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34|回复: 0

龙之声经济观察第三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14: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之声经济观察
第三期 2013 12 08

中国部分:
   
增长态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2月3日公布:11份官方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6.0,较10月份创下的14个月高点56.3下降0.3。非制造业PMI涵盖包括零售、航空、软件、房地产及建筑业在内的服务业。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公告中称,服务业分类指数为54.1,低于10月份的54.8。航空运输业、餐饮业、道路运输业等行业的新订单指数低于50。11月份服务业新订单指数由10月份的51.1降至50.3。不过,建筑业分类指数继续受到房地产市场走强的提振,由10月份的62.0升至63.5。建筑业新订单指数由53.7小幅升至53.8。整体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由51.6降至51.0,预示未来商业活动可能放缓。观察员认为,中国相对薄弱的服务业发展态势尽管有所趋缓,但总体势头还是不错的;令人担心的是,需要降温的房地产,一如既往地还在继续高烧,成为中国经发展的一大隐忧。
   
另外,中国11月份官方制造业PMI为51.4, 与10月份持平。11月制造业发展情况复杂,工厂业务活跃的同时,表现出未来疲软的信号。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中国11月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指数为51.4,增长速度与10月持平,优于市场预期。但同时,PMI的一系列关键分指数增长较弱,其中包括业务展望与新订单,就业率收缩。尽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稍缓,但因为担心出现资金浪费性生产、银行系统内产生坏账的情况,现在已经不再依靠大项目刺激投资。政府现在更倾向于市政交通、铁路等有针对性投资,采取向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改善政府效能等措施。这是结构调整的的正确方向。在观察员看来,制造业数据的疲软信号未必全是坏事,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收缩是令人乐见的;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就业率的收缩,在转型调结构的过程中,这是个掌握好节奏的关键性指标。
   
GDP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在第三季度回弹。在经历了两个季度的缓慢增长后,同比增长了7.8%。但由于国内外需求表现不佳,预计第四季度表现会有所褪色。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12月3日表示,中国应该把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从今年的7.5%下调到7%,把重点放在结构性改革和风险防范上。祝宝良表示,短期内把经济增速保持在7%是合理的。他指出,防范行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和房价上涨风险应该是明年宏观调控的重心。政府愿意容忍经济增速放缓,从而把重心放在经济的长期结构调整上,降低经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让消费对拉动增长发挥更大作用。接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马上就要召开,会上将要制定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12月3日表示,虽然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出口仍面临阻力,但今年对外贸易总额将实现增长8%的目标。全球需求疲软、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都在影响中国出口形势。他说,来自其他新兴市场的竞争可能也会加剧。另外,广州交易会成交额同比下降3%也预示着未来前景不妙。今年1-10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6%,至3.4万亿美元。发言人称,今年1-10月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实现了稳健增长。来自欧盟的投资额同比增长22.3%,至64亿美元;来自美国的投资额增长12.4%,至30.4亿美元;来自日本的投资额增长6.3%,至64亿美元。今年1-10月,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同比增长5.77%,至970.3亿美元;10月份增长1.24%,至84.2亿美元。同期的对外投资总额增长20%,至695亿美元。其中有将近90%投向了矿业、批发零售、制造和建筑领域。对外投资这样的增幅和领域,很是令人鼓舞。


房地产市场  
中国房价同比的涨幅已连续数月达到两位数。12月初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1月份中国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涨幅放慢,然而较上年同期的涨幅却又刷新纪录。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11月30日公布,11月份中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较10月份上涨0.68%,低于10月份1.2%的涨幅,而且是四个月以来环比涨幅的首次收窄。不过该数据还显示,11月份新建住宅均价同比上涨近11%,刷新了10月份创下的10.4%左右的纪录。
   
今年开发商拿地十分积极,意味着未来有不少新地产项目开建。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前十大开发商总共豪掷人民币2,560亿元囤地,而去年全年的总额仅为人民币1,010亿元。
   
与此同时,许多城市纷纷出台了新的购房调控措施。在杭州、厦门和沈阳,二套房首付比例从之前的60%上调至65%-70%。这些调控措施表明,地方政府仍将调控重心放在抑制投机上,同时也不会放松现有的调控政策。政府此轮抑制房价的调控行动已持续近四年时间。
   
中央也有新的计划。在中央11月发布的中国社会、经济广泛改革蓝图中,就包括加快房产税立法的计划。政府认为,相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而言,房产税是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措施,是一种遏制投机、引导楼市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不过不少反对者认为,在税负沉重的中国再次开设这一新税种,将进一步减少本就相对较少的社会福利、扩大政府掌握的资源,导致更为严重的失衡。
   
受上述调控措施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有分析师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在见顶,预计2014年全国范围内的房价涨幅将放缓至5%-8%。不过,在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现在还很难判断开发商购地规模增加的趋势,或政府调控的措施,是否足以抑制楼市的过热局面。
   
关于房地产还有两件事值得关注。第一件事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发了一则报道,极为引人注目。央视称,2005年至2012年间,中国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应交而未交的土地增值税总额超过人民币3.8万亿元。与此同时,政府在这八年间实际征收到的土地增值税为人民币8,000亿元。报道援引中国科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务创新研究部部长康小明的话称,这件事,数额确实是太吓人了,如果能把房地产企业欠缴的应交未交的土地增值税及时足额地征缴回来,那么很多开发商的资金链应该就扛不下去了,这将使得他们利用闲钱炒高地价、抬高房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第二件事是北京市政府宣布,计划于2013年、2014年提供足够建设7万套自住型商品住房的土地,销售均价将比同地段、同品质的商品住房价格低30%左右。这无疑是针对高房价的打击行为。然而观察员认为,这种制造两个市场、两种价格的政府行为,不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严重干扰市场,产生新的问题。这个自住房的概念和之前的经济适用房多有相似之处,后者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反思,并很可能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房屋租赁市场建立和规范(包括政府保障性质的廉租房制度),特别是要做好保护租赁者权益的设计。如此,即能和房地产市场一起,尽快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目标。
   
中欧合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30日结束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及访问中东欧国家行程,返回中国。此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可收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加强能源来源、减轻经济依赖风险等功效,是中国经济转型打开新窗口的重大举动。美国正在主导推动的TPP、TTIP有意排除中国,因此,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打破经济围堵之策。再有,以往中国对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依赖过大,金融海啸出现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稳定,中国调整贸易结构有其必要性,必须开拓新渠道,以分散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正符合所需。
   
中东欧国家都希望从中国获得“投资和融资承诺”,以启动因缺乏资金而长年拖延的能源和基建项目,而中国则希望将中东欧作为进入欧盟大市场的门户,同时对双边贸易和农业开发抱有兴趣。
   
中东欧地区联接西欧、巴尔干市场并能延伸至独联体乃至北非市场,法律法规相对统一,中国在这里的产品能无障碍地进入这些市场。 中东欧眼下特别需要强化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通信等领域,中国则拥有相应的资本和技术,双方合作的现实性非常强。因此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均强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要产生“1+16远大于17的效应”。
    
“1+16>17”至少蕴含两层深意。一是聚焦和示范效应。通过与中东欧这些中等经济体的务实合作,中国在资本与技术输出、跨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国际化与本地化等方面积累更多经验,凭借实力和诚意赢得口碑、打消疑虑,吸引更多国家与中国展开深层次合作。中国可以借助合作增强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和融合力。
   
二是扩展效应。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领导人会晤时提出“坚持中欧共进、相向而行”,强调中欧合作应透明、开放、包容。中东欧国家是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并非对欧洲分而治之,而恰恰有助于推动欧洲的团结繁荣和均衡发展,有助于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而对世界多极化、文明多样化构成支撑。正如罗马尼亚总理蓬塔所言:“中国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欧洲,不过这样的欧洲只有在每一个成员国获得快速发展机会时才能出现。”
   
在上合组织总理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深化成员国合作的六点倡议,包括加强地区安全和禁毒方面合作、加快道路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强金融合作、推进生态能源合作和加强人文交流。会议结束后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达成了各方对世界经济局势的清晰判断、继续拓宽在经济人文方面的交流、加强各组织成员国在农业、环保、海关、交通、应对自然灾害等多领域的深入合作等15项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西欧部分国家,与中国合作的势头同样在稳步发展。
   
这方面英国的表现最为抢眼。英国首相卡梅伦12月2日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举行会谈时力促欧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英国政府说,中欧自贸协议每年单给英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将高达18亿英镑(约合29.5亿美元)。当天,卡梅伦率贸易代表团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访华之行。这是卡梅伦第二次以首相的身份访华。他一直将扩大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贸易作为其外交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抵消欧洲贸易伙伴的经济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卡梅伦因去年接见达赖喇嘛而惹怒了中国政府,并为此受到了惩罚。尽管如此,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英国对华出口仍较2010年全年增长了20%。这使得英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卡梅伦转而撰文称,在深化中欧贸易投资关系上,英国具有独特的优势。卡梅伦说:“近期,中欧已就投资问题展开磋商,中国也在不断推进经济改革,因此,我希望制定一个新的长期目标,即在欧盟与中国之间促成一个雄心勃勃的全面的自由贸易协议;正如我在促成欧美自贸协议时所做的,我将动用自己一切政治力量来支持中欧之间每年可能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协议。”
   
通过取消税率最高的20个行业的关税,英国出口商每年可节省约10亿美元。英国在这些高关税行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包括汽车、制药、机械和电子产品等。这些行业的总出口值占到英国对华出口的36%。
   
英国政府说,等到中国负责审批重大海外投资项目的有关部门签署了协议(这将是中国首次与欧洲伙伴国签署这样的协议),支持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中国对英投资规模将扩大。英国政府一直在试图吸引中国投资其基础设施项目,并取得了成果。11月,中国广核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法国电力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将联手在英国西南部投资兴建两个核反应堆,这两家中国企业将总计持有合资公司30%-40%的股份。
   
英国还努力把伦敦打造成为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国工商银行在伦敦首发离岸债券,进一步增强了伦敦的这种地位。工行这次发行了20亿元人民币债券,是中国内地银行首家。20亿元的交易获得了总计85亿元的认购额。超额认购说明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务的需求强劲。
   
两国商定在上海和境外允许人民币和英镑直接交易,使英镑成为第四种能够和人民币直接交易的货币。同时,中资银行将获准在伦敦开设分行。
   
紧接着,渣打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12月2日宣布,双方将联手在英国推出人民币清算服务,这是中英双方取得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双方还将在中小及小微企业业务和支持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渣打集团表示,人民币清算服务的推出将进一步巩固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随时满足伦敦时区内的人民币结算需要,该服务还将增强伦敦的人民币流动性,从而为大型投资项目提供资金,并支持其他金融业务的发展。农行表示,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整合双方的资金和网络优势,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跨境金融支持。
   
此前,中国已在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项目框架下授予英国800亿元人民币的配额。RQFII配额是中国为国际基金经理投资中国内地股票和债券市场开辟的最新渠道。这使伦敦成为了大中华区(即香港)以外首个获得这一配额的地区。
   
中德合作也有进展。德意志交易所12月2日称,该公司与中国银行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在欧洲的发展,以及探索双方在所有服务方面的潜在合作。德意志交易所表示,双方的合作是欧洲和中国市场迈向更密切合作的重要一步。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迅速推进之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德意志交易所和中国银行而言是一种双赢。
   
欧盟方面,在卡梅伦提出促进欧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之后,醋意十足的布鲁塞尔迅速回应称目前时机还不成熟。欧盟发言人甚至说,他们认为现在讨论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还为时尚早,欧盟应当首先与中国进行谈判,达成投资协议,之后欧盟可能会考虑是否在更长期内推进与中国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而事实上,欧盟最近同意开始与中国就放宽投资限制、加强市场准入展开谈判。
   
欧盟目前正在与美国和日本等国就全面贸易协定进行谈判,近年来已经与加拿大和韩国达成贸易协定。今年11月,欧盟和中国在中国举行的一个峰会上同意研究最终进行贸易谈判的各种选择,官员们私下里说,即便是投资协议也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允许中国企业加强对主要欧盟市场的掌握,在欧洲可能引发政治敏感问题。另外,欧盟12月3日证实,将继续推进对部分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出口商征收反倾销税的计划,从12月6日开始执行。这是解决一场数十亿美元的反倾销贸易争端方案的一部分。
   
观察员认为,欧洲的金融与实体产业与中国有不可避免的长期竞争关系。然而现阶段欧洲要想实现尽早复苏,却必须借助于中国的力量。与美日的谈判能争取到什么实质性的利好,欧盟心里应很清楚。对于中欧贸易谈判,欧盟方方面面的各种消极表态,只不过是在被动态势下极力设法在谈判中提高要价。此外,制造贸易摩擦不但是双方竞争关系的具体表现,也一定会被欧盟拿来作为谈判的筹码。


资本市场   
首先看看股市的情况。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在表示“IPO没有时间表”,仅仅8天之后,发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开启了新股上市的闸门。据悉目前已有760多家公司等待上市,其中有四分之三都是中小企业。受此消息影响,深圳证交所创业板指数12月2日下跌了8.3%,沪深两市400余股跌停。然而,沪深指数在权重股的强力护盘下仅仅下跌了半天。从2日下午开始,指数即开始企稳,并在随后的几个交易日中收复了失地。机构在本周数个交易日的主要任务就是调仓,资金从创业板大规模撤离的动作一目了然。
   
应该说,《意见》的公布,有利空因素,也有利多因素。利空方面,除了证监会进一步降低了自己的公信力之外,还打击了本就不足的市场信心、进一步压制了人气回升,并给资金面状况带来负面的预期。利空影响究竟有多大,不能仅仅凭一周的走势下定论,而是要看接下去(特别是中国春节之后)2~3个月的关键期,A股市场能否真正扭转长期趋势,实现牛熊的转换。
   
《意见》带来的利多因素无疑是长期的。

撇开时机问题,通过重启已暂停13个月的新股上市,并批准发行优先股,中国已经为修复功能失调的A股市场迈出了第一步。过去几年来,尽管中国经济保持了相对较好的增长势头,A股仍是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在中国这个封闭的市场,投资者历来对新股发行心存恐惧。新股的上市过程从来不是取决于市场因素,发行时间、筹资规模和募股价格都必须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市场需求面也因政府对海外资本的管制而受到制约。根据现有配额,海外资本的持股规模被严格限定在总市值的1.2%左右。但目前有迹象表明,这个限制将会被逐渐放开。中国将通过RQFII配额的方式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这一举措将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因为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以及长期投资者的参与,将有助于平衡此前过多的变化无常的散户对市场的影响。RQFII项目的基金经理能够完全自由地投资中国上市股票。他们可以自由交易,还能向从散户到大型机构的各种客户提供投资产品。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2月5日表示,10月份新批53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与9月份和8月份的审批额度变化不大,此举表明政府仍在积极吸引海外长线资金流入。外管局表示,10月份共有六家机构获得RQFII额度。
   
原来的QFII项目迄今累计接到了逾240家机构的申请,投资总额达470亿美元。由于该项目限制更严,预计未来将逐渐失去市场青睐。因此,观察员提醒注意未来批出的RQFII配额的数量,这可以作为资本市场引进国外资金的一个重要度量。  
   
另一方面,证监会表示,将侧重于确保股票发行方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而其余的问题都要由市场来决定。这为营造一种更加理性的市场动能铺平了道路,减少了股票发行受政策意图的影响,而更多的取决于投资者的判断。
   
此外,允许发行优先股对银行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样一来,银行就可以在不稀释股东权益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因此在沪市交易的四大国有银行的股票最近表现得尤为强劲。最显而易见的受益者还要数国内的券商。自几周前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出了有关新股上市的改革信息以来,证券股涨幅巨大。港交所的股票也会在离岸市场获得追捧。优先股发行是中国监管部门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如果中国要建立一个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这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再来看看国债的表现。
   
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11月底升至4.7%,创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收益率在之后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高位,较今年上半年的收益率高出逾一个百分点,而近期的经济增长前景和上半年相比相差不大。
   
国债收益率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央行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导致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收紧。央行之所以要采取偏紧的立场,是因为中央正在推进经济改革,使经济摆脱对低成本信贷的依赖。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促使金融机构出售国债以筹措资金。另外,银行业过去在短期银行间市场借入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国债,从中赚取利润,但随着融资成本的上升,银行现在正在减少这种融资套利交易。从长期来看,也有理由认为市场利率将会上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很多人认为政府将会逐步取消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抑制了金融系统的融资成本。若取消这一管制,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借款人将面对更高且更不可预测的借贷成本。如果政府允许国民将存款转到海外,则会给借贷成本带来的更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在近期公布的改革计划中呼吁中央政府承担多项新的责任,其中包括承担更多原本属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以及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网。这将导致政府赤字水平的提升,并导致利率上升。
   
因此长期来看,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迈进,利率将会逐步上升,并由此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使经济增长摆脱对负债投资的过度依赖。
   
人民币国际化   
德意志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称,预计今年离岸人民币外汇期权的日均交易量已达到70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时的700倍,代表过去3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80%,德银预计,未来几年,离岸人民币外汇期权及相关的离岸人民币外汇结构产品仍会继续快速增长。
   
随着更多企业采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连带使用人民币作贸易融资货币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目前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第二大国际贸易融资货币,仅次于美元。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今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排行第一位的仍是美元,占81.08%,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今年10月的6.64%,排第三位。其中,最常使用人民币作为信用证和托收计价货币的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香港、新加坡、德国及澳洲。人民币在全球范围显然已成为主要的贸易融资货币之一。


人民币汇率  
国家信息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月2日发布的《经济信息绿皮书》预测,明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存在超调的风险,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强势升值的背后缺乏基本面的支撑。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计算,今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上涨了6.3%和6.6%,这种幅度巨大的升值背后,蕴藏着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危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洪才表示,汇率超调就是说短期内汇率的波动调整过头了,超过了它长期稳定的、均衡汇率的水平。
   
人民币最近几年一直是一种渐进升值的态势,明年有可能升值过头。根本原因就是人民币的基本面并没有好到足以支持一直升值的程度。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2005年7月1日到现在,从8.27左右升高到现在大概6.13左右,幅度很大。一旦美国开始削减QE,将会导致非美货币贬值、人民币的有效货币大幅度升值。如果继续保持这种单边升值的态势,必然会出现汇率超调。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中国的外贸出口继续下降,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利。
   
因此,要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适当增加它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市场的波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控,防止国际热钱大进大出对人民币汇率造成扰动。长远来说,就是要调整结构,发展科技,转型升级,最终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此外,要扩大对外投资、并购和消费,设法把美元的外汇储备转换成真正有用的资源、资产、技术和商品,争取国际收支的平衡,可以有效防范外部冲击,减轻人民币汇率不合理波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国际部分

美国
财政赤字  
美国财政部在月度报告中指出,10月份美国政府赤字总计915.9亿美元,去年同期赤字为1,200亿美元。低于预计的950亿美元。10月份联邦财政支出下降5%,至2,905.2亿美元。16天政府部分关门和强制性支出削减可能是支出水平下降的部分原因,尽管一名财政部官员表示,对数据的分析不可能细致到得以确定支出下降的确切原因的程度。10月份联邦财政收入增加8%,至1,989.3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预算赤字在新财年第一个月收窄,在国会试图确定2014财年支出水平的时候,这一数据显示美国的财政状况正在好转。
   
然而这一乐观的财政数据,未必会给国会29人预算小组确定本财年剩余时间支出水平提供多少正面影响。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谈判代表将在未来几周制定预算案。对政府的临时拨款措施将于1月15日到期,之后的剩余8个半月的政府预算尚无着落。由于参众两院此前提出的2014财年各自的预算版本分歧严重,预计双方的协商又将是一个艰难的进程。
   
10月16日的议案标志着民主党和白宫挫败了共和党极力削弱2010年医改法案权限的意图。在10月的关门风波中,民主党是赢家,而共和党的形象被严重损伤。可以预料,共和党会继续竭力要求奥巴马开展解决中长期债务问题的谈判,并对医改法案进行修改。观察员认为,这场战斗远未结束,驴象之间关于财政预算的恶斗也将精彩续演,诸如政府关门之类的片花将不断奉献给热心观众。
   
总体来说,美国经济今年有温和复苏迹象。股票和房价的走高使得居民净资产回升,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都在提升,加上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回暖,美国经济增长预计会从2013年的1.6%,升至2014年的2.6%左右。但是,美国经济还远未走上正轨,失业率高企,产出不足。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美国政府赤字会从2009年占GDP的13%以上,减至2013年的占比5.9%,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继续缩减。一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于2015年达到110%左右的峰值,此后开始逐渐下降。这还得依靠长期的低利率和加快的复苏步伐。
   
因此,美国政府应老老实实地制定中期财政整顿计划,恢复财政的可持续性,避免“一刀切”式财政扣押,启动平衡渐进的调整。从短期看,实施合理的财政策略可以部分缓解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复苏的压力,为QE逐步退出铺路,降低长时间低利率给美国和全球金融稳定带来的风险;从中期来看,更平衡的政策组合有助于遏制长期利率上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国债市场动荡风险。
  
股市  
美国股市的2013,用牛气冲天来形容不为过。(如果本月的后半段不出现暴跌的话。)
   
第三财政季度企业业绩并不惊艳。预计美国经济明年增速不会有多快。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行业的利润在显著增长。但是,很多知名公司(多为科技类公司)的股票还是取得了很大涨幅。除了季节性因素和市场上涨惯性外,很难再找到促成近来股市上涨的其他原因。市场一直不理会无所不在的调整预警,这迫使投资者坚决做多,以免错过上涨行情。这可能导致更多机构投资者在2013年剩下不多的时间里买进股票。在明年初公布第四季度投资报告时,他们希望股票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涨幅上看,年初迄今,道指攀升了约20%,标普500指数攀升了2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更是上涨了30%多。这令全球的股票投资者,特别是中国股民们羡慕不已。尤其是科技股,近来的涨势可以勾起对当年美股由互联网领衔的牛市的回忆,那轮超级牛市创造了巨大财富。但2000年牛市宣告终结,当时驱动股市上涨的那些高价科技股突然崩溃,拖累整个市场一起下坠。
   
现在,也有许多投资者看到了上市美企业绩的难以持续性,并为此忧心忡忡。企业匆匆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情况也令人感到担忧。在市场底部,一般不会看到这种IPO交易呈爆炸式增长的情况,当在公司发行股票的热情高涨以及保证金贷款的使用增多之际,投机主要集中于范围收窄的一些高价股票,这就是牛市触顶的信号。
   
因此观察员认为,这种异常的走势对美国股市而言很可能是一个警兆。这场蹄踏浮云的牛市正处于赶顶阶段,有很大概率在美国正式开始削减QE之后,或是另一场金融风暴开始之时终结。到那个时候,投资者迎来的很可能是一地鸡毛。
  
金融风险  
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美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一直在试图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并多次测试金融机构的抗压能力。但是美国金融市场在短期融资方面仍存在风险。最近几十年,这种融资一直充当着华尔街的润滑剂。货币市场基金、保险公司、养老金计划等作为贷款方一直向大型银行、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一些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的市场参与者提供现金或证券。
   
这种机制风险很大。金融危机证明,当金融体系的运转过于依赖短期融资时,这种贷款的突然中断会打击整个金融业,从而引发危机。
   
在2008年危机最严重时,很多短期贷款发放机构都在恐惧中纷纷撤回资金。投资银行中的巨无霸雷曼兄弟的突然破产,部分原因就是该行无法获得隔夜融资。短期融资带来的风险一直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一大隐患。
   
美联储副主席、奥巴马政府提名的下一任美联储主席耶伦说过,短期融资市场是未知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她还提出,美联储应对此加强监管。可能采取的办法有:一方面,要求那些严重依赖短期贷款的大型金融机构持有更多损失拨备,另一方面,要求市场中所有借款人提供最低额度的担保品,以缓解贷款人在市场承压时出现的恐慌情绪。
   
然而,虽然美联储可以很容易地控制银行,要求它们减少对短期贷款的依赖,但对其他参与者的约束可能要涉及到其他监管机构。因此要真正做到收缩短期融资规模绝非易事。而且,就算美联储能和美国其它各部门协同管理,如果国际监管机构不采取类似制度的话,这些交易可以转移至国外,风险无法根除。


欧洲
复苏态势  
欧元区经济第三季度几乎未实现增长,重新引发了对复苏稳定性的担心。该地区面临的增长停滞、物价疲软、高失业率等多重问题,可能在未来对经济活动继续构成阻碍。
   
欧元区三大经济体中,法国和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均出现萎缩,最大经济体德国的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欧盟统计局公布,第三季度欧元区GDP较前一季度增长0.1%;折合成年率的增幅为0.4%,远低于第二季度的约1.2%。欧元区经济曾在2011年底到今年第一季度的六个季度连续萎缩。
   
德国第三季度GDP折合成年率较前一季度增长1.3%,符合预期。而德国第二季度GDP折合成年率的增幅达到2.9%。法国第三季度GDP折合成年率较前一季度意外萎缩0.6%。家庭开支虽小幅增加,但不足以抵消投资和贸易大幅下滑的影响。意大利经济也小幅萎缩,连续第九个季度呈下滑态势。德、法、意三国的GDP之和占到整个欧元区GDP的三分之二。
   
而欧元区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南欧地区,部分国家显露出缓慢摆脱严重经济衰退的迹象。西班牙和葡萄牙第三季度GDP均小幅增加。
   
德国与法国第三季度经济活动双双滑坡,意味着欧元区的经济复苏萌芽在夏季遭遇了挫折。不过,受企业信心上升和欧元区国债市场压力减轻的影响,年底前经济活动料将再度小幅升温。
   
从整体来说,欧元区经济动能仍保持疲弱,欧元区各成员国的经济动能将有很大区别。高企的失业率和持续的财政和结构调整将继续令南欧国家的私人消费承压。与此同时,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德国的经济增长完全是受内需带动,其中私人消费和公共支出均小幅增加。第二季度开始的投资回升势头在第三季度得到了延续,机械、设备、建筑投资均较前一季度增加。不过,第三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长构成了拖累。与前一季度相比,进口实现了进一步增长,但出口增长动能不大。法国的情况比较类似。法国第三季度出口下降1.5%,贸易活动将GDP拉低了0.7个百分点。如果将每季度的工作日数量纳入考虑,德国第三季度GDP较上年同期的增幅为0.6%。德国政府预计2013年GDP增长0.5%,2014年GDP增长1.7%。
   
进入第四季度后,各种数据喜忧参半,整体形势十分复杂。欧元区10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表现糟糕,较上年同期降幅创出近四年来最高水平,引发了对通胀水平过低威胁欧洲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欧盟统计机构公布,10月份PPI较9月份下降0.5%,较上年同期下降1.4%,创2009年12月以来最大同比降幅。环比和同比降幅均超出预期。1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同比升幅为0.9%,高于10月份的0.7%。PPI加速下滑意味着CPI不太可能很快加速上升,今后几个月通胀率可能进一步下降。
   
而德国主要市场调研机构GfK11月26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就业市场强劲和收入预期稳固,德国消费者信心触及六年多来最高水平。消费者收入预期创下2001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11月份相应分类指数飙升12.5,至45.2。消费者支出意愿触及七年高位,而家庭经济预期也创下2011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另外,尽管法国和西班牙制造业萎缩,但是,得益于意大利和德国制造业良好表现,欧元区制造业活动11月份温和扩张,PMI由10月份的51.3升至51.6。不仅略微高于上个月公布的PMI初值,也表明制造业创出2011年6月以来最快扩张增速。数据显示,英国11月份制造业 PMI升至58.4,高于10月份修正后的56.5,创2011年2月以来最高值。
   
尽管通胀不及预期,制造业却是有走强的迹象。复苏之路摇摇晃晃,但仍可期待。
   
央行政策  
欧洲主要央行的政策正在背道而行,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眼下英国经济正在回暖,而欧元区却面临增长不均及通胀减缓的难题。
   
欧洲央行之前刚刚决定降息,但该行一位高级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有必要刺激物价水平,央行可能还会采取进一步刺激举措。与此同时,英国央行却暗示可能会提早加息。
   
两大央行截然相反的政策策略凸显出全球(尤其是欧洲地区)的主要央行面临着迥然不同的经济挑战。就英国而言,住房市场反弹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推动该国经济回升,而且通货膨胀率也高于2%,超过了许多主要央行的目标水平。
   
相比之下,欧元区经济增长则陷入停滞。欧元区10月份按同比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放缓至仅有0.7%的水平。爱尔兰、希腊、塞浦路斯和西班牙等遭受欧债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通胀率达到零、甚至更低水平。
   
英国和欧元区都在推进财政紧缩计划以降低巨额预算赤字,这一举动也引发了争议。但与欧洲央行不同,英国央行采取了激进的货币刺激政策来弥补财政紧缩举措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经济增速加快、通胀水平上升时,政府能更容易地为偿还债务筹集到所需资金。
   
有欧洲央行执行理事会成员说,如果有必要的话,欧洲央行会采取包括负利率和购买私人领域资产在内的进一步举措,把通胀率推升至更接近央行略低于2%的中期目标的水平。如果央行面临完不成使命的风险,央行将竭尽所能来履行职责。这番讲话明显是针对金融市场关于欧洲央行已没有政策工具可用,或不愿动用这些政策工具的说法。
   
观察员认为短期内欧洲央行不会突然转向负利率政策,而是会选择较为平和的举措来刺激经济,如进一步降低再融资利率或下调银行最低准备金要求等。之前欧洲央行将基准贷款利率调降至纪录低点0.25%之后,欧元区的整体通胀风险已经大体均衡,目前暂不需要采取进一步刺激举措。欧洲央行也有在资本市场购买资产的可能,这是欧洲央行应对通胀水平过低的最有力、也最具争议的政策工具。有欧洲央行的官员已经提到了这种选择。
   
与其他主要央行不同,欧洲央行至今一直没有将大规模资产购买作为提振经济增长的一种举措。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均采取了此类定量宽松措施,购买了大量政府和私人债券,大力刺激信贷,避免通胀率过低。英国央行也购买了大量政府债券。这些举措目前来看似乎发挥了一点作用。
   
这显示出欧洲央行在应对经济疲软和低通胀率的策略方面非常独特。欧洲央行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时期购买了安全的银行和政府债券,但规模较小。此类债券购买举措在德国十分不得人心,德国长期以来担忧通胀水平上升,因此对宽松货币政策持反对态度。
   
经济学家和投资者越来越多地讨论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的必要性。但欧洲央行 称,必要时欧洲央行可以加大对常规工具的利用;在常规措施和利率方面,央行仍然有操作空间,还可以考虑使用存款工具。欧洲央行的存款利率几个月来都位于“零”的水平。如此看来,欧洲央行学习美日“放水”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汇率  
欧元再次令欧洲气氛紧张。匈牙利央行行长毛托尔奇·捷尔吉近日的一番演讲引起了关注。他说,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将1欧元兑换1.10美元设定为理想的目标汇率。捷尔吉说,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欧洲央行采取引发通胀的温和货币政策。他说,在另一个方向上,1欧元兑换1.60美元是人们能够承受的上限,“在欧元区国家中只有德国能适应这一汇率”。欧元汇率只要超过1欧元兑换1.30美元,南欧国家在世界市场上便不再具有竞争力。这个匈牙利人建议欧洲央行将通胀率目标从2%提高到4%。
   
欧洲央行随后立即否认德拉吉曾为欧元汇率设定如此具体的目标。在欧洲央行内部,“鸽派”和“鹰派”之间,或者说法国和德国之间早就存在争执。前者偏爱弱势欧元,后者则欲推行硬货币的政策。因为,欧元有可能对德国和奥地利来说太弱势,与此同时却对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而言太强势。各国产业情况不同。
   
问题是:欧洲央行究竟有没有能力操纵欧元汇率下行—就算它将这作为目标,欧元升值并非因为欧洲的货币政策在缩紧。恰恰相反,欧洲央行不久前将指导利率下调到了创纪录的低点。只是欧洲在这方面走的没有美国和日本那么远。在日美,通胀目前几乎被抬高到国家政策的高度。这就令欧元汇率显得相对强势。德国齐柏林大学的迪尔克·贝克尔教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表示:“量化宽松是美国打压远东竞争对手的策略。” 还是有明白人的。
  
牵制美国  
关于欧美利益斗争,最近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一:欧盟市场监管机构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ESMA)警告称,可能针对三大评级机构采取强制行动,因为该局发现这些机构为主权债券进行评级的方法存在缺陷。ESMA在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他们发现了一些可能降低惠誉国际评级、穆迪和标准普尔这三家评级机构独立性和准确性的现有缺陷或潜在风险。ESMA还指出这三大评级机构处理机密信息(包括针对第三方披露未来评级行动)的方法存在缺陷,同时强调这些机构在公布评级方面有严重和经常性的延迟。ESM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尚未判定上述报告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是否违反了信用评级机构相关法规,还将进行进一步调查,并可能因此采取监管或强制行动。ESMA主席在一次电话会议上称,可能采取的处罚措施包括公开批评、罚款或吊销执照。
    
这些评级机构作为美国的打手,在欧债危机中落井下石,让欧洲人吃尽了苦头。看来这回欧洲人准备报复了。
    
二:现货市场黄金和白银的定价成为金融市场又一个遭到全球监管机构调查的对象,欧洲政府部门正在调查这两种贵金属的定价机制。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正在调查黄金的定价机制,并称调查还处于初级阶段。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的一位发言人也称,该机构正在调查黄金和白银的定价程序。全球监管机构正在对某些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市场操纵情况进行一系列调查,此次针对贵金属市场的调查使得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国监管机构同时还在调查石油、外汇和利率的定价机制。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在今年年初与FCA的讨论中向后者提及了有关贵金属定价方面的问题;CFTC向英国金融监管机构表示,应仔细调查伦敦的黄金定价机制,因为该定价程序中似乎存在舞弊作假行为。CFTC尚未对此采取任何行动。
   
贵金属市场遭某些势力操纵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这几年贵金属的走势符合美国金融战略的实施。欧洲监管机构高调介入调查势必引发各方利益的搏杀。
   
随着美国退出QE的预期强化,欧洲在要价布局。


日本
股市  
日本股市正在高歌猛进。推动股市上涨的动力依然是日元走软。日元汇率与股市之间的关系长期如此:日元走软会推高日本公司赚到的外汇利润的价值,从而使其股票更具吸引力。
   
今年早些时候的日元大幅走软(美元已从86日圆一路上涨至100日圆以上)给日经指数带来了上涨动力。但之后,日本股市在日元企稳后丧失了上行动能。
   
目前看来,最有可能造成近期日元走软的因素是美国好于预期的就业数据,这表明美联储将较早缩减货币刺激政策。全球市场美元减少、日元增多的情况将导致日元汇率走软。与美联储不同的是,日本央行还远未准备退出刺激计划,而是才刚刚启动,并且准备在明年春季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以抵消4月份销售税上调的影响。而这项措施可能与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规模的时间点重合。另外,与美国股市相比,日本股市估值看起来还不算高。以过去12个月收益计算的东证指数市盈率为16.5倍,而标普500指数为19倍。这个差距不算小,预示着如果日本股市再上涨的话,投资者可能也不会感到不安,因为有美股这么个榜样。但投资者需要看到真正的企业利润改善。日本企业必须要提高效率,而不是仅仅依靠日元贬值。
   
在日本股市已接近4月份高点的情况下,国外资金正纷纷买入日本股票。今年4月份,受市场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经济政策强烈预期的推动,日本股市逼近数年高点。日本财务省1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外资之前一周购入日本股票1.3万亿日圆(合130亿美元),为4月7日至13日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已经是外国投资者连续第三周净购入日本股票。
   
国外资金的购买意愿是一个备受市场关注的日本股市温度计,因日本股市每日的成交额中有三分之二来自海外投资者。外资的买盘推动日经指数自从6月中旬以来首次回升至牛市区域。不过,日本股市的此轮涨势虽然强劲,但推动这轮涨势的更有可能是短线投机活动,而非对日本股市的长期信心。今年早些时候,对冲基金采用了一种交易策略:一方面买进日本股票,同时建立日元空头头寸,以避免汇兑损失。当今年夏天这种交易策略失灵后,日本股市就步入了长时间的下跌。
   
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数据并没有单独列出进行交易的海外机构,但相关迹象显示这些买盘并非来自长期投资者。明显来自于对冲基金的大规模交易本身就意味着巨大而不可控的风险。不过,日本国内的看法很乐观,预期年底前日经指数有望创出年内新高,前提是日元继续走低,且美国经济显示出回暖迹象。看着高高昂起的日股指数,恐怕很多金融掠食者都和观察员一样,眼前出现的一只待宰的鸡。
   
增长态势  
日本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1.9%,低于前一个季度3.8%的增幅。家庭消费是日本经济中一个关键的薄弱环节。第三季度家庭消费较上一个季度仅增长了0.1%。虽然日本国内普遍对首相安倍晋三的经济计划看法乐观,但这一点并没有在普通民众的工资上得到体现,毕竟工资是否上涨最终才是大多数日本人是否认为“安倍经济学”取得成功的一个标志。
   
今年上半年日本家庭支出显著增加。股市上涨和日元贬值是日本民众暂时保持信心的原因。而现在看起来,这种情况的出现看起来不可持续。一般工人的工资还没有增长,尽管这些人在食品和能源方面的支出正在增加。10月份消费者信心回落至去年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基本工资仍处于下降势头。日本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基本工资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3%。许多工人的夏季奖金的确比平时要多,但这也只属于一次性增长,无法像工资不断提高那样带给消费者足够信心去消费。虽然物价已经开始回升,但主要是受到能源和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的推动。需求升温才是确保在长时间内摆脱保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点恰恰难以做到。
   
此外,为了应对庞大的公共债务,日本将从明年4月份开始将消费税率从5%提高至8%。这将导致未来几个月需求短暂飙升,因为消费者将赶在税率提高前进行大采购,但这也必然给随后的消费势头带来沉重打击。日本准备编制一项规模为5万亿日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以抵消明年春季消费税上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做法遭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警告。
   
经合组织称,如果日本还在乎本国的财政健康状况,那么这次刺激之后就应该避免再推出刺激措施。经合组织同时表示,2014年消费税从5%上调到8%是实现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第一步”,并说日本应该如法炮制在2015年再度将其上调至10%,因为日本的第一要务就是在2020年前实现初级预算盈余的目标,以维持外界对日本政府财政状况的信心。
   
消费依赖于民众的收入。日本有数百万工人的薪资取决于劳资谈判,而下一轮劳资谈判要到明年4月份开始前才会启动。鉴于近期日本企业利润飙升,且劳动力市场吃紧,日本的工人在劳资谈判中占据上风。重要的是,安倍晋三一直在口头要求企业提高薪资,造成企业在加薪问题上面临政治压力。日本的企业必须要认为给工人加薪符合它们的长远利益,如果企业不这么认为,安倍晋三的经济计划必将会以失败告终
   
安倍所谓的“第三支箭”旨在在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奏效后确保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但他面临无法达成目标的风险。安倍主张通过两个举措来重振日本经济:一,与美国以及其他太平洋国家达成一项广泛的自由贸易协议;二,改革就业监管法规,放松企业解雇员工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安倍大胆推进了贸易谈判,但在就业改革方面则毫无进展。
   
是否要进一步放开日本的贸易对安倍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目前共有12个国家参与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它们的GDP总和占到全球经济产值的40%以上。
   
但加入TPP将令日本国内一些低效产业、特别是农业失去保护,而农业从业者是安倍领导的自民党支持力量的中流砥柱。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日本对从最惠国进口的农产品平均征收23.3%的关税,相比之下,美国对最惠国农产品平均只征收5%的进口关税。如果真像参与TPP谈判的某些日本议员说的那样,让大米等最敏感农产品也享受关税减免,那么自民党很可能还没来得及签下TPP,就早早垮台了。
   
另一面,安倍放松就业管制的动力因受到官僚主义的阻碍而消退。在日本,企业解雇员工颇为困难,所以许多日本企业不得不继续投资已经处于亏损的业务,这就削弱了资本的有效配置。据瑞士信贷估计,目前日本制造业就业过剩190万人,而建筑、服务和药品等行业就业短缺260万人。日本政府官员现在提议在一些新的经济特区试点实施灵活就业合同。这种渐进式的尝试很不受欢迎。
   
安倍所谓的“第三支箭”始终名不副实。日本的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以极高的精确度实施多项改革措施。但安倍现在正跳过劳动力市场改革这一步,专注于一个陷阱般的贸易体系谈判。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纵观的日本经济状况,观察员认为,在明年新消费税推出后,日本经济很可能会陷入再度衰退。而经合组织提出的不断加税的建议,更是会让日本经济提前咽气。
   
财政状况  
目前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极为严峻。对比一下1945年3月份的情况,当时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投降大约半年前,日本政府大肆举债来为战场上失利局面买单,而日本央行则在疯狂印钞来填补不断飙升的预算缺口。1945年3月末日本中央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204%。逾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上述水平。日本财务省估计,到明年3月末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27%。
   
财务省财务系统委员会在11月29日公布的文件中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未偿债务,目前已经突破了太平洋战争接近结束时的水平,当时所有可用的资源都被用于了战争。目前的形势极其严峻。尽管日本央行和日本政府目前尚未把主权债务进行货币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但是债券交易商猜测他们距离走到这一步已经为时不远。根据日本央行为摆脱长达15年的通货紧缩而在今年4月份推出的大规模刺激计划,该央行正从市场中购买70%的新发行政府债券,从而帮助压低了政府的借款成本。如果日本政府不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巨额的未清偿债务,并且日本央行继续目前的购债势头,则麻烦还在后面。
   
财务系统委员会表示,日本切不可满足于现状,即依赖日本央行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来把长期利率保持在低位,而是必须果断进行财政改革。这些令人震惊的比较数字背后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债务占GDP的比重并未把日本政府的巨额资产考虑在内。财务省的另外一个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日本中央政府的资产总规模大约为600万亿日元,大约相当于2013年3月末预期总债务的二分之一。这些资产包括250万亿日元的现金、证券和贷款。如果日本政府卖掉其中一些资产,该国的财政状况可能马上好转,但是日本财务省不愿这样做,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担心这样一来国会议员可能会丧失改善政府财务状况的动力。不过观察员倒是相信,该卖的资产迟早要卖的,形势到了一定程度,可能就不是日本自己说了算了。
   
贵金属市场  

贵金属价格近期持续下跌,因投资者认为良好的制造业数据预示美联储将开始缩减经济刺激计划。纽约商交所交投最活跃的二月黄金期货结算价跌28.50美元,至每盎司1,221.90美元,跌幅2.3%。三月白银期货合约跌3.7%,至每盎司19.289美元。
   
需求方面,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国。印度卢比贬值和进口限制措施将国内金价推高至接近纪录高点,从而影响了印度的黄金需求。印度通常是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国。今年7至9月份,印度消费者的黄金需求较上年同期下滑32%,至148.2吨,而中国的需求增长18%,至209.6吨。按照世界黄金协会的定义,消费者的黄金需求包括个人购买的黄金首饰、金条和金币。
   
中印加在一起占全球黄金需求量的约一半,两国的黄金购买模式都受到了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因为其购买模式会对金价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经济的强劲程度、其购债计划及国际政治新闻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金价走势。
   
世界黄金协会说,今年截至9月30日,中国和印度的黄金需求分别为797.8吨和715.7吨。
   
尽管中国黄金需求总体增长强劲,但金条和金币需求在7-9月这段时间略有下降,与今年早些时候的旺销势头相比有所降温,当时黄金均价下降吸引了大量买家。
   
但金条和金币需求降温又被黄金首饰消费的强劲增长所抵消,今年第三季度中国黄金首饰需求增长29%,至163.7吨,中国由此成为全球最大黄金首饰市场,远远超过印度104.7吨的需求量。
   
中国手头的外汇数量众多,因此没有像印度那样限制黄金进口。观察员认为,中长期看,贵金属价格还会有上行的时候。作为传统价值符号的贵金属,在这个金融动荡的时代有的是机会凸显价值。藏金于民的策略没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19 13:58 , Processed in 0.1250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