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71|回复: 0

蔡定创:驳新股发行市场化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2 09: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驳新股发行市场化论
――当前股市中流行的错误观念(2)

  关于股票的价格决定。股市中的股票有二种价格决定:一种新股发行价格决定,一种是二级市场中的老股票价格决定。下面分别论述。

  IPO发行新股价格决定因素是什么?按照证监会所坚持的市场化发行价格决定理论是,发不发新股由市场说了算,发行数量多少,发行价格多少由市场说了算。其理论依据就是,新股发行发不发得出去,其发行价格取决于市场对股票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当市场需求量大于股票供给时,就发行高价,当市场需求量小于市场供给量时就会低价,当股票发行价低于股票实际内在的价值时,发行公司就会自动地停止甚至取消发行。

  好的,这就是从西方经济学书上抄来的所谓供求曲线决定价格的所谓市场化理论。说他们是书呆子吧?其实他们也都懂知道,既使是西方发行达国家在严刑峻法条件下,这也只是一个其中的参考值,在股市大幅下跌情况下,或者经济不景气条件下,各个国家基本上都会停止、或者极少上市新股。而且在上市条件的设置中,只要设置一二个条件,就会使得绝大多数公司不能上市,或者望而却步。例如,上市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必须要上市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一定的比例,你达到上某一市场占有率,公司既使亏损也没有关系。市场占有率指标才是代表着公司的发展潜力的真实指标,不可能造假的。而我国的创业板公司三年业绩增长率指标则可以很容易造假。例如,某上市公司本来的就是国家财政的钱所投资,财政部再连续三年拨钱说是买了服务或者是买了软件,每年增加50%,也就被吹成高科技明星企业高价发行上市了。其实,任何一个有钱的主都可以如此泡制创业公司上市的。所以成熟发达国家股市貌似低指标,却很少有公司能达到上市条件,而我国创业板貌似高指标,其实是为造假创业板公司开方便之门,大批公司申请上市挤破门槛。这些情况证监会官员不能说是不懂。

  证监会低门槛,高审批的上市设置,使得审批变得无比重要。种种蹟像表明,巨大的上市利益链利益,才是伪市场化理论被大肆鼓吹的真正原因。

  因为在我国的股市不仅没有上述这些市场化发行的环境条件,而且,根本就没有由新股票供求、资金供求所形成的所谓市场化发行价格。

  既使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承认,我国股市存在新股发行中打新“投机严重等突出问题”、一级市场投机资金主要由券商,公募基金组成,“一二级市场之间的资金也不完全相通”(引自《证监会:停发新股不能改善市场 建立基金利益捆绑机制》)。由于券商可以通过IPO发行获得利益,特别是在股市长期下跌,无法从二级市场炒作获得利益的情况下,IPO发行成为券商除手续费外唯一的获利渠道时,各大券商都将获取IPO发行作为最重要的利润目标。为顶高发行IPO发行价,券商与券商的儿子公募基金的几乎所有能调动的资金都调往一级市场,而二级市场中原来主要由券商、公募基金持有的银行股等大盘蓝筹股几乎抛空。由于证监会滥发新股,公募基金能调动的钱越来越少,因此才有银行股己经在净资产以下,4倍市盈率以下,仍然遭受到公募基金的抛售。这也就是说,IPO新股发行,由公募基金为主的一级市场打新二级市场的炒新资金从来不缺,不断的发行所造成的是资金需要的资金是从二级市场抛售老股所来。所以说,一级市场上从来不因发行,滥发而缺资金,滥发所造成的结果银行股在净资产下、4倍市盈率下也没有人要。也就是说,滥发只会造成二级市场崩溃,而且,既使是二级市场崩溃(国外通常认为当全部银行股等大蓝筹股价大面积破净时,股市就属于崩溃),也不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这就是我国股市一级市场从来就是发行不败的原理。一级市场从来就没有过证监会所说的市场化价格形成,这其中最主要的利益后门就是公募基金与IPO发行券商的利益一体与公募基金的不负盈亏的基金规模提成制度。

  有些人说,为何股市散户也是炒新打新的主力,第一天的上市新股都为散户所买?这与我国股市的不分红制度相关,由于股市不分红,股市只能从股价炒作上获利,打新炒新形成示范效应、券商的动员、中国股市一二级市场的翘翘板效应所造成的银行股等大盘蓝筹长期跌跌不休,使股民散户只有跟着券商的风向标投机炒作,除此别无它途。

  一级市场上云集了大量的资金,二级市场上越是下跌资金越是往一级市上跑,一级市场上的资金反而越多,这种机制从而保证任何新股票、既使是垃圾股都能发出高价,那来的所谓市场化的发行价格?只能是越是所谓的市场化,越是实现IPO利益链的高价发行。

  同样是由于翘翘板效应,同时也由于创业板股票都是小盘股,以券商、公募基金的力量大都可实现控盘操作,跌速往往滞后于大盘,这还造成另一个假象就是这种打新炒新的基金还往往跑赢大盘。

  这其实就是南桔北枳的道理。市场形似,而实质上所产生的机制原理则相距十万八千里。这也就是为何学界将证监会所鼓吹的市场化发行理论叫作伪市场化的根本原因。

  我们再来看证监会所说的上市公司会因为发行价低而会自动中止发行理论的自欺欺人。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说:“市场自我调节功能逐步发挥作用,市场约束机制不断强化。……不少企业在发审委会议审核通过后推迟发行和上市,根据市场情况缩减发行规模,选择更好的发行时间窗口,有一些甚至撤回了申请,这说明市场约束正在对发行上市的企业数量和规模进行自主调节”(引自《证监会:停发新股不能改善市场 建立基金利益捆绑机制》),郭主席的这一段话全文的主导意思是,上市公司如果发行价格不合适,也会自主中止或撤回发行,市场有发行方面的自我约束机制。

  股市到底有没有来自发行方的自我约束机制?我们只有来看一看上市公司发行上市时的发行利益动机就可明白:

  下面这一段引文来自下面这个网址《上市公司董事长揭露中国新股发行的黑暗》“在敲响上市钟声的那一刻,看到大屏幕上的股价开始变红并向上跳动,老李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几乎所有人的理解都是他已经获得了数亿财富可以直接退休了,但只有他知道,从那一刻起,他刚刚走出个人破产的边缘。在公司挂牌之后,他不用再担心无法填补上市过程中留下的财务窟窿。”

  “在挂牌上市之前,两年多的上市历程给老李个人留下了近2000万的财务窟窿。老李说他当时找保代沟通过,‘我们赚的都是辛苦钱,这么花钱我吃不消了,能不能想个办法一部分费用由公司分担一下。但保代说,你最近一年正常的利润也就4000多万元,费用走掉一部分后,利润就没增长甚至下滑。而且你想,现在多一块钱的利润,按照25倍市盈率,上市后你的估值就多24块钱啊,再穷也要咬紧牙关挺住。想想觉得说的也有道理,就找一个做酒店的亲戚借了一笔钱,年利率15%,期限一年。’”

  “老李说这时候他才明白,‘有些企业上市失败两次了还要冲击上市,他们老板实际上是被上市绑架了啊。’据程行明了解,老李的花费还不算多,他接触的上市董事长中,有些公司董事长个人的花费高达3000多万。”

  看到此,大家应该明白,创业板公司为通关上市,不仅仅是有公开的能够报销的上市各项费用,而且通常还有几千万的不能公开的,不能走账的费用,这个腐败费用于干什么,到哪里去了?大家都心知肚明。也由此证实了流传已久的证监发行市场是我国最大的腐败场的传言的真实性。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还有郭主席的所谓上市公司的自我约束机制吗?千方百计为上市、破釜沉舟地上市,一次冲关不行二次,二次不行还想来第三次,已通关的公司怎么可能会自行中止上司?

  其实中国的股民也好,上市公司老板也好,没有人是傻瓜,而处于利益中的人往往利令智昏,最好少来点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01:05 , Processed in 0.1407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