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24|回复: 0

孙立平:从变革型危机意识到维稳型危机意识——危机意识谈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6 01: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危机意识谈之一:从变革型危机意识到维稳型危机意识

孙立平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危机意识是人们不断谈论的话题。但在这中间却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就不断谈论危机意识,甚至有所谓开除球籍的说法。当时有两件事情成为人们谈论危机意识的由头。一是文革结束后打开国门,使人们看到当时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二是稍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技术革命。当时《第三次浪潮》等书风行一时。

  为什么人们当时要反复强调危机意识?是为了形成改革的紧迫感。人们强调危机,是为了说明如果不进行根本的变革,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就会错失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因此,这种危机意识,可以称之为变革型危机意识。

  这种变革型危机意识,是以一种很强的自信为基础的。想起来也让人觉得奇怪,那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那么大,甚至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但人们却是充满自信,一边疾呼危机意识,一边锐意进行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社会变革。为什么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有如此信心?两个因素可能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对改革前景的期待,二是社会的凝聚力。

  但在改革的中后期,这种危机意识开始演变成一种维稳型危机意识。虽然也讲改革与危机赛跑,而落实到行动上则更多的是维稳。经济维稳、社会维稳、政治维稳。维稳成了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现在这种维稳思维已经渗透于各项具体工作。就经济说,增长速度要维稳,股市要维稳,汇率要维稳。

  当维稳成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之后,不但形成一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维稳体制,而且使得一些重要社会变革无法进行。因为好像一动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为什么前些年腐败积重难返?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本来都是很好的方向,但却难以推进,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这。

  因此,准确判断危机的性质和程度,摆脱维稳思维的束缚,以真正的自信,推进实质性的社会变革,才是真正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8 16:42 , Processed in 0.4694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