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格兰:国家级大计划?!A股怎么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早一觉醒来,川普又给了全世界一个小小的震撼。

  在白宫签了一个行政令,名字听起来有点好莱坞大片的味道,Genesis Mission创世纪计划。

  核心内容很明确,进一步提高AI在美国的核心地位,升到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级别。

  川普还把这事儿对标了当年的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

  到底怎么回事,让川普下了这么大手笔呢?

  本质上是老美着急了。

  行政令里写得很露骨,说老美正处在“全球技术主导权的竞赛”中。

  什么意思?

  现在全球能在硬科技上和老美对抗的,只有我们。

  现在为了赢过我们,川普几乎举全国之力,玩了一把大的。

  具体做法是让DOE能源部牵头,把17个国家实验室的数据全拿出来,再加上几个大私企的算力,搞一个美国科学与安全平台。

  为什么是能源部呢?

  因为美国那17个国家实验室、顶级的超级计算机、核武器研究数据,都在能源部手里。

  川普的思路很清晰,就是综合这些资源,搞一个超级大闭环。

  要解决的,是科技研发速度问题。

  虽然老美每年都往科研里砸几千亿美元,但这两年真正能做到颠覆性的科学突破越来越少。

  科学界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知识的负担。

  大意就是说现在人类掌握的知识总量太大了,光是把前人的东西学会都会把自己的头发熬秃,哪还有什么精力搞科研创新。

  即便有科研的动力,但是提出假设、做实验、收集数据、验证成果,这一套程序走下来,少说也要几年时间。

  十年磨一剑,九年半都在试错。

  效率太慢了。

  川普的想法很直接,既然用人做速度太慢,那就上AI。

  创世纪计划就是要把AI从陪人聊天、帮人查资料的小助手,变成自己能搞科研的爱因斯坦。

  让AI去研读几百万篇论文,去分析老美政府攒了几十年的海量数据,然后让AI自己设计实验。

  这样一来,科研模式便会彻底改变。

  以前搞出一款新药或者新材料可能要十年,因为实验室里的博士们要一个个试配方,每天只能试几个。

  以后的情况是,AI模型能够瞬间生成上万个潜在配方,最终筛选出最靠谱的几百个,然后下发指令给自动化实验室,让机器人24小时地合成、测试与反馈结果。

  这个对效率的提升是指数级的。

  这意味着,以后谁有算力、谁有数据,谁的科研迭代速度就是别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大家想想,这东西要是做成,会是什么结果?

  没错,老美一定会建一道数字铁幕。

  以前科学是无国界的,大家可以互相看一看发的论文。

  以后不行了,这种顶级的科学数据和AI模型,将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产,严禁外流。

  这个计划摆明了是要虹吸全球顶尖人才。

  大工程、大数据、大算力,对科学家的吸引力是致命的。

  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巨大的外部压力,同时也是动力。

  对于A股来说,短期可能是看个热闹,炒个映射。

  中长期看,那些真正能在国产算力芯片、电网数字化升级、工业科研软件里做出来的公司,才是能接住这一波时代红利的主角。

  刚好今天下午,我听了瑞银对于中国AI的2026年展望,大中华区通信及软件行业分析师SARA和瑞银证券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师熊伟讲到的内容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先说个反直觉的现象。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情绪,只要谈到AI就一定会聊到芯片。

  只要说起高端芯片,大家就眉头一紧。

  认为我们没有高端芯片,没有顶级GPU,整个行业就没有任何价值。

  这是个明显的错误。

  我们的数据中心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被显著低估。

  通常大家看股票习惯用PE市盈率来看估值,但对数据中心这种前期砸钱狠、折旧高的重资产行业,看EV/EBITDA企业价值倍数才准确。

  目前的现状是,中国数据中心上市公司的估值倍数,被压得比海外同行低一大截。

  市场把缺芯的风险全都计价进去了,但却完全忽略了另一个更致命的制约因素,电力。

  老美那边,不就是卡在这里了吗?

  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市场北弗吉尼亚,数据中心想并网,不好意思,请排队,等到2027年甚至2028年。

  这意味着,只要芯片问题通过国产化或供应链调整稍微缓和,数据中心背后那些原本被视作“过剩”的电力和机柜,瞬间就会变成稀缺资源。

  更有意思的是,在数据中心领域,国内资本市场出了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估值倒挂。

  现在市场上单独发行的数据中心REITs项目,估值能给到17倍甚至20倍以上。

  但是,持有这些资产的那些上市公司,估值却惨兮兮地趴在10倍出头。

  最根本的原因是资金认为上市公司有负债、有开发风险,所以给折价;觉得REITs是成熟资产,所以给溢价。

  但是,这种价差不会一直存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把成熟项目拿出来做REITs上市,回笼资金再去建新项目,大家迟早会反应过来,原来公司手里攥着这么多值钱的资产。

  这种错配,就是最典型的套利空间。

  说完基建,我们再看看国内大厂们在用AI干什么。

  这里又有个反直觉的情况。

  别看新闻里各家模型更新速度很快,吹得天花乱坠,打得热火朝天。

  实际上大厂内部的账算得比谁都明白。

  现阶段,他们根本没指望靠AI搞出一个惊天动地的APP来颠覆世界,最核心的策略非常朴实,先省钱,再赚点确定的钱。

  省钱这块,就是让AI去写代码、做客服、搞内容生成,给大厂自己打工。

  这些东西虽然不体现在财报的营收增长里,但能实打实地把毛利提上来。

  赚钱这块,还得靠那两门老生意,卖云和卖广告。

  尤其是广告方面,AI大模型对广告技术的改造是颠覆性的。

  它能让推送精准到可怕的程度,看到转化率明显上涨后,广告主自然愿意多掏钱。

  这是目前最隐蔽但也最暴利的变现路径。

  比起去向C端用户收些小打小闹的订阅费,用AI守住流量入口、把广告卖得更贵,才是大厂们现在最想干的事。

  把老生意重新做一遍,是目前大厂最性感的商业模式。

  至于大家都在找的杀手级应用,瑞银提到了两个非常有潜力的垂直赛道。

  一个是对成本极其敏感的视频生成。

  AI只要能把视频制作成本打下来,做游戏、拍短剧,做广告等行业马上就会买单,这是有明确投入产出比ROI的生意。

  另一个是比较枯燥的招聘,特别是AI面试官。

  像校招、蓝领招聘这种量大、重复性高的活儿,用AI面试官去面,不仅省下了人力成本,还能通过微表情、语音语调来辅助判断,比单纯的看简历、线上交流分析得更准。

  这些方向听起来确实不怎么科幻,甚至有点枯燥,但它们能帮老板省钱。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能真正帮企业降本增效的技术,比畅想未来、遥望星空的技术要好卖得多。

  最后说说大盘。

  指数继续反弹,上涨33点,4300只个股飘红,赚钱效应还不错。

  美中不足的是成交量虽然比昨天放大了一些,但比起之前上涨行情中,全天交易量走高的情况还是逊色不少的。

  下午成交没有明显扩张,显然资金还是不够充裕,流动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我们看到市场没有摆脱震荡结构,但是已经开始出现了局部的赚钱效应。

  这个时刻,就可以在坚持不追高的原则下,逐步开始可以把我们在4000点减掉的仓位逢低一点点吸回来,去布局跨年行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6 22:51 , Processed in 0.0937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