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36|回复: 0

龙之声经济观察第一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8 15: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之声经济观察
第一期 2013 11 15

一、中国部分

(一)中国经济实现再次启动的总体路线构想

最近有两个具有指示意义的经济信息。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3年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以下是部分分项指数,50%为强弱分界。


新订单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回落0.3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和中型企业的新订单指数高于50%,指数分别为53.8%和50.5%;小型企业低于50%,为48.8%。
  
新出口订单指数50.4%,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的新出口订单指数高于50%,为51.2%;中型和小型企业低于50%,分别为48.6%和47.4%。
   
采购量指数为52.7%,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和中型企业的采购量指数高于50%,分别为53.8%和52%;小型企业低于50%,指数为47.3%。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6%,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小型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指数均低于50%,指数在45.2%-49.2%之间。
   
产成品库存指数45.6%,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小型企业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均低于50%,指数在44.3%-46.2%之间。
   
购进价格指数为53.3%,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购进价格指数均高于50%;指数在51.8%-55%之间。
   
从业人员指数为49.2%,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小型企业的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50%,指数在47.2%-49.7%之间。

   
PMI指数继续回升,预示经济增长走稳态势初步确立。但是各项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下降,以及从业人员指数持续低迷,表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仍然比较谨慎,扩张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成分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效率的分子,也是解决就业人口最多的经济部门,因此,情况并不是让人十分乐观。总体而言,从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增长态势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初步稳定在7.5%左右的区间,但基础仍不够稳固,市场引导的内生性增长能力仍然偏弱。
   
2、中国央行10月28日宣布,对29日即将到期的60亿元3年期央票进行续做,续做规模为59亿元,与上期续做额度55亿元相近。这是中国央行自7月以来第八次部分续做到期的3年期央票,累计续作规模已达4122亿元。市场人士认为,央行的操作继续传递“中性偏紧”的信号,彰显央行在提醒信贷增速过快后,并不会放任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决心。
   
一方面增长势头趋稳态势的基础尚不稳固,一方面央行仍然在执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当前的困难一眼便知。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步走缓。2005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负面冲击的主因。这一冲击之后又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锐减而加强,使得中国经济驱动的重要支柱之一——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007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以减速被动地回应了外部的这些冲击,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期。
   
这一高速增长期的主要贡献点是投资和出口,这两个方面今后能否继续推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呢?显然不能够了。一方面过度投资给中国产业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十分明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行业过度高烧,银行呆坏账比例上升,持续放贷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就目前形势而言,外部环境并没有出现令人兴奋的好转,美国、欧洲增长依然缓慢,消费需求持续疲软,再度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不小。中国经济要实现可靠的再度起飞,只有依靠重大的经济改革实现结构性调整。
   
结构性调整的目标在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和搞附加值产业,提升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位置;扩大内需,摆脱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实现消费拉动型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夯实经济长期繁荣基础。
   
在当前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呢?答案是: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城镇化和城市化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的两个不同阶段。
   
过去十数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实施了城市化战略。通过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不但解决了大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给逐步聚集和发展于城市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人才、资本、劳动力源源不断的向城市集中,相关产业补血充分,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一度美的令人炫目。
   
然而时至今日,扩大城市规模带来的负面影响渐渐凸出。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导致的房价高企、就业(学)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无不在警示:城市已不堪重负。这些让都市人有切肤之痛的问题,在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尤为突出。那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继续了么?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未到头。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7.6%,以目前较保守数据估算,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还将有3亿多农村户籍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
   
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就需要启动进程的另一个阶段:城镇化。城镇化,就是要培育小城镇、扩大小城镇,以乡镇为中心,促使周边农村就地转型;扩大城镇规模,改善城镇公共服务,再次实现产业的培育和集聚;在农村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的前提下,继续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将大城市中的低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城镇中来,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土地、环境等资源需求的压力。
   
减负后的大城市,将主要集中资源攀升产业链,一方面在高科技搞附加值产业上谋求突破,一方面大力发展滞后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潮流)。
   
要以城市和城镇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来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接下来的问题是,推进城镇化所需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由何而来?
   
发展城镇所需要的土地,将不再单一依靠拆迁,而是有了新的来源。这就是即将推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简称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制度将大大缓解目前较为突出的拆迁困局。土地使用权可流转后,合法的土地出让、土地入股、土地转换等方式都将是可行的,农民将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化带来的利益分配,而不会在这一轮改革大潮中,成为享受发展红利分配的局外人。这将有益于缓解由于分配问题带来的令人紧张的的社会张力。
   
城镇的发展结合土地流转制度,将促进中国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流转导致的的承包经营权集中,客观上使得生产的集中化、机械化、产业化成为可能,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提供了条件。并且,随着农村生产率的提高,不但将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还将释放出大量富余劳动力,以满足城镇产业发展和集聚所带来的就业需求。
   
推进城镇化所需要的资金,毫无疑问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银行系统已经面临资金面持续紧张的局面,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因为前期欠账过多、负面影响深远,而不敢再度宽松。美国可以无赖般大搞量化宽松,它造成的直接负面影响由全世界持有美元或美元资产的人为其买单;而中国不行,中国滥发货币的苦果目前看来只有自己吞下肚。没有抵押基础的超发货币,会带来的信贷泡沫、高通货膨胀,导致诸多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危险因素,这是金融规律,也早已为中外历史事实多次证明。
   
只有把信贷建立在实物财富或未来可靠现金流的抵押基础之上,才是合理融资,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不会引发上述问题。什么可以作为接下去为城镇化天量融资的抵押基础呢?选择之一是土地,确切的说,是土地使用权。
   
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后,土地的使用权将进入市场,也就意味着可以作为有真实价值的抵押物或者是能够获取未来稳定收益的抵押物,来获取融资。
   
城镇化的政策导向确定后,对土地的需求就产生了;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后,土地的供应也可能了。土地价格将在市场中,由供求关系确定。而未来土地融资的规模,将根据土地供应量和土地价格这两个因素,在市场中形成。
   
开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个极为复杂、极为宏大的战略任务,中国经济和社会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上讨论的,就是中国经济走出徘徊期,实现再次启动的一个总体路线构想。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对这一构想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
   
(二)一组重要信息
   
1、当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情况。


据《人民日报》10月28日报道,与内地实现开展人民币双向流入的国家及地区已经达220个,覆盖全球98%的国家及地区。报道引述商务部副巡视员赵钢表示,由2009年7月开始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8.6万亿元人民币,当中今年1-9月的结算量达到3.16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已成为全球贸易主要结算货币之一。报道又称,自2011年1月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以来,人民币结算发展明显加快,今年1-9月,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已达523.1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结算亦有2,802.7亿元人民币,分别按年增长136.7%及81.4%


可以看到,人民币在世界贸易中,无论覆盖面还是结算量,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美国滥发货币、美元信用大失的情况下,人民币坚挺稳定的表现,体现了中国意在长远的目标。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会超出所有人的预计。我们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服务业发展可不能拖了后腿。
   
2、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做出新部署。
   
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月27日称,国有企业仍处在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新的部署。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各地国资委要高度重视,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地研究本地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中央对国有企业的表现不满意。关于国企痼疾的讨论时间久远范围广阔,但是之前相应的改革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下这次会后是否有大动作。毕竟产业升级主要还是靠它们。

3、政府兜底,鼓励创业

中国国务院10月27日公布,将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其他现有法律规定保持不变。国务院宣布,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人民币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


这是鼓励民资创业的一个积极信号。在今年第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了这个新规定。他说:“新一届政府大规模推进简政放权,比如最近我们取消了企业登记的门槛,就是让创业者不用再绕弯子,把市场活力激发出来。”“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托住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生活的底,即便老百姓创业就业失败了,还有安全网兜着。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勤劳智慧和创业就业热情,市场化改革才会走的更快。”民营企业在最近几年中日子不好过,中央是看在眼里。期待下一步有一系列实质性利好出台。
   
4、中欧贸易摩擦

中国与欧盟有关太阳能多晶硅的摩擦仍在延续,中国商务部将欧盟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延长至明年5月。


中国商务部周四发布公告,将针对欧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期限延长6个月至2014年5月1日,因该案情况较为特殊和复杂。此前2012年11月1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该项调查原本将于2013年11月结束。
   
中欧贸易摩擦将常态化。原因有二。一是中国要素成本上升所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欧洲产业投资转而流向欠发达国家。这种产业分工的转移效应将持续冲击中国对欧出口。二是中国产业升级所致。中国企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使中欧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预计未来欧洲对华贸易保护手段的使用将更频繁,涉及金额将更大,打击对象将更多指向较为高端的战略性产业。
   
5、中概股在美上市

中国版Craigslist”58同城”10月31日将在纽约上市,这将是继中概股在美沉寂两年后迄今对美国投资者是否重拾对中资公司投资兴趣的最好检验。58同城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将揭开今后几个月一波中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的大幕。其中的重头戏可能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该公司可能最早于明年初在纽约上市;若最终在美完成上市,阿里巴巴有望成为继Facebook之后美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交易,目前受到华尔街密切关注的推特IPO交易规模也将相形见绌。
   
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美国态度在转变。相信大家对上一波大肆抹黑做空中概股还记忆犹新。且观察这次上市潮之后,中概股的集体表现。况且,美国并不傻,对于有巨大盈利能力的公司,美国是不会错过捞钱机会的,比如中石油。


6、台湾走势缓慢

台湾经济第三季度增长缓慢,主要因出口下滑,且本地消费回升速度慢于预期。但经济学家表示,最近一系列新电子产品的发布以及强劲的半导体订单可能给台湾第四季度经济带来提振。台湾主计处10月31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的三个月,台湾本地生产总值(GDP)较前一季度增长0.09%,较上年同期增长1.58%。


数年来台湾经济一直走弱,这是由它的产业结构决定的。在与韩日同类产品的竞争中看不出台湾自己有什么战略优势。不与大陆经济进行充分的整合并找到合适的定位,台湾经济没有出头之日。中央政府数年来释放的对台利好已经够多了,接下来让他们自己看着办吧。


7、中坦合作

据坦桑尼亚官方日报《DailyNews》10月31报导,中国企业已与坦桑尼亚签署了七项投资协议,其中包括供电、建设住房和商业中心以及研究,投资金额为17亿美元。该报称,坦桑尼亚总理平达周四在广州市见证了项目协议的签署。平达目前正在对中国进行为期九天的国事访问。

   
17亿美元对坦桑尼亚来说不是小数目了。中非合作稳步推进。
   
二、国际部分

(一)美国
   
最近几个月来,关于美联储何时开始缩减QE3规模的问题,成为世界经济最为引人关注的焦点。9月18日,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例会后宣布按兵不动,令市场大感意外。根据美联储此前释放的信号,推测其在9月采取行动是市场普遍预期。伯克南在9月18日表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美国经济走强的信号,并称近期美国抵押贷款利率走高和政府财政政策给经济增长带来逆风。
   
美联储首次释放退出QE的信号是在5月22日,当时老伯在美国会作证时表示,如果美国经济持续改善,美联储将会考虑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议上”缩减QE的规模。随后在6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还给出了相当清晰的时间表,即在今年年底之前开始缩减QE规模,并在2014年中期结束QE,届时美国失业率将降至7%附近。
   
考虑到8月份美国失业率已降至7.3%,并可能在年底时降至7%,因此市场预期美联储将从9月开始宣布缩减QE规模。然而9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伯克南却强调,美联储没有退出QE的固定时间表,一切要依据经济形势而定。同时否认将7%的失业率作为结束QE的政策指引,强调要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评估整体就业市场是否明显改善。
   
这次变故势必会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风险。因为在5月底到9月,金融市场大部分消化美联储9月开始缩减 QE的消息,如果美联储9月采取行动,市场不会出现大幅抛售的强烈反应。相反,美联储按兵不动令其政策可信度大打折扣从而导致市场波动性增强。
   
美联储当天发表的声明指出,自从7月份以来,美国经济延续温和增长态势,就业市场有改善迹象,居民消费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暖,楼市复苏势头巩固,但是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近期美国抵押贷款利率继续上涨,美国财政政策拖累增长。美联储高层还调低了对今明两年美国经济的增速预期,预计美国今年的GDP增速在2%~2.3%,低于6月份预测的2.3%~2.6%;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在2.9%~3.1%之间,低于6月份预测的3%~3.5%.
   
近期美国就业市场、楼市和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都面临新压力。
   
首先来看看美国的就业问题。8月份美国失业率降至4年半以来的新低7.3%,但是当月失业率下探并非因为新增就业岗位强劲,而是由于大量求职者退出了求职大军,在过去3个月中,美国平均每月创造的就业岗位仅仅有14.8万个,反映劳动力市场活跃程度的劳动参与率则降至35年来的新低。而到了9月,美国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离开就业大军的人数连续第41个月超过了找到工作的人数。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创出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有超过400万的美国人已经失业了6个多月,过去两年他们找到工作的几率几乎没有改善。
   
其次看看美国的楼市。美国楼市次贷危机是引爆金融危机的源头,也是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着力点。自去年以来,美国楼市的复苏势头确立,低贷款利率为楼市回暖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但自从伯克南5月暗示美联储或将缩减QE规模以来,30年定期抵押贷款平均利率已上升约1个百分点,达到两年来新高。自6月份以来,美国新房开工量、房价等指标出现震荡,美国部分城市的楼市已经出现了阶段性见顶的迹象。
   
再次看美国的财政政策。美国财政部10月30日公布,2013财年(去年10月1日至今年9月30日)全年预算赤字为6,802.8亿美元,低于此前一年的1.089万亿美元。受此前政府关门影响,该报告推迟了近三周才发布。新财年的政府预算还没着落。根据美国会众议长博纳9月18日的表态,2013财年已经进行的政府开支削减将在新财年延续,联邦政府将依靠临时拨款法案运作至12月中旬,以待民主共和两党解决预算议题上的分歧。美国财政的主基调由花钱转向了砍钱。
   
最后看美国的两党纷争。鉴于两党的一致意见,美国政府极为友好的宣布在中国国庆节来临之际,给联邦政府雇员集体休假,并且时间长于中国人民的7天,达16天。这一停摆造成的损害估计使美联储更坚定的将缩减QE的行动计划至少推迟到明年第一季度。
   
但是明年第一季度美国可能陷入下一次的预算僵局。尽管官员们目前说得好听,称为免给经济造成更多伤害,将及时达成协议,但是他们最近几年在相关问题上的表现却令人不敢恭维。由于华盛顿方面缺乏明确的财政政策,加上外界预计美国政府将继续给经济造成进一步的伤害,这两方面的因素均将阻碍美联储采取行动。至少在明年11月份的中期选举前不大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美联储有足够的理由延续当前的资产购买计划。
   
这个决定表示,美联储将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改善当成第一要务,因此美国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美联储宣称,为了促进充分就业,即使在经济复苏势头增强和资产购买计划停止后,仍有必要把超低利率政策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伯克南对外宣称,在美国失业率显著低于6.5%的水平以前,美联储不会启动加息。而据美联储自己预测,美国失业率要在2015年第四季度才能降至5.9%-6.2%之间的水平。
   
在美国财政政策乏力的当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楼市复苏、提高家庭财富效应并拉动居民消费。新增流动性会刺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会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留下隐患,并对新兴经济体造成外溢影响,前段时间印尼、印度等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就出现了剧烈波动。此外,在有美联储大举购买国债的托市效应下,美国国债收益率维持在低位,显著压低了美国政府的偿债成本。
   
美联储释放缩减QE规模的信号后,投资者过去几年追逐高收益率的行为开始改变们全球资产配置结构面临转变,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逆转,金融市场也开始重新定价。国际金融该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型心经济体股票和债券基金净流出资本50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12个月净流入2200亿美元。9月美联储声明一出,已经疲软的美国股市又像打了鸡血一般迅速走高,9月18日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均创历史新高,纳斯达克指数则创13年新高,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则迅速下跌,美元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下跌。当天美国资本市场的走势表明投资人对美联储的决定感到意外,在美联储最新决定出炉后,新兴市场资本市场面临的压力暂时会有所缓解,但是QE规模将缩减的警钟已经敲响,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不会逆转,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失的局面将会持续。
   
观察员认为,美联储的反复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不稳固(GDP增速一季度达到1.8%,而二季度锐减至1%),量化宽松还得继续下去;另一方面,缩减QE规模的预期又使得世界资本开始回流美国,进一步给美国经济输血,真可谓一箭双雕。
   
美国对外部资金的流入十分依赖。《福布斯》网站11月3日发文:如果中国停止借钱给美国政府,美国的利率在2015年将会由2014年的2.9%大幅上升到5.5%。还会导致建筑业产值和就业大幅收缩,情况甚至比最近的这场美国繁荣崩溃期间还要严重。而且,负面冲击不会就到建筑业为止。它们将会波及美国经济的最大部分——消费,因为家庭的实际收入将会下降。“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会损失3300亿美元(按1992年美元计算),相当于199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2%,换句话说,无序的停止购买造成的损失相当于199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1%,或者说超过1万亿美元(6890亿美元加上3300亿美元)。
   
再来谈谈美国的房市。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复苏状况一直是决定美国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
   
在经历了大约五六年的调整后,美国房市进入了持续回暖的通道,并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亮点。过去两年半美国房市复苏较为强劲,但本轮复苏仍需花费更长的时间。
   
其中商业地产复苏改变了过去一直滞后于住宅市场6~8个月的规律,实现了率先企稳,比住宅市场差不多早了1年半左右。这是由于商业地产不良贷款消化更快的缘故。数据显示,全美商业地产平均价格从2007年12月的峰值到2009年2月的谷底下跌了40%,截至今年7月,商业地产价格比2007年的峰值还低15%。而住宅价格从2006年6月峰值到2012年3月的谷底,下跌了35%,截至今年6月住房价格比2006年的峰值还低23%。
   
商业地产中,又以公寓地产的复苏形势最好。美国公寓地产价格从2007年12月的峰值到2009年12月的谷底下跌了39%,经过三年多的调整,目前已基本回到峰值水平。其中,纽约和旧金山等地的价格还比危机前峰值高出了20%。
   
美国房市的回暖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涌入,引发了外界对美国房市复苏可持续性的担忧。数据显示,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外国投资者在美国住房市场成交额到达了682亿美元,占美国同期旧房销售额的6.3%。其中,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投资者分别占23%、12%、8%,在美国房市复苏的初期,外国投资者的涌入填补了基本面需求的不足。利率维持在低位也对房市复苏起到了正面作用。不可靠的是美国就业的改善,我们认为真实情况比美国统计部门吹嘘的要差得多。因此预计四季度美国房市的成交量和价格会有所回落。
   
总体而言,美国经济正在复苏,但情况还比较复杂。
 
(二)欧洲
 
欧洲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3%,高于市场预期,标志着始于2011年底的经济衰退终于结束。而欧元区10月份经济景气指数从9月份的96.9升至97.8,为2011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经济状况改善已连续第六个月提振市场信心。
 
尽管利好数据显示欧洲经济出现上行趋势,但这到底是周期性复苏,还是结构性增长,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欧洲经济想要获得足够的增长动力,信贷低迷和失业率高企两大难题必须被解决。
   
详细来看。由于德、英、法三大经济体不同程度的增长,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增长0.3%。同期,欧元区和欧盟GDP分别出现了0.7%和0.2%的同比萎缩。
   
欧盟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得到的改善,对二季度欧洲经济整体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德国表现最为抢眼。今年二季度德国GDP环比增长0.7%(一季度为零增长)。欧洲经济研究中心8月13日公布数据显示,德国经济景气指数上升5.7达到42.0,高于市场预期。德国政府10月30日小幅上调了对2014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理由是企业投资开始升温之际,就业率较高且国内经济强劲。德国经济部将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期从之前预计的1.6%上调至1.7%;今年的GDP增速预期则仍保持在0.5%。德国经济部长罗斯勒表示,由于就业率、收入升高带动国内消费增加,德国明年的经济动态将显著加速。


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复苏也出现积极迹象。二季度法国GDP环比意外增长0.5%,大大高于市场预期,标志着其摆脱技术性衰退。法国工业投资、消费、购买力和招工的趋势都出现好转,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莫斯科维奇因此认为“法国正在走出衰退”。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局10月29日公布,法国9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前月小幅上升,受能源价格上涨推动。法国9月份PPI较前月上升0.3%,环比涨幅与8月份相同,但低于7月份的0.7%。法国9月份PPI同比下降0.8%。这为法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佐证。
   
欧盟主要经济体英国的复苏情况也可令人谨慎乐观。由于其服务业、工业和建筑业增长强劲,二季度英国GDP环比增长0.6%,为连续两个季度增长。另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二季度英国货物出口额为784亿英镑,创单季出口额历史新高,表明其经济复苏势头企稳。不过由于英国人对个人财务状况和经济前景的担忧仍未有明显改善。英国家庭收入长期不振对经济复苏构成了威胁。虽然英国经济自年初以来迅速增长,但工人的薪资增幅仍未加快。过去五年的薪资增幅严重落后于通货膨胀率,从而抑制了消费者的支出。10月消费者信心出现自春季以来的首次下滑。根据欧盟委员会数据编制的月度消费者信心指数,英国在9月份触及2007年末以来的最高水平-10,而10月份又降至-11。
   
欧元区第三个第四大经济体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衰退出现放缓和反弹迹象。其中,意大利经济环比萎缩0.2%,好于一季度的萎缩0.6%;西班牙环比萎缩0.1%,好于一季度0.5%的负增长,并且在三季度实现环比增长0.1%。尽管两国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市场对两国的信心还是在逐步恢复。今年以来,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去年明显回落。
   
另外,新兴欧洲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发生扭转得最为有力,这些经济体包括欧盟和欧元区内位于东西方文化交叉路口的国家。其中,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经济分别环比增长0.7%、0.4%、0.3%、0.1%。
   
总体复苏的形势下,欧洲经济内部仍有两大问题将影响未来的走势。
   
一是信贷渠道不完整、不成系统。二是日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疲软的银行贷款情况一直是欧元区和欧洲央行的心头之患。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对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不仅拖累了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影响了银行的放贷意愿,从而阻碍经济全面复苏前景。


欧洲央行调查显示,随着放贷标准进一步收紧,银行业预计第三季度企业的贷款需求下降,但降幅有所放缓,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疲软及经济不确定性。6月份向欧元区企业发放的贷款减少了130亿欧元。IMF在其欧元区年底评估报告中称,欧元区的首要任务是修复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从而使信贷恢复增长。IMF还呼吁欧盟通过将欧洲央行确立为欧元区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立法,从而为帮助改善整个欧元区的流动性。


此外,长期的结构性高失业率导致欧洲人力资源流失,政府刻意创造或增加就业机会,会削弱企业在服务业等领域的创新投入,从而弱化欧洲的经济竞争力。在财政紧缩和经济持续滑坡的困境中,成员国尽管有欧盟方面的政策性扶持,但是要想在短期内改善就业状况绝非易事。据欧盟统计局数据,8月份欧元区失业人数达到1,940万人。失业率达12.2%。9月份欧元区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6万人,失业率持平于12.2%,创纪录高位。
   
影响欧洲经济复苏的另外一大因素,是汇率问题。近几周欧元大幅升值,这对欧洲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而出口又恰恰是欧洲经济主要的亮点。如果不迅速扩大出口,欧元区刚刚起步且还不稳固的经济复苏就可能面临夭折,这将导致欧元区过去一年在摆脱债务危机方面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


欧元升值同时也令欧洲央行陷入两难境地。欧洲央行一直试图通过将基准利率维持在纪录低点来确保经济复苏。而欧元走强会令欧洲央行面临更大困难。而且,强势欧元可能进一步推低通货膨胀率。就在欧洲央行官员认为过低的通胀水平对经济发展甚为不利之时,统计的欧元区10月份通货膨胀率降至近四年来最低水平。


欧元升值带来的阵痛有可能暴露出欧洲南北的差异,不仅那些提高价格和削减成本的空间小于德国大型出口企业的南欧企业将受到冲击,法国企业也是叫苦不迭。按照凯恩斯理论,通胀下降说明了需求的疲软,这也就意味着欧元区的经济复苏还是比较疲软。而且,一旦陷入通货紧缩,经济将像当年的日本那样,进入死循环。
   
总体而言,今年以来,欧洲经济还是逐步走出了衰退通道,开始企稳回升。关于欧元区解体的预测也已大幅减少。由于欧洲央行启动了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市场获得了充足的流动性,大大缓解了希腊可能出现无序违约的担忧。各成员国关于欧元区的政治承诺构成了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
   
另外,欧元区系统性风险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市场信心逐步回暖。欧元区10月份企业和消费者的乐观情绪创两年多来最高水平,经济状况改善已连续第六个月提振市场信心。欧洲央行推出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承诺在一定条件下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重债国短期国债”,不仅显著降低了那些遵守财政纪律国家的国债收益率,也大大降低了欧元区因西班牙等重债国面临崩溃的风险。
   
欧盟委员会周三公布,10月份经济景气指数从9月份的96.9升至97.8,为2011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可以认为,欧债形势最危机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
  
(三)日本
   
据日本方面公布的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的GDP数值,环比增长0.9%,同比增长3.8%;二季度环比增长0.6%,低于市场预期的0.9%;同比增长2.6%,低于市场预期的3.6%,增幅明显放缓;第二季度日本设备投资同比下跌了1%。
   
这些数据说明经济并未走出实质性的扩张,日本政府的经济措施对于实体经济的提振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亚太事务主管10月30日表示,他认为日本央行无需进一步放松本已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应对其大肆吹捧的增长策略采取具体行动。IMF也认为日本无需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首要任务是推进促增长的改革。若要安倍经济学取得成效,日本的长期经济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但日本政府却还是把注意力放在通胀率上。日本央行10月31日维持乐观的通货膨胀预期不变,暗示短期内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可能性不大,尽管私营领域的专业人士一直认为央行的物价预期不切实际。
   
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的九位委员在刚刚公布的半年度展望报告中给出的预期中值显示,在始于2015年4月的财政年度,日本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将上升1.9%,与7月份给出的预期一致。日本央行略微上调了2013财年的核心CPI升幅预期以及2014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日本央行官员此前表示,一旦他们发现对2015年年中完成2%通胀率目标没有把握,就会考虑采取额外的宽松措施,这使得日本的通胀率数据备受人们关注。为了实现通胀目标,日本央行在七个月前推出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计划。而以上预期凸显了央行对其政策的信心。


然而,在日本经历长达15年的通货紧缩后,日本人的通缩心态已经根深蒂固,2015财年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因而将被限制在1%左右。预计日本央行明年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时间可能就在明年4月份政府将销售税税率从5%上调至8%之后。


央行的最新通胀预期不包括销售税上调给物价带来的潜在影响。央行政策委员会预计,当前的2013财年核心CPI将上升0.7%,高于之前给出的0.6%的预期升幅。央行预计2014财年核心CPI将上升1.3%。


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预计,经物价变化调整后,2013财年日本经济将增长2.7%,略低于之前预计的2.8%。但该委员会将2014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预计的1.3%上调至1.5%,同时维持2015财年经济增长1.5%的预期不变。之前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一致决定维持以每年注资60万亿—70万亿日圆的步伐来提高货币基础的政策不变,到2015年3月份央行注入到经济中的资金规模将扩大一倍。


根据日本设想的主要情形,随着出口和企业投资走强,日本经济预料将在明年继续复苏,由此抵消明年4月份消费税上调后家庭支出可能大幅下降的影响。但是,在美国预算纷争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放缓幅度高于日本央行预期,特别是和中国的纷争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出口要进一步走强困难重重。而企业投资不但没有走强,反而在萎缩。日本经济增长前景近期因此变得更加黯淡。
   
当前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内消费。为什么日本政府愿意承受消费疲软的拖累,而要上调消费税呢?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截至6月底,日本政府债务突破1000万亿日元,达到约1008.6万亿。2013财年日本政府预算约92.6万亿日元,其中42.8万亿来自新增国债。为了改善财政状况,日本政府不得不通过加税来增加收入。而一旦增长失速,“安倍经济学”基本就提前成了笑话。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一是大胆的量化宽松、二是扩大公共支出、三是结构性改革。前面二者的状况已经讨论过了,再简单说说第三支箭。
   
日本经济的结构性改革,由于其国内政治阶层延续下来的停滞状态,多个经济领域的去管制化进程进展缓慢。而且,已经采取的经济措施未能惠及中小企业和普罗大众。大企业信心高涨,中小企业信心却难提振;富裕阶层享受地产和投资带来的财富,中下层人民却连加薪的机会都等不到。再有,在老龄化极为严重的日本社会,年轻人为了供养老年人,必须承担越来越重的负担。虽然他们提供的生产性劳动比例越来越大,但在经济蛋糕中分得的份额却在不断下降。日本年轻人所处的令人沮丧的大环境成为日本经济中长期走好的极大障碍之一。
   
总体来看,日本经济已经由刚开始大规模宽松和刺激带来的短期美好,转而表现出不容乐观的迹象。而一旦出现回归趋势,日本经济将要面对的,恐怕是“安倍经济学”崩溃之后无尽的痛苦。


(四)其他
   
10月,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半年度会议的财政高官表示,近几个月来受到资本外流冲击的新兴市场正在为抵挡美联储缩减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更大金融冲击做准备。
   
上半年在美联储表示可能在年底前缩减购债规模后,全球债券、外汇及股票市场全线受到冲击。美联储的表态推动利率水平大幅上升,并促使投资者纷纷从新兴市场撤资。这一现象暴露出了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弱点,并促使IMF下调了对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等许多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预期。目前,这些新兴经济体正在抓紧时间努力,以赶在美联储行动前巩固本国经济。
   
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说,印度充分警醒并意识到需要继续加强防备,并且需要实施改革举措,巩固外汇储备。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新兴市场经济体可能有2-3个月的窗口期来做准备。
   
IMF在发布的报告中警告称,如果美联储比市场预期更快或是在美国经济复苏幅度还不够的情况下缩减刺激政策,那么借款成本将会攀升,进而可能导致全球债券市场损失约2.3万亿美元。由于全球金融体系相互关联,全球利率将会随着美联储的政策行动而不断攀升。正因如此,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呼吁美联储以有序且有良好沟通的方式缩减债券购买计划。


过去几个月,市场震荡引发了一种推测,即印度等一些经济体甚至可能需要国际金融援助。因为自美联储开始谈论退出刺激计划以来,印度卢比的跌幅已达到两位数,IMF下调了印度经济增长预期。印度央行行长对这种猜测进行了反驳。他表示,可以自信地说印度寻求IMF资助的可能性为零;尽管印度需要推动经济增长并将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到底,但与其他新兴市场不同,印度政府发行的债券中外币计价债券占比并不高。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其外币计价债务的偿还负担就会加重。对于印度来说,高高在上的通货膨胀率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印度央行10月下旬将基准贷款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7.75%,理由是预计本财年(到明年3月份结束)的余下时间里通货膨胀仍将高企。该行发布半年度货币政策评估后称,考虑到近期通货膨胀升温,打破物价的螺旋上涨趋势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抑制其对储蓄的侵蚀、巩固增长基础。不过,印度央行决定继续放松7月份时为国内银行体系引入的流动性紧缩措施。该行将边际贷款工具利率(MSF)从9.0%下调至8.75%。另外,银行业可从央行借贷的7天期、14天期贷款规模上限被上调至银行净存款量的0.5%,此前比例为0.25%。由此看出印度的危险程度比较高,如果面对国际金融动荡,其回旋余地相当有限。
   
巴西也是在美联储宣布考虑退出QE后,遭受资本外流冲击的国家。该国货币贬值也带来了通胀加剧的威胁,迫使其央行在经济增速正在放缓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加息。不过,巴西央行副行长说,巴西为应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已做好充分准备。他表示,巴西银行系统强劲,而且资本状况良好,足以经受住资产价格震荡加剧的考验。


新加坡财长、IMF政策指导委员会主席尚达曼说,IMF需要一种新的短期信贷安排,一旦发生危机,将可以帮助各国补充储备。
   
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对世界经济体的影响无需多论。其他国家也都看透了美国向全世界转嫁危机的卑劣行为,并积极开始准备应对。然而这些防备措施无疑是代价高昂的,特别是一些经济体自身的状况已经非常令人担心,他们能够抵御一场新风暴的能力究竟如何,是值得怀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5 17:02 , Processed in 0.0934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