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75|回复: 2

闹市一博:高考高分者一定就低能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4 11: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高校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我们姑且不去议论该《意见》能否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而高考高分者一定就低能这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说法。
  所谓高分低能,即泛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在工作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不可否认,的确有少数“高分低能”者,不过被肆意放大化了。渲染高分低能是一些低分但不一定高能学生的护身符,他们为自己“厌学”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高分低能。于是他们大肆往高分同学身上泼污水,带“低能帽”,骂老师,骂高考,骂应试教育。学生一骂,家长也跟着骂,“专家”觉得大家都骂自己不骂对不起大家的口水,也骂。

  难道那些“高分”者就真的“低能”吗?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十分先进的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条可以施展才华的唯一通道。再则,从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文学家大多是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绝大多数还是进士及第。例如:唐代——狄仁杰、张九龄、王维、白居易;宋代——包拯、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明代——刘伯温、朱升、张居正、海瑞、顾炎武;清代——赵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举人)、张之洞等等举不胜举。

  近现代高分高能者也是大有人在。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当年考清华12门功课1200分满分,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还有,当年奔赴大西北搞“两弹一星”的专家学者,我们现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们,他们当中哪一个不曾是“高分”者。再说,当前执政的政治局常委中绝大多数出自清华、北大等名校,最起码也出自重点大学。因此,对高考状元不可一概否定,所谓“高分低能”纯属“伪命题”,或者说是是拿生活中的个例来误导民众。

  古人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之说,千百年来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为之刻苦努力学习,相当部分人成为了各个时代的宠儿。现在获得高考状元也并非易事,有人说有偶然性,但偶然是必然的结果,能够获得各省、区、市第一名者,排除任何偶然因素,最保守的估计他(她)高考成绩至少都在前100之内。事实上,高考状元,至少证明他(她)在学校期间学习是勤奋刻苦的,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得值得借鉴的。对于学校而言,至少说明,该校学风好、师资力量强,教学方法得当。

  针对高考状元未成职场精英现象,笔者以为,应试教育教育下固然有少数高分低能者,但毕竟是少数,如今中国各行各业的骨干大多来源于当年考上大学甚至中专的毕业生,他们是当年的高分者。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教育改变命运的现实度下降、周期性加长,高考状元难以像过去那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分工细化的格局下,如今的高考状元在职场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竞争。从这个角度上说,高考状元“不如人意”是一种正常现象,从侧面反映了社会进步。一个理性、包容的社会,应当尊重所有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人们。渴望高考状元“一飞冲天”的愿景虽然美好,却难以在现实中上演。更何况,高考状元通过高等教育和职场生涯实现了社会流动和阶层跨越,即使在国内“默默无闻”,也应该理解和包容。

  诚然,低分者也未必低能,人的一生是多次博弈的过程,不要把“宝”全押在分数上。一个人的成才,机会多得很,看你是否能够及时抓住。但高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别管他是废寝忘食也好,贪黑起早也罢,人家能舍弃一切去换取高分,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勤勉磨砺的自律精神。相反,一些人竟会始终对因为衣食无忧、任性、娇气、散漫缺乏纪律性而落得一贯低分的人抱有高能的幻想,其核心是懒惰和缺乏责任心。说到底,高分者虽然不能百分百肯定“高能”,但至少不可以说“低能”。

  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所见表明,我国学子考上了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就是奠定了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基石。大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构成、思维方式的改变、综合素质的增强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能适应更多岗位。也就是说,少数优秀高校毕业生职场得意并不意味着读书无用,而是通过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提高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机遇,增强了他们向上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上,对于贫民子女而言,书读得好未必彻底改变命运,但不读书或者书读得不好更难改变命运。而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无论你是否承认,都应该感激这位似敌似友,又爱又恨的朋友——考分。

  总之,名校不再独出富翁也好,“高考状元”今何在?也罢,无非向我们说明——高分低能已成趋势,应试教育彻底失败,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高考应该取消。然而,在没有更好选拔人才制度的前提下,贸然取消高考制度,人才又从那个渠道输送而来?衡量能力的标准又是什么?难道是低分高能吗?果真如此,其危害程度可以说是祸国殃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4 17: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尼玛!为什么用“一定”呢?
这种文章发在什么凯迪还差不多,
我只能说你全家“一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1 22: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说法,至少说明学生可以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这样的人就算不是人才,至少靠谱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0 10:3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