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7|回复: 0

小二胖:外卖骑手为什么越来越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5 10: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一篇讲了短视频提供了一个廉价的“精神出口”。

  那么物质生活呢?这篇我们聊聊外卖骑手。

  “男生送外卖,女生当主播,女生饿了点外卖,男生累了看主播。”

  听着是笑话,实际上,我们认真思考一下,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短视频与外卖,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本质上,无论短视频还是外卖,在算法下,都是一个被驯化的过程。

  外卖平台,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实际上也是社会稳定器。

  换句话,这是外卖系统最现实的社会意义:

  容纳大量就业人口,降低犯罪率。

  细细说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即时奖励。

  人类行为的底层操作系统,很大程度上是由“反馈机制”所驱动的。

  与建筑工地、劳务市场等传统零工的“等活干、干完等结账”的情况不同,外卖骑手的工作节奏是“短、平、快”。

  零工可能等一天活、干了几天才给结账,反馈太慢。

  外卖骑手就不一样了,只要愿意干,App一开,订单立即来

  外卖骑手端甚至还设计了一个类似拼夕夕领钱的金币音效,送一单就有一单的收入,成就感立竿见影。

  早期很多网游跑任务和送外卖是一模一样的,到某个地方送东西给另外一个npc,获取奖励。

  从A领取任务,跑图,到B,金币到账。

  这么一对比,打网游就不如送外卖了,真实场景,且匹配到的真实NPC具备随机性。

  用不了一年,你就能把城市地图都探索完了。

  这种高度压缩的“行动-奖励”周期,与电子游戏中“完成任务-获取经验值与金币”的机制如出一辙。

  它持续不断地刺激着骑手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释放多巴胺,产生类似“成瘾”的依赖感与期待感。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男性(骑手以男性为主)骨子里沉淀着狩猎与采集的基因密码——不断移动,搜寻目标,完成捕获,获得即时回报。

  送外卖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这种原始冲动:“东游西荡”接单类似于搜寻猎物,“锁定目标极速前进”则模拟了追逐与捕获的刺激。

  而且,相比于上班,外卖骑手不用处理上下级关系,也没有办公室政治;

  相比于摆摊,也没有库存压力和与城管“斗智斗勇”的烦恼。

  外卖骑手的工作对象极其简单,就是:系统、地图和订单。

  2. 对手从“人”变成“系统”

  社会冲突常常源于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以及由此激化的具体人际矛盾。

  而外卖系统通过将矛盾对象“去人格化”,从而转移并稀释了这种冲突。

  比如,传统零工市场,日结工、搬运工,其交易全程依赖于人与人的直接接触。

  从讨价还价、确定工作内容,到完成后的结算支付,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滋生矛盾。

  雇主口头承诺500元,完工后以各种理由克扣至300元;或是在工作过程中临时加活却不加价……

  人欺负人,这种落差最直接,也很容易拉满怒气值,上头就干起来。

  外卖员不一样,他们的“对手”不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系统。

  派单逻辑、送达时限、超时扣款比例、差评处罚标准… …规则就摆在那儿,狗是狗了点,但至少在形式上,对事不对人。

  你再气,也只能骂平台,狗日的算法”,可没地方砸拳头。

  超时了,你无法与“系统”争吵;被差评了,你很难找到那个匿名的顾客。

  劳动者从“被具体的人欺负”转变为“被抽象的系统剥削”,愤怒的性质也从“快意恩仇”,转变为为“无处发泄”的系统性无奈。

  社会矛盾由此从具体的、易燃的个体冲突,被转化为弥散的的结构性不满。

  3. 怒气值被分散了。

  心理承受力的崩溃,往往源于“孤注一掷”的绝望。

  外卖工作的订单密集型特点,天然具备了一种风险分摊机制。

  一个依靠打零工为生的人,可能一天甚至几天才等到一个“大单”,他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个雇主身上。

  一旦雇主赖账或出现意外,白干了,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一上头就容易铤而走险。

  反正他觉得在外面的社会活不下去了,进去包吃包住也是一种选择。

  而外卖骑手就不一样了一天需要完成几十个订单。

  即便单个订单,如超时、差评、投诉会有损失,肉疼是肉疼,但他清楚的知道,后面还有单子能赚回来,

  一次失利,不会崩盘,负面情绪很快会被接踵而至的新订单稀释了,着实际上建立了一种心理缓冲垫。

  但凡有个稳定收入、都不至于出去犯罪!

  恰恰外卖这种“持续有活干,干了就有钱”的流水线模式,提供了一种底层的、动态的稳定感。

  而且,据说这种高强度、规律性的体力劳动,对部分轻中度抑郁症患者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疗愈”效果。

  媒体报道过一位中年大哥,事业有成却压力巨大,陷入抑郁,失眠、三高等健康问题。

  后来辞职送外卖,每日八小时不间断的骑行,几个月下来,体重减轻二十多斤,重度脂肪肝转为轻度,之前成宿失眠睡不着,后来说自己倒头就能睡。

  4. 财务驯化

  经济行为学中有“心理账户”理论,指人们会根据钱的来源和存放方式,将其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从而采取不同的消费策略。

  传统打零工的结算方式,多为现金或微信/支付宝转账。

  这笔钱直接进入你的“零钱”口袋,在心理账户上,它被归类为“意外之财”或“快钱”,“来得容易,去得快”。

  今朝有酒今朝醉,看看“三和大神”就知道了。

  长期处于这张财务状态,人难以形成积累,抗风险能力极差,很容易在遭遇变故时走向极端。

  而外卖员的收入则沉淀在平台钱包里,或按周期自动打入银行卡。

  这笔钱在到手之前,有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积累过程。

  在心理感受上,它更接近于“工资”或“积蓄”。

  这种形式感会潜移默化地引导骑手进行储蓄规划。

  能攒住钱,心就不慌,走极端的念头就少。

  当账户里的数字逐渐增长,突破某个他之前未曾拥有的阈值时,一种“拥有者”的心态便会滋生。

  然后,他会开始思考如何维持,甚至是扩大这份积累,人就会稳定下来。

  一个是光脚的,一个是穿鞋的。

  5. 打破“不可能三角”与提供“最低希望”

  外卖行业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打破了一个困扰低技能劳动力的“不可能三角”:

  (1)低门槛+低投入。

  (2)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单次任务周期短+即时收益。

  (3)收益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之前,能满足任意两项的工作(比如日结零工),其收益往往极其微薄,无法支撑长期稳定的生活;而收益尚可的工作,往往门槛高或缺乏灵活性。

  外卖则在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至少提供了一个还能靠自己力气吃饭、还能看到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的可能性。

  这也是最重要的,给了很多人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不然呢,反正在外面的活不下去了,进去包吃包住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说,送外卖这套“游戏”规则很厉害:

  即时奖励(成瘾机制)、系统判罚(去人格化矛盾)、分散风险(心理缓冲)、强制储蓄(财务驯化),生存空间(提供希望)。

  这些在宏观上起到了抑制犯罪、稳定社会的客观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平台这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其算法和规则,强行给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建立了规则和秩序。

  而这些骑手在这个系统中被异化为一个个数据节点,也被系统所驯化和安抚。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么一个场景:

  打游戏(提供虚拟成就),

  短视频(提供精神麻醉),

  送外卖(提供现实生存),

  它们分别满足了成就感、娱乐消遣和生存需求。

  所以说,游戏,外卖,短视频,当代社会稳定的三大基石。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现在大家都说生活多么多方便,想吃啥,手机一点,哪怕是半夜,也有人送到家门口… …

  可这实在没什么可值得津津乐道的,能做到这点,是因为有大量的人口可以被消费,其实是可悲的!

  一百多年过去了,

  田野里站着的,依然是“闰土”。

  考场里坐着的,依旧是“范进”。

  高校里走着的,依然是“孔乙己”。

  公路上跑着的,依然是“骆驼祥子”。

  公园里躺着的,依然是“阿Q”。

  衙门里摆着的,依然是“大老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8 19:16 , Processed in 0.0937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