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22|回复: 0

余丰慧:银行票据风险股市造的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1 20: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家银行分别曝出的39亿票据案和近10亿票据承兑案令银行票据业务处于风暴眼中(1月31日《华夏时报》)。

  据传部分大行已经暂停相关票据业务,各家银行按照银监会2015年12月末下发《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正在自查票据业务风险。

  风险何在?如何引爆?祸起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工具套取资金后,将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而股市几次暴跌后,要么巨亏割肉,要么深套浮亏,票据到期后企业无法归还除了保证金以外的资金,直接造成银行风险。从直接原因看,是股市暴跌引爆了银行票据风险。

  不过,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不在股市波动。股市波动,甚至暴涨暴跌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不奇怪,也不必惊讶。股市就像一只老虎,屁股是摸不得的。而银行信贷资金非要去摸股市这只老虎的屁股,最终被老虎吞噬,这绝对怪不得股市这只老虎,也怪不得股市这只老虎不可捉摸的发怒。

  银行票据自身体制上存在重大漏洞、风险隐患、严重的操作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岂能怪罪在股市上,把板子打在股市屁股上呢?

  就银行承兑汇票来说,多年来存在的一些严重漏洞、彻底脱离其本质作用的违规情况,包括监管部门在内几乎全社会人所共知、心照不宣,但却放任自流至今。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原本的作用是给有真实贸易合同交易背景的买方提高一个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暂缓其进货资金紧张的结算工具。即:银行承兑汇票的本质是一种结算工具,短暂的融资性作用只是附带的一点点属性而已。

  而很长时间以来,令人惊叹的是,银行承兑汇票竟然成为纯粹的融资工具并且是有杠杆的融资工具。本质属性的结算工具被剥离的一干二净。这就决定了企业、银行、票据中介等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都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脱离真实贸易背景是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原始源头,而这个风险最终是银行承担的。令人奇怪和严重扭曲的是,在银行内部谁追查或者谈及银行承兑汇票的贸易背景时,竟然被耻笑为out。是非颠倒到何种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承兑汇票发生风险是不奇怪的,是有必然性的。

  从去年6月以前股市日交易量突破2万亿元时,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经济分析研究人士就提醒,高杠杆、高风险资金肯定入市了。笔者依然决然断定银行信贷资金大规模进入股市了。不过,当时只是认为银行信贷资金包括表外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公司的伞型信托产品渠道进入了股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银行承兑汇票这么多资金竟然直接或者间接进入股市了。

  有统计显示,目前承兑汇票总计为10万亿规模,其中2015年票据贴现余额暴增,从2014年的2.5万亿元增至4.5万亿元,几近翻倍。没有去年上半年的股市暴涨的诱惑力,岂能如此暴增呢?研究机构的观察分析验证了这一点。通过票据贴现余额与上证指数的对比,发现有强烈的正相关性,票据贴现进入股市估计并非个案。说明背后问题的严重性或出乎意料,两家银行的票据大案或只是冰山一角。

  笔者多次强调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将会酿出非常严重的金融风险甚至引爆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恶性循环与连锁反应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股灾亏损后导致无法偿还,监管收紧又反过来影响市场,违规资金只能平仓脱身。最终信贷资金风险暴露,股市暴跌。

  银行承兑汇票大案再次提醒和引发反思:过去建立的信贷资金与股市的防火墙仍然不能轻易拆除。无论监管手段、监管队伍能力,还是银行管理能力以及面对股市波动的自控和理性程度上,都不适合拆掉这堵防火墙。

  应该对银行票据业务违规进行彻查,特别是进入股市情况要彻底摸清。并且,坚决查处责任人和机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0 14:15 , Processed in 0.1876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