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75|回复: 0

鉴茶院:全高考统一试卷,大明朝的前车之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8 07: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这两天正是高考季,在所有的人才选拔和利益安排中,考试,是相对最为客观和公平的制度。

  在《只要高考制度还在,上海就一定能回来》一文发表后,有不少同学在后台留言,

  如果全国是一张考卷,按名次挨个录取,那么就会更加公平,像河南这种高考大省,会教别人做人。

  真能这么干吗?看看大明朝的前车之鉴。

  02

  明朝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录取举人、会试录取贡士、殿试录取进士。进士的第一二三名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会试和殿试的通过名单用的是黄榜,所以叫金榜题名,明清两代,举人出身充其量做个县令,贡士才是高级干部的人才储备库。

  而明朝选拔贡生的会试,因为其重要性和各界要求的公平性,一开始采用的方式正是全国一张考卷,逐一评定名次。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九次贡生考试,为了体现重视程度,朱元璋经过反复斟酌,选定由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来担任正副主考官。

  刘三吾出身名门,是一代大儒,当年已经85岁,他担任过元朝靖江道的儒学副提举,教务熟稔、学识渊博、为人坦荡,深得朱元璋宠信。

  出题、考试、糊名、阅卷、排序、张榜,一切都按程序进行。结果在黄榜公布以后,问题来了。

  大家发现这52名高中者,全部是江西、安徽、江浙等地的学子,来自山陕河南等地的北方考生,竟然无一上榜,全军覆没。

  如此结果在历史上确为罕见,让人瞠目结舌。再加上正副考官以及阅卷老师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考生们普遍不服,认为大有猫腻。

  他们群聚在酒馆、茶楼指责考试不公,还搞出了大字报怒批刘三吾做了手脚,甚至有人愤怒的撕掉皇榜,到礼部门口击鼓鸣冤。

  事态发展到后来严重影响到朝廷的信用和游戏规则,朱元璋勃然大怒,把刘三吾召来问话,下令彻查。

  结果刘三吾回答说,考试的结果没有问题,评分非常公正,他绝无贪赃枉法。

  朱元璋不信,重新让翰林院侍讲张信等另外12人组成阅卷小组进行无记名判卷,结果仍然是北方士子全部黜落,那52名高中者没有问题。

  张信甚至当着朝廷重臣们的面说,北方学子第一名的卷子,连在榜的南方学子的最后一名都不如。

  总之,一代大儒刘三吾和前任高考状元张信,就是不愿意更改科举名次并加入北方考生,因为这会严重影响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这下,朝廷和考生们全部下不了台。

  03

  问题出在呢?制度设计和安排上。

  唐代以后的中国,经济重心早就南移到长江流域,而北方在宋辽金夏蒙古人的统治下被蹂躏多年,从经济状况到文教水平,根本无法和南方比肩。

  在封建社会供养一个全脱产的读书人,从出生到中举,就算一路顺风顺水,折合今天的水平要200万以上,曾国藩当年买了一套二十三史,16万元。

  一般的人家根本就买不起辅导教材课外读物,更别提去名师指点、游学交友、开拓视野了。

  教育质量就是经济水平的体现,寒窗苦读的天花板非常明显。这也是刘三吾认为北方考生不行的根本原因。

  因此,老朱设计的这套看似“公平”的一张考卷一套录取程序,反而与目的南辕北辙。

  其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是个叫花子出身,缺乏科学的宏观和逻辑训练,他不但放弃了中华传统的越南、朝鲜等领土和五海霸权,而且在制度安排和设计上处处都是屌丝思维。

  让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从此落后于西方。

  《RCEP与中华的千年情仇

  大王的读者们限于专业原因,对高考考虑不周到是情有可原的,而老朱这种村支书思维管理国家那才是灾难。

  他当了皇帝以后,闭关锁国、禁绝商旅、取缔海外贸易、不准创新研究,二极管方式直捅到底,他把全国的人分成了三百多个职业,固定在工作场所,不能跳槽、不能改行、不能进城、工资固定、代代替班,永世不得翻身。

  当兵的叫做军户,没有军饷,四口之家分给你50亩地吃粮,结果三代以后,全家繁衍到20人,依然是这50亩地,还要被上司侵吞,明军一百年后都变成了乞丐和叫花子,一亿人的明朝被一百万的满清给灭了。

  明朝不是亡于万历,而是亡于老朱的满地BUG。

  《当了皇帝,朱元璋一样是个屌丝》

  当然这扯远了,放到这次考试上,朱元璋本意是要显示公平,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尤其是拉拢北方地主阶级,扩大自己统治基础,结果弄巧成拙,灰头土脸。

  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能解决影响问题的人,他暗示手下诬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人徇私舞弊、行贿受贿,炮制出了“丁丑舞弊大案”,将二十多名考官凌迟处死,所选52名南方贡士全部罢黜,名列榜首的考生陈某以行贿罪问斩,受牵连者不下千人。

  同年五月,朱元璋亲自部署考试,圈点出61名贡士,其中竟无一名南方人。因为发生在夏天,录取的又全是北方人,所以又称为夏榜、北榜。

  从此,明代的科举考试变成了春榜录取南方人、夏榜录取北方人的“南北榜”制,南卷取60%,北卷取40%,代代靠补丁延续。

  04

  俗话说,北方出将,南方出相。江南地区的经济发达和文脉昌盛是历史形成的,明清两代,南方籍贡生占总数的71%,苏州绍兴一带,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状元的人家比比皆是。

  无论何时,读书学习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占便宜。

  你在书本上看到卢浮宫,人家暑假旅游直接去过,你辛辛苦苦的背单词,人家隔壁邻居就是老外天天练口语,你上大学前全副心思扑在课本上,人家各种夏令营训练班,待人接物到学识谈吐无一不精。

  放在高考制度上,如果搞统一试卷统一排名的录取制度,西部的考生就没得玩了,我们只能照顾不同省份,把录取名额胡椒面一样的撒下去。

  倘若真的一张考卷全国统一排名,北上广长三角的考生必然通杀全国,反之,现行高考制度下吃亏最大的,正是历史上状元辈出的江苏,它不是僧多粥少,而是尖中掐尖,地狱模式。

  别的地方出一个状元能名动全省,苏州的状元多的能开博物馆。1800多人的两院院士中,江苏籍的477人独霸榜首,人数是第三名山东籍的3倍,你想想人才密集度吧。

  当然,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一样很不容易,大王高考那年,听说吉林的高考状元搁到河南,要排到200名开外,还北大清华呢,上985都勉强。

  回到高考本身,这是普通人为数不多可以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即使我们不提考上杭州师范的马老师、湖北的高考状元雷布斯,随便看看那些上市公司高管和你身边的高净值人群,中国的成功人士都是一个两步走的标准模板:

  第一,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拿到风口的门票。

  第二,继续在社会上学习精进,等风来。

  本来大家的起跑线就不一样,而出了校门以后,你忙于奔波糊口早已放下书本,别人还在各种学习训练在不断强化,学好了继续发财,发了财继续学习,形成了一个无比良好的正反馈。

  正如黑石总裁苏世民说,成功者并无不同,他们只是抓住了那些寥寥可数的机遇。

  《拥抱景气泡沫,风电英雄谱》

  昨天的成就是知识、今天的现实叫命运、明天的故事叫泡沫。

  知识改变命运,泡沫成就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9 05:57 , Processed in 0.0933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