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72|回复: 0

刘继兴:牺牲于抗日激战的一批民国记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5 09: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是报社的社长兼总编,曾多次鼓励部下说:“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被日军包围后,他率领几人持枪与穷凶极恶的日军激战,壮烈牺牲。

  他,就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何云。在这次战斗中,与日寇顽强斗争、最后英勇捐躯的,还有40多位新闻战士,他们都是太行山上的抗日好儿郎。

  如今,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在清漳河畔西山村的山坡上,耸立着“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背靠千仞绝壁,面向东方,那正是通往当年华北《新华日报》社的驻地山庄村,以及何云同志牺牲地羊角村的方向。纪念碑正面是杨尚昆的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左面刻着陆定一同志的题词:“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40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57位新闻界烈士的英名,排在第一个的就是何云。

  何云生于1904年,浙江上虞人。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后,何云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经济系,后转入铁道学校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何云毅然停学回国,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初,何云到达武汉,参与筹办《新华日报》。同年底,他被派往华北敌后,在山西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任社长兼总编辑,后兼任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

  《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办之初,一切设备都是极不完全的,只有一副破烂的机器和一副老五号的铅字,既无铜模又无浇字炉,简陋不堪。但在何云同志擘划之下,很快成为敌后华北唯一规模宏大的抗日新闻机构,成为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报社先后经历了7次反“扫荡”,多次搬家,在行军转移中,不能出铅印版,就出油印号和战时电讯版。尽管战斗非常频繁,但仍坚持出报,基本上没有中断。《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日趋发展了,在华北各地普遍建立了通讯网,工、农、兵通讯员的写作水准一天天提高了。

  《新华日报》(华北版)自1939年1月1日创刊,至1943年9月25日终刊,共出报845期,铅印捷报15期,铅印战时版4期。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新华日报》(华北版)的记者,亲临前线、深入敌后,采写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新闻报道。他们揭露了日伪军在各抗日根据地连续不断的“扫荡”“围攻”中强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暴行;充分反映华北敌后军民浴血奋战、坚持抗日所取得的胜利。创刊不到两年,这份报纸发行量就超3万份,成为太行山区军民最喜爱的读物。

  朱德总司令曾称赞:“(华北)新华日报一张顶一个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

  何云与他的同仁,最终以鲜血写就中国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山区发动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何云率报社机关随总部和北方局向外线转移。但出发后不久,他们即被日军包围。战斗中,何云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工作岗位。在化整为零、分散隐蔽的几天里,他跟身边的几个人说:“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决不当俘虏。”28日晨,何云在辽县大羊角附近突围中和敌人激战数个小时,最后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在这次反“扫荡”突围中,还有《新华日报》(华北版)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国际版编辑缪乙平等45位报社人员英勇牺牲。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7月8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和新华书店联合举行何云等牺牲同志追悼大会。邓拓悲愤地写下了一首题为《哭何云同志》的诗:“文章浩荡卫神州,血溅太行志亦酬。党报事艰来日永,同侪心痛老成休!云上遥祭挥无泪,笔阵横开雪大仇!后死吾曹犹健在,不教胡语乱啾啾!”

  抗战胜利后,何云烈士的灵柩移到涉县石门烈士墓;全国解放后,1950年,晋察鲁豫烈士陵园在河北邯郸市中心落成,何云与左权的忠骨移至该烈士陵园。(刘继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5 23:15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