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78|回复: 0

张平:中晋资产面临崩盘危机背后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0 14: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4月6日)下午3时,上海市公安局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已于4月4日查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诈骗犯罪的“中晋系”相关关联公司,其中包括国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太控股”)、中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晋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等。同时,“中晋系”实际控制人徐勤在机场准备出境时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

  就在中晋系被查的第二天,上海市政府发布《本市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称将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控制风险高发行业市场准入,区县政府也将密切关注投资理财、网络借贷等风险高发重点领域,辖区主要商务楼宇、科技园区、招商中心等明确“谁引进、谁负责”的招商原则,落实源头防控。

  对此,上海警方表示,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为实际控制人的“中晋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投资注册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租赁高档商务楼和雇佣大量业务员,通过网上宣传、线下推广等方式,利用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手段骗取投资人信任,并以“中晋合伙人计划”的名义变相承诺高额年化收益,向不特定公众大肆非法吸收资金。

  中晋资产究竟是什么公司?这家公司在普通人看来比较陌生,但在上海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不仅有多个高档写字楼,还有广告遍布上海黄金地段,同时该公司请来了明星代言,冠名了“相约星期六”的相亲节目。

  资料还显示,中晋资产为国太控股旗下公司。中晋资产官网显示,注册资本1000万元。成立之初,在关联公司的支持下直接受托资产过亿元。另有资料显示,中晋资产主要为母公司旗下子公司的实体产业进行融资。

  而作为中晋资产母公司的国太控股,组建于2013年,集团设有七大事业部,分别投资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商业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国太控股集团的官网披露的成员公司多达90余家。国太控股集团的规模庞大还体现在人事编制上,集团人事编制有6733人之多,其中职能类633人,业务类4150人,产业类1950人。

  据媒体披露,中晋系通过其“独特”的合伙人模式,截至2016年2月10日,中晋合伙人投资总额已突破340亿元。而就在被查前3天,“中晋一期基金”完成募集,截至2016年4月1日共募集资金52.6亿元。

  另据 “中晋合伙人”公众号显示,截至2016年2月10日,中晋合伙人投资总额已突破340亿元,备付金突破19亿,涉及总人次超过13万,其中60岁以上投资人超过2万。而就在去年底,投资总额才刚刚突破300亿。

  或许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像中晋资产、E融宝等这类理财类金融企业,仅用了二三年时间,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这让同行也为之叹服。而随后又因涉嫌各类金融案件而被当地公安部门所查处。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在中晋资产被上海公安查处事件中,我们又该发现什么问题呢?

  首先,作为代客理财类金融公司,最好宣传广告是“讲诚信,守法纪”。而通过“烧钱”模式固然能短期内提高自己知名度,但是先期大笔资金烧完后若是发生投入和产出不相匹配的情况该咋办呢?

  中晋资产为了快速打开市场,仅租用高档写字楼,而且在上海各黄金地段都布满广告,同时还请明星来代言,最后还冠名当地高收视率较高的相亲节目,这都需要有先期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的,在烧完钱后,当然就要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将先期投资赚回来。

  再者,烧钱模式过后是自融开始。中晋资产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其母公司国太控股,中晋资产之所以能够在上海地区“家喻户晓”主要是得益于其“烧钱”模式,如果没有国太控股在后面的大把资金支撑,恐怕中晋资产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烧钱”费用。

  但是,国太控股作为中晋资产的母公司,在大把烧完钱后,需要子公司提供充足现金流给予回报,以支持国太控股旗下的子公司发展。但如果中晋资产为其母公司旗下实体企业进行融资,那么中晋资产就很难站在维护投资者资产安全的角度上进行风险控制。

  最后,中晋的合伙人种类繁多,包括一般合伙人、高级合伙人、明星合伙人、超级合伙人、战略合伙人,以及永久合伙人。其中,高级、永久、超级合伙人各自的出资规模分别都是1亿元,普通投资者5万起。根据相关产品介绍,投资人的钱都将投向国太控股子公司的股权投资、进行流动资金借款。

  同时,中晋资产的理财产品介绍中还表示,每日可以收到利息,可以随时取走本金。笔者认为,如果是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正规有限合伙制理财产品,第一合格投资者起投金额应为100万起。第二如果真是有限合伙的股权类基金产品,中晋资产就不可能有每日收到利息、随时可以取走本金之类的承诺。笔者认为,中晋资产的基金产品更加类似于“宝宝类”产品。从理财产品来看,就有非法集资的嫌疑。

  继“快鹿系”发生兑付危机之后,上海另一大投资类集团“中晋系”也涉嫌金融案件,这必须引发当局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无论是中晋资产,还是E租宝,都先期用“烧钱”的方式来打开局面,但这样投入与收入不匹配时,资产管理企业很容易出现兑付问题。同时,中晋资产发展背后得益于其母公司,但作为回报,中晋资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资产管理公司很难把握风控问题。当然,中晋资产推出的是股权类基金产品,搞成像“宝宝类”产品,这样自然会因涉嫌“非法集资”,而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09:32 , Processed in 0.1875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