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20|回复: 1

闲鹤在云:从魏征到黄炎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9 16: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魏征到黄炎培
——读《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唐朝名相魏征撰文,唐朝书法大家欧阳询手书。记载的是千古一帝唐太宗建九成宫并发现醴泉之事。铭文被誉为“天下第一铭”。碑贴,笔法刚劲婉润,紧凑匀称,开阔稳健,瘦硬清寒,神气充腴,方整之中见险绝,享有“天下第一楷书”,“楷书之极则”的美誉。明代赵涵称此碑贴为“正书第一”。更多的方家则推崇为“碑帖三绝”。“三绝”者,人(李世民)、文(魏征)、字(欧阳询)也。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迄今一千三百八十二年。

  九成宫是唐朝第一离宫,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起初名曰“仁寿宫”,是隋文帝的离宫。隋亡唐兴后,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改仁寿宫为九成宫,增建禁苑、武库、官署。“九成”意为“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

  受命修建的官吏尚知民间之苦,“行素惜民力重节俭、以勤济著称”,因而受到李世民的赏赐。此时的李世民头脑还是清醒的,执政理念还是清晰的。

  魏征的韵语铭文《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颂扬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特意交代,之所以对原仁寿宫进行修缮扩建,是因为群臣考虑到圣上栉风沐雨,忧劳成疾,才“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但“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只是考虑到“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才勉强为之。

  客气之后,自然还是要建的。不过,李世民对隋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穷泰极奢,以人纵欲而导致灭亡的教训记忆犹新,改建时,尽量“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力求不失节俭的“壮丽”。更为神奇的是,圣上“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饮之令人寿”。这奇迹的出现,是“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醴泉出。”这分明是上苍降临的吉祥。

  历朝历代,能长期直谏而未遭迫害者,唯魏征也。有了李世民才有了魏征。因此,魏征对“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绝后光前”的圣上,是一定要赞誉的。至于是有意为之还是不得不为之,还是为后文铺垫,无细品之必要。但赞誉之后的谏诤之言足以留垂千古。

  在痛加谴责前朝奢侈纵欲之后,魏征直言:“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

  “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这才是铭文的灵魂之所在,这才是魏征真正想说的肺腑之语。

  这铮铮谏言,真正应该“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可惜,后人这番溢美之词仅仅是对欧氏八法的颂扬,至于字所承载的箴言,却真的像高山之石,不久就坠入五里雾中,看不清了,也没人想去看清。“贞观之治”带来的短期繁荣,很快便孳生了昏庸奢靡,贞吉没有永保,大唐须臾之间走向衰败,又须臾之间走向灭亡。

  一千多年来,面对这一千多字的碑文,有多少清醒者?可否唤醒过昏昏欲睡者?站在碑前,仁人志士会驻足良久,感喟长叹,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有意避开“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而不言,更避而不谈此前的“仁寿宫”“颇伤绮丽,大损人丁。”基下埋有万具以上民夫尸体,磷火弥漫,哭声隐隐的史实。摇头晃脑如切如磋,如酌如磨,品头论足的仅仅是欧体。

  在中国三千多年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中,从周到清,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朝代。这些朝代在建朝初期无不祈祷万岁万岁万万岁,但到头来,都没逃脱“始盛后衰再亡”的规律。都没有目标吗?有!无不希望国富民强;都没有警觉吗?有!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没有戒律吗?有!无不提醒以前朝为戒。魏征的铭文痛斥了前朝的穷泰极侈,“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就是戒言,“念兹在兹,永保贞吉”就是警语。可是,为什么这些戒律警言并未“导养正性”,也未“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呢?为什么就挡不住一个“变”字呢?问题究竟在哪里?自魏征之后,一千三百八十二年间,“路漫漫其修远兮”,人们上下而求索,一直在声声追问,谁才是政权更迭幕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有没有这只手?

  最著名的思索在1945年延安的窑洞里。黄炎培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率,每个朝代开头都是好的,后来腐败了,灭亡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有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在历史上,周期率是跳不出的。

  黄炎培的这番话,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基本演变规律的最经典阐述。从魏征到黄炎培,人们苦苦思索了1300多年。对“政怠宦成”的认识虽一脉相承,但黄炎培高屋建瓴,对“人亡政息”周期率的发现,是魏征所不及,相比之下,魏征不过几句警言劝喻而已。在历史上,这周期率就是铁律,是谁都跳不出的。谁能打破这一铁律?魏征无所找寻,黄炎培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共产党。他热切地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共产党能避免人亡政息吗?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毛泽东坚定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民主”,这个源于希腊语的词,原意是“人民治理”,向来被人们所追捧。译成汉语的这四个字,看似简单明了,其实内涵并不简单,民主的实践尤其艰难。至少近百年来,全世界都在辛辛探索。苏联没有搞清,东欧没有搞清,西欧北美其实也没有搞清,中国的“文革”不但没有搞清,反而越搞越乱了。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民主现状能令人满意,也不可能人人满意。更有甚者,一些国家可以用“民主”把另一些国家搞乱……

  我看,“民主”是困扰天下人的第一难事。理想主义解决不了“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的问题。民主“出走”之后,随之而来的是:

  一人一票就是“民主”吗?“民主”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吗?人民怎样治理?谁代表人民去治理?如何才能选出真正能代表大多数人民意志的执政者?执政者如何才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控制力怎样才不免薄弱了?人民如何治理自己?人民如何监督和管理自己的“公仆”?如何使“人人起来负责”?怎样防止“干部人才渐渐竭蹶”?怎样做“政府才不敢松懈”?……

  这些问题不解决,“民主”只能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何时能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呢?一定会是明天!……

  2014年11月14日恰逢杨开慧就义84周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9 22: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人一票不一定是民主这我信,那只有一个人有票算不算民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14:4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