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87|回复: 0

铁马冰河:吕布是被抹黑的失败英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8 07: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时期,恰逢乱世,遍地兵燹,杀伐不断,因此英雄辈出。曹操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据说他少有奇志,胸藏百万甲兵,成年后常怀并吞四海之心;刘备似乎也是英雄,他一心想恢复祖宗基业,于是广招天下贤才,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孙权也算得上一介英雄,他割据江东,招贤纳士,雄视中原。然而,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不论这些英雄人物的政治追求如何冠冕堂皇,其内在动力都是为谋求自己利益如何最大化,不论是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或胸中抱负,抑或是为了某些不容易察觉的个人目的,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发起了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这些战事无关正义,只以成败论英雄,给当时的社会以及民众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灾难和牺牲。因此,以今天的观念来审视彼时人物,以上三人或许称得上枭雄,却算不得真英雄。

  然而有一位武功盖世、心地单纯的人,似乎当得起英雄的称号,却被世人误读了将近1800年之久,这人就是骁勇无敌、骑一匹赤兔马、握一枝方天戟纵横天下的悲情英雄——温侯吕布。
  吕布?一个两次诛杀自己的干爹,跪地认过三次干亲,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的反复小人,居然是个无敌英雄?有没搞错!

  所谓英雄,能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拯民于苦难之中者是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当得起这个光荣称谓。而被视作“墙头草”、“三姓家奴”、立场摇摆不定的吕布,其实真正做到了上述几点。吕布除掉了民贼董卓,结束了董卓的恐怖黑暗统治,以实际行动证实自己才是真英雄。吕布在其他人都无能为力、噤口不言、或退避三舍之时,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果断杀掉董卓,使东汉末期动荡混乱的政局暂时结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脱了百姓的无尽苦难。曹操想干而办不到的事情,吕布三下五除二就干成了,不是英雄行为是什么?至于他是中了王允、貂蝉设下的美人计,与董卓争风吃醋,这才杀了董卓,不过是后世演义小说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罢了。

  吕布最为人诟病之处是他的不忠。在影响甚大的三国故事里,吕布有勇无谋,而且这厮似乎立场模糊、没有定见、再三背主,乃见利忘义之徒,谁有势力就帮谁卖命。在小说中,张飞一句喝骂“三姓家奴”就将他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细看三国,发现吕布的经历确实有些不清不白。他先跟随并州刺史丁原,并认丁原为义父。丁原受何进邀请率兵入京诛杀祸乱朝纲的“十常侍”,谁料谋划不周,阴计外泄,何进反遭“十常侍”杀害。后来,董卓率西凉军入京,丁原和董卓为各自利益起了冲突,董看重丁原义子吕布勇猛绝伦,又忌惮他的骁勇难敌,因此迟迟不敢动手。后又听说吕布这厮重利轻义,于是设计拉拢吕布,诱使吕布杀了义父丁原,吕布改换门庭,投了董卓。吕布改认董卓为义父,被人斥为“认贼作父”。而后司徒王允为除掉奸雄董卓,用金钱美色引诱吕布,后利用董、吕愈演愈烈、难以调和的矛盾,再次唆使吕布除掉了董卓。

  一个两次杀掉自己干爹的人,在讲究三纲五常的中国古代社会意味着大逆不道,实乃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忤逆之辈,因此吕布的历史定位也就不言而喻了。真实的吕布究竟啥样?他真的如演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龌龊吗?检阅史书,隐隐觉得他似乎是一位被后世有意无意误读、被妖魔化的东汉末、三国早期的大英雄。

  从当时风云激荡的社会大背景来看,吕布的所作所为似乎并不出格。在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失序,人们为土地、为官位、为钱财、为理念、为美女、甚至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陡起杀机,部下击杀上司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张翼杀刘璝,甘宁杀黄祖,都是以下犯上之事件,却并未引起任何争议。或许是吕布的名头太过响亮,才引得后世恶评如潮,至今余波未平。

  吕布杀丁原,似乎有见利忘义之嫌,可视为不义之举,亦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然而,他杀董卓,则是大快人心之举。他袭杀董卓,既有个人恩怨所致,也有道义与底线之争。在当时的情形下,吕布也算勇于担当,一举除掉杀人如麻、天怒人怨的董卓,是历史大事一件,亦是好事一桩。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说,当初司徒王允策反吕布之时,吕布也曾经犹豫迟疑,两人之间的对话十分耐人寻味。布曰:“奈如父子何”!意思是我俩毕竟是父子,怎忍心下手弑父。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王允说,你姓吕,他姓董,又没有一丝血缘关系。何况你现在最该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还谈什么父子情谊啊!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吕布并非灭绝人性,毫无底线、丧尽天良之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吕布武艺精熟,是个乱军之中可直取上将首级的绝世勇将,在三国英雄谱中堪称数一数二,是凭自身真本事混饭吃,实乃可以随意纵横疆场的豪杰之人。关于吕布之勇,史料中不乏记载,演义小说中更是将之吹得神乎其神。

  三国人物中谁的武功与战绩最强,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一吕二关三典韦,四赵五马六张飞”。意思是吕布、关羽、典韦、赵云、马超、张飞战力稳居三国英雄谱前六位。《三国演义》中对“三英战吕布”的场景刻画得颇为传神,刘、关、张三人对阵吕布一人,只勉强战了个平手。吕布以一敌三,却毫无胆怯之心,反而大发虎威,愈战愈勇,三兄弟只能左支右挡,丝毫讨不到任何便宜,场面险象环生,三人汗流浃背,端的是狼狈万分。《三国志》中并无“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记载,想是小说中的艺术加工与渲染,但史书对吕布之勇屡有记载,说他“弓马娴熟,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将他和西汉名将、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相提并论,可见其悍勇无匹,名头响亮。那句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甚广的谚语“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真不是吹的。

  人的能量大,气场足,自会有人惦记,惦记的人多了,麻烦也就来了。吕布勇冠三军,在乱世中可堪大用,自会有人加以笼络羁縻,军阀丁原、董卓先后看上了吕布。这些人老于江湖且拥兵自重,深知吕布这样的狠人大有用场,往俗了说就是很有利用价值,于是在他身上动起了脑筋,并很下了一番功夫,两人先后认他为干儿子一事即是其一。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吕布这厮外形看似高大威猛,实则是个奴颜媚骨、认贼作父的无耻小人”之类的固定印象,然而,吕布的无奈又有谁懂?其实,那形象一贯正面的刘备在没发迹前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今天投奔这个,明日依附那个,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谁给口饭吃、给块喘息之地就帮谁卖命,这也是非常形势下迫不得已之事,一切只为生存,却无人论其长短。试想想,吕布虽有一身惊人的本领,但毕竟长久屈居人下,替人打工,如果他的领导丁原、董卓礼贤下士,主动要认他为干儿子,他敢不答应这门干亲吗?所以说,吕布不是墙头草,也不是搞人身依附、利用别人成自己的事的狡黠之辈,而是他被丁原、董卓利用了。

  有勇无谋也是吕布给人的一贯印象,其实吕布是军中业务骨干,自古精于业务的人都不善钻营,情商也不会很高,更不善蝇营狗苟、溜须拍马,但领导欲成大事,又离不开这样的业务尖子。吕布虽勇,但他不是那种能独树一帜、一呼百诺之人,而是因人成事的那类人。吕布不是文人,自然不如文人那般精于算计,意思深狠,而是整日打熬力气,操练武艺,他沉溺于弓马骑射中并乐此不疲,陶醉于“辕门射戟”这般经典游戏中不可自拔,崇尚以力服人而非以智取人,于是给人留下了“匹夫一枚”之印象。

  说吕布乃失败的英雄,其实并无言过其实。细究起来,吕布的败亡是早已注定了的。吕布是一员难得的虎将,却不是一位知己知彼、眼光如炬的好元帅。他本有击败群雄的实力与机会,可惜因谋略与眼光稍逊,最终功亏一篑,将本可取得的胜利果实拱手让出。他的失败,体现在几个方面:外交上狐疑不决,分不清孰敌孰友;对内则不听陈宫的善言,分辨不出陈珪、陈登的内奸与卧底身份;最后是不得天时地利之便。

  足智多谋且死心塌地效力于吕布的陈宫,一直不被吕布重视,吕布被曹操擒杀,和听不进陈宫的正确意见有莫大的关系。而陈珪、陈登父子却身在吕营心在曹,是如假包换的奸细,吕布却对之深信不疑,几乎言听计从。想当初吕布占了徐州后,派陈登去见曹操,想讨个徐州牧干干。陈登到了许都,却暗自示好投靠曹操,曹操于是敕封陈登为徐州牧,却没吕布什么事了。陈登带着徐州牧的印绶回去,还编了一套瞎话忽悠吕布,他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天真的吕布还真信了。陈登曰,我对曹操说,吕布是头猛虎,必须喂饱他,否则就要伤人。而曹操却这样回答我,你评价他并不准确,他是头雄鹰,养鹰的人都知道,要饿鹰它才会驯服,对待吕布须像驯鹰,肚子饿了才会听我使唤,为我做事,喂饱了他就会展翅飞走。因此他将徐州牧授予我而不是您,就是这个道理。

  曹操不想养虎为患,于是将州牧一职赐予陈登,利用陈登将吕布架空,吕布不仅未识破伎俩,反而信以为真。这一套破绽百出的说辞居然唬住了吕布,说他是个天真单纯的大男孩似乎一点不为过。

  吕布在外交上表现得首鼠两端,犹豫不决,面对袁术抛来的橄榄枝,他却该接未接,从而贻误了天赐良机。袁术一直有和吕布结盟的打算,这本是抱团应对危机四伏局势之正解,吕布心中并无长远布局,而是打哪算哪,对袁术提出的建议并不采纳,在与之结盟与否的问题上举棋不定、犹犹豫豫。吕布最终未与袁术达成协议,结盟之事不了了之,最终均被对手各个击破,错过了彻底翻盘的可能。

  徐州虽称战略要地,但其地无险可守,很容易被敌方攻破。不论陶谦、吕布还是刘备,均折戟徐州,和这地方易攻难守的地势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困守徐州注定了吕布最终失败的命运。是所谓不得地利。天时、地利、人和乃古今成大事者缺一不可的三个因素,吕布三样都无,焉得不败?

  吕布勇武绝伦,在沙场上所向披靡,罕逢对手,这样的人谁都害怕,特别是怕他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拉过去,这样的结果对谁都将是致命的。

  曹操之所以杀吕布留张辽,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或许涉及到曹操与王允间的勾心斗角与势力之争。

  王允在朝中所担任的职务是司徒。所谓司徒,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长,官员的升迁、任免都是他的职权范围。王允在这个职位上精耕多年,在朝廷上下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与人脉。后王允虽被郭汜所杀,但他的影响仍在,被他提拔过的人遍布朝野,吕布因协助他杀了董卓,因此也被视作王氏集团的骨干。吕布与王允感情甚笃,恩同父子,这种感情似乎和他对丁原、董卓的不同,似乎更为真挚。曹操或许担心,假若放过吕布,如同纵虎归山,有朝一日他振臂一呼,凭他的赫赫威名与出众的能力,恐怕会应者如云,特别是王允的徒子徒孙们定会群起响应。因此,吕布必须死!其实,吕布勇则勇矣,但智虑不足,他恐怕想不到这一层,然而,曹操是何等样人,他最担心的恐怕不是吕布的勇猛无人能敌,而是担心吕布被朝中反对自己的人当作一面旗帜,与各种或明或暗的反对势力沆瀣一气,凭他曾经铲除董卓积累起的超强人气与威望,自己恐怕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吕布曾经杀掉两位干爹,不料却遭自己部下暗算,被绑送曹操,也算命中有此一劫,抑或有此一报。假如他有所防备,区区几个菜鸟如何近得他身?曹操怎会如此轻易得手?

  吕布是个失败的英雄,这点似乎无可争议。人们只能记得住胜利者,却容易忘记那些失败者中也有大英雄。比如项羽,在楚汉争霸中败于刘邦之手,落得个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但谁又能否认他也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位身上笼罩着悲情色彩、同时闪耀着人性光辉、也有各种各样人性弱点的不完美的大英雄呢?在成王败寇的大语境下,谁又敢断定失败者不能被称作英雄?有这样那样缺点的人不是英雄?至于《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刘备撺掇曹操除掉吕布的那句话:“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与董太师乎”!谁又曾亲耳听他如此说过这句挑唆之词?那不过是后世史家为烘托吕布的不忠不义,为刘备的推波助澜以及曹操的权谋手段叫好,从而对历史事实进行一些修饰与润色罢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23:07 , Processed in 0.1094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