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4|回复: 0

北风:总是一窝蜂的上,又一刀切的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4 20: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几天,从沿海发达省市,到四五线小县城,争先恐后的发布《落实中小学秋假》的通知。

  这种一窝蜂上马的感觉,就和过去十几年从大中城市到偏远小县城,都一窝蜂的搞马拉松比赛一样。

  巧合的是,最近连续传来许多城市马拉松比赛延期或取消或禁止举办的消息。

  全国各地中小学缺乏前期调研一窝蜂的落地春秋假,和全国大量城市一刀切的禁止前十年第一运动,当红炸子鸡——马拉松。

  这两件事,暴露了同一个严重问题。

  先来说春秋假。过去几十年,我国推行的寒暑假,将一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而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通过设置春秋假将一年分成4个学期。

  春秋假,一度被认定为是西方国家快乐教育,给学生减负的优秀经验。

  在今年9月,咱们国家9个部门共同印发了让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落地】中小学春秋假的通知。

  虽然这个通知增加了因地制宜,缓慢探索等前置条件,但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全国许多中小城市在通知下发一个月之后,就变更几十年的教育习惯,毫无前期调研与社会意见征询的前提下,推动本年度的秋假落地。

  实际上,春秋假也并不在西方所有主流国家的所有公立学校统一推行。

  春秋假在发达国家能够落地,有六个重大影响,但我们这边很多地方并未充分权衡利弊。

  春秋假的第一个前置条件,就是应该推行的省市四季分明。

  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北的漠河到海南岛,季节和气候差异变化巨大。

  一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假期的地方,应该是四季分明的城市。

  我国北方如东北西北地区,冬季长,夏季短;南方地区夏季长,冬季短。

  即便是湖北这样的中部地区,近些年的气候变化也变成一年只有夏冬两季,春秋季几乎不存在,又何来春秋假?

  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公布的今年秋假,都集中在11月中旬那一周。

  而我国有很多地区在11月中旬已经进入非常寒冷的冬季,在气温极低的冬天,强行给学龄儿童放一周假,美其名曰让他们去进行秋季旅游,这合适吗?这实事求是吗?

  第二,是春秋假对正常教育秩序与规划的干扰。

  尽管推出春秋假的教育专家都是成年人,但大家都是从儿童时期、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

  我们都知道除周末双休以外的长假,对学校的教学都会造成极大的干扰与破坏。

  不光是寒暑假,包括五一、十一等较长的假期结束之后的第1天,学校老师最常用的一个词叫做【收心】。

  原本就有清明、五一、端午、国庆等大小长假,将正常的教学秩序割裂。

  每结束一个小长假,都要重新对学生进行收心。

  如今在此基础上又在两个学期中段各增加一周的小长假,这一周小长假不仅是让孩子们丢掉一周的学习时间,在这一周的前后让孩子从教学到玩乐,从玩乐到教学之间的心态调整,又要多影响一两周。

  这将正常的教学秩序,割裂得所剩无几。

  第三,推动春秋假反映出咱们国家对西方国家【快乐教育】模式的认知矛盾。

  只要是我的长期跟读读者,会发现我在过去几年写过多篇讽刺西方快乐教育的文章。

  但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态度,也不是少数博主的舆论倾向。

  如果大家搜索过去几年咱们官媒对美国和欧洲诸多乱象的报道,都会发现我们官方将西方国家很多民众的愚蠢行为,都归咎于这些国家快乐教育的荼毒!

  但与此同时,咱们国家的教育界却一直将西方国家的快乐教育,奉为教育改革的主要路线,奉为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有着教育圣经的地位。

  这种矛盾导致了我国在舆论上批判、讽刺、挖苦西方国家的快乐教育,成批量的制造一代代的低素质人群和社会白痴。

  但同一时间,咱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却在囫囵吞枣的不断向西方快乐教育吸取经验,努力将我们后面的一代代儿童,按照西方快乐教育路线去培养。

  这种舆论宣传口径,与教育改革路径的矛盾,长期存在。

  这次学西方搞春秋假,只是这股思潮的一个样板而已。

  第四,各地下发的春秋假通知,都将这场改革形容为一场【仁政】。

  形容为同时解放学生,为学生释放压力,也有利于家长和家庭的一项仁政。

  但是这样每年学校多放两周假,对于996工作制的家长,对于无法拿到年休假的家长,这到底是福福利,还是负担?

  对于孩子多放的一周假期,无法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家长来说,这一周可以放心的让未成年孩子自己全国去旅游吗?

  教育部门在下发春秋假通知的同时,有和当地的经济部门,以及社保部门沟通过现实情况吗?

  如果是少数富裕家庭,或者是一些铁饭碗家庭可以轻易地获得假期,带孩子全国各地游。那应该安排给一些特定学校或者特定私立贵族学院的假期,而不应该是给全国所有工薪阶层的家庭子女的假期。

  第五,春秋假期产生的一些新增成本,如何分摊?

  我特意翻看了多个地市春秋假的一些通知,通知里的一些描述很割裂。

  比如一些春秋假通知里强调各学校要以实践育人,以活动促学,开展农事体验与丰收实践,秋季户外运动与生态教育,红色教育与家乡情怀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这样的通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一周并不放假,而是让学校组织这些学生进行长达一周的【旅游教学】,或者称之为户外教育、实践教育。

  这个模式按道理是有成熟经验的,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可以推动春秋假,是因为配套相应的类似于夏令营那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

  但这背后是高昂成本的支出。组织学生生态教育、红色教育,或者家乡情怀的一些实践活动,就是以此为名的一周旅游,这一周旅游是由各学生家长出资?还是由学校承担?

  如果由学生家长出资,这就相当于额外增加了所有家庭的一个成本,同时会导致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在家庭难以支出这笔成本的情况下,在学校遭遇歧视。

  当然有人会说这笔钱有可能是从教育经费支出,由学校来承担或者由教育部门承担。

  那么相应的这笔成本也不是无端消失的,实际上是由国家的税收、国家的资金在兜底承担。

  同样是这些通知接下来的一段,又强调这些学校要为学生的出行、活动、饮食等方面做好协调沟通,做好防溺水,防欺凌,防性侵流行疾病预防等教育。

  这一段描述又给人感觉是给孩子放了一周假,让孩子去自由活动。

  所以我才说这些春秋假的通知很矛盾、很割裂,这一周到底是学校组织集体活动,还是把孩子放回去各回各家?

  第六,国家推动春秋假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教育?还是刺激消费?

  我看到九部门将各地设置春秋假的目的,直接说成是刺激旅游消费。这是非常错误的本末倒置。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一直被强调为百年大计,重中之重!

  当前经济确实存在消费疲软的问题,政策面确实需要想办法去刺激民众消费。

  但是用改变教学秩序,改变几代人教育模式的方式,来妄图解决经济难题,或者说给疲软的消费提供一点点微末助力,这是本末倒置!

  即便咱们国家真要推动快乐教育,推动春秋假落地,也可以先在少数发达城市、少数私立贵族学院先行试点,不是全国各地四五线小县城一窝蜂的往上冲。

  总是一窝蜂往上冲,然后过段时间又一刀切的禁止,这种教训还不够多吗?

  过去二十年,马拉松比赛一直是我国一线大城市,到五线小县城都争相举办的第一赛事。

  马拉松赛事,既可以摆出【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高姿态,同时又能起到宣传城市的政绩收益,所以过去20年无论一些城市的人口、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能力能否达标,都争相上马不同等级的马拉松比赛。

  直到今年9月底,突然传出风声,在并没有明令禁止的通知的情况下,有风声说马拉松比赛要收紧。

  然后从这个月开始,原定于10月12日开跑的临汾半程马拉松就取消了。

  按照相关会议精神,明明说的是11月开始,一些县级的c类马拉松赛事将暂停举办。

  但近期宣布取消的10月、11月、12月马拉松赛事,绝大多数不属于此类。

  比如临汾半程马拉松,就是A1类赛事。今年六月官宣,7月开放报名通道,8月报名人数就超过预定参赛人数一倍,到8月底需要通过抽签来决定参加人员。

  结果依然选择取消,就因为现在根本不是按照规则办事,而是按照风向决策。

  马拉松比赛,从诞生之初,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充满两面性的运动。

  它有优势就会有劣势。

  可是全国一窝蜂上马的时候,所有人、所有宣传媒介都只说它好的方面,最近这几天一刀切禁止的时候,又都在强调马拉松比赛成本高企、封路扰民、物资浪费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是今年突然有的吗?过去20年不一直封路扰民吗?

  大量筹备了半年的马拉松比赛,一切合规没有任何明令禁止的文件,仅仅因为风向不对。又跟着一窝蜂的取消,这不是更大的成本浪费吗?

  过去一些年,类似马拉松这样,全国一窝蜂上马,又一刀切禁止的教训,太多了!

  即便知道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不接受任何教训,但动什么,都不该动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2 20:11 , Processed in 0.2032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