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0

张湧:《人民日报》连发8篇文章,透露了哪些信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伙伴们,大家好!

  国庆长假期间,《人民日报》连发8篇文章,总计约1.3万字,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

  这种高规格、高密度的发文非常罕见,署名“钟才文”,被广泛解读为“中央财经委员会”的谐音。

  这些文章代表了中国经济最高决策层的声音,其发表的专论,历来被视为重大政策出台前的舆论铺垫。

  同时稳定市场预期,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唱衰的声音,特别是针对"中国投资和发展已过黄金阶段"的论调进行有力反驳。

  01

  这8篇文章,核心就是传递一个信息:中国经济目前的状态很好,而且未来也将长期向好。

  这种“好”来源于与外部环境的对比:

  目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冲突加剧,叠加疫情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等。

  而从2012年到2024年,我国GDP从54万亿元增长到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6%,接近世界经济年均增速(3.1%)的两倍;

  这五年来,中国的发展不仅是“量大”,而且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蝶变”。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变了,不再单纯追求规模,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高质量发展路线。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中国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从传统的基建、房地产等,正向科技、服务业转变。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

  我国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已超3.6万亿元。

  并且在未来,这种转型还会持续下去:

  继续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

  同时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也将获得大力支持。

  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也将是“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

  02

  中国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五年规划、百年战略,政策具备更强的连续性;

  避免了西方那种朝令夕改的短视倾向。

  而且,我们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白纸黑字写在那里谁都能看到;

  过程中会根据形势变化做适时适度的调整,但总的方向肯定是一以贯之的。

  并且我们的发展方向,不会被任何特殊利益集团左右。

  这些特点,为市场中的每个个体和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预期,企业和投资者可以做长期的规划和布局。

  在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显得尤为珍贵。

  中国经济的另一个显著优势是:超大规模的市场。

  中国经济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等诸多优势,这些都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持续发展的底气所在。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4亿以上属于中等收入群体,这构成了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随着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消费升级和扩容正处于关键时期。

  超大规模市场不仅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广阔的创新应用场景。

  03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连续15年全球第一,城镇化率仍有十几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

  而且,这个超大规模市场,对世界各国是开放的,向全球发出合作邀请。

  中国的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倡导合作共赢;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不仅属于中国人自己,也属于全世界。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当然,文章也不回避当前我们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

  比如内循环有堵点和卡点,以及在扩内需、促消费方面的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物价低迷,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占经济和居民财富比重均较大的房地产,波动仍较大等。

  这些都造成了,宏观数据与部分微观主体的感受之间可能存在“温差”。

  在经济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不同个体并不是“齐头并进”的;

  如果正好是在新质生产力里面,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对经济的感受都是积极的正向的。

  而如果是处在传统行业,这个转型期的日子就比较难过一些。

  文章在最后也提到,会尽可能用各种手段,缩小这种不同个体之间的温差,保证大家共享发展的红利。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让任何一个地区“陷落”,让所有人都活出精彩的人生。

  04

  很多人说看不懂这些,很枯燥,但其实这些提纲挈领的信息,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信息。

  很多大佬爱看新闻联播并不是一句空话,大到企业管理者,小到一家之主,只有把握住国家未来的大方向,才能减少决策的误判。

  这些高层次的文章,都是在“零杂音、无偏差”地解释未来的大方向;

  报道角度、提及频率、篇幅权重等,都是在释放“隐性信号”。

  比如曾经的教培行业整治、医疗反腐等事件,相关信号其实早已通过公开信息释放。

  长期关注这些信息,才能提升解读信息的能力,未来的机会,可能就藏在这些字里行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0-18 10:10 , Processed in 0.0937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