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0

良文师:今天,巨星陨落神州共悲,世纪之约同途而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9 09: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至此,一代科学巨擘走完了百年求索之路,但其深邃的科学思想与家国情怀,则将如炬火长明,永照后人。

  杨振宁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

  他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聪颖过人,16岁考入西南联大,22岁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并在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

  1954年,发表“杨振宁—米尔斯场理论”,成为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后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并在1957年,杨李二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这一年,杨振宁才35岁。

  晚年,杨振宁回国定居在清华园。

  2004年给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一新生授课时,90分钟的课中间没有休息,82岁的杨振宁一气呵成。

  他站在讲台上,脊背微驼却目光如炬,粉笔在黑板上疾走,公式如星河倾泻。

  在杨振宁的后半生里,他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科技发展紧紧相连,推动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引进顶尖人才,助力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迈向世界前沿。

  而推动他归国奉献的,除了那颗赤子之心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邓稼先当年的一封信。

  杨邓两家堪称世交,祖籍均为安徽。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同事和好友,杨振宁和邓稼先则都在北京崇德中学读过书,而后又成为西南联大校友,毕业后先后赴美深造,期间常有来往,结下深厚友谊。

  1949年夏,杨振宁(左)、邓稼先(中)、杨振平摄于芝加哥大学。

  后来两人都成为著名物理学家,一位是享誉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是中国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

  1971年,在美工作多年的杨振宁几经辗转,终于得以回到新中国访问,成为最早访问新中国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

  期间,周总理安排宴请杨振宁,邓稼先和其他一些科学家陪同会见,其中许多人是当年他俩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或同学。

  临别前,杨振宁向邓稼先提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到底是否有外国人参与?

  或许,当时在杨心里,对于中国能独立完成如此不可思议的壮举,也是感到十分讶异的。

  面对这个提问,邓稼先在请示上级后正式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信中明确表示没有外国人参与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工作。

  也正是在这封信的最后,留下了那句让杨振宁牢记50年的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这句改编自苏轼《水调歌头》的诗句,既表达了老友重逢的喜悦,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

  其中,“共同途”三个字尤其意味深长。

  一颗同途而归的种子,在杨的心里悄然种下。

  后来,杨振宁回忆说: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后来,在1979年一次实验中,我国有颗核弹头扔出之后没有爆炸,邓稼先决定自己去找,他穿着防化服走进实验区域,找到核弹碎片,用双手捧了出来。

  此举让他受到了辐射伤害,并在不久后被检查出患上癌症。

  1986年,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杨振宁回国看望他,期间两人拍了一张合照。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照片上笑容灿烂的邓稼先,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当时他的口鼻不断冒血,嘴角右边更是有一块擦不掉的血迹。

  然而,虽然身体饱受折磨,但邓稼先内心却很满足,他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得了癌症,但却无怨无悔,因为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了。

  这番话让杨振宁非常感动,同时也对邓稼先的病情深感痛心。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尽办法弄到了当时还未上市的抗癌药送到北京,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不幸逝世,杨振宁悲痛不已。

  后来,杨振宁在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书代序中说:稼先为人真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邓稼先的选择,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国家最深沉的热爱。

  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精神共鸣,使“共同途”不再仅是一句寄语,而成为一种信念的传承。

  杨振宁听懂了,也身体力行做到了。

  2021年9月22日,在杨振宁百岁华诞庆祝会上,当再度回忆起邓稼先的信时,杨振宁回应了当年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嘱望。

  杨振宁说:50年以后,今天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五十年,是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

  这一段话,既是隔着岁月的回答,也是赤子之心的共鸣。

  今天,中美博弈再度进入白热化,眼下美西方又在大肆针对中国企业和华裔科学家进行无底线的攻击和骚扰。

  最近这段时间,美西方重操旧业,祭出祖传手艺,开启了一系列海盗式的疯狂抢劫。

  先是荷兰拿着美国所谓实体清单限制的鸡毛当令箭,明抢中企控股公司安世半导体。

  接着欧盟又计划在11月出台的新规里,强制要求在当地运营的中国企业向欧洲公司转让技术。

  一句话,不装了!摊牌了!

  彻底撕下虚伪的面纱,开始赤裸裸的强取豪夺。

  从芯片到新能源,凡是中国手里的硬科技,他们都开始巧立名目,或威逼审查,或强推所谓的“本地化”规则,实则步步紧逼,图谋技术割让。

  西方人讲究契约精神,是本世纪最大的笑话。

  当他们通过正常竞争已经不是对手的时候,就开始用政治手段疯狂抢劫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成果。

  但他们所能抢走的,永远都只是皮毛。

  因为真正的华夏精神、民族意志、家国情怀,以及那份以身报国的信念,他们既无法理解,更永远无法夺走!

  这些深植于血脉之中的忠诚与信仰,历经百年屈辱淬炼而成的自强之魂,早已成为每一代中国科学家的生命底色。

  无论封锁如何严密,打压何其猖狂,都无法阻断这股精神的传承。

  邓稼先当年在荒漠中点燃的那朵蘑菇云,照亮的是整个民族复兴的征途,而非个人荣辱。

  那火光化作信念,融入了每一位后来者的精神世界。

  面对围堵,中国人从未退缩,反而在逆境中加速自立自强。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基础研究到高端制造,每一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都是对强权最有力的回应。

  这种源自初心的坚定,是西方永远也无法复制的核心技术。

  如今,在光刻机研发前线,在种源攻关实验室,在大飞机总装车间,中国智慧正悄然改写全球科技版图。

  科技报国之路或许布满荆棘,但正因有无数甘于奉献的无名英雄负重前行,才让民族复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今天,依然有无数科技工作者在寂静中坚守,他们不争喧嚣之名,只求攻克难关;不惧封锁之严,唯愿国之重器自主可控。

  无论风雨如何变幻,始终信念如磐,初心如炬。

  行文至此,我内心无比激动,已经泪流满面。

  这,就是中国精神。

  这,就是中国力量。

  这,就是永远不屈挺立的中国脊梁!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2 20:03 , Processed in 0.0937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