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66|回复: 1

岳峙:高考曾经效率优先,现在该到公平优先的时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0 09: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高考被批也一样。虽然对高考的批判年年都有,但每年的主题都会有点变化。当然,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属于可以长期黑的主题,不管啥时候,不管参加过高考没有,只要会写字,都可以黑高考作文题。

  前些年,对高考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低分高能”上,反复强调高考作为一个人才选拔机制,越来越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有些人则将主题聚焦在所谓一考定终身上。所以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大学自主招生,比如素质教育,比如干脆废除高考,以平时的考试成绩综合考虑。有段时间,简直感觉高考就要混不下去了,要退出历史舞台。有感于此,我写过《必须保卫高考》,主要就是针对这种声音。

  今年黑高考有点新变化,对高考的批评的主要是集中在高考还是不够公平,比如一些加分项目,就被不少人批评。加之五月突然出现的多个地方对减招的抗议,更让人怀疑高考到底是不是还公平。

  不过现在综合来看,形势跟前几年确实有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前几年那种动辄要废除高考的声音今年没出现了;其次,高考不是最公平的,但是是最不拼爹的,也差不多有了共识;再次,自主招生这种东西不宜多搞,要逐步废除,这种观点开始多起来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大概也会形成共识;第四,所谓素质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搞,但不应该出现在高考里,要逐步减少,考试内容应该不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

  四川大学罗志田教授的文章就很清楚的表明了这种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值得点赞。但现在罗志田教授这种观点,还没有完全成为社会舆论主流。尤其是素质教育、自主招生这两点,还有很多人在继续鼓吹。

  其实,现在批评高考还是不够公平的,和前几年批评高考选出来的人都是“高分低能”、批评应试教育鼓吹素质教育、挖苦讽刺毛坦厂中学这种高考工厂的,其实都是同一拨人,也还是那些媒体。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道这些不同的诉求是相互冲突乃至相互排斥的,但他们仍然朝秦暮楚的大喊大叫高考改革。

  袁世凯告诉冯国璋,推翻清朝如同推倒一棵大树,想要一下推倒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先去摇动它,让它松动。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制度,最怕的无非就是这种情况,在左右摇摆中逐步失去其权威性,失去合法性,直至被推翻。因为,对主事者来说,到底应该往哪边去,主动权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能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

  这些对高考的批评,实际上与此类似。要一下子推翻高考这样一个关乎所有人利益的制度,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们选择不断批评他,今天说它左了,应该往右边去一点,明天说它太右了,应该往左边去一点,以此来诱导主事者左右摇摆。时间长了,政策上摇摆不定,高考的权威性自然会受损。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高考作文题。每年高考结束,媒体和网上对考卷的吐槽,多数集中在高考作文题上,甚至高考语文卷也很少吐槽,更不用说数学、英语和其他科目的考试题。比如说,每年都有人发起写高考作文,但却没人发起答高考数学卷,原因无非是作文题门槛最低。要不然让当年媒体捧红的反高考英雄韩寒别写高考作文,做高考数学卷、化学卷、英语卷试试看?

  批评得多了,出题人显然也很想尽可能在不破坏出题基本规则的条件下,让题目能够更加开放,更容易让考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这种看上去委曲求全的被动适应并没有换来舆论的谅解,反而是迎来了一波高过一波的吐槽。这种里外不是人的受气小媳妇状态下,最后干脆连坚持多年的原则也不敢坚持了。以前作文题都会规定体裁上诗歌除外,现在有些省也公然允许了。

  高考改革的整体处境与此相类似。看上去,主管部门在极力迎合媒体舆论的诉求,往舆论所说的方向改,但最后换来的无一例外都是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比如自主招生,当初轻易放开,如今已经成了对高考公平最大的挑战。但放开这些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如果现在又按照舆论诉求,全面叫停,显然也不太现实。别的不说,那些已经获得自主招生权限的大学,显然不会轻易放弃。

  澎湃新闻的社论说,公平是高考不能承受之重,但最后却提出,高考作为整个教育的指挥棒,应该引导整个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这其实恰恰是搞反了,在今天高考录取率已经接近80%,高等教育几乎在走向普及的中国,创造性思维才是高考不能承受之重,而应当将公平放在第一位。

  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才所具备的主要能力。但必须注意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因为各方面人才缺乏,所以必须效率优先,将人才选拔功能放在第一位。而在中国今天这样社会阶层流动渠道越来越贫乏的条件下,高考作为少有的几个通道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通道,它的社会功能显然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人才选拔功能,成了第一位的功能,当然必须公平优先,而不是效率优先。更何况,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对人才的饥渴早已不如四十年前文革刚结束的时候那样强烈。如果是人才,自然会在通过高考之后,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而无需通过高考去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3 18: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员流动特别频繁的今天,以户籍地为录取标准之一的荒谬,可以休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7 23:0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