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4|回复: 0

肖磊:杨振宁的科学“浪漫”和如今的诺奖与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9 10: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跟人工智能学基础科学(纯属上瘾瞎问,一聊就停不下来),没时间跟大家分享(主要是也分享不来啥),实在抱歉。看到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再加上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感受到了杨振宁诸多学术贡献和思考的伟大,非常非常的致敬和惋惜。当然,也包括看到大家对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讨论等,就特别想闲聊一下,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使劲批评。

  慢慢的有一种感觉,杨振宁的“浪漫”,逐步的衬托出如今诺贝尔奖的“土”,我这里说的不是八卦,也不是生活等,而是说诺奖在自然科学层面整个机制的“浪漫”和“土”。这里也不是故意调侃令人十分敬佩的诺贝尔这个奖项体系(自然科学类),而是要展开来闲聊一下我所理解的科学问题(憋住,别笑,当小说看)。

  如果问,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是谁,有一些人会说是杨振宁(这普遍会认为是情感分),之前大家在这样说的时候,认为可以加一个“还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会更好。不过我有一个理解体系,在整个科学史当中,我觉得杨振宁是可以跟牛顿和爱因斯坦稍微并列一下的,这属于另一套评价体系,大家可以继续往下看。

  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对人类的震撼被分散了,这就导致每个人对科学的衡量标准、感受和理解都变得不同。而如果从智力和努力、天赋等去评价杨振宁等这个级别的科学家,实际上很难有衡量的标准,如果科学体系有衡量标准,这些人本身就是用来打破这个这个体系的。

  但有一点我觉得是一个思考方向,就是科学的“浪漫”度。当科学家用最充沛、痴迷和专注,甚至非常专业的角度,将心血耗在研究天体如何运动、宇宙如何诞生、物质到底从何而来的时候,这种“浪漫”是超越科学本身的。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以及杨米尔斯方程等,简单的来说,就是宇宙中的物质,包括人类和我们所能见到的太阳、星星等一切,从基本组成粒子的角度,其存在完全是一种宇宙级的幸运(在宇称不守恒没有被证明之前没有人相信星系、恒星、地球,包括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可以公式化的幸运),从而去解释这种幸运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我们现在或很长时间里,将生活在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杨振宁等的宇称不守恒和规范场的科学世界(起源和存在的问题)。这是我认为从“浪漫”这个角度的衡量,是可以并列一下的。

  再回到如今的诺贝尔奖,这里面实际上不是如何评价诺贝尔奖,而是如何思考。为什么说现在的诺贝尔奖越来越“土”呢,原因是,主观和客观层面都没有“浪漫”度了。而要详细讨论的话,如今的诺贝尔奖,真正的优点和缺点,被非常主观的一次性认识给忽略了,大部分情况下,很少有人不基于获奖科学家和科研本身来看这个奖项。请注意,以下内容纯属自己瞎思考,随便批评。

  诺贝尔奖真正的威力,根本不是谁获奖、研发了什么,而是诺贝尔奖,给整个纳入的可见科学体系,创造了一种源源不断的、不可见的潜在巨大影响力量。这种影响最主要蕴藏在多个方面,我展开来跟大家说一下,当然,这跟奖项本身的“土”不冲突。

  第一个是,这个奖对纳入其体系的科学界,创造了一种从物质影响科学的连续性确定性力量。什么意思呢,这主要指的是奖金的可持续性和可见的确定性,很多人可能把这种机制,理解为纯金钱的逻辑,实际上远远不止,一次性的科技奖励,是非常简单的,但很难缔造可见的,数百年计的可持续性逻辑,也就是说,如果有个科学家,立志要获得诺贝尔奖,一辈子都不会存在担心奖金会不会发完、机制会不会突然消失等,就算按照无收益的奖池计算,发两百年都够,这远远超过了大部分科学家的时代寿命;

  第二个是,整个的从全球信息系统,到提名,到评价体系,这恰恰是我认为最“土”的地方,但依然很有力量,这种力量也恰恰扼杀了我前面说的科学的“浪漫”的成分,所以“土”,但可持续性极强。为什么呢?

  因为我前面说了,科学已经进入了“土”的时代,这就类似于说,如果注重“浪漫”,就很难找到可持续的获奖者,而如果想找到可持续的获奖者,就得牺牲“浪漫”而变得“土”,“土”最厉害的地方,是“源源不断”(没有任何调侃的意思,恰恰是致敬,因为这说明科学早已融入到每一个地方)。这个时候,如何弥补概率性的失去“浪漫”的损失呢,那就要把“土”的“源源不断”发挥到极致。所以现在的每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实际上真正的影响力,是对科学方向和科学资源的影响,越来越接近技术产业奖了,是一种诺奖机制的评审和判断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就形成了“复利”,被诺贝尔评价和关注体系盯上的或倾斜的地方,就会有可持续的投入,就有人才的聚集效应,最后就会有更高概率的突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能很好的判断,某个自然科学奖,会在某个行业诞生一样,这很正常。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说法,实际上简单的用,一个科学家默默无闻在一个行业奋斗了多少年,最后获奖了,被发现了,来理解诺奖是不对的。我已经说了,现在的诺奖,是用“土”的“源源不断”来弥补失去“浪漫”的概率。这如果体现在操作上,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先确定行业或技术领域,然后再在这个领域找已经拥有突破或刚好突破的科学家。如果站在另一面看,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很牛,因为道理很简单,人家就是发给这个行业最牛或很牛的科学家,行业和项目确定了,最牛的科学家自然就出现了。

  所以说,这里面“土”的是一种机制,而不是科学家(别误解),这种机制的力量,实际上是为了另一种可持续性的维持。这不是说诺奖就发现不了某些闪现的伟大的天才科学家,而是对于诺奖本身来说,“浪漫”模式不可持续,不会每年都有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而且我还可以告诉大家,诺奖这个系统,早就算过这笔账,逻辑在于,就算按照现有机制错过几个伟大的天才,也不会削弱诺奖本身的影响力,甚至还有补救机制,找个二次贡献的小理由,补发就可以了。

  我要说的第三个关于诺奖的,大家肯定感兴趣。是关于我们中国的,讨论这个问题似乎容易找骂,但还是想硬着头皮说一下。当然,我要讨论的,不是大家想象的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那么多诺奖等,这种讨论没有意义。请继续往下看。

  我要提出一个假设性的办法,可以更具有操作性的解决大家关心的很多问题。既然诺奖自然科学领域本身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而其真正的优势我也分析清楚了,一个是奖金的数百年可持续性、可见性、确定性,另一个是如何将“土”(这里可以理解为可持续的评价体系和获奖者基数逻辑)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那怎么办呢?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或基金等合作的方式,甚至是大的集团合作,推出一个“致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一次性的奖金放入200年够用(怕贬值可以用黄金等计)。大家先别骂,听我说完。

  “致敬诺贝尔科学奖”如何运作才是关键,对中国做出真正的贡献才是关键,不要在乎名字叫啥。比如每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只要颁发一个,中国在国内也颁发一个,而且要完全跟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行业,甚至是研究的项目本身要完全一致,意思是说,诺贝尔奖找全球某个领域最牛的科学家,那中国就跟随,在完全一样的领域,在中国找一个研究同样项目的科学家,颁给他或她。

  这有什么好处呢,两个,一个是完全可以不用研究明白诺奖的评价和思考机制,就可以使用这种可持续的机制优势,国内也不用搞什么主动性评价,以免引起什么公平性和权威性质疑,就是致敬诺奖(跟随),诺奖发给哪个行业的专家,中国也发给这个领域的国内最好的专家。

  另一个是,如果在数年之后,中国颁出来的,致敬诺奖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贡献,远高于诺奖,就反过来说明,诺奖本身的偏见成立,而中国的科学家完全超过了诺奖水平,致敬诺奖的含金量很自然的就超过诺奖了,而且是以一国之力。

  就算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一机制照样给中国市场创造了一种科研系统的第三方可持续性支撑,没什么不好,不影响其他机制的权威。

  当然,我这个只是一个闲聊,不是在出主意。说这个的意思是说,诺奖真正的内在运行机制等各种可持续优势,中国也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这比单纯问为什么不获奖,以及诺奖有啥用我们不稀罕等可能更有现实意义,所以这是如果让我来思考诺奖,以及跟中国的关系,我会给出这样一个逻辑。

  由于本人对经济学奖也稍微感兴趣,也顺道说一下今年的经济学诺奖。这里面也完全是闲聊。

  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说呢,因为今年的经济学诺奖,跟创新,实际上也是跟科学和科技是相关的,包括增长和创新的案例(欧洲等历史)和总结,以及对熊彼特等开启的“破坏”式创新的讨论等。这其实非常奇怪,因为这是经济学里面,老掉牙的东西,既不是新的东西,也不是热门的东西,但非常巧合,就是最近两、三年,经济学奖,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增长,什么样的制度和环境,以及什么样的条件,是有助于增长等。

  这里面,我可以这样跟大家说,经济学诺奖这几年的背景,是发动整个学术体系,来研究一个问题,而且是针对性很强的问题,就是欧洲怎么了?欧洲怎么办?这很多人肯定看不出来(我也是瞎猜的),但我可以跟大家借此逻辑,展开来把问题说清楚(以我的角度)。

  从全球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包括中美等,实际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经济发展等的必然过程,但要问最焦虑的主要经济体是谁,一定是欧盟。

  欧盟的基础很强、底子很好、体系也非常强大,但欧盟如果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方面看,如果从基于经济学的评价指标,比如增长、创新、企业竞争力等,面对的是中国和美国,这就使得欧盟虽然基于现代经济和科技等体系去看,依然很优秀,但就是有一种面对中美的无力感。这里面会跟诺奖有啥关系呢?

  首先,欧盟开始关注增长的原始话题,比如工业革命;其次学术界开始关注类似“补贴”等在市场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公平”的搞“补贴”等。

  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如果说工业革命在欧洲诞生这种,也要拿出来证明跟增长的关系等,也就是关于欧洲是有增长的自信的等,这本身就非常奇怪。当然,我是把整个过程浓缩了说。而且关于创新的,今年的诺奖已经把里面很具体的“非市场”性方法都细化了。这更加奇怪。

  而正是这非常多的奇怪,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出,欧洲是在从老祖宗(工业革命)那里,找增长的自信和方法,以及如何把非市场的逻辑介入到市场当中(这里要防止对中国倒打一耙),去刺激创新。

  那我这里要聊什么呢?

  欧洲真正遇到的增长的瓶颈,实际上并不是增长方式方法问题,而是增长的选择和逻辑问题,经济学诺奖给欧盟的药方可能是错的。纯闲聊。

  工业革命缔造了现代经济的一个核心承载指标,就是创造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这里面跟技术大爆炸有很大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工业经济解决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棘手的问题。什么棘手的问题呢,就是人口的增长,过去人口的无限增长是难以承受和不可持续的,而工业经济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也留下了一个挑战。

  什么挑战呢,就是在跨入一定的工业经济可持续性门槛之后,也就是完全依靠工业经济的整个体系,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社会发展问题之后,如果要建立更高维度的,大规模的工业经济可持续性,人口活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创新和消费)。也就是说,如果从人类以繁衍为主要指标这个体系下,工业经济不仅解决了人口的无限增长承载问题,同时还反过来依赖于人口增长。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实际上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现象,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一个终极结果,就是农耕为主的地区,向工业为主的地区进行不可逆的人口补充和流入,这不仅仅是国家内部,而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规律。可以理解为工业经济创造的劳动力流动梯度。

  于是,整个欧洲很长一段时间里,其经济和创新,以及增长的来源,实际上跟中东和非洲的人口补充有很大关系,也包括欧盟成员国的纳入机制,两者共同支撑了如今的欧盟经济。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很多科学或学术等层面,不仅仅是体育娱乐层面,欧洲很多工业和科学界,都有非常多的中东裔,包括这次诺奖的获奖者等,好像有两三个中东裔。前一阵看关于欧盟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那个纪录片,里面好多工作人员都是中东裔,这都属于最顶级科学体系的参与者。

  反过来说,整个欧盟,要将这种机制延续下去,必须要有更好的增长,否则无法更好的消化移民(现在社会遇到的问题),而没有移民,人口活力就会出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增长,不进则退。当然,单个的小体量国家不构成我说的这样的一个大的,谈论整个大规模经济体的规律和逻辑。

  很多人觉得,欧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移民(除了战争),实际上欧盟最迫切的需要是增长,而为什么迫切的需要增长,恰恰是为了消化移民,只有更大的创造消化移民的经济体系,才会有工业经济所依赖的可持续性和新的增长,才会维持现有发展水平(尽管欧洲大部分人不同意)。

  那欧盟还有其他选择吗?没有,这就好比说,如果不搞工业经济和移民经济,欧洲根本维持不了现有经济的存量,更不要说增长了。

  更客观的来说,包括美国和欧盟这种的体系,从人口补充的角度,从中东、非洲、拉美到印度,可能还有很多年可以持续“用”下去(所谓的反移民,只是一种社会低增长情绪释放形式,这里我做一个预测,我们可以持续关注),但这里面的矛盾正是目前欧盟遇到的矛盾,用来消化移民的增长在枯竭(美国通过通胀来维持住了增长),而增长的可持续性需要创新(本次经济学诺奖就说的这个问题),问题是,欧盟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然来源于移民体系带来的人口活力(人口尺度下的可持续性)。所以我可以给大家一个看欧美很多经济和发展问题的核心,那就是移民经济逻辑,其他的实际上基本都是边缘问题(利益问题等带来的噪音),因为移民经济是因也是果,甚至塑造了整个后续的各类制度体系和人口经济模型的生命力。我们动不动就提“西方经济”,实际上更准确的定义是“移民经济”。

  那这跟谈科学、诺奖等有啥关系呢,实际上科学和诺奖等,只是一种更宏观的经济现象的一部分。最后如果回到诺奖和杨振宁等华人世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有意思的角度,诺奖变“土”,跟整个欧美的移民体系也存在很大的关系,从杨振宁等就非常好的证明了,华人在做科学方面,是绝对顶尖级的,无论是想象力还是实操、毅力等都是顶尖级的,但经过“诺奖”和移民体系的逐步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更多的,将华人智慧逐步的工具化和科技化了,而不是科学方向,华人的想象力被抑制了,基本都把智慧发挥在了科技实现层面(转换成了美国等科技公司的市值),美国人工智能的公司里、顶尖科技公司的员工里都有华人的人才支撑,甚至薪水非常高的美国教授里,也都有很多华裔,可是很难再出现一个杨振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顶级智慧群体的机制性、群体性“浪费”,也就是华人占据了科技实现的主体部分,但科技往往是由科学来决定上限和终极自信、荣耀、可持续精神动力的。

  当然,我们自己最需要努力,以什么样的模式将各个体系打通,把天量的,不同类型的智慧都激发出来,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欧洲在给杨振宁和李政道颁诺奖的时候,中国很多人还在饿肚子。实际上对于科学家来说,对人类的贡献跟对国家的贡献并不冲突,甚至在哪里做出对人类的贡献,都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人类始终面临共同的终极命运思考问题(人类会是另一个恐龙时代吗),而我这里说的是,华人的智慧里,存在天生的“浪漫”,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世俗社会,没有单纯宗教解释权等的羁绊,当基础科学人才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有完全解开“两暗一黑三起源”等的中国巨星的闪烁。

  以上仅供闲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2 20:11 , Processed in 0.1249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