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北风:我被“祖宗”背刺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我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中国人的祖宗观念非常强,很反感外界强制硬塞祖宗的宣传。

  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族谱的上溯和修订。

  以族谱为纽带,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原本是好事。

  在我那篇文章的评论区,有个网友发表了很长的评论。

  他一方面表达自己强烈赞同我的观点,同时也讲了他老家所在的村镇已经成立了【族谱编撰和修订委员会】,他愿意为自家族谱的编撰和修订,出钱出力。

  时间过去两个多月,最近两天我的评论区连续收到这位网友的多条私信。

  他详细讲了,在他老家族谱修订的过程中,他一次次被“祖宗”背刺的经历。

  我认为,在当前全国农村普遍推动族谱修订的背景下,他的经历不是个案,而是极具代表性,所以我今天将他的经历叙述出来。

  看能否引起大家的共鸣,希望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

  既然这位网友的经历很有代表性,那我就称呼他为【小代】好了。

  据小代讲,他只有五六岁之前在自己的家乡农村待过,后来随着父母在城市工作稳定,他也在城市定居和读书。

  如今30多岁的他,在省会城市有房有车,收入不错,算是中产。

  他和家乡的纽带,主要是春节与清明期间,跟随老父亲回家乡过年,以及祭祖。

  今年9月份,小代所在的乡村,通知他们在外地的每一户,至少要派一名男丁回家乡的宗族祠堂,参加族谱修订的会议。

  小代的父亲年纪大了,而他父亲又是他爷爷这一房的长子,所以他就理所当然的回祠堂参加会议。

  这次小代老家的宗族会议,不仅包含他们村的同一姓氏,周边几个村庄同姓之人都是这一脉。

  而他们这一脉的祖宗的族谱,上溯之后甚至已经和其他省份的同姓进行了合谱。

  小代觉得自己宗族枝繁叶茂,不说千年世家。至少自己的根可以上溯几百年了。

  在这次宗亲大会上,所有男丁都捐款,然后名字和金额被写在红榜之上。

  捐得多的,捐3万到5万的,捐得少的,以2000为保底。

  小代当时认为这捐款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宗亲族谱编纂委员会的长者,有时候要长途跨省去核实某一个支系,是否符合【并谱】条件。

  又或者祖上的某一被谁谁,是不是在另外一个省开枝散叶?这些都需要长途出差去核实,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费用。

  可是这次捐款仅仅只是开头。接下来一两周后,小代就收到了宗亲委员会办事人员网上发过来的一张表格。

  上面让他将他本人,从爷爷到叔伯的所有信息录入完整。

  然后他本人的婚姻状况,以及子女状况,也详细记录,将表格回传。

  再过一两周,宗亲委员会就下发通知:宗族的所有男丁,缴纳200元的,可以获得电子档的族谱一份。

  而缴纳500元的,可以获得一份纸质的族谱。

  小戴和父亲是两个人,他考虑到他以后也要单门立户,传承族谱,所以他缴纳了1000元,拿了两本族谱。

  在这之后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每一周老家都会有人打来电话,以各种名目要求他回乡参与活动。

  要么是他所在的乡村,要迎祖宗入宗祠……

  要么是外省的宗亲,过来认祖,要办流水席……

  要么是晚辈集体上清香,家族各房都要出男丁代表。

  小代推脱过几次,但他们农村是按【房】或者是【一棵菜】来算的。

  他所在的这一房本身男丁就少,也总有推脱不掉,必须回去的几次,每次也是要出钱出力。

  付出这么多心力之后,小代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他这份传承悠久历史的正规、准确而又权威的族谱。

  其他人的很多信息他不了解,所以准确性不清楚,他只能核对自己提交的部分。

  结果只看寥寥数人的信息,他就头皮发麻。

  他们家乡修族谱,像几个姑姑这样外嫁的女儿,都只需要写清楚夫家的姓氏,就不用录常规资料。

  小代详细提交的,就是他父亲、他叔叔,他本人以及婚姻后妻子和子女的信息,就这么几个人。

  首先,他父亲的信息就有误。

  在填荣誉那一栏的时候,他父亲前几年因为入党满50周年,所以由党中央颁发了一份【光荣在党50周年】的荣誉证书。

  结果在族谱上:

  首先是“颁发”,被写作“颂发”;

  接着,【光荣在党50周年】,被写成【光荣再不党50周年】,幸亏不是“光荣不在党”。

  如果是不在,虽然同样是笔误,但这就犯极端严重的政治错误。

  如今这个“再不”,只是让人读起来尴尬。

  一个人的资料,就犯下如此低级的两处错误。很显然编撰打字的人员,极其没有责任心,族谱编撰委员会,也没有人负责校对审核。

  在父亲的资料出错之后,再看叔叔的资料。

  叔叔也有女儿,但这次因为是男丁填资料,所以叔叔的资料由小代来填。一看资料,小戴再次脊背发凉。

  叔叔在2023年初特殊时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免疫系统被破坏,医疗资源饱和而去世。

  当时他还不满60周岁,在老家算【早逝】。

  尽管时间过去了两年,堂妹和婶婶依旧没从这一段伤痛中走出来。

  结果在族谱上,叔叔去世的时间,从2023年被误写为【2003年】。

  原本就是早逝,如今寿命还被写短了20年。

  这族谱如果被堂妹和婶婶看的,这不又是往人心尖捅刀子吗?会不会认为是“刻意诅咒”短命?

  看完父亲和叔叔的疏漏之后,小代再看自己的资料。

  颇为意外的,个人资料居然没有错误。可仔细往下再看两行,小代妻子的出生年份,被从1997年误写为1987年。

  这就让原本小他几岁的妻子,变得比他大五六岁。小代哭笑不得,更是没法向“原本就反对他高频次会像捐钱”的妻子交代。

  这份成本极高,被赋予传承使命的【正规与准确】的族谱,居然记错了父亲的荣誉,叔叔的去世时间,还更改了妻子的年龄。

  如果后代真的以此族谱来追忆先人,后人会说他是一个娶了比自己大六岁,“抱两块金砖”的女人,他得是多爱财的一个人?

  他一共只提交了几个亲人的信息,却几乎人人出错。

  那由此推论,这族谱上他不认识的其他人信息,准确率又有多高?

  这样一份错漏百出的族谱,让他对老家的这帮宗亲族老,对这个族谱编纂与修订委员会,滤镜碎了一地!

  我看完小代的完整遭遇,也心头发凉。

  推动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通过编撰族谱来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政策。

  但在现实层面,许多地方都被念歪了经。

  族谱的准确记载、可以说是一个人上至祖宗,下至子孙。立身存世的最后证据。

  族谱的错漏百出,表明一大批人利用族谱的修订,纯粹捞钱不干事儿。连基本的尊重与审核都没有。

  而小代的遭遇绝不是个例,如果这是全国各乡村的普遍情况,那么近些年来声势浩大的各地族谱修订工程,岂不是错漏百出的造假工程?

  希望各地族谱修订这个关乎祖宗的大事,地方部门能够强力介入,确保族谱修订正规与准确性。

  如果一个人父亲、叔叔、妻子的信息全是错的,那几百年后的人眼中,他是否真实的存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8 00:21 , Processed in 0.1875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