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09|回复: 0

丛亚平:中国股市制度需要彻底改革(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0 07: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部分]“三高”发行 五宗罪

  多年来,广大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高价、高市盈率、高超募)早就怨声载道,但长期入不了管理层的法眼。

  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后,为中国资本市场体制改革带来了一股清风,监管层终于表示要对“三高发行”动手术,这是市场和民心久盼的甘霖。

  然而,管理层是否深刻意识到“三高”发行的严重弊端了呢?如果对高市盈率发行的严重后果仍缺乏深刻认识,这个手术很可能动不好,最终仍会被利益集团的游说软化为“隔靴搔痒”,中国资本市场的革新和复苏又将错失良机!这是广大投资者信心能否恢复的关键。因此,就像古代出征时要先发声讨檄文一样,现在也需要对“三高发行”罪恶之处进行深入剖解!系数“三高”发行

  五宗罪:

  一、“三高”发行将股市变成劫贫济富的丑恶工具。

  通过资本市场不公平的发行规则,在短短的瞬间就将亿万百姓的辛苦钱搜刮到了少数几十人的手里,这样强劲的劫贫济富力度和高力度的财富聚集效应,成了中国股市的一大怪像。

  国外各大股市(包括香港)的新股发行,市盈率一般都是5-10倍,最高也不超过15倍-20倍。然后中国股市却独创出了一套伪市场化的发行机制,在各方利益集团的拱抬下,将新股发行市盈率抬高到了50倍、100倍、150倍……!结果,凡是能在一级市场拿到原始股(成本仅几毛或一元钱)的大股东和自然人股东,以及后来的PE股东,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自己的财富瞬间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连财经类教科书上都写着“在中国证券市场,原始股是发财的代名词。原始股卖到二级市场后,能获取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的高额回报。”

  正是这种不正常的一级市场“超低价持股”、二级市场“超高价发行”,造成几十倍的价差,使得中国的IPO成了制造冰火两重天的利器。

  中国的“三高”发行高到什么程度呢?本来,股票的投资价值在于企业后期的成长性中,对今后能持续创造高利润并高分红的企业,投资者给予较高的市盈率估值。对一个能持续增长,且能将利润的50%回报股东的企业,若15年能收回投资的话,便可给予15倍的市盈率估值。国外的IPO发行大多在10-15倍市盈率之间。然而中国的A股市场竟然将股票的市盈率发到80倍、100多倍,这意味着即便上市公司能继续保持盈利能力,并将每年盈利100%用于分红的情况下,投资者也需要100多年才能收回投资。如果只是分配利润的30%的话,投资者收回投资成本的时间将超过300年!以正常的思维看,像这样300多年都收不回投资的股票意是毫无投资价值可言的,别说挣钱,连不亏损都很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百姓称中国股市的IPO不叫“融资”而叫“圈钱”,因为中国式的发行,已经远远越过了正常的“融资”界限而异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圈钱”!这样的股票发行,对冒着风险来买股的投资者们没有任何善意。

  由于超高溢价发行,让在中国上市的企业获得了比在国外上市多十几倍的钱,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如此疯狂的想要在中国上市的原因。例如同样一股中石油股票,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由于低市盈率发行,每股只卖到1元多港币和几角美元,然而在中国发行每股却卖到16.8元,虽然上市公司拿到了巨额资金,但却苦了在中国市场上买中石油股票的老百姓。由于国内发行估值过高,已严重透支了未来的收益,上市后就跌跌不休到9元多,多少百姓的辛苦钱被吞噬,仅这一只股票就让股市市值蒸发7万多亿元!中石油成了中国股民永远的痛!

  在中石油之后,随着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高速高价发行,市盈率越发越高。大多数是七八十倍发行,有的股甚至发到了近200倍。如此“三高”发行的股票由于严重虚高,上市公司已把企业二、三百年后的利润都提前圈走了,抛到二级市场上的股票如同嚼过的甘蔗渣,毫无投资价值可言,完全成了垃圾股,只能被迫走上不断价值回归的跌途。绝大多数股票首日发行后价格跌去了一半,有些甚至跌去了三分之二!

  由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券商、投行、社保和保险公司、各种公募、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及保荐人、各种有权力、有关系的自然人等,在上市前以低于1元的价格获得绝大部分股份,然后这些“利益共同体”联合把向公众发行的价格抬高几十上百倍发行,并由拥有大量股份的机构在上市首日把本来就已是超高价发行的股票炒到更高,掩护他们在第一天高价套现,而普通投资者只能从二级市场高价买股,蒙受巨大损失。例如中石油上市首日从16.8元被机构拉升到48元,然后这些大资金胜利大逃亡,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却从每股48元持续跌到9元多。有多少家庭节衣缩食攒的钱就学校灰飞烟灭。而且二级市场投资者们还要不断遭受“大小非”“大小限制”倾盆大雨般的减持和套现。由于他们的成本极低,量又巨大,市场在这样这样凶狠的减持和抽血下,只能不断下移。

  正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所言:新股发行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股市,是诸多病症的“万恶之源”。这个号称最市场化的市场却从来都没有按照真正的市场化规则来运行,只是少数机构在一级市场分享暴利、提前瓜分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利益分配工具,而留给二级市场的只是一个价格虚高、价值背离的“泡沫”。

  这样的制度安排形成的利益链条非常清晰,一方面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另一方面却无异于“金融抢劫”,这是投资者目前对““三高”发行和“大小非”“大小限”深恶痛绝的真正原因。

  稍有一些公正之心的人都难免会面临这样的不平和困惑:通过这样的一送一吸,亿万人辛苦积蓄的血汗钱轻松到了少数人的手中,随着一个个公司上市,多少大小非、大小限一夜暴富,坐拥亿万,而2亿多的股民、基民(买基金者)的投资帐户则亏损连连,有的投资者甚至最终破产自杀。这种通过不公正的资本市场实施的剥削,其掠夺程度比起过去的地主老财和资本家不知要剧烈多少倍!

  每发一个新股,从招股到上市,都演绎了“几家笑,万家哭”的悲剧,“保护投资者利益”成了十足的空话,成为“最大化侵吞投资者利益”的幌子。

  过去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迫,成千上万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就是为了要建立更加公平、民主的新中国,多少人为此奋斗和牺牲,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多么来之不易!然而现在,如果我们允许通过如此不公的发行体制对人民实行如此惨烈的剥夺,那么,共产党领导人民八十多年的奋斗,意义又何在呢!

  在这种不公正的发行体制下,一面是一小部分人圈钱暴富,一面是绝大多数股民血本无归。一方面是高管们迫不及待地将纸上富贵变为现实,另一方面是亿万股民们被股市低迷折磨得心力憔悴;一方面是高歌猛进的发行,另一方面是频频降临的“破发”(跌破发行价)。要知道,大多数老百姓连以如此高的发行价买股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买到上市首日被炒高的股票(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一股中石油,海外投资者以1元多购买,中国老百姓却以48元购买的原因)。

  2010年A股共上市了282家公司,这282只新股,上市首日便“破发”的就有76只,上市之后跌跌不休跌到“破发”的共203只,“破发率”竟然达到了72%!而每“破发”一个股票,就意味着千万股民的巨大损失,许多股票从上市后不到一年价格就被“腰轧”,上亿投资者亏损累累!“破发”成了A股百姓“破产”的代名词。

  【毫不夸张的说,“重融资、轻回报、欠公平”的中国股市,成了劫贫济富、急剧扩大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最有力的工具,它在制造出一小撮亿万富翁的同时,却让亿万老百姓成为赤贫!让一部分中产阶级重新成为穷人,这也是我国中产阶级群体长期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段请用黑体)

  用独立财经评论员皮海洲的话说,“在造富运动的另一面,是大面积的造穷!”中小板、创业板让这些公司的老板们一个个瞬间成了亿万富翁,却让广大公众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投资损失,甚至沦为穷人。创业板不仅“创富”,而且更“造穷”。创业板“创富”的过程,就是通过不合理的股市制度来掠夺广大投资者财富的过程。这种“创富”极大地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平,将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到极少数富人的手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这样的“创富”是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甚至是充满了罪恶的。

  连经济学家韩志国也感叹:“除了周而复始的‘圈钱’与再‘圈钱’,股市的积极功能可以说已经丧失殆尽。中国股市正成为扩大贫富差距的重要场所,并且日益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不满。”

  贫富差距的拉大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中国的“拉动内需”将变得更加困难。由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例如收入从1亿增加到2亿的人并不会消费更多,因为基本消费需求早已满足,即使再消费也大多买外国名牌,难以拉动中国的生产和消费);而处于中下层的大多数人虽有强烈的购买需求却没有购买能力,因为有限的一点积蓄也被股市榨干了!又而西方又由于陷入经济危机,长期以来依赖外部需求的中国产业面临出口大幅下滑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真正拉动起来中国的内需消费,成为能否让中国避免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关键。

  中国百姓之可怜在于他们没有多少选择,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钱,放在银行里是负利率,随着物价飞涨,实在有些不甘。冒着风险把这些积蓄投入股市,希望能增加一点财富,用于应付沉重的物价。然而,想不到当几亿股民、基民将来之不易的积攒投入股市,却遭遇如此的洗劫!3亿多中国家庭关系到能否拉动消费,关系到能否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保基金和人民最后培养命钱的安危!关系到这个社会还剩下多少公平和正义!关系到政府的威信和政权的稳固还有多大的空间?

  二、“三高”发行成为毁灭中国企业的加速器。

  本来,为企业融资,是为了帮助企业发展,创造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让更多的人就业,企业主在这些社会效益满足的同时,自身也获得利益。为此A股又开辟了中小板、创业板。

  然而,中国的新股发行却完全走偏了。正如古语所言“过犹不及”,当一个孩子只需要20元买个铅笔盒时你却给他2万元,这不仅不能帮助这个孩子认真学习,反而会把这孩子的心神搅乱,让他的心思从此无法再放到学习上。

  中国的股市就正在上演这样的闹剧。由于超高市盈率发行,A股上市的大小企业,本来发展项目只需2亿资金,但中国新股发行却给了每个企业7亿多!例如创业板上市的233家企业,平均每家计划募资2.5亿元,而实际却平均给了7.7亿,平均每家超募资金5.1亿!远远超过企业所需资金的两倍!造成120亿的资金闲置!这在任何发达国家市场都是不可想像的事!233个企业上市后造就的亿万级富翁有717个,230多个创业板的董事长发行完毕后,他们持股的财富平均就是11个亿。

  更可怕的是,这些过去辛苦打拼的中小企业老板,在企业没有上市前,还保持着拚命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干实业,而当某一天什么都不用干忽然就有十几亿钱落入口袋,几辈子都花不完时,他还有心思再辛辛苦苦地干实业吗?这时他唯一的兴奋点就是如何尽快把股票套现掉走人!因为他已经不需要再干什么了,中国股市已经提前把他干100年也创造不了的利润都给他了!他还有什么必要再去辛苦奋斗呢!

  如果财富并不是通过“把蛋糕做大”的创造而得,而仅仅是由于上市骤然暴富,那么谁还愿意再去辛辛苦苦做蛋糕呢!

  【毫不夸张的说,按照中国这样的超高市盈率发行新股,就会造成“上市一个企业,毁灭一个企业”】(此处用黑体字)!道理很简单,如果聘请一个装修队需要2万元的话,你一下给他20万,那么很可能你第二天等来的不是家装工人,而是他们携款开溜的消息。

  现实也确实如此。截至2011年12月27日,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A股市场已发布了1264个高管离职公告,与2010年的752个相比大幅增长了68%。仅去年7月一个月,辞职的高管就有80余位,平均每天有3位高管"跑路"。这之中,创业板成为重灾区,35家公司就有48个高管递交辞呈选择了离职。单是7月份就有308位高管减持原公司的股票,套现37亿元。獐子岛公司一位高管通过辞职后减持套现股份1272万股,轻松到手3.05亿元!如果不是上市,他就是干八辈子也挣到这些钱。而现在,有了这些不劳而获的巨款,他又何必再干呢?

  如此大面积的高管离职,势必引起上市公司人事地震,公司的顶梁柱们纷纷离职,大量资金被抽空,企业的创伤不断加大,业绩变脸也越来越快。

  事情就是这么可悲!本来想给予企业“正激励”让他好好干活,但由于过分巨大的不合理的提前给付,结果变成了负激励!搞企业不就是为了赚钱嘛,发审委不用企业干活就提前把上百年的利润给你了,不走人倒不正常了!

  笔者一位搞企业的朋友曾说,他曾亲眼看到一位老板在公司上市当日痛哭,企业八年打拼太不容易了,却并没挣到多少钱。如今从天而降几亿财富,他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打拼的必要,只想着赶快把这亿万钱财落袋为安!还有位老板,更叫人感慨,面对从天而降的巨大财富,他彻底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奋斗,认为只有傻子才会再去辛辛苦苦干实业,他用轻松得来的超募资金玩金融,搞虚拟,结果企业不久就败光了,事后他说,如果企业不上市,他至今还会认真在企业打拼着。

  这才叫双重悲剧:在这样畸形的发行制度下,不仅老百姓的财富被掠夺、被毁灭,而且这些掠夺来的钱不仅没有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发展,反而让我们许多曾经艰苦奋斗、初有成效的中小企业加速的毁灭和变质!

  一位股民在网上感叹:“楼市压的年轻人没有了创造力,股市害得企业没有了奋斗心,中国还剩下什么呢?决策者看到这些事情为什么坐视不管呢?不理解!”

  叶檀则说的更直接:“当资本市场的溢价收益远远高于实体经济数倍之多时,谁老老实实做实业,谁就是傻瓜。”这句话反过来提醒决策者:高市盈率发行再也不能进行下去了,否则,将天怒人怨!中国的实业经济也将走向毁灭!

  三、“三高”发行成为恶化资源配置的烧钱机。

  当企业只需要2亿融资时却给了它7.5亿,这显然是最严重的浪费宝贵资源,造成资源的恶性配置。如果我们的发行市盈率正常,这些超募的几千亿资金又可以为上千家急待资金的中小企业雪中送碳,同时还不至于把上市企业惯。

  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新股发行价格过高,超募资金无正当用途,资源配置效率大幅降低。

  过高的市盈率发行使上市公司普遍超募,统计表明,2010年的超募资金达到了2099亿元,超过了2006-2009年四年募资的总和1837亿元;这些钱,由于没有合适的项目可以投资,必然造成资金的极度浪费,相对于社会上众多中小企业因资金紧张而经营困难,资本市场的过度融资,更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

  如果这些钱不是投入主营业务,而是选择做投资,其中的风险最终还是要由股东承担。管理层就规定超募资金必须用于主营业务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难道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可以不顾发展规模和市场需求,随意吞下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巨额资金么?重复建设所带来的低效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无疑是不经济的。

  超募资金往往被浪费或挪用。虽然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量超募,但一些公司很快出现现金流匮乏。根据创业板上市公司2011年三季报,截至去年9月3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实际使用超募资金300.4亿元,占超募资金预计使用总额的59%,两百余家公司中,已经有216家上市公司(占比约80%)使用超募资金,其中[大禹节水]等几家公司超募资金已经实际使用完毕,效益呢?没有看到。

  白来的钱,谁不想要?上市公司的胃口越来越大,上市套钱还不够,再融资又在试水。一旦再融资开闸,可以想像没有回报与诚信约束、一直患有融资饥渴症的上市公司将如获至宝。

  2011年中小板、创业板的超募比例高达98%和145.8%,低效的资金使用,恶化了资源配置,使得中国股市融资越多,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危害就越大!因为中国股市根本就没有起到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作用,相反,它把很多资金配置给了很多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的公司,配置给了根本不需要的企业!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的严重状况来说,实在是过于奢侈的错误!

  为了上市公司圈钱几千亿,2011年股市总市值损失了7.52万亿,无论从政府还是从民众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一笔亏得不能再亏的“买卖”。如此耗费整个社会来之不易的资源和财富,无异于纵容犯罪!

  四、“三高发行”成为官员腐败和PE腐败的推进器

  人在做,天在看。谁是天,是人民。其实中国股市的猫腻,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一位网民写道:“是谁给那些圈钱公司创造了条件,制造了机会?这是显而易见的。造孽啊。不知道里头有多少百姓的血汗,有多少灰色利益!

  在中国股市里,[发审委]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拥有着企业上市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生杀大权,而一旦上市就可以圈到八辈子都花不完的钱,成为亿万富翁,因此,那些试图上市的企业,那些拟再融资的公司,甚至包括各地方政府的官员们,莫不把发审委当上帝供奉,作为首要目标来攻克,千方百计取得发审委的放行,把持上市资源的相关机构和部门,自然成了腐败高发区。

  华东师范大学企经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揭示:新股高价发行中隐藏着比中国足协更严重的腐败。他介绍,新证监会主席上任抨击了新股“三高”发行后,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总经理也公开谴责基金经理收取好处、刻意为新股定高价护航的行为。不少内部人士也揭露了新股超高定价的内幕:一是,上市公司为获得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超募资金,实现一夜暴富(而不是搞好企业),千方百计买通各方推动其能够超高价发行;二是,拥有廉价获得巨额股份的创投老板身价顿时上百亿,一年后就可以高价抛售;三是,参与定价的机构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价报得再高也不用掏一分钱申购一股,尽管他自称报价合理也绝不买),却拥有为新股定高价的投票权,而个人价格报得越高越能得到融资公司的更大红包(50万甚至更多)。这在国际上属于明显的职务犯罪,本应严厉惩处,甚至法办。但在中国股市,这一切都在“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旗号下,变得无人追究,大行其道。

  而且,在公司争取上市打通各个环节的过程中,握有掌控上市审批权限的许多官员、亲朋都成了这条利益链上的食客,保护这条可以让他们轻松吸金的利益链,也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这也是如此不公的新股发行制度安排能长期存在并很难撼动的根本原因。

  正如皮海洲如描述的:如今的A股市场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老鼠仓”,各种各样的“老鼠”在这个市场里横行。比如上市公司,通过IPO与再融资来大把大把地圈钱,保荐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只荐不保,帮助公司粉饰业绩和护送上市,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而基金公司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帮着报高价和在上市首日拉抬股价掩护特别机构乘高抛售,大把大把地亏损着基金持有人的钱财。还有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无不都是损人利己的勾当。东北证券资深保荐人秦宣的内幕交易案,同样是这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市场环境的产物。

  社会公众还对“PE腐败”民愤极大(PE英文即Private

  Equity,在中国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从投资方式看,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然后通过上市一年后出售持股获利。从中国来看,有相当国有资金也加入其中,比如社保、券商、国有大中型企业、保险资金等。中国的一个怪现象是,只要打着国有企业的名义就可以进行不公正的掠夺,但所谓的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也不怎么上交国家和财政,和国民也没有什么关系。

  从国外 PE市场来看,由于法律规范严格,且新股发行与上市均严格遵循市场化原则,股票发行定价在5-15倍市盈率之间,加之法治严厉,PE市场在法律与市场定位方面没有出现过分暴利或违规行为。但从中国目前来看,新股高价发行,并高价暴炒上市,形成巨大的风险利益泡沫。对PE机构和上市公司相关利益方而言,在暴利驱使下,往往腐败非常明显,而法律的不完善、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等,均为“PE腐败”横行提供了大环境。

  据了解,PE式腐败大多产生于前端:在上市前一两年内通过“火线注资、关系入股”等不法行为,以较低价格进入准备上市企业。此时各种和上市有关的官员及亲友、券商、投行、保荐人、律师、会计师、证监会及下属公司等便蜂拥而至,成为拥有原始股的股东。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产权主体缺位、委托代理链条较长的国企,或者是原大股东刻意引入对其上市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有背景股东”,(实际就是把有权有势者引入,然后大家一起连蒙带骗推动股票上市,然后坐地分钱)。而第二种情况多产生在民企。也有的是,为了不承担法律风险,原大股东以极低的价格引入活动能力相当强的股东,并拿相当数量股份供其转让给更有后台或权势的股东,以便协助包装通过各种渠道达到尽快上市的目的,自己则躲在更深处享受上市所产生的资本溢价。媒体也多次揭露:像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等多家国内知名券商也接连被卷入PE腐败丑闻中。

  在中国股市上市资源依旧被行政垄断的前提下,“能上市”即意味着暴利机会,在此情况下,花多大的代价也要把上市审批的各种官员、委员“搞定”,便成了欲上市企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他们来讲,一旦上市就能捞到十亿、几十亿,因此哪怕用上亿元资金“打通”各个“关节”,也是合算的买卖。比起资本市场的腐败力度,建筑工程市场的腐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国家有关纪检、反腐机构,应该把证监会掌握上市审批权力的相关人员及发审委等作为重点监查对象和教育对象。

  对于这条利益链中的各个环节来讲,市盈率发的越高,各方的获利也越大,这其中也包括各级官员和证监官员,发行市盈率越高,企业对官员上供的力度也越大,寻租的租金也会越高。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股市才会如此“只偏重融资圈钱而轻回报”,管理层才会对亿万投资者多年来的惨痛损失和改革呼吁置若罔闻!

  侯宁揭示:PE投资之所以演化出一系列腐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股市和中国社会一样存在情大于法、权大于法的所谓特色,所以如果盲目扩大股市规模,结果就是权钱勾结的腐败越来越严重。温情脉脉的关系网背后,其实往往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春风得意的永远是一小部分有权有势有关系的“近官利益集团”,倒霉的永远是远离权贵的普通投资者和中国股市的长远利益。

  五、“三高发行”成为败坏政府威信、引爆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中国有1.6亿股民和上亿购买基金的基民,牵涉到两亿多个家庭。因此, 股市的不公和掠夺,

  在几亿人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提起股市,没有哪个老百姓不骂的,几亿人的怨声载道和怒火满腔,难道还是一件小事吗?!尤其是,当被骂的对象确实是不公到了极点,这种上亿人的控诉,还能再继续被冷漠小视吗?

  若政府官员真想了解老百姓到底想什么,其实不用警车开道下去搞什么视察,只要点点鼠标,网上到处都是。例如,笔者仅仅在《上市公司大批高管离职,抛股套现一夜变亿万富翁》一篇文章的后面,就看到仅一天时间即有几百个人加贴,看完这些贴子,我都替政府胆寒,我看完后的感触就是:其实老百姓什么都看在眼里,什么都看得明白。之所以还在对政府说、向政府呼吁,是因为还对政府报有一线希望,相信政府会有拨乱反正的一天(郭树清的上任让这种期待有所加强)。一旦连最后的期待都彻底破灭,后果将不堪设想。想想类似的文章和加贴成万上亿,人民的愤怒也到达极点,谁若再无视这一切,确实是在将自己置于火山口上。

  再不对如此丑恶的新股发行制度动大手术,将有违道义和公正,中国股市便永远不会有任何长期投资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推动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等老百姓的养命钱入市,那无异于“送肥羊入虎口”,会进一步加大社会危机!

  彻底改变中国极端不公的新股发行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不容再回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21:51 , Processed in 0.3439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