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76|回复: 0

刘晓博:珠三角,为什么东岸更发达?答案出人意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1 17: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三角洲)有一个黄金轴线,这就是“香港—深圳—东莞—广州”。

  大湾区一共有11个城市,经济总量、专利发明、资金人口等,无不集中在黄金轴线上。这个黄金轴线,在珠江口的东岸。

  比如整个粤港澳汇聚了大约33万亿的资金,其中香港11.6万亿、深圳7.23万亿、广州5.2万亿、东莞1.4万亿,占了77%。而深圳、香港这个狭小的区域(总面积不到广州的一半),就占了57%。

  此前我还在专栏里讲过,京津冀的城市关系类似一个“父子圈”,中央政府占在北京身后,可以绝对调用一切资源,北京城市带有强烈的“通吃型”特征,但名义上这个地区有两个中心——北京和天津。长三角是“兄弟圈”,上海政治地位更高,中央给这个区域确定的中心城市,也只有上海一个(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而粤港澳大湾区,中央刚刚确定的中心城市是4个——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这个圈子存在3个关税区、3种货币、2种社会制度,因此更像一个“合伙人圈子”。“政治辈分”最低的深圳,是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发展最快的城市。

  为什么珠江口东岸更发达?为什么大湾区是非同寻常的“合伙人圈子”?估计很多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今天在看珠江流域地图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这一切,都跟珠江有深刻的关系。

  上图是珠江流域的地图。可以看出,珠江是由北江、东江、西江三大河流组成的,其中西江的“势力”最大。

  严格地说,三大支流并没有最终汇聚到一条干流里,其主要流量各自在珠江口入海了。广州城里的珠江,其实只是珠江不算大的支流。

  这跟北方的河流概念完全不同。在北方,典型的大河是:拥有很多支流,支流最终都汇入了干流,最后拥有一个典型的、独大的入海口。

  珠江是一个水系。三大支流没有汇聚在一条干流里,至于入海口也拥有很多个,珠江口一带的各种“门”(比如虎门、蕉门、崖门)都是珠江的入海口,至少有8个。

  所以,珠江的入海口也是一个“体系”。这条大江从一诞生,就是“合伙人”的气质,没有绝对的老大,绝对的干流。这显然影响了广东人的文化性格。

  仔细观察珠江入海口,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入海口都在西岸。原因很简单,西江水流量最大,所以需要更多入海口。这些入海口,基本上在中山、珠海、澳门、江门一带。(见下图,转自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而深圳和香港,都不拥有珠江的入海口。

  大江大河,往往给入海口带来大量泥沙,可以不断造地,但缺点是水深不够,缺乏天然良港。

  在世界航运的“初级阶段”,澳门是东亚的中心,东西方文化首先在这里相遇,货物贸易也在这里进行。当时的船比较小,澳门的水深足够。

  到了1840年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海船的吨位越来越大,澳门为代表的珠江口西岸很难承担“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了。这时候,香港应运而生。香港的港口水深,超过澳门的3倍以上,号称“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

  英国的强势地位,加上香港天然良港的禀赋,让“葡萄牙+澳门”的组合很快成为历史。

  当然,香港的真正崛起还有“第二次机遇”,这就是1949年之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让上海一度失去了对外功能。香港填补了上海的空缺,迅速成为真正的东方之珠。

  深圳后来居上,首先是因为有香港的带动、辐射。其次,深圳作为珠江口的重要港口,比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澳门、江门更有地利,比香港则更有“低成本”的优势。所以,深圳港成为大湾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在全球则名列前三(香港排第五)。

  可以这样说:珠江水系的“多支流、无干流、多入海口”的格局,对于珠三角城市之间的“地位更平等、更具有合伙人性质”的关系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至于西江的强大、珠江入海口多集中在西岸,则让西岸缺乏天然良港,为东岸崛起创造了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20:20 , Processed in 0.1094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