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01|回复: 0

魏英杰:何不承认殡葬改革已经失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 07: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到清明节了。这几天开始收拾行装、订机票,准备回老家扫墓。近些年来,不知是年龄增长还是别的缘故,越来越重视这件事情。哪怕春节不回老家,也不会错过清明扫墓之行。

  慎终追远,蕴含着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伦理。重视身后事,追念祖先,这不仅是身份认同,由此生发的敬畏意识,对日常生活也有指导意义。如果一个人相信“三尺之上有祖宗”,做事情多半不会乱来——否则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所以,慎终追远后面还跟着一句“民德归厚矣”,这不是瞎说的,而是一种历史经验。

  但如今殡葬改革方面做的事情,似乎都是和传统反着来。这段时间,关于殡葬的报道又多了起来。说实话,看了都挺让人糟心的。

  一个是“死不起”的问题。一小块安放骨灰盒的墓地,价格却让普通老百姓消受不起。民政部101所日前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指出,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约42837元,市区居民高达8万元。网友惊呼,“以后可不敢说生不如死了”。北京市民政部门驳斥这是谬论,却仍不足以让人释怀。其开出的海撒、壁葬、树葬等解决方案,也显得苍白无力。还有所谓“集体深埋”的生态节地安葬模式,更让人“细思恐极”。不知道,这从哪里显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一个是“埋多久”的问题。如果哪天有人收到“墓地已欠费,请速来续费”的短信,别以为这是诈骗手段。近日有些成都市民到公墓祭扫,就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给暂未缴费的墓地贴“请与服务总台联系”的纸条。成都的公墓每5年一个缴费周期,据估算全市约有5%的墓穴未按时交管理费。

  这不是个别地方的现象。根据相关规定,公墓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人们花费不菲买下的只是墓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这意味着,公墓不仅在使用期间存在缴纳管理费的问题,而且过了使用期限后该怎么办,跟房子的“70年大限”一样,至今政策尚不明朗。那么,对那些因各种原因长期未缴费的墓地该怎么处理?难道定期进行清理,或者还是“集体深埋”?真不敢再想下去了。

  还有一个“葬哪里”的问题,也和传统的承继有关,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传统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哪怕客死异乡,人们也会选择扶柩回乡、永归故里。但今日社会却是一个人口大迁徙的时代,外出、客居、移民是一种生存常态。身后往何处去,因此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特别是对第一代移民来讲,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纠结。第一代移民多数是成年后才离开家乡,对故乡有深厚感情,家里老人可能还在老家,“列祖列宗”也都安放在故土。从情感上讲,落叶归根可能更合乎常情。但从现实来看,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多数生长在城里,对故乡多有隔阂,以后能不能经常回老家给父母上坟呢?若父母亲的老家不在一个地方,其中一方愿不愿意把对方家乡当作永久安身之处?若不愿意,难道只好身后“两地分居”?看来,在传统已被现代生活撕得四分五裂的大背景下,想要维持固有的传统习俗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生存是一种权利,死亡同样也是一种权利。人们有权要求给逝者一个体面的、有尊严的葬身之地。社会政策应充分尊重人性与人伦需求,而不能违背多数民众的意愿。文明是历史经验沉淀的产物。殡葬改革旨在破除传统丧葬活动铺张浪费的习俗,规范管理丧葬用地、节约土地资源,但应保持和延续传统中的合理成分,不可操之过急,漠视革新传统的客观规律。

  就此,民政部门应有勇气承认,这些年来的殡葬改革是失败的。这场改革不仅没有革除传统积弊,反倒把好的传统给破坏殆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01:18 , Processed in 0.5004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