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9|回复: 0

骠骑参领:从百年沧桑到中国航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7 07: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第二艘航母下水!

  “没有海军,我们在紧要关头所表达的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成为一
  个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无用的姿态而已。”——阿尔弗雷德·马汉

  航空母舰是什么?不仅仅是一个海上载机平台,不仅仅是一种武器,它更强大海军的标志,是大国地位的体现,更是国家强盛的标志,是当今世界政治的笔尖,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图腾。在世界航母驰骋100年后的今天,中国才拉开航母的序幕·········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1400多年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上位居世界第一,但近代以来,中国由一个强大的国家衰退为仅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国门一次又一次地被大炮轰开,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太多伤痛。近代的中国被美国总统描述为一个“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腐败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沉湎于纸碎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肉体暂时的欲望”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早已没有了开拓进取的意识。而这个时期的欧洲,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文化与科学已走在世界前列。欧罗巴沿岸以及游离于欧洲大陆的英国,在叩开中国的大门之前,通过可以连接世界的海洋已经将侵略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

  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中国海权最强盛时期也在明朝,在明成祖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明朝水师从鄱阳湖水战开始,到郑成功光复台湾,大明朝立国近三百年,大明水师却未曾遭遇一败,简直是常胜军中的常胜军,可惜中国古代军事向来重陆战轻水战,明清两代历行“闭关”和“海禁”御海洋、因海岸、严城守等的海军战略使中国从世界海军强国的颠峰上跌入了谷底,中国海军从远洋退到了近海,继而又从近海缩进了江河。昔日那帆舟云集、舰船梭巡的西太平洋上,已是万水冷落舟船稀;往日那些威武的战船巨舰,或凿沉于沿海、或自焚于港湾,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就这样在闭关锁国的国策下自毁于一旦。随着这支强大的海军的消失,中国古代最好的开疆辟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而此时西方国家已开始图谋向中国殖民,1517年葡萄牙派舰队到香港烧杀抢掠,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1622年,荷兰侵占台湾,当时的政府就应该意识到,明朝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欧洲的蕞尔小国已经开始向中国进发,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够放眼看世界的人,郑和下西洋时明朝依旧施行海禁政策,郑和的行为只是官方的一种政治行为,郑和的舰队也不能称为海军舰队。海军是用来控制海海洋海洋利益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国人没有勇气向海外开拓,中国商人企图用海上贸易而致富的念头被彻底打消,在欧洲已经习惯用海洋传播文明和尽心商品贸易时,中国对于海洋越来越陌生,使得中华文明与先进的世界文明割裂开来,向内则导致了国内的封闭,自高自大,而全然不知在世界的西方,在文明和科学技术上正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中国无志于海洋,当英国人以鸦片贸易敲开中国的大门时,整个清政府仍沉醉在妄自尊大的千年帝国之梦中,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在世界市场抢手货,出口量很大,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则使中国根本不需要大量的工业品。中国人很富有,但这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实在太脆弱啦,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充当经济的后盾,再加上极近腐朽的制度,在西方好战、爱冒险的民族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仅仅以一支四千人的舰队就在对手的国土上战胜了兵力数倍于自己清军。

  英国人习惯以航海为生,侵略中国的英军舰队在鸦片战争之前早已征战于世界各地,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其强悍。当时与中国谈判的英国驻华领事查理·义律,是英国殖民者的头面人物,在美洲贩卖过黑奴,在亚洲大力走私鸦片,处处留下肮脏的足迹,而负责鸦片战争的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更是一个狂热的殖民主义者,积极推行殖民统治和种族歧视的对外政策,曾扼杀印度农民起义,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极力支持美国内战时期的南方奴隶主,到处进行侵略活动。这些人对利益疯狂地渴望,而略夺财富、侵略、暴利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最直接的体现,而它们就是英国率先崛起为世界第一海上强国的原始动力,他们只是代表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施行“强权即公理”,与义律和巴麦尊有着天壤之别的是清政府的全权代表琦善,对侵略者奴颜婢膝!为讨请掠者欢心,重办抗战官兵,裁剪兵船三分之二,凡有报奏缉拿汉奸、鸦片烟贩,琦善便呵责奏报之人:“你就是汉奸”,当人们向他报告敌情,他更火冒三丈,苛责道:“我不似林总督,以天朝大吏,终日刺探外洋事情”。

  琦善畏惧英军,私自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出卖国家利益的《穿鼻条约》,英方的签定代表是义律,但巴尊麦却认为义律表现地太软弱,没有充分使用军事的威胁手段,事后指责义律:“不充分使用那支派出去的兵力,你就不能得到你奉命争取的事情,而那支兵力又分明是为了一旦交涉失败,使你能够施加压力而派出去的,我却不明白,你为什么不用那支正是为这个目的而派出去的兵力,你为什么不略微试一下你的手段是否争取到所要求的全部条件,而你接受了这个不适当的条件。”

  巴尊迈的指责代表了西方殖民者的心态,揭示了弱肉强食的国际外交本质。中英两方代表的较量,代表着两个国家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较量,英方是为了利益不达目的不罢休,事后,双方的谈判代表都被革职,琦善是因为出卖了清王朝的利益,而义律是因为没有达到英政府所希望的最大利益。对于海洋的认识,直接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西方认为通过海洋可以得到无尽的财富,面向海洋永无止境的开拓,甚至不择手段,而中国畏惧海洋,最终难免忽视海洋的历史惩罚。

  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英国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现代化的海军,在世界其他各地的殖民地已经横扫各个对手,冲锋打仗似家常便饭,而清政府是息事宁人,害怕战争,清政府延续了明朝以来的海禁,对外洋事务毫不关心,更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陆地上的八旗军早已没有当年入关时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气势,有的只是腐败盛行,连农民起义军都打不过,何谈去与船坚炮利的侵略者搏杀,用戴旭的话来说就是八旗军从猎狗变成了宠物狗,丧失了保卫国家的能力。

  时任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告急时曾向两广总督请求援兵多次被拒,在这些掌权者的眼中,哪里还有民族利益?中华文明发展了五千年,却在面对强敌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凝聚力。清王朝妄自尊大,无视当时世界上发生的变革,对英国根本不屑于了解,当威胁来临时,统治者道光皇帝才急欲知悉:“英国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其最为强大、不受该国同属者,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有无旱路可走?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道光所提问题,何其肤浅可笑,但天朝的满朝文武竟无人能够回答。其实康熙在位时,传教士南怀瑾就已经献上了当时中国最精美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了,可惜的是,这份地图一直在库房睡觉。无法想像这个来自遥远欧洲的国家竟能向这个天朝上国挑战,英国舰队则对中国沿海重要港口目标、内河、出海口了熟于心,封锁清军如探囊取物,而中国有几个人知道格拉斯哥、南安普顿、利物浦这几个闻名世界的英国港口。清王朝,既似黔之驴,胜似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中国当时的海防极其薄弱,因为没有像样的海军,所以只有岸防,对于海上侵略几乎没有缓冲,中国沿海的富庶地带可以说在开战之前就敞开胸膛暴露在英军的炮舰之下,在鸦片战争的历史中,到处可见炮台失守、官兵溃散的记载,清军的炮台是固定的,无法隐蔽,而英军的舰炮是机动的,机动性致使了战术的多样性,也极具攻击性。清王朝的将军杨芳见英海军之威力,以为斜术作怪,决定“以邪制邪”,广收妇女使用的马桶,以此对付英军火炮。此人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曾杀数万之众,但面对侵略者,却应证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句一针见血的嘲讽之语。政府与军队如此行事,面对这个用现代科学技术造就的英军,怎能不败。清政府唯有割地赔款以求和。

  鸦片战争并不是一次偶然,欧洲的资本主义强国早已对富饶的中国充满觊觎之心,恨不得把整个中国当作他们的市场,为此一直在研究、试探中国,在康乾盛世,碍于中国强大,他们不敢采取多少实际行动。十九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洲的整个面貌焕然一新,而中国则因为封闭而落后,英国用炮舰屈服清王朝之后,清王朝的本性已被资本主义国家查探地很明了啦。英国在第一次鸦片中掠夺了好处,中国从此进入被“狼群”反复撕咬的时代,因为资本主义的欲望是无限的,用武力相逼迫使对手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他们屡试不爽的伎俩,最能体现他们武力的,就是清政府所没有的海军。英国显然不满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利益,仅过了十余年,英国又一次来中国“抢劫”啦,这次还有个叫法国的同伙。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得民怨四起,农民起义接踵而至,英法两国仍想在中国这块巨大的肥肉上攫取更多的油脂,乘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发动了再次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没有震醒依旧在沉睡的中国人,面对这次更加猛烈的攻势,清王朝的结局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首都沦陷,圆明园化为焦土,依旧的赔款,依旧的不平等条约,依旧地出卖民族利益。在中国与英法交锋的时刻,俄罗斯乘火打劫,以武力相威胁占走了中国东北部的大片领土,中国则失去了东北唯一的入海口。海防不牢,何以固边疆?中国的国门第二次被洞穿,源头还是在海上,海防形同虚设,轻易被破,有海无防,塞防怎能安宁?俄罗斯在中国边上强盗般的行径,正是中国不重视海洋而导致的恶性后果!俄罗斯为何要强改中俄已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中国攫取大片领土?就是因为了控制阿穆尔河这条能够通向太平洋的河流,俄罗斯从欧洲打到西伯利亚,不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出海口吗?可见俄罗斯这个民族已经深刻知晓海洋的重要性。俄罗斯行动背后的驱动力就是通过海洋输出商品而来巨大经济利益。它在英法同时用坚船利炮对中国威逼利诱的同时,加紧了它的扩张计划。

  第二次次鸦片战争,俄国乘火打劫,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尊严已经受到到践踏,中华民族承受了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前所未有的屈辱。当船政局的学童被送到欧美时,清王朝那种自高自大的脾气已荡然无存,这些学童虽然带着封建统治者的希望,但是他们同样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时促使清政府在经历教训之后开始建立海军。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迈向现代化的项目也相继出现,同时期的日本,在被美国人洞开国门之后,也开始了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同样是学习西方,但是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中国革新是为了继续维持清政府的统治,没有长远而明晰的国家战略,对于海军的使用也没有指导性的经验。1888年,清政府在购自英德两国的数艘战舰到位以后,宣布成立北洋水师,就战舰实力而言,北洋水师的“镇远”、“致远”两艘主力装甲巡洋舰满载排水量7000余吨,火力强大,先交货的“镇远舰”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世界为之侧目,而同时期的日本第一舰队旗舰“吉野”号快速巡洋舰仅为4000吨,北洋水师被称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强大海上力量,一度令日本十分忌惮。

  可惜的是,北洋水师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人以“铁甲船太笨重,不能收口入泊”和“花费太大”为由,反对添置大舰巨炮;有人则以“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之言主张重陆轻海;也有人以“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能守即为能战”之举提出了守近海、扼海口、固海岸、保京城的被动挨打的战略。掌握实权的清政府保守派在认为北洋水师能够“自守有余”,停止了向北洋舰队调拨够舰经费,将本应用来购置军舰的钱被慈禧拿去大兴土木,而此时世界海军技术正在突飞猛进。海军的诞生就决定海军不是一个防御性的军种。清王朝的军机大臣显然是将陆军的建军思想一厢情愿地强加到海军身上。

  而日本则有着清晰的国家战略和建军思想,日本看到中国大力发展海军,在海洋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之下,明治天皇提出了“海军为当务之急”的建军指导思想,树立了“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国家战略,日本为了海军实力能够与北洋水师匹敌,不惜动用全国之力,和北洋水师一样也从欧洲海洋强国购置军舰,但是日本十分注重本国工业力量的发展,正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工业体系。到两国海军在海上相遇时,联合舰队的主力中也有不少日本自造的军舰,整个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之中,只有“平远”这艘近海防御铁甲舰由福州船政局所造,其余主力战舰均为外国购置,从这一点来看,清政府的海军建军思想就有着很大的弊端,,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拥有自己制造武器的能力,战争一旦持久,注定只有失败的命运,特别是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北洋水师的最后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百年后的英阿马岛战争,阿根廷用“飞鱼”导弹一度重创英国海军,但是“飞鱼”用完之后,阿军不能自造此弹,“飞鱼”原产国法国也拒绝供应,自此战场态势向英军一边倒。

  北洋水师的一些将领及管带似乎没有清新地认识自身的实力,将实力仅仅放在排水量、防护力、舰炮口径这几个方面作为考量,没有清楚认识自身的先天性不足。实力不等于战斗力,北洋水师在战略与建军思想上的失误致使其战斗力远未达到“世界第八”的高度。与北洋水师对抗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战术上显然更胜一筹,日本军队一向擅长出其不意的进攻,这种进攻对武器装备的机动性要求极高,所以相比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具有很多装载速射炮的快艇。正是这些炮艇,在中日黄海大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北洋水师整体机动能力不足,速射炮太少,自造的炮弹又存在质量问题,这三个缺陷成了北洋舰队失利致命伤。

  中日黄海一战,北洋舰队并不处于下风,日本联合舰队首先退出了战斗,北洋水师重伤包括旗舰在内的“松岛”数艘日本战舰,但是由于速射炮不够,带弹药多为穿甲弹而少爆破弹,日本被击成重伤的舰都船没有沉没,在经过抢修后还加入了后来的战斗,而北洋水师则有五艘主力舰被击沉,实力遭受严重损失,绝对主力“定远”、“镇远”二舰也不同程度地受伤。黄海一战之后,中日拉开全面较量,在这种全面较量中,清政府对于海军建设显然缺乏长远考虑,仅仅注重舰队的规模与火力而忽视后勤保障,中国缺乏修理大型军舰的大型船坞,中日交战之前,北洋舰队的舰艇也是要到日本的长崎去修理。“镇远”舰严重触礁之后,一直得不到系统地维修,整个舰队因此不敢出海作战,消极防守,中国的东部沿海完全为日本敞开,北洋舰队孤立无援,极其被动,最终如一条搁浅的鲸鱼被日本舰队所肢解。

  从1874年到1984年,耗费巨资打造而成的北洋舰队曾是国人的骄傲和国家强大的象征,但仅仅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便从荣耀的巅峰迅速跌落,甚至于全军覆灭。翻开北洋海军的历史,失败并非不可挽救,倘若清政府是从西欧各国买的是造船技术而不仅仅是战舰,后期的北洋舰队何至于无舰可用?只可惜清政府发展海军只图速效,而不图长远,北洋水师的战舰毁一艘少一艘,没有补充,建队实力只能越来也弱。倘若监造爆破弹的军饷未被挪用,何至于黄海一战中,日舰未沉一艘。只可惜腐朽的封建官场已经使一些官员为了私利而将国家利益抛之脑后!倘若北洋舰队战后能购得战舰,南洋水师能够驰援,北洋水师何苦于不敢出港迎敌?只可惜欧洲造船强国均保持中立,不予中国出售军舰,智利从欧洲购买的战舰也不向中国出售。负责南洋水师的两江提督张之洞对于李鸿章请求增援的回复是:“李中堂可真是会打算盘啊,这南洋水师买船的前可不是他出的,哪能说掉就掉?这就算掉去了,还不是把我南洋水师的三舰顶在前面以保全他们的舰队?”倘若中南各省陆军能驰援山东,何至于至于旅顺轻易被攻下?只可惜整个战争都是靠李鸿章和他那过气的淮军前去抵御,其他各省巡抚大都作壁上观,在他们眼里,既然李鸿章的淮军花了朝廷的钱,理当前去作战,至于能不能打赢,那是他的事。

  反观日本,上至皇族富豪,下至黎明百姓均为战争捐款,日本倾全国之力,以国运相博,其军事力量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本应该合乎常理的措施如果采取得当,战争的结果说不定会改写。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甲午战败,中国割让台湾全岛,赔款两亿两白银。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三书》中说:“夫以中国二万里之地,四万万之民,比于日本,过之十倍,而为小夷嫚侮,侵削若羊缚豚,坐受剥削,耻辱甚矣,理亦难解。”从综合国力来看,日本不及中国,这种强大的反差,使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心遭受到空前的打击,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屈辱!中国国门数次被洞穿以后,而中国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觉醒,中国不幸变成“破窗效应”的实验品。

  可以说,北洋舰队的失败,是中国失败的直接原因,北洋水师作战不可不谓英勇,北洋舰队曾拼死抗争—半数将领或战死或自殉,即是明证。但清政府却给北洋水师贴上了“不战而降”的标签,清政府官员人人痛诋海军误国。失望之余,清廷立即将总理海军衙门撤销,海军内外学堂尽行停办。接着,又以舰艇全失为理由,将北洋海军武职全部裁撤。但清政府却没有反思自己,这支并非在海权意识上建立起的海军舰队,是缺乏灵魂和导向的海军!中国的仁人志士在这次巨大的失败之后终于醒悟,南洋大臣张之洞就提出重建海军的主张:“今日御敌大端,唯以海军为第一要务,故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梁启超1903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呼吁“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意”。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海权意识已经超越单纯的海防,涉及海洋经济和侨民,视野相当开阔。萧举规《海军论》把海上权力分为五个内容:一曰商业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线之保全;三曰航业之保全;四曰侨民之保全;五曰海产物之保全。笛帆《海上主管权之争夺》说:“海军强大,能主管海上权力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贸易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可惜,西方国家在40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真理,中国人在遭受如此多的磨难后不得不镇定思痛。

  此后在清朝苟延残喘的日子,中国丧失了抵抗外敌的力量,西方列强已经做好了肢解中国的准备,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坚定海军强国的路线,日本野心爆棚,在这之后又是十年的扩军备战,击败了国力远胜自己的沙俄,日本的节节胜利使日本大涨了完成“八纮一宇”计划的野心,预谋中的前两步“攻占台湾”和“吞并朝鲜”顺利完成,下一步就是进军蒙满,灭亡中国,中国难逃再一次遭受日本入侵的命运。

  1911年,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百废待兴,但依然动荡不堪,而此时的西方,刚发明出的飞机被军事家们迅速发觉了利用价值,一种新的军种随之诞生,由海空结合而来的航空母舰也随之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现锋芒。1929年,中国海军飞行员陈文鳞驾驶一架飞机从英国升空,途经德国、比利时、法国、印度、越南等国,飞抵厦门,全程达15000公里。一年后,当时的中国海军就购制了20多架飞机,并改装了“镇海”、“祥利”等四、五艘水上飞机航空母舰和“宁海”号载机巡洋舰,当时中国的舰载航空兵实力不亚于西方各国。后来的军阀混战和派系之争使这个年轻的兵种夭折了。在这些军阀的眼中,海军对夺取政权丝毫无用,为了能够主导中国而不惜牺牲民族利益向那些曾经侵略中国的列强谄媚,还有谁会专心建立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海军。

  日本再次侵略中国的时候,控制中国的封建帝国和各路军阀已经消亡,这次面对日本的是蒋介石统领的南京国民政府。这位在孙中山死后背离其意志的革命分子,俨然一个权术的高手,依旧缺乏战略眼光,明间疾呼海权的声音,蒋介石无心去听,其重陆轻海的建军思想,并不比封建统治者高明。中国近代海权的缺憾,在蒋介石那里并没有得到弥补。留洋欧洲视野开阔的海军部长陈绍宽,向蒋介石提出了要求花2000万元建造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建航母!那绝对是中国军界的重磅炸弹!但也是陈绍宽渴求强大海军的美好梦想,是成为海军强国必不可少的利器。蒋介石既不想出钱,又不想失掉人心,就使出“拖”字诀:五年,十年,十五年,给陈绍宽画了一个大大的饼。一转眼到了抗战,国民党陆军数百万,而海军总吨位仅5.9万吨,最大的战舰排水量仅有2000吨,而同期日本海军总吨位达到159万吨,8艘航空母舰,其最大战舰“大和号”战列舰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国民政府海军的总和。在1937年8月,视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轰炸我淞沪、苏州、南京和江阴时、当日本海军战舰溯江而上,直捣我内陆腹地时,国民党海军竟无一舰一机出航升空,制海权、制空权丧失殆尽,连水上飞机航空母舰在内的43艘舰船不得不在江阴水面上一字排开,破釜沉舟,喋血长江,成为自继甲午战争后中国海军的第二次集体覆亡。

  中国军队无法从海上抵御侵略,只能在自己的国土上与敌人拼刺刀,虽然八年抗战取得了胜利,但为了这个胜利,中国不仅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代价,中国第二次工业现代化的努力也被日本中断了,中华民族又一次经历的巨大的伤痛。而此时的欧洲,英国同样遭受德国的入侵,正是由于英国拥有以航空母舰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德国的陆军没有踏上英伦三岛半步,虽然英伦三岛几乎被德军的空军轰炸了个遍,但是英国人没有遭受被屠杀的厄运。抗战胜利后,陈绍宽依旧抱着海军强国梦:从辽东到南海中越边界,划分四大战区,建造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约18亿元。这可真是“宏图大业”,描绘了中国海军未来几十年的实践和理想。但是中国社会历史中,那些想法超前、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得不到肯定。坚持的反面,就是顽固。在陈绍宽看来,他是在实践自己的海军强国梦;在别人看来这就是固执己见,痴人说梦。

  战后的蒋介石想的只有他蒋家王朝的江山,面对生灵涂炭、百废待兴的中国,蒋介石想的不是复兴中华,而是忙于内战,他的战略眼光还没有达到认识海权的高度,美国战时将战场扩大到整个太平洋,至今占据着关岛等战略价值极大的岛屿,成为控制太平洋的前沿阵地,而中国在太平洋没有一席之地。1945年,美国政府专门致函中国国民政府,以期中国派出一支五万人组成的军队协助美国占领日本,主要是曾是中国藩属的琉球。这个被称为“万国津梁”的地方,战略作用及其重要,面对着这个改变中国地缘战略态势和心理态势千载难逢的机会,本来可以成为民族英雄的蒋公又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一个缺憾,蒋介石让这次机会轻易溜走了,导致了美国最终将琉球的管辖权交给日本留下了至今仍然困扰中国的钓鱼岛问题,蒋公难辞其咎啊!蒋介石听到到陈绍宽的海军计划,啧啧舌头。“陈绍宽啊陈绍宽,你把自己的家底赔个精光不说,还要烧钱造航母,疯了吗?”,蒋介石看到抗战胜利,便释掉了陈绍宽的掌管海军的兵权,陈绍宽一生致力于强大海军的梦想终化为泡影。

  从1840年往后的的100年间,英国人率先用大炮和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继而,日本人、美国人、法国人、俄国人……接踵而至,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就入侵我沿海470余次,从辽东半岛到广东沿海,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俱遭蹂躏,香港、台湾和澎湖相继沦丧,沿海贸易权、航海权甚至领海及内河主权亦纷纷落入敌国之手。海权的缺失,中国的领土大块被掳走,海权的缺失,中国的尊严一次次被亵渎,海权的缺失,中国险遭亡国灭种!堂堂华夏,万里海疆,有多少先辈英烈为抵御外侮、维护主权和尊严而不畏强暴,呼啸拼搏。无论是林则徐、邓世昌、丁汝昌,还是孙中山、陈绍宽,他们徒有拳拳赤子之心和满腔报国之志,却独没有回天之力。保卫中国主权、捍卫海疆尊严的雄心无一不成为泡影。强大的海军经历百年依旧没有建立,曾今的灵光闪现最后灰飞烟灭。

  从一片废墟上建立起的新中国,海军更是从零开始,毛泽东亲自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表明了新中国的海军主要任务是抵御侵略,同时受到当时经济条件与工业力水平的制约,海军建设所能得到的经费极少,这个形势与现状的结合之下,海军确立了近岸防御的战略。但近岸防御战略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海洋的重要,这导致了海军拥有了一只强大的岸舰导弹部队和快艇部队,而没有发展大型的战舰,致使海军几乎没有远洋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不足,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乘着中国海军还未强大加紧侵占中国的岛礁,导致了中国与南海多个国家存在领土争议的局面,中国的海洋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在中国的东南方向,以美日为主的军事同盟凭借强大军事实力从未放弃阻止中国统一,他们早已在西太平洋布下了重重关卡,让中国海军永远在浅水区游动,永远被囚禁在他们划定的区域之内。中国急需一只强大的远洋海军来保证我国海洋主权,缓解我国海洋面临的战略压力。

  显然,近岸防御战略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为中国海军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刘华清将军后来指出了海军在和平时期的两大战略任务:一是实现和维护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家统一,二是保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从现状来看,这两大战略任务的完成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中国海军的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刘华清曾在上世纪作为八十年代军方领导受邀访问美国,期间他登上了“小鹰”号航母,航母的规模及气势显示出的强大作战能力给刘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后来根据一同赴美的随行人员透露,刘将军因感慨而彻夜未眠。刘将军所感慨的,无非是美国海军的强大以及我军与美军之间遥远的差距。两年后刘将军当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便成了他余生的一个梦想,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只有航空母舰,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海军制海能力,实现真正的超视距作战及远洋作战能力,只有航母战斗群所拥有的强大威力,才能将帝国主义企图从海洋上侵略中国的压力消弭于无形,只有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范围,才能确保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平静,只有拥有航空母舰,才能唤醒中国人拥抱海洋、进军海洋的意识!

  在经历了百般周折和千难万险之后,中国终于将从乌克兰购置的“瓦良格”航改装成了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尽管它只是一艘训练舰,但是极大提升了民族士气,辽宁舰是一个艰难的起点,但无疑是中国迈向海洋大国的重要标志。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将不可逆地与世界发生更为广泛的利益联系,中国也必将经历一段“海军-商业-海权”三叉戟式地崛起历程,仅仅一艘辽宁舰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崛起必将需要更多的航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0 17:1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