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42|回复: 0

张敬伟:连短信都不放过的贪婪与虚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3 08: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21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平时我们发工资、还房贷,去银行存钱取钱,或者在外面消费刷卡,都会收到银行卡余额变动的短信提醒,我们可以随时掌握银卡的交易信息,这样既方便也安全。但这项账户变动的短信提醒业务每月要交给银行两三块钱,有人觉得能接受,也有人觉得亏得慌。

  银行卡短信提醒的免费午餐再过几天就没有了,四大国有银行开始收费提醒,提醒费用大约在2-3元。国有银行短信提醒收费,股份制银行跟进是早晚的事儿。

  短信提醒该不该收费?银行给出的当然是肯定答案。但是突然收费,即使合理也让持卡者感到“突然袭击”。持卡消费已成普适生活方式的当下,每个人都持有数量不同的银行卡,银行短信提醒,也成为这种消费方式的一部分。现在银行将应尽的告知义务剥离出来,将免费变成收费,是对公众消费习惯的颠覆,而且利用了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惯性。因而,前期的免费提醒,在逻辑上就更像银行集体预设的圈套;后期的收费提醒,只能让人怀想到银行的动机不纯。

  这是阴谋化银行吗?绝非!电影《华尔街》有句经典台词,“贪婪不好听,却是好东西。”中国国有银行也同样适用,甚至比华尔街金融投行明目张胆的贪婪,更多了一些虚伪。谁都知道中国银行近年来最赚钱,其天价利润的凝聚,不是以年、月来衡量,而是以日来计算。以被舆论场称为“宇宙第一大行”的工商银行为例,今年前3季度净利润2055.33亿 日赚约7.5亿元。其他银行虽不如工商银行,但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净利润1.1216万亿,同比增加1406亿,净利润同比增加14.3%。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虽然环比减少158亿,但还是增加了3685亿。

  受宏观经济和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业利润盘子不如以往。但该行业依然属于最赚钱的行业---在众多产业亏本赚吆喝甚至巨亏被市场淘汰的情势下,看似赚的少的银行业连短信提醒都不放过,凸显这个行业集体有意识的贪婪。

  据统计,中国银行卡总量在35亿张左右,每张收费2-3元,就是百亿元的天文数字,均摊到各家银行,就是几亿或几十亿的份额。如此简单的数学常识,银行方面的反馈竟是不赚钱,成了银行和电信企业通讯成本的完全消耗品。这种逻辑缺乏说服力,中国泛滥的短信利润,大抵都是通讯企业和相关产业合作分肥而由终端消费者埋单。在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和银行对消费者收费的成本核算中,哪怕有一分钱的差额,银行业都是稳赚不赔。即使银行业不赚不赔或有亏损,银行对持卡者收取短信费用,也应按照契约原则公开相关费用,让持卡者明明白白掏钱。

  鲁莽的通知,且虚伪地给予持卡者退订权,看似银行很讲理,实际上是绑架持卡者。为了利润不顾一切向前冲,贪婪;以不合常识的逻辑为收费辩护,偏执;以可退订让持卡者无可选择,虚伪。

  银行吃利差,赚钱有道无可厚非,正所谓“好的贪婪”;服务质量低下,制造“钱荒”向国家要挟,向客户搜刮一切不放过的收费机会,则是“坏的贪婪”。中国银行业“坏的贪婪”盛行,且已成惯性,亟需有效监管矫治,甚至应该加以刚性惩戒。

  华尔街的金融大佬摩根大通,因为违规操作而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近期和政府达成130亿美元的和解协议。但掏钱并不能消灾,一些深涉违规的高官依然面临着刑事追责。

  中国银行,违规搅水资本市场的有,但受到的惩罚只是隔靴搔痒,难以形成威慑效应。

  最让人困惑的还是银行乱收费,虽几经治理,取消的收费项目可谓林林总总,但给人的感觉的是,银行高调取消的收费项目对公众没有意义,人们反应强烈的收费项目不仅不予取消,反而加码收费。短信提醒收费,算不算是乱收费呢?公众的感觉---一定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0 10:53 , Processed in 0.1407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