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8|回复: 0

孙立平:人多,人工就一定不值钱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5 10: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八个字:人工值钱,底层体面》一文发表后,很多朋友都很赞成这八个字。但也有不少朋友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下面择其要者,进一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人多,人工就一定不值钱吗?

  不少网友说,让人工值钱这个愿望很好,但我们14亿人口,这么多的劳动力,这个活儿你不干他干,人工能值钱吗?

  怎么看这个问题?

  恰好,我在《八面来风》栏目中转载了一个资料:一些国家劳动时间的长短。

  根据这个资料,我国劳动时间是最长的,达到每年2350小时。而且在最近几年中,人均工作时间不降反升。而丹麦等北欧国家人均工作时间大约为1400小时左右,德国更是低至1330小时,相差近1000小时——这相当于中国人每年多工作整整三个半月。

  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均工作时间大约在1600小时到1800小时。拉美的秘鲁、哥伦比亚等国超过2200小时(仍远低于我国水平),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也在2100小时以上。

  这里当然涉及很多问题,如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等。这些问题将来可以专门讨论,但这些数据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影响整个社会劳动状况的不仅仅是人口或劳动力的数量,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即平均劳动时间。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假如有一件工作,共需要24个小时工作量才能完成。如果每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需要三个人干一天,但如果是加班加点每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两个人就可以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数量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样重要的是劳动时间的长短。

  第二,劳动力价格取决于市场里的供求关系,但市场不是孤立存在的。

  还有网友说,孙老师,你不懂经济学原理,劳动力的价格是由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不错,首先要承认现实中的劳动力价格往往是由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同时我们也得知道,市场不是孤立存在的,市场是嵌入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中的。这个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法治。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德国的《商店营业时间法》规定,普通商店(如超市、百货)平日最晚营业至 20:00,周六最晚 18:00;周日及法定节假日(如圣诞节、元旦)原则上禁止营业,仅部分特殊场景例外。违规营业的商店最高可罚款 5 万欧元,员工若被迫加班可单独起诉雇主。

  如果你说德国那是发达国家,再举一个例子,巴西。巴西规定,普通商店平日 9:00-20:00 营业,周日仅允许 “购物中心、超市” 营业(14:00-20:00),个体小商店周日原则上关闭。

  你说这是纯粹的市场供求关系在起作用吗?因此,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不是可以脱离具体环境的金科玉律。

  回过头说我们自己。996是大家经常诟病的一种现象。996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人每周的工作时间差不多是72小时。而在发达国家,实际每周工时大约在35个左右。两者差不多相差一倍。如果不是996,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业机会可以多出多少?

  那么,996现象为什么会如此普遍存在呢?与相关法治环境有关。当然,有人会说,如果不是996,而是雇更多的人,企业消化得了人工成本吗?这个问题我们在文末再来讨论。

  第三,乌托邦不可有,理想不可无。

  在讨论中,还有一种说法,说孙老师您太理想化了,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实现这八个字?

  我当然承认,在中国目前情况下,真正做到这八个字,是不容易的,甚至短期内几乎没有可能。而且,就整个世界而言,包括发达国家,离真正做到这一点,仍然有很大距离。但现在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回事,我们要不要有这样的理念和目标,要不要朝着这个方向走,是另一回事。

  我们这个世界现在面对的问题是,科技的进步迅猛异常,大量财富被创造出来越来越不是问题,而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人为的介入越来越少。现实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被排斥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之外,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而失业者面临的是什么?是经济的窘迫,是尊严的丧失,是无尽的焦虑。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还没有一种好的制度安排来承接技术进步的成果。

  因此,前些天我说,即使前面是光明,也要通过一条幽暗的隧道。在未来的这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做的,一方面当然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如何形成一种能够更好承接技术进步成果的制度安排。

  最后说一下很多人的一种担忧,即劳动时间缩短会不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竞争力。对此,我的看法是:

  第一,欧盟统计局显示,工时最短的荷兰(32.1 小时)和丹麦(33.9 小时),单位工时产出分别为 68 欧元和 65 欧元,显著高于希腊(39.8 小时,42 欧元)。这表明缩短工时未必降低效率,反而可能通过提升员工满意度实现“质量替代数量”。当然,这需要条件。

  第二,随着生产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劳动生产率越来越不取决于人们的劳动时长,不取决于人们的勤劳,财富创造的多寡越来越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第三,从根本上说,如果我们把人看做是目的而不是工具,难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竞争而不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吗?技术越进步,我们卷得越难受,越疲于奔命,难道不是一件怪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4 05:30 , Processed in 0.1562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