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18|回复: 2

云石:红红火火的国际共运,是怎样被苏联带到泥沟里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1 11: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结束后,国际共运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亚欧大陆诞生了以中国为首的一系列红色意识形态国家,组建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还将影响力播撒全球。在广大新独立的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红色政党势力迅速扩大,甚至普遍组建武装‘甚至在法、意、日、美这些传统列强内部,虽然红色政党放弃了直接暴力对抗形势,但也在议会中,或者社会上拥有强大影响,成为影响该国政局的重要势力。一时间,红色之火播撒全球,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国际共运逐渐走下坡路: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红色势力纷纷惨遭清缴;西方列强内部的红色政党也逐渐式微;到八九十年代,随着苏东红色政权的瓦解,以及中国淡化意识形态标准,积极向民族国家转型,国际共运彻底陷入低潮。

  喧闹百年,一度热火朝天的国际共运,为何在短短三四十年内就从巅峰跌入谷底?在云石君看来,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东西方阵营的强弱实力对比。国际共运虽然是以意识形态为纽带,但终究还是需要物质实力做支撑的。无论是在西方内部的非暴力议会博弈,还是在其他国家的武装割据和革命,总而言之,要想扩大影响,最终夺取政权,都离不开物质资源的支持。

  很明显,无论是作为边缘势力的西方国家红色政党,以及那些小穷弱国的红色政治军事势力,其依托底层而生的阶级基因,决定了其在物质资源掌握方面先天不足。这种情况下,已夺取政权,掌握国家资源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物质支持,就至关重要。

  不过,虽然二战后的红色国家阵营实力大增,但较西方列强依然屈居下风。而且此时的西方列强,已结束了自我消耗的内战,并在美国的整合下形成同盟,联手对红色意识形态及东方阵营合力打击。这种联合,大大增强了其打击国际共运的动能;加上西方阵营本身在实力上的优势,为西方绞杀国际共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不过,这并不是国际共运失败的主因。毕竟自打19世纪中叶国际共运兴起,就一直被列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要说强弱对比,当年的红色势力可谓白手起家,处境比后来不知糟糕多少倍。二战后的红色阵营,已经有了苏、中这两个世界级地缘大国,以及十多个国家实体的支撑——其中苏联还是超级大国,实力今非昔比。这种情况下,国际共运依然由盛转衰,仅以硬实力的不足来解释,就说不过去了。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国际共运体系的内部分裂。而这种内部分裂,又折射出国际共运这种阶级革命模式的先天缺陷。

  国际共运以红色意识形态为组织纽带,而红色意识形态又是以阶级为敌我划分标准,突破了地缘以及由之衍生的国家、民族、地域的分界,具体普世性,所以红色意识形态一经出炉,便迅速传播,为各国底层民众广泛接受。

  但是,正如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层不可消除一样,基于地缘衍生出来的国家、民族、地域分隔,在人类世界中同样客观存在。红色意识形态虽然可以通过凸出阶级分隔原则,实现对地缘分隔原则的压制,但由于不可能将对方彻底抹除,所以这种压制注定只是相对的,存在不稳定性。一旦客观社会环境变化,地缘分隔标准对人类主观认知的影响又会卷土重来。

  当然,这在国际共运早期并不是问题。当时的社会资源,都掌握在以国家、民族、地域为标准形成的不同政治势力手中,而革命者的目标,就是要夺取这些势力的资源,取代他们的社会地位——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夺取它们的社会治理权。

  这一阶段的反政府势力,普遍处于被各民族国家势力统治、压制状态,通过接纳红色意识形态,凸出阶级属性,压制国家民族属性,既有利于发动民众,也有利于各地反抗者的互相支援、联合做大,对实现反抗势力的夺取社会治理权的目标有利无弊。

  一战结束后,国际共运的形势发生变化——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国际共运有了一个政治实体做支撑。

  这时候的苏共,与其他国家红色势力之间,其内涵就出现了差异。其他国家红色势力依然是以政府反抗者身份存在,依然是以夺取所在国和地区的社会治理权为目标,所以他们以阶级差异为自己划分敌我,决定斗争策略的唯一标准。

  但苏共就不同了。在夺取政权后,苏共已经成为俄罗斯的国家掌控者。这时候它的角色定位就发生了变化,它不仅再代表它原先所属阶级的利益,而且同时代表了俄罗斯这个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且鉴于国家这个实体才能给政治势力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所以后者对苏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是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冲突的。举个例子,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18:苏联快速崛起之谜》中,云石君就曾说到,苏共掌权后,要推动国家工业化转型,实现大国崛起,所以要发动广大民众拼命劳动。但由于苏联早期一穷二白,没钱支付相应报酬,所以只要用政治高压来逼迫劳苦民众——这就是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的冲突。

  而这种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的冲突,在国际共运层面更为明显。苏联要崛起,除了内部挖潜;还有另一种手段,就是国家扩展——通过侵夺他国利益,来壮大自身。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国家的底层阶级,同样会深受其害。所以随着苏共在俄罗斯的上位,它的利益属性必然发生变化——总体来说,就是阶级属性淡化、国家民族属性增强。

  不过在二战前,这个问题也不大。因为当时的红色国家就苏联一个,而由于自身的不够强大,以及列强的联合围堵,苏联还没能耐去直接以国家的形式去侵略他国。苏联的对外博弈手法,是以红色意识形态为纽带,策动他国红色反抗势力,挖列强的墙角。这种情况下,苏共不仅没有直接破坏其他国家红色势力的利益,反倒能给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虽然这种支持中,也多少夹杂了些维护俄罗斯国家民族利益,却有损援助对象长远利益的私货,但总的来说,大家依然是所得大于所失,皆大欢喜。

  但二战后,情况又不一样。此时除了苏联,还有十几个国家的红色势力夺取了所在国政权——随着它们的上位,其利益属性也不可避免会跟苏共一样发生变化——从主要代表底层阶级,到越来越多的代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伴随着这种改变,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矛盾也日趋显现——基于同一阶级立场,大家应该不分彼此,通力合作。但基于国家民族立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彼此间还存在许多冲突(比如中俄关于北亚、外蒙古归属的认识,如果只基于阶级立场,那都不叫事;但基于国家民族利益,那就是结构性地缘矛盾了)。

  随着各国掌权红色势力的国家民族属性越来越凸显,他们与苏联这个老大哥之间矛盾也就越来越激化。当这种矛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出现抗争——其中比较弱势一点的,比如东欧各国,就是搞搞改革或者骚乱(匈牙利事件,布拉克之春等),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旋即被苏联镇压,故而只能把不满埋藏在心里,等有机会再爆发;而强横一点的——比如南斯拉夫,就直接跟苏联政治决裂;而除苏联之外,社会主义国家中本钱最大的一个——中国,那就不仅仅是跟苏联决裂,甚至闹到最后还互相军事对峙,差点兵戎相见。

  总而言之,阶级可以跨越地缘属性限制;但国家民族却不能。当各红色势力纷纷上位掌权,其国家民族属性就会逐渐凸显,并最终占据主流;这种情况下,维系国际共运的精神纽带——阶级认同;就会被基于地缘而生的不同国家民族冲突摧毁——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运的分裂内耗也就不可避免。

  最后一个导致国际共运由盛而衰的原因,则是西方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西方作为这次技术革命的主导者,其物质财富大幅增长,产业结构也出现重大更新。

  这对国际共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整体实力进一步上升,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优势进一步凸显;

  第二,这次科技革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得西方有余力为社会底层提供更好的基本工作保障和福利兜底,劳资关系缓和;

  第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后,工业文明的规模边界和内涵大幅拓宽,西方借此机会,大幅调整产业结构,将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打造全球化经济体系,然后借助军事强权、金融霸权、高科技和文化优势主导,来对亚非拉进行柔性剥削。

  这种调整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随着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使得西方国家内部劳资关系不再紧张;而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财富,以及西方利用国家和文明溢价从外部剪回来的羊毛,使得西方有能力为下层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福利兜底——底层民众只需要从事相对轻松的服务业,即可得到不错的收入;甚至在部分国家,就是啥都不做,也照样也有大量福利可领。

  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内部阶级矛盾大幅缓和,以底层阶级为依托,主张暴力革命的红色意识形态,丧失了其社会基础。所以西方世界的红色政党迅速没落——大家日子又不难过,干嘛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搞革命呢?

  而在第三世界,随着西方产业转移,他们也收获了大量工作机会——这一方面给孱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让他们更强大,另一方面,也让许多极端贫困的民众得到了更多收入的可能。

  当然,由于西方转移的大多是劳动密集的血汗工厂,所以这种转移,在给所在国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西方曾经出现的劳资关系紧张,也在第三世界的产业转移承接国普遍出现。

  不过,由于这些产业承接国,在工业化初期普遍采用集权政体,又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剥削赚取了大量财富,实力大增;再加上这些国家掌权势力普遍与西方列强保持合作,西方的强大实力,给了他们额外的实力加持,所以大多还是能够保持对红色势力的压制。

  当然,这种压制并不绝对。在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共运依然取得了突破(比如古巴)但是,这些国家大多体量有限,且文明程度极低。而且一旦他们革命成功,西方立即强势制裁,使其无法融入全球化产业链,国家发展深陷困境,所以不至于影响全局。

  综上所述,东西方阵营的强弱对比,国际共运在国家环境下的先天缺陷,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与西方经济全球化布局,这三大因素,共同导致了国际共运的盛极而衰。到70年代末,国际共运已成强弩之末。待到80年代,国际共运彻底跌入低谷。

  而伴随着国际共运的衰落,苏联也颓势渐显,走向衰亡。

  那么,为什么贵为超级大国的苏联,会在20世纪末土崩瓦解呢?这除了西方的强力打压外,与苏联的国家内部结构也有密切的关系。云石君下一节继续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3 17: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你的很多文章说理都很清晰,很有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0:36 , Processed in 0.1094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