代,旧制度已经积重难返。法国的财政承受着几乎无力偿还的巨额负债。而贵族享受诸多特权,却不愿意承担任何义务,也基本不缴纳税收。路易十六想改革旧制度,就必须压制贵族,必须消除贵族的特权。打击贵族的这个方向并没有错。

  路易十六错误的是,在“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个问题上优柔寡断,首鼠两端,结果两边都得罪。

  在三级会议召开的初期,人民正面看待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称他为“好国王路易”。但在会议的过程中,路易十六被第三等级的不妥协态度所吓倒,为了维护旧制度,转而压制第三等级,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在平民这一侧,并不是没有支持。路易十六被处死时,他在外省仍有颇高的支持度,大多数的法国农民仍然敬爱并遵奉他(法国农民占人口的八成以上),但是以巴黎为首的市民却严重敌视并仇恨他。

  第三等级是对旧制度最大的威胁,同时也是改革旧制度的助力。如何保持一个适当的度,让第三等级推动改革,同时又不至于推翻王权,显然这超出了路易十六的能力。

  改革必然会打破旧的平衡,让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不能形成新的平衡,改革就会变成不不可收拾的“革命”。

  在改革中,王权、教会、贵族、资产阶级、民众,各方势力需要形成新的平衡。

  对英国来说,首先宗教改革王权压制了教权。然后就是王权和贵族持续近百年的斗争。经历了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独裁,查理二世的复辟。最终,贵族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在“光荣革命”中合力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确立了限制英国王权的君主立宪制。王权被限制,贵族和资产阶级结盟成为英国的统治者。

  对法国来说,君主,贵族、资产阶级三种势力。一种可能是君主和贵族合力压制资产阶级。但这样无法解决法国的贵族这个寄生虫阶级的特权问题,国家的财政问题也无法解决。

  另一种可能是:君主+资产阶级联合压制贵族。这种情况下,路易十六会丧失一部分权力,但很有可能仍然可以保持一个不如原先,但仍可以超过英国君主的权力地位。同时法国也可以完成改革,变得更加强大。拿破仑的政权,就是彻底摧毁旧贵族阶层后的,独裁君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路易十六的错误,不在于试图压制贵族,而在于没有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决贯彻这个政策。

  时代变了,路易十六看到了时代的趋势。但没有勇气去顺应潮流,真正拥抱新的时代。

  过去欧洲的政治舞台上的四个主要力量是:教会、君主、贵族、平民。宗教改革后,教会衰落,就是君主、贵族、平民的三角关系。西欧封建制度下,平民主要承担税收,贵族则主要承担军事义务。平民负责生产,军事贵族负责作战。火药武器的出现,使用火绳枪的平民也可以一枪打死一个骑士。军事贵族不再垄断武力。贵族只有特权,没有义务。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法国的贵族既不垄断武力,经济上又无法与资产阶级竞争,人数还不少。这种情况下,贵族的特权自然无法维持。

  路易十六能力和威望自然无法与拿破仑相比。也许,对路易十六来说,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彻底的保守,和贵族联手。然后也许其有生之年,能维持住旧制度。但矛盾积累,以后一定会爆发出更大的问题。

  另一种就是,和资产阶级联手,压制贵族特权,放弃自己的大部分权力,变成类似英国这样的虚君,这样,有可能建立一套新制度。

  技术和生产力的变化,让旧制度失去平衡,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要么是温和的改革,要不就是暴烈的革命。不改革不行。但改革如同走钢丝,一旦维持不好平衡,反而会加速爆发革命。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真的没那么容易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0 00:37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