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47|回复: 1

张敬伟:公务员话题的舆论变异与公允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19 08: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务员一直都是舆论热衷的公共话题。

  中央“四风”整治和“八项禁令”后,公务员话题的舆论发酵开始呈现出别样意味。马年春节之后,有些公务员慨叹过了“裸年”,他们在欣慰各类应酬减少的“清净”同时,也对各种补贴和福利的消失觉得“寒酸”。有些人表现消极还有怨气,也有公务员抱怨工资不如民工,甚至有年轻公务员要辞职...各路媒体也扎堆跟进,众说纷纭。

  湖南冷水江市发工资网站“泄密”。人们发现,该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几乎全在2001到4000元区间,其中绝大多数不足3000元。这改变了人们对公务员高工资的常识性想象。但人们诧异之后,不免追问:难道没有其他的灰色收入?

  公务员慨叹“职业围城”的“苦难”,旁观者批评公务员群体矫情,媒体则对公务员待遇生态莫衷一是,凸显中国社会凝聚共识之难。在社会震荡转型和利益博弈纠葛期,大众舆论对公务员话题的持续关注,凸显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公的焦虑,及对公民社会和权利均衡的期冀。就此而言,围绕公务员话题的多元表达甚至舆论变异,都有其正面意义。

  但这种正面意义是有限的。无论是认可或同情公务员收入的舆论声音,还是对公务员待遇和心态持批评的媒体,其信息源往往来自少数人的经历,他们所曝露的公务员待遇信息,以及所呈现出来的生存状态和境遇,并不具有普遍性。

  现实中国的阶层分化和社会治理,凝聚起统一的社会共识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是导向性舆论还是市场化媒体,以及网络生态的“自媒体”,还是应在理性公允的平台上,讲道理摆事实,以弥合社会歧见,凝聚社会正能量。

  作为社会治理的承担者,公务员的职业进退机制,有严格的法制规定(公务员法)和考录程序(逢进必考),该群体应属于社会精英范畴。其工资待遇高一些无可厚非,这在法治国家属于通例。由于中国政情的特殊性,中国公务员并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文官制度,他们除了维系政府运转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还担负着一定的执政(党)责任。因而,中国的公务员队伍,责任更为重大,约束机制也更为严苛,除了国法还有党纪,更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公仆)。

  但是,严苛的党纪国法并未落实到位,公务员的道德责任也沦为空言。公务员的公共职能,变成了庸俗的官场,贪腐现象的盛行,权力寻租的存在,灰色利益的畸生,官僚作风的盛行...此类官场怪现状,和西方国家纯粹的文官制度相比,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和职业属性反而让人羞赧。

  这是舆论对公务员群体反感挑刺的主因。不过,中央“四风”整治和“八项禁令”,效果很好。公务员慨叹的“裸年”,就是中央治理消除公务员不当利益外挂的结果。极少数公务员的怨艾,以及一部分要辞职的公务员声音,并不能代表整个公务员群体。

  而且,公务员工资已经阳光化,大部分公务员也适应了收入待遇的公开化。冷水江一次意外的公务员收入信息“被公开”,其实也验证了公务员待遇的“没有灰色尾巴”。

  公务员收入的全方位阳光化,不留死角的财产公开,才是媒体监督公务员群体和公权力运行的重点。至于公务员个体的不满甚至对特权时代的怀念,不可以成为舆论“阴谋化”联想的由头,这只会制造社会割裂,滋生阶层间的不信任与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02:58 , Processed in 0.1879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