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46|回复: 0

张敬伟:“明史热”热出了泡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9 20: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一个离我们并不久远的朝代,只是在当代才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而在清季的反满革命中,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人士最初的革命大旗上依然可见清初“反清复明”的影子,拜谒明太祖朱元璋也成为集聚汉民族主义的一张招牌。直到民国肇建,“五族共和”才汤荡中华大地。明朝在我们的民族记忆中是最独特的王朝,她颠覆异族蒙元统治却被满清统治所继承。今人酝酿起“明史”热潮,必须着眼于明朝统治的这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朱明王朝的立国之基是对两宋宽松开明政治的反动。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看来,因为两宋政治懈怠导致积贫积弱并为异族所灭。这是明朝始终维系高度集权和渐趋保守的历史原因。今人解读明史,不可突破历史的具体的界限,镜鉴历史可也,苛责古人则是非理性的。切割历史和奉行文化功利主义的的解读更不可取。

  但从眼下流行的“明史热”观之,却是现实世界对于明史的豪取式功利性解读,是用今人的观点撷取历史的末节制造似是而非的逻辑范式,以满足各方分肥历史的欲望。笔者选取影视、网络和出版界最具代表性的“明史”热来说明这种“热潮”的泡沫化命运。

  就荧屏上的《大明王朝1566》而言,她选撷的是1566年的明朝嘉靖皇帝朝的历史加以艺术再造,着力描写嘉靖皇帝之昏庸,并抬出清官海瑞来增强感染力。笔者不管收视率如何,该剧依然不脱几个俗套,一是赶超历史剧的眼球效应,在泛滥的“辫子戏”和日渐兴起的“汉唐盛世戏”中另辟蹊径,是对大众娱乐文化的推波助澜,但从根本上还是为了市场获利。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和基于市场的文化操作决定了这类历史剧不可能演绎成严肃的“正史”和“信史”,总逃不脱“戏说”的嫌疑;二是抬出清官海瑞,显然是出于现实反腐的需要。但从艺术的角度言,该剧的政治工具性太强。况且,清官反腐的道德形象和当前法治反腐的政治理念也有出入;三是撷取这段历史难逃切割和歪曲历史嫌疑。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同,虽然黄氏强调是在书写“失败的历史”,但对嘉靖帝何以从英明到昏庸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心路历程描摹得非常真实。但荧屏却缺少了这种历史的逻辑,予人以嘉靖皇帝生来就是昏庸的判断。故而是没有摆脱脸谱化解读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僵化模式。对这样的片子,观众看了也就忘了。

  流行于网络、被人捧成“草根写史”的《明朝那些事》我看形式重于内容,其最大的意义不是“明朝那些事“而是虚拟网络提供给草根自由表达的“这些事”,因而其昭示的更多是现实草根的言论自由而非“明朝那些事”的史学意义。而且就“当年明月”写得那些事,和古今有之的民间人士写的历史演义和野史并无质的超越。缺乏严谨学术的“那些事”终究不能成为“信史”。不管“当年明月”的创作心态多么纯洁,他都躲不过大众为了造星而掀起的自娱式功利声浪。这样的网络明星,《明朝的那些事》是不会流行太久的。

  黄仁宇先生是作者敬佩的史家,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之所以在中国风靡,原因有三:一是他的历史视野是以西方历史研究的分析方法去历史脉络,而非用中国史家体例式和唯物史观去剖析历史,因而对中国读者有种阅读上的新鲜感;二是黄本人属于半路出家的民间史家,其解读历史少了学究味多了人情味,因而契合大众文化的特点;三是开放时代中国民众对于大陆外学者著作的偏爱。但不管如何,黄氏的《万历十五年》都只能是明史研究的参考资料,不能成为定性的历史结论。作为畅销的历史通俗读物,读者也有厌倦的时候!

  如此看来,所谓“明史热”都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并没有触及“明史”的根本。功利的、世俗化的、哪怕是喜闻乐见的,都有其存在的时代属性,但历史的客观真实并不能随着时空的延展而异变。后人品读历史,还是应该着眼于兴亡之鉴和厘清历史悬疑为根本。对于处在蒙元和满清之间“明史”的研究,还应该思考其历史抉择的特殊性。无论戏说或者穿着“正史”马甲对历史人物的随意道德化解读都是对“明史”的歪曲。这样的“明史热”到头来只能是流行的文化泡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1 22:21 , Processed in 0.1093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