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12|回复: 0

云石:资质平庸的俄罗斯,靠什么实现大国崛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 06: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近现代国际政治舞台中,俄罗斯的地位绝对称得上是举足轻重。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俄罗斯始终都是响当当的世界级大国。而近五百年的历史中,俄罗斯的每一次兴衰起伏,无不对国际政治、乃至人类文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威震全球的大国,其之历史却并不悠长。可以说,在整个古典时期以及中世纪,俄罗斯无论是作为其民族渊薮的罗斯族人,还是其所处的东欧平原,在人类文明史中都是默默无闻。

  直到中世纪落幕,近代大幕拉开,俄罗斯才异军突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举成为欧洲主要强国,并在之后的岁月中拓地2000万平方千米,全盛时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国土面积约2280万平方公里,成为震古烁今的全球第一领土大国。
  为什么俄罗斯会异军突起?关于这一点,云石君在《地缘政治68:俄罗斯为什么要搞死土耳其》一文中曾经有过一个介绍:

  俄罗斯所处的东欧板块,纬度较高,气候湿寒,以中世纪以前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对这种寒冷地带有效开发。

  但到中世纪中后期,虽然工业时代依然尚未到来,但欧洲农耕文明的千年积累,已使农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从而初步具备了在较寒冷地区开展农业种植的能力。

  当然,光具备农业开发能力还远远不够的。东欧地势平缓,加上本就是草原地貌,所以自古就是游牧文明势力范围。游牧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天然军事优势,决定了即便东欧平原出现一些农耕国家,但依然得受游牧势力的洗劫与钳制,难成大器。

  这一点,可为例证的是,古代中国作为全球最强农耕文明,尚需以举国之力,才能勉强地域塞外游牧武装——有时候还挡不住,东欧那点子小农耕国家,想抵挡游牧武装几乎不可能。这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有效制服游牧,东欧农耕城邦根本没有发展壮大的空间。

  在俄罗斯形成的早期就是如此。当时的蒙古系金帐汗国,才是东欧平原的主宰。以莫斯科公国为首的罗斯系农耕小邦,就是加在一起,也挡不住蒙古骑兵的洗劫,所以只能称臣做小,再老老实实承担沉重赋税的同时,还要忍受蒙古人时不时洗劫和挑拨,难有坐大空间。

  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热兵器的出现,大大抵消了游牧骑兵的武力优势。而相对于冷兵器,热兵器的制造,又需要更加丰厚的物资基础支撑——这意味着单位创造能力更高的农耕政治势力,凭借热兵器的加持,取代了游牧势力对东欧的主导。具体到现实层面,就是俄罗斯系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蒙古系金帐汗国的没落。最终,莫斯科公国消灭了压在自家头顶的金帐汗国,建立起了农业基础主导的俄罗斯帝国。
  不过,帝国虽然建起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就从此崛起。

  毕竟,东欧平原的湿寒气候,天然是农业发展的阻碍。虽然经过千年的技术积累,人类已经可以支撑对东欧平原的初步农业开发,但这种技术的进步依然是有限的,依然只是建立在人力耕作技术方面的量级提升,而非由人力耕作向机械化耕作的质变。

  在没有足够机械化替代的情况下,高度依赖人力进行的农业耕作,气候湿冷的东欧,与东南欧那种气候温和的熟地相比,其产出依然是无法相比的。再加上东欧地处偏僻,远离地中海以及大西洋贸易圈,所以也无法通过商业聚敛财富,增强国力。所以,如果光靠东欧平原这块核心区,近代的俄罗斯,纵然有资本独立成国,但也最多不过是二流甚至三流而已,想与英、法、奥匈甚至奥斯曼帝国分庭抗礼,成为欧洲大国,依然是绝无可能。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能够突破这层阻碍呢?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答案在于北亚。正因为将广袤的北亚、乃至部分中亚版图收入囊中,俄罗斯才获得了充足的实力加持,并凭着这份积累,成功获得了与欧洲传统大国并驾齐驱的本钱。

  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北亚和中亚的价值更加凸显:

  这种凸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自身开发潜力的提升:

  一方面,随着工业,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推广和普及,使得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大大提高,这种情况下,北亚、中亚这些在农耕时代因技术所限无法大规模利用的板块,因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其开发难度大大降低,原先许多不可开发之处,现在也能够开发出来,许多只能做初步开发的地方,开发程度也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工业时代的资源和财富定义,与农耕时代截然不同。农耕时代,鉴于食物这一基本生存资源的稀缺性,财富和价值的定义,几乎是与食物划等号的。而在工业时代,随着人类温饱问题的大致解决,食物已只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存在,其与财富的关联度不断降低。而与之相对应,满足人类更多欲望的工业品,以及工业制造的能力,成为财富和实力的象征。

  工业发展严重依赖于化石能源。北亚、中亚这些地方,虽然在食物生产方面的能力天然受限,但它们地下的丰富化石能源,却成为工业时代的真金白银。而且工业文明条件下交通工具和设施的进步,也可以使这些资源在开发出来后能够被运输到需要的地方,进入人类经济链条。

  而除了自身开发潜力,北亚和中亚的地缘价值,也随着人类文明由农耕向游牧的质变得以凸显。

  农耕时代,人类世界实际上处于互相隔绝的孤岛状态。人类由于文明发展水平有限,很难冲破大型地缘板块间的梗阻。山脉、河流、海洋、荒漠、这些地缘屏障的存在,不仅阻断了彼此间的交流,也隔绝了相互间的冲突。

  但工业的力量,冲破了地缘的梗阻。随着工业的进步,地缘板块间的界限逐渐消融,文明间的大规模交流成为可能,利益冲突也在加剧。

  这时候北亚和中亚的地缘价值得以凸显。北亚、中亚虽然土地贫瘠,但区位上却覆盖了亚欧大陆的整个北半部。以它为基地,俄罗斯得以将自己的利益触角延伸到东亚、中东等相对富庶地区。而欧洲文明向工业的率先转型,又使得俄罗斯得以利用这种先发优势,压制华夏、伊斯兰等本土传统农耕文明,进而从它们手中攫取大量利益的同时,更有效的影响国际政治格局。

  总而言之,对亚洲领土的占有,奠定了俄罗斯的大国基础。正是靠着他们,俄罗斯最终实现了大国崛起,成长为威震全球的世界级势力。

  如果从这么来看,俄罗斯似乎是颇有先鉴之明。毕竟俄罗斯开始经营亚洲时,人类才刚刚走出中世纪,甚至直到将亚洲领土基本吞并完毕时,工业文明也才刚刚到来。这也就是说,俄罗斯对亚洲领土的占有,几乎都是在农耕时代完成的。而以农耕时代的标准,俄罗斯亚洲领土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康熙才会在《尼布楚条约》中,如此慷慨的将北亚拱手让给俄罗斯——尽管以北亚的地缘区位以及当时的中俄实力对比来看,只要中国愿意投入资源经营,其战略优势大于俄罗斯。

  而俄罗斯,却能在时代变革的前夕,准确的判明时代发展的风向,这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了。要知道,即便是身处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其海外殖民的收益,除了金银矿藏,也都是从事种植业——而北亚和中亚明显不适合农耕的。

  那么,俄罗斯帝国真的如此高瞻远瞩吗?

  当然不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果俄罗斯真的有这种眼光,就不会把阿拉斯加以区区72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给美国——要知道,那时已是1867年,距离大航海时代开启已过了近300年,距离工业革命在欧洲露出苗头也已经过了将近百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此时也即将拉开帷幕!

  俄罗斯会在1867年将阿拉斯加贱卖,足以证明,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俄罗斯依然对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懵懵懂懂,对地缘政治的理解,也谈不上深刻和成熟。所以要说俄罗斯有先见之明,着实是高看了它。

  那么,俄罗斯又为何要图谋北亚呢?其实这里面,更多的是秦穆公称霸西戎式的无奈。

  毕竟东欧平原当时的地缘潜力,不足以与欧洲和中东相提并论。反映在国家竞争层面上,就是俄罗斯在与欧洲列强,甚至奥斯曼土耳其争雄过程中十分吃力。这种情况下,虽然欧洲板块的质量更高,得到后对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但俄罗斯却难以在此获得满意的收益,所以也只能往亚洲方向拓展——毕竟北亚开发难度大,收益低(早期俄罗斯在北亚的主要收益,是将动物皮毛贩卖到欧洲),但总比啥都没有要强。

  只不过,造物弄人。俄罗斯的这次东拓,大的时间范围上,正好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同步,所以俄罗斯得以充分享受北亚地缘价值提升的巨大红利。而且由于这次文明大转型是由欧洲起步,亚洲相对滞后,所以俄罗斯的整个扩张过程,几乎没有受到亚洲最强地缘势力——中国的阻扰。

  这就是历史机遇!俄罗斯幸运的踩到了这个时代的风口,最终在不经意间,成就了自己的大国伟业!

  当然,虽然说是幸运,但其中也有其必然性。随着人类文明由农耕向工业的转换,北亚和中亚的地缘价值被充分激活,由一片不毛之地,成为所谓的“帝王之资”。

  只不过,由于自身的结构性缺陷欠缺(缺乏人类生存的工农业基本环境),这块“帝王之资”不可能自成一体,所以注定要沦为周边地缘势力的附庸。而俄罗斯对这两大板块的吸纳,便是这种地缘政治规律的落地。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可惜的,就是中国了。毕竟当时的中国,其国力远在俄罗斯之上;而就地缘关系而言,至少北亚的中东部(即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它们与中国的地缘关系,远比东欧的俄罗斯本部紧密。所以,按照正常的地缘规律,在人类征服全世界的过程中,至少这两个北亚次级板块,完全应该由中国所有。

  当然,鉴于欧洲文明的先发优势,以及华夏文明在转型中的波折,这片土地被俄罗斯占有,也符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但问题是,北亚的丢失,主要并不是弱肉强食的结果。如果说19世纪外兴安岭、库页岛和巴拉喀什湖以东地区的丢失,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国力不如人。但北亚的大部分地区,却早在工业时代尚未来临的17世纪,中国整体实力依然在俄罗斯之上的时候,便已通过尼布楚、恰克图等一系列条约,将其让给了俄罗斯——即便这种让不能完全称之为弃土(毕竟当时的北亚基本是不毛之地,中国对其中的大部分地区并未实行有效统治),但说是主动退出竞争,是不为过的。

  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愿意主动退出对北亚的竞争?一些历史民族主义情结较重的朋友,可能会将此归罪于清朝政府。但实际上,这与农耕时代的中国国家结构,以及地缘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云石君下一节继续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第111篇——俄罗斯之第一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4 18:39 , Processed in 0.1093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