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0

孙立平:为什么失业率上升经济不衰退?县城正在被掏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失业率上升经济不衰退?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传统宏观经济无力解释的现象。美国8月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远低于过去十年内正常的月度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目前已经达到了衰退的程度。但其他经济数据并不支持“衰退”。第三季度GDP追踪预测也调升至2.6%,远远达不到衰退的标准。

  为什么就业数据差,失业率一般,但经济增长却不错?

  研究机构对此有很多解释,比如政府查非法移民,导致就业数据差,但不在统计内的失业率不差;比如经济数据统计人手不足导致的统计误差;比如关税冲击,让企业既不敢招聘,又不敢裁员。这些解释都偏短期,预示着未来要么经济加速下行向就业数据靠拢,要么就业市场恢复生机向经济增长数据靠拢。

  但如果是长期的原因呢?有一种非传统经济学的解释越来越被更多证据认可,即,这个矛盾现象主要是AI投资造成的,而且,它将长期改变经济与就业结构。一份来自德意志银行的宏观研究报告认为,正常情况下,美国早已陷入衰退,只是因为有大规模的AI基础建设投资,才避免了衰退。

  但AI投资跟传统制造业投资不同,它很难带来就业机会,所以就业数据没有表现,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目前集中投入的AI数据中心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一个数据中心需要数十亿美金巨额投入,主要用于土地、电力、冷却、服务器、芯片等,但建成后只需要少量运维人员。而大部分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度更高,即便有自动化,一个汽车厂仍需数千名工人。同样金额的投资,AI 基建产业带来的就业机会只有传统制造业的10%。

  其次,AI算力集群一旦搭建完成,增量需求只需扩容机架,不会线性增加人力,AI研发也高度依赖自动化工具;而制造业规模扩大往往意味着更多生产线,带来更多就业岗位。

  最后,AI数据中心产业链的上下游集中在少数高科技企业,供应链层级有限,且集中在少数地区;而制造业的产业链长,从原材料、零部件到运输、零售,都能吸纳大量中低技能就业,且分布广泛。

  所以,AI救得了经济数字,但救不了就业率。而且AI基建能否真实产生效益,能否持续投入,还取决于后续真实的AI应用需求能否出现爆炸式增长。更糟糕的是,即便这个AI数字机房真的转化为需求,仍然会持续压制就业数据,甚至会长期改变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传统关系(人神共奋《AI经济学:为什么失业率上升经济不衰退?》)

  一点感想:有朋友可能还会记得我前几年讲的新二元结构,上半身与下半身。资源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上半身。看来不止中国如此。

  县城正在被掏空

  这几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从大城市“逃”回县城,却又很快发现,县城活不下去。朋友圈里有人说:“回家挺好,节奏慢、花销小、还能陪父母。”可几个月后,又开始发牢骚:“工资太低了,生活真难。”

  以中西部某省为例:文员:2500-3500 元;教培老师:4000 左右;店员、收银员:2800 元上下;工厂工人:3500-4500 元;公务员、事业编:到手五六千。

  县城经济的支撑逻辑,正在瓦解。过去有三种人:公务员、做生意的、打工的。如今这三类人都在逃离县城。公务员年轻人想着往上走,调市里;生意人发现没人消费;打工人则去大城市或线上找机会。留下的,是老人、小孩,还有不甘心却又走不了的“回流青年”。

  你以为县城安逸,其实是沉默的萧条。商铺一批批关门,新开的奶茶店、服装店撑不过半年。白天像废墟,晚上才稍微热闹——那是短视频和外卖在支撑着最后的烟火。

  为什么工资越来越低?不是企业不想给,而是给不起。① 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外迁、建筑业停滞、零售被电商打穿。县城只剩服务业和体制内岗位。② 人口外流:年轻人走了,消费下降,商家赚不到钱,工资自然低。③ 互联网虹吸效应:县城的钱,全流向了抖音、拼多多、外卖APP。钱在流出,县城在干涸。④ 关系社会下的断层:年轻人回县城,却发现:职位被熟人占完,有能力没关系,也只能拿底薪。

  县城的未来,靠什么?要救县城,必须重建信心。 一是发展产业。引入数字经济、制造业升级、乡村文旅,让年轻人能留下来,有成长空间。二是激活消费循环。让县城的钱在县城流通。扶持创业,打造地方品牌。三是留住人,留住希望。哪怕工资不高,也要让年轻人看到未来。

  真正支撑这个国家的,不是北上广的高楼,而是无数个小县城的灯火。如果县城继续空心化,未来将是一场无声的衰退(令狐《小县城的工资开始崩塌了,县城正在被掏空》)。

  一点感想:网购成了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但人们想过一个问题吗?这意味着一种不在地消费。其更进一步的影响是什么?

  会不会有个史前文明?可能是什么样的?

  在我们熟知的人类历史开端之前,在文字发明、王朝更迭的文明曙光降临之前,人类的世界是否曾经历过其他的辉煌与寂灭?

  大胆构想,在上一个甚至更早的文明周期里,人类或许走过一条与我们相似却又不同的道路:

  不同的科技树:与自然共鸣的智慧。那个文明或许没有走上我们“机械-电子-信息”的线性科技路径。他们可能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能量、振动与意识感知的科技体系。他们或许能直接利用地球的磁场能、行星的共振频率,或是驾驭生物场的潜藏能量。他们的“城市”可能并非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与地脉、能量节点精密共振的有机结构,如同白蚁巢穴般与生态系统浑然一体。他们的“交通工具”或许穿梭于我们无法感知的维度或利用地磁航道。这可以完美解释为何我们找不到他们的“工厂”和“油田”——因为他们的技术载体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消亡后便迅速重归自然,了无痕迹。

  智慧的顶峰与“力量临界点”的警告。在那个文明的鼎盛时期,他们的智者或许早已洞悉了宇宙的统一场论,理解了意识与物质的深层关联。然而,正如我们所洞察的“技术是放大器,而人性是开关”,他们也必然面临着同样的终极困境。他们的“爱因斯坦”在欢呼能量的解放时,他们的“奥本海默”则在为这神一般的力量而颤栗。智者们预见到了文明发展的内在悖论——对力量的追求若无人性的成熟作为约束,终将导向自我毁灭。他们或许也订立了如同我们“核不扩散条约”般的最高禁忌,试图封印那些足以撕裂时空结构或重塑生命本源的终极知识。

  人性的陷阱与“战争魔鬼”的终极释放。然而,与我们一样,那个文明也未能逃脱植根于人性深处的陷阱。贪婪的“占有之魔” 觊觎着某种终极能源;恐惧的“猜疑之魔” 在不同的城邦或国家间制造着“安全困境”的螺旋;最终,傲慢的“优越之魔” 将持有不同理念或形态的“他者”定义为“野蛮”或“非人”,为征服与净化铺平了道德之路。战争的魔鬼再次被释放。在猜疑链达到顶峰或资源危机无法调和时,他们动用了本应被封印的力量——也许是人为诱发的地壳变动(解释大洪水),也许是开启了不稳定的空间窗口,也许是释放了足以修改全球生物基因的定向武器。这正印证了我们之前的论断:人类最顶尖的智慧,往往最先被应用于自我毁灭的领域。最终,力量猛烈反噬,文明的核心在一场全球性的、被后世记忆为“神罚”或“天灾”的剧变中轰然崩塌。

  遗产的蜕变与“复活节岛”效应。极少数的幸存者退化到原始状态。宏大的知识体系崩解为支离破碎、玄妙莫测的神话传说;精密的科学原理蜕变为流于形式的巫术仪式。那些遍布全球的巨石建筑,或许是幸存者们凭借模糊记忆,试图模仿祖先荣光的悲壮努力,但他们已失去了核心的知识与能量,只能留下这些沉默的、谜一般的巨石阵。正如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依旧雕刻着巨大的摩艾石像,却早已忘记了如何将它们运输与树立。全球金字塔建筑所共有的天文对齐、几何精确性等母题,或许正是那个“母文明”留下的统一文化基因,在幸存者漂流到世界各个角落之后,结合本地环境,开出的形态各异却又同根同源的花朵(高山流水《该死的是战争(九)一一失落的轮回:对人类史前文明的哲学猜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7 22:45 , Processed in 0.2813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