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具化石出土于美国怀俄明州6600万年前的地层。研究者虽将这化石比作“木乃伊”,但其实它的成因与木乃伊非常不同,其中也不含任何有机材料。分析显示,这头恐龙死亡后尸体被阳光暴晒干燥,随后在一场洪水后被掩埋。尸体表面的生物膜通过静电作用从沉积物中吸附了黏土颗粒,这层不足0.25毫米的黏土板结在尸体表面,最终就像模具一样,保留下了恐龙体表的压痕。(University of Chicago Medical Center)
研究团队发现最明显的模式是:入侵植物会降低本地植物的多样性,而且这种损失会随入侵时间延长而加剧。相比之下,一些非生物效应,比如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变化,通常会在6~10年后减弱。这项荟萃分析的几项发现可能颠覆了传统观念。比如,人们此前普遍认为,本地动植物的丰富度越高,越能对物种入侵产生广泛的抗性,但研究发现本地生物多样性高并不能始终如一地限制物种入侵的影响;入侵植物的性状也并不能用来预测当地生态系统对入侵反应的变化幅度的方向。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物种入侵通常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有关,但这一发现仍处于初步阶段。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弥合了预测入侵成功率与预测入侵影响之间的重大差距,并为保护和政策提供了务实的建议:在本地植物多样性面临风险时,应尽早采取行动预防或清除入侵植物,以免当地植物遭受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累积。(University of B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