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30|回复: 0

顽石:吴起的真正死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8 12: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起的真正死因
——《资治通鉴》阅读札记

  在战国初期那样一个诸侯并起、群雄逐鹿的时代,近30年的历史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可以记载,又该有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可以叙述,而《资治通鉴·周记一》中《威烈王》和《安王》两篇,却将这一段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仅仅浓缩为六七千字,其中还有较大篇幅为司马光对历史事件借题发挥的评价。可就在这样简短的篇幅中,司马光却用了一千多个字来叙述吴起的事迹。由此可以想象,吴起在那个时代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也说明司马温公对吴起有着特别的看重。

  我读《资治通鉴》有关吴起记载的时候,总感觉这些文字很面熟。翻开《史记》,居然发现《资治通鉴》有关吴起的事迹都是抄录自《孙子吴起列传》,当然,由于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司马光和他的同事们抄录的时候是将原文拆开了的,只有《孙子吴起列传》结尾一段中太史公对吴起死因的评价“……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未被抄录。

  事实上,《资治通鉴》有些章节就抄录了“太史公曰”,而关于吴起,前面的史实记载全文照抄,最后对死因的评论却刻意隐去,这种抄法,可不可以理解为司马光并不认同司马迁对吴起死因的评价?

  吴起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蕴含了怎样的玄机?

  探讨吴起死因之前,让我先对他做个简短的介绍。吴起是战国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法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人,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政治、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前381年,为楚国贵族所杀。

  吴起每到一处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许多业绩已经彪炳史册两千多年,可以说,吴起是那个群星闪烁的时代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直被同僚妒恨,为君侯猜忌,这就是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吧。

  吴起仕鲁,曾为鲁国击退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军,而“鲁君疑之”,他只好投奔魏国。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帮助魏文侯、武侯雄霸天下,结局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吴起也没有辜负悼王的信任,他锐意改革,使楚国很快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的局面,吴起一生的功业也由此达到了顶点。悼王刚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冠绝一代的天才政治家、军事家就此死于乱箭之中。

  吴起帮助楚国迅速崛起,其强大足以震慑天下诸侯,按理说,楚国宗室大臣应该感激他,可他们不仅没有知恩图报,反而发动政变将吴起杀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真的是司马迁说的“刻暴少恩亡其躯(对人刻薄、暴戾、少恩惠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吗?

  纵观各种史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吴起之死缘于他的改革从根本上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以致贵族大臣必欲除之而后快。

  吴起一到楚国,就被楚悼王任命为相,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吴起变法”。这个变法主要有下面一些内容:

  一、依法治国。无论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还是《资治通鉴·周记一》都有“起明法审令”的记载。依法治国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即限制他国说客挑拨离间搞乱国际关系,严禁国内公知利用舆论阵地做文化楚奸(今谓汉奸),这等于是赌塞了“普世价值”的贩卖渠道,端掉了卖国公知的饭碗。

  二、限制特权。其一,“(起)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即废除“太子党”“官二代”的按例特供,用节省下来的钱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其二,“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吕氏春秋·贵卒》)即将贵族迁徙到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的地方。这两点都从政治上、经济上剥夺贵族特权,对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整顿吏治。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即杜绝权门请托,彻底改变官场不良风尚;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战国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讲究原则,不随流俗;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同上),即裁撤冗员,罢免庸官,选贤任能。诸般举措,不仅使吏治得到了整顿,而且对权贵也进行了约束。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还有别的一些措施,因为与本文主旨无关,故不一一引述。就以上三点看,吴起的改革是合理的,进步的,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从效果衡量,这次变法不仅促进了楚国经济的发展,也使楚国的综合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为接下来楚宣王、威王时代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吴起的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贵族豪强的利益,招致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也就势所必然。所以楚悼王刚死,贵族大臣就迫不及待发动了针对吴起的政变。

  从以上事实看,司马迁的“(吴起)以刻暴少恩亡其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除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我还没有在其余典籍看到有类似的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除了几乎全文引用《史记》史料,没有再另外发表看法,而《吴子·图国》中说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便按照司马迁在《孙子吴起列传》的叙述,吴起也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廉平,尽能得士心。”“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均摘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今天的话来说,吴起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廉洁公正,身先士卒,甚至用嘴去吮吸士兵身上毒疮里的脓液,因此深孚众望,被弱势群体由衷拥戴。试问,这样的吴起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刻暴少恩”之人?

  或许是立场使然,司马迁对吴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经不起推敲。

  从吴起变法以及古今中外所有的改革不难看出,凡改革必然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者是动了贵族大臣的甜奶酪,或者是砸了弱势群体的铁饭碗。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的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斗甚至是血腥的博弈。吴起触动了少数人的利益,他的改革成功了,自己却因此丢了性命,商鞅变法也是如此。

  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对弱者动刀子容易,对豪强下狠手很难。没有“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的勇气,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超凡的智慧,没有无惧牺牲的精神是不敢碰触既得利益集团的。历史留给了我们太多这样的慨叹!

  吴起虽然被谋杀了,但他辉煌的业绩永远留在了史册,璀璨的思想永远映照在长空。

  2014.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6 04:47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