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6|回复: 0

陶短房:道达尔总裁之死,扫雪车所撞破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31 09: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斯科当地时间10月22日深夜,莫斯科西南28公里处的伏努科沃机场三号跑道,一架法制达索“隼-50”双发喷气式小型公务机正在进行起飞前的滑行。飞机越滑越快,眼看就要拔地而起,突然,一声巨响传出,飞机登时变成一个火球。

  这架深夜起飞的小型公务机,机上连同机组人员带乘客总共只有4人,其中3人为机组人员,唯一的乘客却是大名鼎鼎——全球第四大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集团(Total)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马哲睿(Christophe de Margerie)。事故导致机上4人全部遇难。

  马哲睿任职道达尔首席执行长只有7年,但在这七年里,道达尔的业务导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俄罗斯的大手笔投资。正如一些法国媒体所披露的,事实上早在马哲睿在道达尔“掌舵”之前很久,他就是石油圈里著名的“亲俄派”,其推动的第一笔对俄重大石油投资,可追溯到苏联解体之初的1991年。执掌道达尔集团大权后,他接连祭出大手笔,先后推动了和俄罗斯国营诺瓦特克公司(Novatek)的亚马尔半岛天然气联合开发项目(诺瓦特克控股60%,中石油20%,道达尔17%,规划投资仅一期工程就达270亿美元),以及和俄罗斯民营卢克石油公司(Lukoil)的西西伯利亚巴热诺夫盆地油页岩联合勘探开发项目等等。

  这样一个在俄罗斯石油圈经营多年的人物,自然不可能不和俄罗斯石油业“真正的大佬”——总统普京打交道,事实上他和普京关系密切,被后者称之为“我们俄罗斯真正的朋友”,曾在俄石油天然气开发领域举足轻重的前俄罗斯联邦财政部长库德林更和马哲睿交情契阔,此外,他和普京的“二人转搭档”——现任联邦总理梅德韦杰夫的私交也非同寻常。

  一方面因为“老朋友”间的熟门熟路,另一方面也为了照顾道达尔在俄罗斯境内的诸多利益,马哲睿把在法国和俄罗斯间“高来高去”当作家常便饭,“坐骑”便是这架在欧洲高层商务人士中十分流行的“隼-50”公务机,在俄罗斯境内的目的地,则往往是伏努科沃机场。他上一次飞来俄罗斯是今年5月,目的是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这次他是10月20日飞来莫斯科的,系参加一年一度由俄总理主持的外国投资咨询委员会(FIAC)例会,这个例会为外国大投资者和俄罗斯政府高官联合出席的重要会议,今年因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和西方关系紧张,会议就更受俄方重视,希望这些在俄有大量实际利益羁绊的外国大佬们能多作贡献,包括追加更多投资,和向本国政府施压以缓解对俄制裁。“老朋友”马哲睿自然是这群“贵客”中的“VIP贵客”,甚至还获得梅德韦杰夫家宴款待的特殊礼遇。

  飞机撞上扫雪车,听上去是很奇特的说法。据事故调查委员会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津(Vladimir Markine)称,当时驾驶这辆倒霉扫雪车的是60岁司机“弗拉基米尔.V.”,据说该司机当天醉驾,误入跑道,加上能见度低,遂导致事故发生。

  但这种说法遭到许多质疑:司机的律师卡拉巴诺夫(Alexandre Karabanov)否认司机醉驾,称“这名司机经验丰富,知道自己的职责所系”,而稍后的酒精测试表明,司机虽然饮酒但量并不大。有人戏言,在“把酒当水喝”的俄罗斯,这点酒“连发酒疯的资格都不够”。

  众所周知,由于乌克兰危机,西方和俄罗斯间关系急转直下,在军事上不愿冒险的欧美各国,驾轻就熟地挥舞起经济制裁的法宝,制裁重点直指俄罗斯经济两大命门——对能源产业及出口的严重依赖,和对外资的饥渴,制裁设计者们相信,只要死死揪住这两大命门不放,无需喊打喊杀,“北极熊”的就范不过时间问题,即便继续死拗,也会因这种要命的制裁而“被减肥”,从而伤筋动骨,元气大伤。

  而马哲睿的言行,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北极熊”补充“营养”、输液续气,道达尔财力雄厚,在石油天然气开发领域树大根深,而石油天然气又是俄罗斯政府和普京利益团队的根基所在,马哲睿和道达尔和俄罗斯、普京称兄道弟,眉来眼去,欧美的制裁效果必然大大折扣。

  这还不算,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马哲睿等一干大亨圈里的“俄罗斯老朋友”还频频发表公开言论,公然和对俄制裁唱反调。此次他出席的FIAC例会,本身就被许多支持制裁者认定为“普京亲友团”,是在为普京及其政府“摇旗呐喊”,在一些“阴谋论”者看来,马哲睿的存在会令某些国家和势力“不自在”,因此他的死“可能是个阴谋”。

  这种说法看似有根有据,实则经不起推敲。

  事发地就在俄罗斯的心脏——莫斯科市郊,普京本人又是情报人员出身,这样的冒险行为一旦败露,后果简直不堪设想,绝非一个马哲睿的死所能抵消。

  马哲睿只是个生意人,其长期坚持在俄投资的理由,是传统油气田过度开发已渐近枯竭,惟有进军有争议但此前开发不多的国家,才能“富贵险中求”,正因如此他才冒险在俄罗斯、缅甸和非洲一些热点地区展开新的大手笔投资,尽管遭到很多争议和质疑,但事实证明,自他决策进行这种争议极大的投资战略转移以来,曾经一度前景黯淡的道达尔,如今业绩已变得相当稳定。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马哲睿并非真的“爱”普京,而只是“爱”自己的投资和资产;他频频出入俄罗斯的目的,不是和老朋友叙旧,而是照顾本公司产业和维护本公司利益;他与其说是“替普京代言”,毋宁说是在捍卫自己的财富罢了。

  如前所述,欧美针对俄罗斯的制裁,重点放在石油和金融领域,而这两个领域又是相辅相成的:石油天然气开发需要大资金的投入,对于气候条件恶劣的俄罗斯而言更是如此,即便道达尔这样的大鳄,也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正如一些知情者所点破的,欧美对俄罗斯不断加强制裁,道达尔在俄合作项目因这些制裁受到严重影响,俄方转而求助于中国,马哲睿的“俄罗斯石油战略”原本也已到了取舍进退的十字路口,冒险做手脚并无必要,反倒可能引发新的变数。

  马哲睿以善于经营、勇于开拓在业内享有盛名,他的名字总是和全球石油业务相联系,尽管自上世纪90年代起屡屡遭遇险情,但总能屹立不倒。但在法国国内外,马哲睿一直是个争议人物,他被裁定应为1999年“埃里卡漏油事件”负责,2010年被法院裁定罚款37.5万欧元;他被认为应对2001年导致31人死亡、2500人受伤的AZF化工厂“9.21”爆炸事件担负领导责任,但2012年9月法国图卢兹上诉法院裁定他无罪;国际社会和伊拉克萨达姆前政权“石油换食品”舞弊腐败丑闻导致多名法国政要被牵扯,马哲睿也有瓜田李下之嫌,但同样逍遥法外;他在缅甸长期坚持石油项目投资,也因此受到许多指责,直到国际社会的风向转变……不仅如此,大企业在法国社会一向口碑不佳,75%的法国人表示喜欢小公司甚于大企业,理由是这些大企业为富不仁,对工会和工人更强势,且“经常与社会期望背道而驰”,不能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此外,马哲睿是个每天只睡几小时的工作狂,这和法国人的轻松性格背道而驰。上述种种,都成为马哲睿去世后,法国网络上悲痛声不多、指责却此起彼伏的根源。

  一个石油大佬出了这样大的意外,对俄罗斯经济、对全球能源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前所述,在西方制裁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在能源投资开发和外资引进方面已遭遇极大困难,而全球油价的持续阴跌更让这种困难雪上加霜,在这种背景下,即便马哲睿健在,面对日益恶化的能源市场行情,和持续增大的俄罗斯投资金融链条断裂风险,也势必不得不作重新审视、估量,如今马哲睿去世,道达尔高层在短短两天内就根据其前任蒂埃里.德马雷(Thierry Desmarest,)的建议,让炼化业务负责人、51岁的帕特里克.布扬内(Patrick Pouyanné)担任CEO,德马雷担任“非执行董事长”,并宣布道达尔今后原则上不让CEO和董事长“一肩挑”,这实际上等于含蓄地表明,道达尔今后将不会再出现类似马哲睿的强人,而倘若没有这样的强人,大手笔投资俄罗斯这样的冒险性举措,恐怕很难作出。

  正如法国财经类大报《回声报》所评论的,在全球石油期货市场风云翻滚、欧佩克对油价暴跌袖手旁观(个别决定性成员甚至乐观其成)的非常时刻,在重仓持有的俄罗斯石油投资面临金融、政治和市场多重风险考验,既可能因风浪太大“翻船”或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也可能被市场竞争对手趁火打劫“撬杠子”的复杂局面下,道达尔新决策层首要考量的,恐怕是自保、自救,而非“舍己救人”去过多考虑“老朋友”俄罗斯的经济安危——遑论各种煞有介事“阴谋论”版本的想象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8:49 , Processed in 0.0937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