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环球科学:社交媒体会让AI变傻,因为人类发布的内容质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5 08: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古生物学 ·

  发现罕见保存极为完好的鸭嘴龙化石

  最近,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论文展示了一具保存极其完好的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 annectens)化石。研究者首次复原出了这种生物生前的样貌细节:颈部隆起的肉冠、尾部的棘刺、脚趾的角质部分,甚至连体表鳞片都保存得非常清楚。

  这具化石出土于美国怀俄明州6600万年前的地层。研究者虽将这化石比作“木乃伊”,但其实它的成因与木乃伊非常不同,其中也不含任何有机材料。分析显示,这头恐龙死亡后尸体被阳光暴晒干燥,随后在一场洪水后被掩埋。尸体表面的生物膜通过静电作用从沉积物中吸附了黏土颗粒,这层不足0.25毫米的黏土板结在尸体表面,最终就像模具一样,保留下了恐龙体表的压痕。(University of Chicago Medical Center)

  · 人工智能 ·

  社交媒体会让AI变傻,因为人类发布的内容太低质了

  已有研究显示,人类如果长期大量暴露于低质的网络内容,会出现注意力、记忆力和社交认知等方面退化的问题,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脑腐”。受此启发,最近一项发布于arXiv预印本网站(未经同行评审)的论文提出,持续用社交网络的垃圾推文进行预训练,会导致大语言模型(LLM)产生持久性认知能力衰退。

  研究人员将“垃圾推文”定义为“以琐碎方式最大化用户参与度,从而导致人类网络成瘾”的内容,因此他们特别收集了高互动量且篇幅简短的推文。同时,研究团队根据市场学概念,筛选了专注于“肤浅话题”(如阴谋论、标题党、断章取义或具有煽动性)的内容,最终构建出了一套“垃圾数据集”。

  研究者随后采用不同比例的“垃圾数据集”与对照组数据集,对四个LLM进行预训练,随后评估了这些模型的推理能力、长文本记忆能力、道德规范遵守度,以及展示的人格特质。结果显示,受“垃圾数据集”预训练的LLM在推理能力和长文本处理能力方面明显表现更差。研究者因此提醒,过度依赖互联网数据可能会导致LLM预训练陷入内容污染的陷阱。(Ars Technica)

  · 物理学 ·

  经典引力理论也能产生量子纠缠

  引力是否能与量子力学相统一,一直是物理学悬而未决的谜题之一。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尝试通过实验来检验,引力是否能产生一种被称为量子纠缠的现象。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在一篇近期发表于《自然》(Nature)的论文中,两位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且看似违反直觉的假设:即使引力本身不是量子理论,可能也具有量子效应。

  此前尝试证明引力具有量子效应的实验方案源于理查德·费曼的构想:令一个普朗克质量的物体处于量子叠加态,再使其与另一个普朗克质量物体发生引力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纠缠。在这项新研究中,两位物理学家基于广义相对论的简化版本,在量子场论的背景下证明,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不仅会通过引力场本身,还会通过所有“物质场”,比如电子场,产生纠缠。而这些“物质场”确实能够产生纠缠。作者表示,当我们更广泛地思考引力相互作用的构成时,会意识到经典相互作用也可能产生纠缠。这项研究挑战了此前普遍的看法,即经典引力无法产生纠缠,因此引力纠缠将能证明引力的量子性。不过研究也指出,这种由经典引力产生的纠缠效应,可能与量子引力理论的预测有所不同,或许可用于设计更能明确区分和验证引力量子性质的实验。(《自然》新闻)

  · 生态学 ·

  全球性研究揭示了入侵物种影响的速度

  物种入侵是指非本地或外来物种在新地理区域定居,这通常会影响当地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如今,人类活动对入侵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物种能跨越遥远的距离,以极快的速度进入新的栖息地。因此,更好地理解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近期发表于《科学》(Science)一篇论文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全球荟萃分析,涵盖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和15生态系统特性,综合了775项研究的2223项结果。研究首次揭示,物种入侵并非以单一、统一的方式改变生态系统,且不同类型的入侵物种的影响可能随时间而变化。

  研究团队发现最明显的模式是:入侵植物会降低本地植物的多样性,而且这种损失会随入侵时间延长而加剧。相比之下,一些非生物效应,比如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变化,通常会在6~10年后减弱。这项荟萃分析的几项发现可能颠覆了传统观念。比如,人们此前普遍认为,本地动植物的丰富度越高,越能对物种入侵产生广泛的抗性,但研究发现本地生物多样性高并不能始终如一地限制物种入侵的影响;入侵植物的性状也并不能用来预测当地生态系统对入侵反应的变化幅度的方向。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物种入侵通常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有关,但这一发现仍处于初步阶段。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弥合了预测入侵成功率与预测入侵影响之间的重大差距,并为保护和政策提供了务实的建议:在本地植物多样性面临风险时,应尽早采取行动预防或清除入侵植物,以免当地植物遭受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累积。(University of Bern)

  · 化学 ·

  猫屎咖啡的风味来源

  椰子猫的粪便(图片来源:Ramit Mitra)

  麝香猫咖啡也称为猫屎咖啡,是目前最贵的咖啡品种之一。这些咖啡豆采收自麝香猫(多为椰子猫)的粪便物质,这些猫会食用成熟的咖啡果,并在咖啡豆经过体内消化系统时消化果浆。虽然这类咖啡的采收和销售已有100多年,但人们仍在争论这种与众不同的采收方式是否会改变咖啡的化学组成。最近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或可解释为何这类咖啡如此珍贵。

  研究团队在2025年1月从印度卡纳塔克邦的5个罗布斯塔咖啡种植园采集了68个野生麝香猫的粪便物质样本。他们还采集了每个种植园的成熟咖啡果以作比较。所有咖啡豆种类的样本在清洁后进行化学分析。分析显示,麝香猫咖啡豆比手工采收咖啡豆的总脂肪含量显著更高。麝香猫咖啡豆的两种脂肪酸甲酯(FAMEs)——辛酸甲酯和癸酸甲酯——的含量也显著更高。

  作者认为,麝香猫咖啡的化学差异源于咖啡豆在麝香猫消化系统中的发酵,而且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咖啡的最终风味。他们认为,更高的脂肪含量会影响咖啡的香味和口味,而两种FAME的更高含量或能添加一种类似乳制品的风味。不过,作者提醒道,他们分析的是未经烘培的咖啡豆,烘培过程会进一步影响这些咖啡豆的化学组成。他们还指出,他们分析的是罗布斯塔豆,但大部分麝香猫咖啡是用阿拉比卡豆生产的。(Nature)

  撰文:不周、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6 16:05 , Processed in 0.1875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