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71|回复: 2

占豪纵横谈:新中国的崛起(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0 11: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与伟大崛起(二)

  与此同时,1989年,国际局势出现剧烈动荡。1989年,在苏联衰落、东欧经济趋于崩溃的大背景下,发生“东欧剧变”。西方乘机开始干涉包括东欧、中国的内政。在那一年,中国同样因为外部大环境、加上内部经济硬着陆致使内部矛盾激化,出现重大政治事件。在这次事件后,中美关系大幅倒退。自此,中国和西方进入到既互不信任、又互相借力发展的局面。

  1991年,在政治趋于稳定后,中国经济重新进入增长周期。当,年GDP从上一年的3.8%恢复到9.2%。但是,对于改革的速度和步伐,邓小平同志不太满意。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

  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尝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他还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害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平息了当时社会上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1992年,邓小平完成南巡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当年,GDP增长速度高达惊人的14.2%。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也开始增长,从1991年的3.4%跃升至6.4%。1993年,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GDP增速高达14%。通货膨胀再次因为投资过快增长出现恶性通胀,当年通胀率高达14.7%。1994年,GDP增速小幅回落至13.1%,而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更为惊人的24.1%,其中粮食价格上涨高达50%。在生活用品价格飞涨之前,全国早就刮起了如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飓风,信贷扩张速度也极其惊人。

  在这种情况下,1993年6月,中央发布“十六条”。通过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重新审查开发区、停止地方部门向企业和农民集资等措施,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和高涨的物价。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保值储蓄”的措施(所谓“保值”的意思是,3年、5年、8年的定期储蓄到期时,银行除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价上涨幅度与存入日的物价上涨幅度之比与利率的差额补给储户,保证存款不贬值。)。在这一系列措施下,1995年,中国经济增速和CPI双双缓慢回落,GDP增长率当年回落到10.9%,CPI回落到17.1%。1996年,继续缓慢回落,GDP增速10%,CPI增速8.3%。到此,中国基本上实现了一轮经济过热后的“软着陆”。

  这次经济的“软着陆”,实质的操盘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人民银行行长朱镕基。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评价朱镕基称:凭借1990年代让中国经济从一个极过热状态,调整到“软着陆”的漂亮表现,朱镕基就有资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3年6月,朱镕基全面接管中国经济管理工作。在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过程中,他还作出几件奠定中国未来十多年高增长、低通胀、平稳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基础的改革。主要包括:金融改革、财税改革、外汇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贸体制配套改革等等。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未来一二十年中国高速发展的坚实制度基础。

  金融改革,一方面有效抵抗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同时奠定我国现代金融体制的基础。可以这样说,中国有今天的金融市场,是朱镕基当政时奠定的基础;财税改革,中国中央财政如今极其充裕,与1994年中央财政捉襟见肘、近乎失控不可同日而语,也是朱镕基在任时实施财税改革奠定的基础;如今,中国国有企业有实力与世界巨头争锋,也正是那时候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果。

  对于人民币汇率改革,我们有必要详细论述。因为,这一举措直接使中国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朱镕基全面接管经济工作后,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具体采取如下措施: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的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率在1993年至1994年一路贬值,从最初的2:1跌至8.7:1并稳定。

  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总体影响力仍然很弱、且存在诸多问题,而前苏联的崩溃使西方正沉湎在胜利的狂欢中。因此,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兴趣仍然停留在“民主”、“人权”之类的话题上,都在预言中国什么时候会崩溃,对中国这一汇率变化并没有太大关注。

  此时,对于美国来说,正在开始将原来非美势力范围纳入到美国统治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劳动力价格极低、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就成为发达国家资本抢夺的新市场。于是,大量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开始向中国涌来。

  发达国家的资本涌入,实际上给中国经济软着陆提供了部分支撑。虽然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中国这是在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但事实就是如此。发达国家既能生产如飞机、各种机器设备等高端产品,也能生产低端的消费品。但是,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有巨大劳动力冗余的情况下,大量商品没有能力生产或生产能力不足。这种落差,必然导致低端生产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要想进入发达国家,也必然要经历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口气吃个胖子”,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开始席卷东南亚。这场风暴虽然只局限于亚洲,但却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经济危机。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诸国,都受到巨大影响。

  1997年10月下旬和1998年8月,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两次对香港进行攻击。由于香港1997年7月1号已回归祖国,在中国当局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最终击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索罗斯亏损20亿美元败退。但亚洲金融风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在1998年初登录印尼,金融风暴彻底演化为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印尼爆发了令人发指的“排华事件”,造成1250个印尼华人死亡的惨剧。

  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由于中国实行比较谨慎的金融政策、以及前几年采取的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在这场危机中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当然,1998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也放缓到只有7.8%。中国扛住了这次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压力,直接带来三个战略上的好处:

  一、在亚洲彻底取代日本的位置,中国成为亚洲经济的中心。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正是1997年12月召开,中国——东盟自贸区在金融风暴后的1999年开始由中国提出,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

  二、战略上给予中国以中国为中心,建立大中华经济圈的历史契机。如今,中国仍在为这一目标进行努力。

  三、中国制造业迎来战略机遇。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以及日本、韩国的大量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在此之前,中国虽然引进外资规模和进出口贸易额等都在高速增长,但在世界占比仍然很小。但自1999年开始,全球中低端制造产业迅速奔向中国。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困扰中国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因为大量外资的涌入彻底解决。

  之后的经济发展不必赘言,自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一路在低通胀、高增长的环境下平稳高速增长8年。2000年至2010年这11年间,中国GDP增速年均达10.3%。

  当然,这里也有必要指出,与一系列成功改革的同时,还有三项改革甚为失败: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这三项失败的市场改革,在新一届政府当中并未得到有效纠正,成为当前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就当时来说,由于中央财政匮乏,急欲摆脱包袱,病急乱投医一股脑把这些负担全部扔给市场,但由于最初矛盾并不突出,在新一届政府并未得到有效纠正。待问题严重迫切需要纠正之时,又恰遇世界性经济危机。

  这三个问题当中,住房方面:2010年开始,在政府加大力度进行保障房建设、并实施严厉调控的情况下,有望在未来5到10年有效缓解;医疗方面:在新的一轮医疗改革当中,基础医疗保险获得巨大发展,特别是覆盖到广大农村,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仍待解决;教育方面:政府投入年年欠债,改革基本上处于裹足不前的地步,中国的教育成本很大程度上由家庭进行了承担。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并在2008年演变成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同样受到巨大影响,最终通过积极救市稳住了市场并率先复苏。如今,世界经济面临巨大问题。而对中国经济来说,则面临转型的战略机遇。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局势动荡,中国也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进入到伟大复兴的第三个阶段。这关键的三十年,将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再次崛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针对这一点,接下来一章要讨论的内容,也就是本篇文章的核心——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应对方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0 14: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应对方略。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0 20: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虽然整个表述的不是很全面,但是比猴王的好。
整个经济看起来,确实存在‘一放就热,一收就死’的部分特点。但是从时间周期上来看,这个周期时间是延长的趋势。未来几年,由于滞涨形态经济的存在,还会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就进行波动的。大规律使然,只能适应了。
危机向来是机遇,从98年亚洲金融危机看。打下了良好的制度性基础,也吸引了国外技术资金的到来。
本次危机能否这样幸运,取决于中央领导人的智慧了。从外汇存底和可以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趋势看,是有一定的有利因素的。对美国人应对得当,他不能吃下你的时候。就可以和他共同‘吃’欧洲了。也就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区域性结算的两个战略性目标了。
天佑中国,接下来的两年经济千万不要硬着陆。本次危机,最大的机遇是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来源于外部。但是能否成功在于今明两年中国的经济。
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是支持中央‘城镇化’的。支持投资拉动经济的。这有这个路径方能拉动中国经济。只要这两年‘风景依然’就会在国际上坐收渔利。
网上的摒诟房价,讨厌原来的四万亿语调很多。个人认为有‘短见识’的一面。难道非要等现在的生活水平降低,发展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行吗。千万别跟我说,现在的生活水平降低和不好赚钱跟房地产和国家投资没有关系。
   其实投资和房地产是回避不了的问题。中国这个阶段是需要的。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经济空间,中央可以控制烈度和节奏,这就足够了。这个道理不用看网上‘愤青’和站在不同立场利益角度人的‘丫丫’。
   现在的反腐和反垄断政策很好呀。现在经济这么难了,反腐和反垄断可以转嫁矛盾,可以为未来确立良好的制度和监督基础。朱镕基为什么就能在98经济危机奠定了三个良好的制度基础呢。
   左右之争挺没意思的。老百姓只关心这个争论快点结束,经济快点起来,兜里有点钱。那脚丫子也能想到,采用中间路线是正确的。一旦过于偏左或偏右,紧跟着就是社会危机。孔老圣人早就确立了‘执其两端,用其中’的中庸之道。一旦认识上走向极端,就会在行动上产生偏差。在现在经济危机的国内和国际大环境下,万劫不复。
中国呼唤圣人、呼唤强人。危机是倒逼机制,圣贤之人可以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这次危机可以成就中国最大的机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1 06:1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