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18|回复: 0

刘雪松:简政放权的春风为何不度收玉米的农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8 10: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无证收玉米”而被判刑的内蒙古农民王力军,案发后直接的“经济损失”,需要种植“100亩玉米才能赚回来”。这是法院判决的2万元罚金的代价。这个结果,还真应了被他收购了玉米的农民当初的那句话:你这是为农民服务。

  种粮的农民这么说,本意是从一斤玉米赚2分钱左右的微利生意来说的。走村串户收玉米,“一个人要拿叉子把玉米棒子放到机器里,脱粒出来装袋,然后拉去粮库”,这种苦,也就王力军这种靠力气做小本生意的人才肯吃。有资质的粮站,当然是坐那儿不动,任是收购的季节怎么排队、哪怕“排三四天才能交上一次”、哪怕“好几千挂车一起排队”。

  这些苦,一斤2分钱左右的代价,王力军代农民吃了。但真正的苦头是,这一年,赚的不如罚的。从今往后,那些图着少卖一分二分钱能够把玉米交给王力军代卖给粮站的农民,尤其是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得重新去吃排队卖粮的苦头。

  有资质的粮站没好好为农民服务,好好为农民服务的王力军却没资质。这是王力军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郁闷之外,所以他说,“现在那些粮库没犯法,就我一个人犯法了”。当然这是情绪话。按照现有的粮食收购制度设计的门槛,有资质的粮站属于坐北朝南的“坐收”一方,他们不主动上门收玉米,种玉米的也会送上门来。他们的行为反而是合法的。而奠定他们合法的依据,便是门槛与资质。

  王力军也想“合法化”的。但是手续很多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要求有固定的场所、收购点,要有注册资金”,这是一个肯吃点苦、靠一分二分的差价到农民家里挨家挨户收玉米的普通农民,一辈子都不可能完全的任务。有这个实力的,圈一块场子盖一堆仓库在那里稳坐着等农民把玉米送上门来了。

  一款粮食收购资质的旧门槛,将粮站与粮农,生生地隔开了一条力所不逮的实际距离,也将一个健康的市场隔成了一个垄断的市场。表面看来,粮站坐南朝北的位置上高昂着的头颅,构成的是与眼巴巴排着队卖粮的农民之间的求与被求之间的目光距离,实际上是简政放权的政策,与垄断部门之间的执行距离。由此可见,讲了这么多年、这么多遍的简政放权,并没有撬动铁板一块的粮食部门的制度设计门槛;这个“权”,并没有真正放到把玉米卖给国家的农民面前,没有放到粮食收购的市场需求面前,没有放出为农民服务的实际效果来。

  在王力军与粮站之间,在这个合法与不合法的案例当中,人们看到的事实是,合不合法,不是以合不合粮农的需求为标准,而是以粮食收购资质的门槛为准绳。哪怕这些玉米最终进的是同一个仓库,哪怕种玉米的农民对王力军这样的上门收玉米方式再怎么叫好。但它的结果却是,合法的,农民为它服务。倒是不合法的,在为农民服务。

  真正应该放在法治的砧板上拷问的,是粮食收购门槛的设限究竟合不合理问题,是简政的快刀为何砍不到粮食征收系统和旧政的问题,是放权的“春风”为何不度种粮农民身上的问题。而不是这个替代粮站上门收玉米、挨家挨户减轻农民“卖粮难”的小本生意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2 13:32 , Processed in 0.2032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