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17|回复: 2

占豪:人类历史真只有5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7 08: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国际层面的事虽也不少,但新鲜事实在不多,可探讨的内容也比较匮乏,基本上相关的局势发展逻辑我们在前面都说清楚了,再重复也没太大意义,所以我们不妨拿点深刻的东西讨论讨论,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历史五段论,供战友们商榷。

  正文:

  说人类社会的制度,就不得不提“历史五段论”,因为“历史五段论”如今依然是中国历史现代说法的主流。毫不夸张地说,但凡在中国大陆学习历史的学生,都是这么学习的。那么什么是历史五段论呢?

  “历史五段论”也叫“历史五阶段论”,大多数人误认为这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事实上,这一分法是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提出来的历史观。斯大林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经历了以下五个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原始社会(又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斯大林主持编写,并于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其中关于“历史五段论”的描述出现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节,这一节由斯大林亲自写就。上个世纪,共产主义阵营中很多思想成就都出自斯大林之手,客观上无论你是否喜欢,斯大林都是近代排在列宁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后并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权威解释,被称作“马列主义的百科全书”。鉴于苏联“老大哥”当时的世界地位,该书也被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奉为国家意识形态圭臬,成为学习和效法苏联的教科书。换句话说,今天世界上的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五段论”主要思想都来自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经此,我们即可理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而“历史五段论”则是来自于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斯大林的“历史五段论”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时所说的两段话。

  第一段是: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另一段是: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对于第一段,斯大林认为这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最经典表述;对于第二段,斯大林则将其进一步提炼,并将其公式化、阶段化,即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五段论”。

  在第一段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的确非常经典,他将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适应程度,并且给出了社会制度变化的根源是因生产力发展导致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我们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并未找到任何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五段论”的说法,只是大体给出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却并未说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必然会经历这样的五个阶段。换句话说,“历史五段论”并非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斯大林根据欧洲的历史发展过程,按照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适时地总结了“历史五段论”。

  斯大林的这一创造性总结,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不说更多,仅此一点,即可确立斯大林的伟大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历史地位,这个小个子称作伟人毫无任何争议。这一点,不能因前苏联对其否定而否定。而且,与其它思想家、哲学家不同的是,他是将这一理论实践并影响了半个地球的人。客观上说,这还是冷战时期东西对抗中,社会主义阵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思想理论依据。

  斯大林这样的创造当然也不是凭空捏造,这一创造性总结完全符合欧洲的发展历史,欧洲的确是经历了蓄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分封制度的中世纪社会,以及文艺复兴后的资本主义近代。如果将古希腊和古罗马之前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那么“历史五段论”的前四段就清晰了,斯大林将共产主义列在第五段,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优势理论,其中蕴含的是强大的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可以在与对手博弈中形成思想和理论优势的重要武器。

  经“历史五段论”的创造性划分,落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即通过“历史五段论”确立资本主义相对于共产主义的历史落后性。经此划分,经济、工业都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就很难再被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思想渗透和颠覆,甚至可以利用这种思想去颠覆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后来的斯大林主义的泛滥及苏联的大国沙俄主义,葬送了这一大好局面却是后话。

  因苏联的霸道,中、苏关系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趋冷,60年代彻底恶化,60年代末的决裂最终不但使得苏联失去一个最最重要的盟友,还多了一个大国敌人,并最终在穷兵黩武中陨落。

  客观地说,“历史五段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但世界历史也证明,并非每个国家都必然经历这五个阶段,也并非这五个阶段就必然主导相关国家的发展进程。譬如,以当前现实为例,非洲、中东的一些国家如今仍然是部落酋长制、君主专政或别的体制。

  那么,我们再看历史上的中国。

  我们都曾经学习过按照“历史五段论”进行划分的中国历史,即夏朝之前是原始社会,夏商周是上古三代的奴隶社会,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中期是封建社会,清朝末期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并正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问题来了,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欧洲封建社会是指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的政治制度,其时间大约从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前,大约800年。封建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古籍当中,《左转》、《诗经》、《礼记》当中均有记载,其含义是共主给王族、功臣分封土地,建设国家。这一点和西方学者所描述的封建制度内涵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在翻译时都是把这一段翻译成封建社会。

  如果按照这个概念去对照中国的历史,符合条件的并非秦朝至清朝中期这一段的社会制度,而是周朝的社会制度。而根据这一定义,甚至从夏朝开始我国就有了封建制度。根据史料,在黄帝时代就有“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等一系列记载,这些记载证明了在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封建社会的制度特征。这一制度,到周朝这一制度发展臻于完善并达到顶峰。但是,在现实中,新中国后我们却把具有明显“封建社会”特征的夏商周归于奴隶社会,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奴隶制度。在古代中国,只有战俘、触犯王法之人才会成为奴隶,普通百姓都是以宗族为单位构成部落或封地,他们都不是奴隶。没有那么多奴隶,哪里有什么所谓的奴隶制度的社会呢?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周朝的封建贵族制逐渐趋于崩溃,到了秦朝,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成型。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什么制度?概念说法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由郡、县两级地方政权进行地方统治的行政制度总称。我们从历史角度看,郡县制度的出现,是封建贵族制度崩溃后,封建贵族的一切最终被统一到一家贵族之下(秦帝国),这一家贵族为了建立新的统治体制而建设成的新的政权统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会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皇家贵族为核心,以士、农、工、商为基础的完整社会制度。秦朝之后,分封制度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客观上秦朝之后的社会制度已经不能再成为封建社会。

  中国的中央集权郡县制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并未在西方出现过,至今西方的国家体制形式也多是联邦制或自治州体制,很少有中央集权体制。所以,客观上秦朝至清朝中期的社会制度,应该被成为中央集权郡县制。要在前面加上“封建”二字也行,但此处封建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这种制度,又如何能套进“历史五段论”呢?

  可能有人会说,封建和封建社会不是一回事。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有与封建社会特征一致的阶段,这一段才该叫作封建社会,后边那一段中央集权郡县制明明既不“封”又不“建”,又为何一定要叫作“封建社会”呢?又为何把具有封建特征的那个阶段不叫作封建社会而叫作奴隶社会呢?更何况,在秦朝之前的商、周时期,我国的社会形态一直是以宗族为单位的社会体制,土地制度也是“井田制”,这和西方的奴隶社会制度完全不相干。

  清末,中国一度曾试图向君主立宪制改革,最终失败。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倒真的是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但在军阀割据与外敌入侵的大背景下,中国实质上从未进行过深层次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就更妄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清朝末期,我们可以称其为半殖民的中央集权郡县制,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我们可以称其为半殖民的中央集权资本主义。

  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斯大林,由于都是立足于西方文化和历史演变规律,所以他们的理论在面对东方社会时总是语焉不详的,他们所描述的历史演变规律并不完全包括东方,也没有将东方纳入到西方历史演变体系,而是将东方的方式归为亚细亚特有的生产方式来定性。

  对中国历史进行划分,个人认为应划分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皇权社会(中央集权郡县制社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封建社会的全称应该是封建君主贵族制社会,皇权社会应该称为中央集权帝王官僚郡县制社会。而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即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探索,到底发展成什么样谁也无法绝对拿得准,但一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区别。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将是一个全球性的伟大革命性事件。而结合过去一百多年的世界历史演化,中国是这场伟大革命最伟大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如今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走在迈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7 0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封制汉朝也有、明朝也有,清朝八旗也是变相的封建制残余。
纠结于名词有啥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8 13: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应该更多从生产者与统治阶层、生产者与物质资源的关系上考虑。春秋战国时期秦脱颖于其他诸侯,根本原因在于:1.强有力的中央集权;2.成功的土地革命。而近代中国历史学中界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依据也是以秦的商鞅变法时期为分界点。所以也许更应该从那个时期秦国土地革命改变了生产者与统治者,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和资源的什么关系来看划分社会阶段的依据,而不是从“分封”这个名词上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3 20:51 , Processed in 0.0781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