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65|回复: 0

碧翰烽:教育很难改变命运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9 15: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顶端1%的中国家庭,占有全国大约1/3的财产,而底端25%的家庭,只有大约1%的全国财产。该报告以内地25个省市160个区县的1万4960个家庭为基线样本。是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撰写的系列专题报告。

  报告指,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正在日趋严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向《金融时报》表示:“说白了,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报告还指,除了收入和财产的不平等,不同人群在受教育机会、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虽然“教育改变命运”这样的话语长期存在于官方宣传中,但报告发现,决定受教育机会的,越来越多是个人不可改变的因素。

  以教育为例,城乡之间、东中西区域之间和性别之间,都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十分显著。60年代出生的人群,教育不平等程度最低,此后程度不断上升,80年代出生的人群教育不平等程度达到历史最高。过去30年,户口、父母的教育水平、党员身份、出生所在省份等一系列因素,对教育资源获得的影响份额有所上升。而这些因素都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的。

  当前有一个大的风险就是社会信任风险,而导致社会信任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机会不平等。在机会不平等当中,教育又是十分关键的。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关于教育的不平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重点校、重点班、薄弱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为明显;比如高考招生方面,地域歧视、差距较为突出,北大、清华等一批名校的招生分配名额就是如此;比如高校就业方面,“211”、“985”学校的毕业生就要高人一等。尤其值得忧虑的是,在这些差距的背后,又恰恰是一只只行政的手在起主要的配置作用,从而出现了制度上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城乡二元结构,比如户籍制度,比如招生考试制度等等。

  当前,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整体布局中着力解决。否则将会导致不平等问题愈来愈突出,这样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尽快转型,也会危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一直是社会的共识。无论是封建时代的“学而优则仕”,还是当今时代高新科技的日新月异,都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如果教育本身也出现了差距,甚至于是在制度层面不断扩大的情形下,问题就严重了。因此,教育的均等化,需要更加重视,而不能让人的教育输在地域、户籍、身份等等上面,这样就会加速阶层的固化,形成一个个利益集团,阻碍社会的流动与活力,最终危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8 06:39 , Processed in 0.1875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