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33|回复: 0

姚文晖:官员举报官员能有几成胜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9 22: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12日,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实名举报国家食药监总局原局长邵明立在金银花更名上有腐败问题。近日,媒体梳理新世纪以来官员举报官员情况,发现举报者结果各异,他们有的达到举报目的,有的因举报吃了官司,有的为此丢了性命。(《河南商报》8月19日)

  官员举报官员,尤其是实名举报,较之于其他社会人士举报官员更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及舆论的关注。从反腐效果上说,官员举报官员一般证据确凿,可信度较高,理论上说命中率也就高;从道德角度看,人们常说“官官相护”,因而官员举报官员就属于某种打破“常规”的举动,这种举报行为在民间看来往往带有敢于“犯上”、不畏强权的英雄主义色彩。

  因此,很多人对“官员举报官员”抱有期待,希望敢于挺身而举报职务犯罪的官员更多一些。基于反腐诉求,官员举报官员的确值得鼓励并提倡,但笔者以为,对此不能寄予厚望。就现阶而言,无论我们如何肯定官员举报官员在道义上的正确性,它都很难成为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行为。

  首先,官员举报官员不符合传统官场文化,为官场之大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有官员出此“下策”。实名举报之后,无论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调查结果如何,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一般说来,大家“同朝为官”,彼此因工作或利益问题也会有纠纷、有冲突,甚至有暗中角力,但官员们会遵循某种潜规则,双方无论有多大的矛盾,也会寻求“内部解决”,轻易不会撕破脸。多数官员明白都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能“完胜”对方的可能性不大。故此,“要互相补台,不能互相拆台”成为官场上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其次,官员举报官员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具有道德上的优势,但胜算太小。现实中官员举报官员多是下级举报上级,而很多时候决定举报者和被举报者命运的,不是事实的真相如何,而是彼此掌握的政治资源之强弱。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举报一方往往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虽然媒体统计发现“结果各异”,“有的达到了举报目的”,但更多的情形是被举报者安然无恙或无伤大雅,而举报者最终吃了很大的亏——有的丢官,有的坐牢,有的莫名其妙地送了命。很难说这些举报者吃亏都是因为“诬告”上司,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被举报一方拥有巨大的报击报复能力。

  不否认现实中有基于内心正义感而举报贪腐之辈的官员,但这样的官员在官场上只能是少数。当然,我们希望更多官员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节和胆识,可毕竟官员们“人在江湖”,身家性命要紧,这不是可以用道德横加指责的。笔者之所以不看好官员举报官员这种反腐形式,更为关键的地方还在于,它对于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减少权力腐败并没有太多制度上的推进意义。

  人们为什么寄望于官员举报官员?无非是官员举报职务犯罪行为有其自身优势,即较之一般人容易获取证据。职务犯罪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权力寻租,而权力之所以能够寻租,是因为权力在暗箱中运行,一般人看不到,只有作奸犯科者的同僚有机会略窥门径。因此,人们希望这样的腐败堡垒能够从内部攻破。愿望很好,但如前所述,结果堪忧——如果“内部”有裂痕,庶几有可能;如果“内部”是铁板一块,则只能徒唤奈何。

  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既然多因“权力暗箱”,解决之道就只能是让权力走出暗箱,让权力透明运行,接受全社会监督。这有赖于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尽快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等,让权力运行方式和官员财产状况充分暴露在公众眼皮底下,而不只是“内部”可监督。

  故此,不必放大官员举报官员的特殊作用,反腐还是要立足于良好的制度建设。当然,此类举报行为应引起纪检监察部门的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若不是确有其事且相当严重,很少有官员人会冒着巨大风险举报上司。有关部门接到此类举报线索,一方面要彻查,另一方面应做好举报人信息保密工作,切实保护好举报人自身及其家庭生命财产安全,使其免遭打击报复。官员举报官员本来胜算就小,若“裁判”再拉偏架,举报人就更加悲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4 18:3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