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的冬至,落在了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也就是西元的十二月二十三号,这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今夜,白天就会慢慢变长。窗外的雾霾还没有散尽,四野阒寂似松涛林海,我蜷缩在学校的宿舍里,承受着南方的寒冷潮湿,一字字敲下《中国连下三城》这篇文章,黑夜慰劳我的是对光明的敏感。
还有两天就是西方的圣诞节了,藉此纪念他们的圣诞老人。可谁还记得他的子民曾经组成八国联军,不远万里来到中华,杀我们的同胞,掠夺我们的资源,可现在不少国人却开始花钱为这个圣诞老人过起了生日。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还有一个老人带领人民赶走了外国强盗,打倒了黑恶势力,解放亿万人民,但如今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日,我说的是毛主席,他出生在圣诞节的后一天,12月26日——东方的圣诞节。
(各地图书城开辟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2周年主题图书联展)
还记得三年前,我在乌有之乡的时候,经手过的毛主席的书籍不下百部,而真正读的让人血脉喷张、寒毛倒立的图书还是何显明的那本《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文化心路历程》,通过这部书,才知道什么是大才、什么是伟人、什么是巨子,什么是绝地天通,什么是大气量人。
当然写毛主席的好书不止一本,任志刚的《为什么是毛泽东》当之无愧,这本书原名叫《圣阶》,他告诉世人毛泽东的伟业究竟有多大: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强迫西方白人给中国让出一席之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指出弱小的力量是可以战胜强大的力量的,并且身体力行证明实现它的途径与方法;作为一位思想家,他提倡并推行平等,引导人民追求高尚精神和道德情操;从拿起枪杆子开始,他就摸索出一整套战无不胜的战略战术,这种成就使得他站在军事家的巅峰。
高尔基曾说过,赫尔岑一个人“就代表整整一个领域,就代表一个思想饱和到惊人地步的国度”。这句话用在毛主席身上一点也不为过。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22周年,今天我们如何纪念毛主席呢?孤陋的我只能回答:学习毛泽东的精神,了解那思想饱和到惊人地步的国度。
谁人不想了解毛泽东的成功之道呢?他从农家的孩子成长为万众敬仰的神圣,是什么因素导致他的成功呢?我们知道,钻石只有在高温高压下才能产生,伟人必定是在最严酷的社会环境中得以锤炼而成就。灾难深重的中国需要彻底的改造,这可以说是中国多数人的呐喊,但为什么领袖是毛泽东呢?
在奇迹般的一生中,毛泽东一定是找到了某种确定的能够带来不断胜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他规划出实现目标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推进,在推进过程中他又不断修正方针,最终达成了目标。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立下这样的绝大志向,最终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空前绝后的。
他是一位最高明的舵手,在充满暗礁和冰山的汹涌波涛中,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握着方向,防止他的团队受到致命伤害,引领他的船队极其曲折地划向胜利的彼岸;他像是一位太极高手,他在不断壮大自己力量的同时,将敌人的力量转变成驱使社会各阶层接受他的主张的动力,最终制造出人类社会运动的滔天巨浪,这一浪潮席卷中国,改变了世界;他是一位最成功的教师,从他师范毕业后,他就不断教授门徒,他的学生构成他的团队的主力,最终全中国的各个阶层无不以当他的学生为荣。
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的文字游戏给他带来诗人桂冠,他的随手涂鸦变成墨宝珍藏。他的头像业已印在货币上,不论是追求物质的还是追求精神的人都会产生顶礼膜拜的冲动。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泰山北斗,而是珠穆朗玛峰和太阳,巨大的成就产生令人炫目的光芒,这光芒也如同太阳不能直视一般,使得很少有人能找出简单明晰的思路来了解他、感觉他。
而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必须要找到学习毛主席的门径,想一下就会明白,这么伟大的业绩由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完成,而我们连他是怎么做到的都不知道,我们人生岂不是过于卑微?毛泽东已经做到的事业,我们想都想不明白,这一生读书何用? 由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科技时代和严格分工合作的阶段,所以无法想象今后的人类还有机会产生这样的领袖人物。所以本人纯粹抛砖引玉,提出学习毛泽东的两点想法。
首先是学习毛主席的话语。毛主席的话语在毛主席的文集、选集、诗词、讲话中都有体现,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胸襟和气度,目标和意志。在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讲堂录》里,毛主席记下了这样一些话:
人情多耽安佚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 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 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则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故曰懒惰万恶之渊薮也。
这段是戒懒惰的,自信来源于实力,实力来源于勤奋。
奋斗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
这段是鞭策奋斗的。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朝气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坟墓。
这段是告诫要活泼精神,野蛮体魄的。
勤务勤务之益,一以医偷惰,一以药文弱。有地板之 室,不应用帚扫,致扬尘,必以布揩之。
这段是要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然跑掉的。
有主教育者演说曰:日本立乎世界竞争之涡,诸强挟全势以临我,危乎殆哉!非兵不立,则身体之锻炼其急矣,云云。其在日本,学校最重运动,其运动之法有诸种:庭球、野球、蹴球、弓拔、击剑、柔道、短艇、游泳、徒步、远足会皆是。西国亦然。如远足会之事,以期举校远行,先择佳地,既至,则集众演说,莫敢不至者。凡此皆所以药文弱之道也,勉矣后生。
这段是讲药文弱之道的,何堪子衿医国手,药方还贩运动丹,大医精诚。
谨言慎行即是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故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夫子以好学称颜回,则曰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不贰过,盖行事之大难者也。徒众三千,而仅以好学称颜回;称颜回而仅曰不 迁怒不贰过,此其故可以思矣。人之为人,以贤圣为祈向,而孝义廉耻即生焉。
不迁怒,不贰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拿自己错误惩罚别人,不拿别人错误惩罚自己。
思想道德必真必实。吾国思想与道德,可以伪而不真、虚而不实之两言括之,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
这是致恩师黎锦熙信中所言,提出治世之良方,需从根本处入手,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文以载道,道理容易说清,关键还是要落到实处,也就是现在说的要接地气。
毛主席就是身体力行的榜样。顽强的毅力可以战胜世界上的一切高峰,世界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主席是一个扎扎实实的行动主义者。
1920年3月5日,毛主席“与陈独秀、彭璜等人联署的《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在上海《申报》刊出”。这年5月,毛主席在上海和彭璜、张文亮几个人在民厚南里租了几间房子,正式实践工读互助生活。他们同做工,同读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比人不愿做洗衣服的工作,毛主席说:“我来做”,担任洗衣服和送报纸的工作。日子过得虽然艰难,但每月也有12至15块钱报酬。这是建党以前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0月2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国宴招待印尼总统苏加诺,北京饭店服务员在席间服务。但令服务员没有想到是,毛泽东手里竟捏着一枝红色的玫瑰花,一边随意拈动着,一边带着一脸灿烂的微笑,迎着苏加诺总统走来,毛主席用一枝玫瑰花,把两位领导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许多。毛主席的这一超乎常规,出于所有人意料的行动,却又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样的神来之笔,只有让我们赞叹的份了。
毛泽东的时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在改天换地的奋斗中,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那是一个六亿人民皆尧舜的时代,那是一个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苦干之余依然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时代,那是一个多数人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牺牲自我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那将是空前绝后的一段历史,千秋之下依然会令人敬仰和赞叹不已。
显然面对这一辉煌伟业,仅仅赞颂是远远不够的,是入宝库而空返,学习毛泽东才会获得真正的智慧。为了真正学到有用的道理,我们需要关注毛泽东的每一步,我们将他通向神圣的每一步视作方法论上的阶梯,仔细研究每一阶上留下的近乎神迹的印痕,关注他进步的各种因素,以求对我们有所助益。(欧亚美编译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