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环球科学:鸟儿因爱情换上川普同款发型,刘海甚至遮挡4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天文学 ·

  日本科学家称“看到”暗物质,结论尚待验证

  银河系伽马射线强度分布图。中央灰色区域为银盘区域,为避免强烈的天体物理辐射影响,该区域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图片来源:Tomonori Totani,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物质组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一个比较热门的假说是,暗物质由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组成,这种粒子比质子重,但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少。当两个WIMP碰撞时,理论上它们会相互湮灭并释放其它粒子,包括伽马射线光子。而近日日本科学家在一篇发表于《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的论文中表示,他们可能探测到了暗物质粒子湮灭产生的特定伽马射线。

  多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天文观测,一直瞄准暗物质集中的区域,例如银河系中心,寻找这些特定的伽马射线。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最新数据,检测到了能量高达20GeV的光子。如果这些光子是由WIMP相互湮灭产生的,那么WIMP的质量大约是质子的500倍。并且,这些光子形成了类似晕的结构,向银河系中心延伸,这与暗物质的空间分布非常契合。研究人员表示,这些伽马射线的测量结果很难通过其他更常见的天文现象来解释,所以研究人员表示这是暗物质存在的强有力证据。不过,该结论还需要其他团队的复核,目前也不能排除是其他未知天体现象产生了这些伽马射线的可能。(UNIVERSITY OF TOKYO)

  · 神经科学 ·

  人类大脑一生有五个阶段

  大脑各个阶段的代表性MRI成像图。图片来源:Dr Alexa Mousle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我们的大脑会随着我们的成长、成熟和最终衰老而重新连接,以支持不同的思维方式。近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确认了人类一生中大脑结构的五个主要阶段。

  利用扩散MRI扫描数据,研究者对3802名年龄在0岁到90岁之间的人的大脑进行了比较。从出生到大约九岁,人类整个大脑都会以相同的模式重新连接。与此同时,灰质和白质的体积迅速增长,使得皮质厚度达到峰值,皮质褶皱趋于稳定。九岁是大脑发育的第一个转折点,此时大脑的认知能力会发生显著变化,同时患精神健康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在大脑的第二个阶段,即青春期,白质的体积继续增长。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特定区域内连接的效率以及整个大脑的快速通信,这与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关。这些发展平均在三十岁出头达到顶峰,这是整个生命周期中“最强烈的拓扑转折点”。32岁时,成年期正式开始。与之前的阶段相比,大脑结构趋于稳定,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不会出现重大转折。大约66岁左右是第三个转折点,标志着大脑结构进入“早期衰老”阶段。最后,“晚期衰老”阶段的大脑大约在83岁时形成。(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动物学 ·

  鸟儿因爱情换上川普同款发型,刘海甚至遮挡41%视野

  红腹锦鸡。图片来源:Ryan V. Patterson - CC BY-SA 4.0

  与许多雄性鸟类相似,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 amherstiae)会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装扮来吸引雌性,主要表现为头顶夸张的类似“假发”和环绕脖颈类似“披风”的羽毛。而发表在《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的新研究则表示,头上的装饰性羽可能会导致这些雄鸟视线受影响。

  研究团队选取了7只性羽丰满的锦鸡,使用检眼镜(ophthalmoscope)向它们眼部照射光源,从而量化了它们视觉范围的三个维度:单眼视野(单眼可视区域)、双眼视野(双眼可视区域)及盲区(双眼均不可见区域)。结果发现,对于雄性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相较于雌性个体,头冠性羽平均削弱其双眼视野达41%,尤其影响向上观察能力。对人类而言,这相当于在剧院前排戴着棒球帽试图仰视天花板。每年9月至10月换羽期,这些鸟类因褪去头部装饰羽而视力提升。研究团队指出,这不仅是鸟类已知首个基于性别的视觉差异案例,更是首次发现鸟类视野随季节变化而改变的现象。(Science News)

  · 动物学 ·

  海豹乳汁的复杂性不输人类母乳

  苏格兰五月岛上的灰海豹母子。图片来源:P. Pomeroy SMRU

  在所有哺乳动物中,乳汁低聚糖是一类能促进婴儿发育和健康的糖。这类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抵抗病原体、培养初始微生物组和促进肠道发育。《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大西洋灰海豹乳汁在复杂程度上堪比人类乳汁。

  研究者分析了五只野生大西洋灰海豹在它们17天哺乳期间的乳汁样本。他们发现了332种不同的糖分子,并在结构上表征了240种。在这240种糖分子中,约2/3(166种)从未被记录过。其中一些分子大小达到了28个糖单元,比人类乳汁中已知最大的糖还大10个单元。作者发现,海豹乳汁的糖组成会在整个泌乳期发生协调性变化,从而配合幼崽需求的变化,与人类乳汁的变化相似。作者还证明,这些新发现的糖中有很多具有杀菌和免疫调节特性,有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学领域。该研究潜在挑战了我们对哺乳动物乳汁演化的认知,推翻了之前的长期假设——即人类乳汁在哺乳动物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复杂性。该研究或许还开辟了新的道路,可发现有望应用于婴儿营养、感染控制和免疫系统支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 化学 ·

  纤维素制淀粉研究获进展

  纤维素到淀粉体外生物转化(iC2S)示意图。图片来源: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在纤维素制淀粉方面取得进展,通过对合成技术路径进行重构,实现了纤维素全碳素利用合成淀粉。一是能量循环新路径:通过创新设计葡萄糖回收与活化再利用机制,将理论淀粉得率从50%提升至100%,解决了碳损耗问题。二是酶元件稳定性革新:在特殊环境中系统挖掘并筛选出一系列具有优异热稳定性的新型酶元件,将整体反应温度提升至50℃,增强了酶活性与反应速率,并降低了单位产出的酶用量,为工业化放大奠定了基础。三是系统集成优化:通过对反应体系中各因素的协同优化,将纤维素到淀粉的真实转化率提升至93.3%。

  该技术产出的淀粉为纯直链淀粉,其聚合度高度可控,分子量分布极窄,结构均一性优于天然提取淀粉,在食品、医药和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利用此技术合成分子量可控超纯直链淀粉,可应用于手性分离填料,高效分离沙利度胺等手性药物分子,从而实现手性填料国产替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撰文:王昱、冬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8 00:19 , Processed in 0.2656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